-
腮腺深叶良性肿瘤:与定位和手术入路相关的分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腮腺深叶良性肿瘤(benign deep lobe parotid tumors,BDLPTs)具有多种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与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类型BDLPTs手术方式的差异.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20年8月因腮腺区肿物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并行手术治疗且病理诊断为BDLPTs的75例患者,回顾性评估CT影像资料,根据肿瘤与各种结构的解剖关系将BDLPTs分为4类,探讨每种类型肿瘤的手术治疗方法.采用SPSS 24.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Ⅰ型BDLPTs(14/75,18.7%)完全位于下颌支和茎突下颌间隙内侧,瘤体增大时突向咽旁间隙.Ⅱ型BDLPTs(19/75,25.3%)位于下颌后间隙,以下颌支、茎突下颌间隙、乳突和下颌后静脉为界.Ⅲ型BDLPTs(27/75,36.0%)呈膨胀型生长,横穿茎突下颌间隙,从下颌后静脉延伸至咽旁间隙.Ⅳ型BDLPTs(15/75,20%)位于耳垂下方、面神经和下颌后静脉深部.经下颌骨劈开入路主要用于Ⅰ型病例(10/14),Ⅲ型病例采用腮腺入路(14例)、下颌入路(11例)和腮腺-下颌联合入路(2例),Ⅱ型和Ⅳ型病例经腮腺入路同时行腮腺切除术.结论:BDLPTs分类可为术前制定治疗计划提供有价值的见解和实践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分叶游离下腹部皮瓣移植乳房再造的血管吻合方式选择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总结分叶游离下腹部皮瓣移植再造乳房的适应证和血管吻合方式选择.方法 自2019年10月至2023年6月,在17例女性乳腺癌患者中完成分叶游离下腹部皮瓣移植乳房再造,包括10例即刻乳房再造和7例延期乳房再造.全部采用分叶游离下腹部皮瓣移植完成,包括M1型游离腹直肌皮瓣20侧,M2型6侧,M3型8侧.血管吻合方式具体包括:外增压方式9例,内增压方式8例.受区血管包括胸廓内血管近心端14侧,胸背血管主干10侧,前锯肌支3侧,胸外侧动静脉2例,胸廓内血管远心端5侧.结果 每侧皮瓣长(14.2±0.4)cm、宽(11.5±1.0)cm、厚(4.9±0.3)cm.所有皮瓣血运良好,全部顺利成活.术后随访6~38个月,平均20.7个月,乳腺癌未见复发,再造乳房外形可,质地满意,无皮瓣挛缩变形,与健侧乳房外形基本对称;皮瓣供区及乳房受区仅遗留线性瘢痕,腹壁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 分叶游离下腹部皮瓣适用于底盘及垂度凸度都较大的乳房再造,选择合理的血管吻合方式可以确保皮瓣的自由摆放和满意的乳房塑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催产素对摄食及糖脂代谢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催产素是一种由下丘脑室旁核和视上核神经元合成,经神经垂体释放入血的肽类激素。研究发现催产素除促进宫缩和泌乳之外,还能抑制摄食、促进脂肪氧化分解、刺激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在机体糖脂代谢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但机体存在糖脂代谢异常时,外源性催产素的作用及血清催产素的变化存在差异。全面认识催产素对糖脂代谢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有助于进一步探索催产素通路作为代谢相关疾病治疗靶点的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垂体Crooke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化特异性转录因子谱系神经内分泌肿瘤6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垂体Crooke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化特异性转录因子(TPIT,又称transcription factor 19,TBX19)谱系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方法:收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9年10月至2023年10月诊断的垂体Crooke型TPIT谱系神经内分泌肿瘤6例,分析其临床及病理学特点。结果:6例中男性1例,女性5例,年龄26~75岁,平均年龄44岁,均发生于鞍内。临床表现为视觉障碍2例,月经紊乱1例,库欣综合征1例,头痛1例,无症状体检发现1例。术前血清学检查2例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同时升高,2例皮质醇升高,1例ACTH升高,1例仅出现垂体柄效应引起的泌乳素轻度升高。磁共振成像均显示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占位,直径1.7~3.2 cm,均为大腺瘤。镜下观察:肿瘤细胞呈不规则多边形,实性片状或围绕血管呈假乳头状排列,细胞核偏位或居中,大小不一,细胞质丰富,部分肿瘤细胞可见核周环状透明样变区域。免疫组织化学显示TPIT 5例弥漫强阳性,1例局灶弱阳性,ACTH细胞膜或细胞质弥漫强阳性,少数细胞核周可见淡染区,细胞角蛋白(CK)8/18可见>50%肿瘤细胞呈环状、戒圈状强阳性,p53局灶性弱阳性表达,Ki-67阳性指数1%~5%。过碘酸雪夫染色显示细胞质近胞膜处阳性,核周阴性。结论:垂体Crooke型TPIT谱系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一种罕见的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病理学特点主要表现为特征性核周环状透明样变及免疫标记CK8/18环状、戒圈状强阳性。该肿瘤属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高危亚型之一,侵袭性强,易复发,明确诊断对患者术后随访及多模式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4 276例垂体瘤的回顾性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不同激素分泌类型垂体瘤患者人群分布及临床特征,分析近16年垂体瘤疾病谱变化,指导临床诊疗。方法:收集2005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首次住院诊疗的4 276例垂体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入院日期、临床诊断、是否手术、术后病理诊断等,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6年间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的垂体瘤患者共4 276例,其中男性1 871例(占比43.76%),女性2 405例(占比56.24%),平均就诊年龄(44.1±13.9)岁。(2)垂体瘤以无功能瘤(占比60.67%)、泌乳素瘤(16.10%)、生长激素瘤(13.93%)居多,无功能瘤多集中于41~60岁人群,泌乳素瘤、生长激素瘤多集中于21~40岁人群。(3)随时间进展,垂体瘤患者住院例数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高峰出现在2012年,垂体生长激素瘤及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瘤患者占比呈现逐年增加趋势,而无功能瘤患者占比呈现下降趋势。结论:垂体无功能瘤、泌乳素瘤、生长激素瘤仍是临床最常见的3种垂体瘤,住院垂体无功能瘤病例占比随时间进展呈现逐步下降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和乙型肝炎e抗原双阳性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产妇进行母乳喂养的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和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双阳性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携带产妇采用母乳喂养对其所生婴儿HBV感染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6年2月至2018年5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进行产前检查及分娩的HBsAg和HBeAg双阳性携带HBV产妇及其所生的婴儿各323例,将其分为母乳喂养组和人工喂养组。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和聚合酶链反应-荧光探针法,分别检测两组婴儿在出生<24 h及7月龄时的血清HBV标志物和HBV DNA的阳性率。统计学方法采用 χ2检验。 结果:最终纳入297例患者,其中母乳喂养组149例,人工喂养组148例。母乳喂养组与人工喂养组婴儿在出生<24 h及7月龄时的HBsAg、抗-HBs、HBeAg、HBV DNA>100 IU/mL的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母乳喂养组出生<24 h新生儿抗-HBs阳性率为58.39%(87/149),低于7月龄时的95.97%(143/149);母乳喂养组出生<24 h新生儿HBeAg阳性率为65.10%(97/149),高于7月龄时的13.42%(20/1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59.75、40.49,均 P<0.01)。母乳喂养组出生<24 h新生儿的HBsAg和HBV DNA>100 IU/mL阳性率分别为2.01%(3/149)和2.68%(4/149),其7月龄时的HBsAg和HBV DNA>100 IU/mL阳性率分别为2.68%(4/149)和2.68%(4/149),两个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人工喂养组出生<24 h新生儿抗-HBs阳性率为47.97%(71/148),低于7月龄时的95.94%(142/148);人工喂养组出生<24 h新生儿HBeAg阳性率为55.41%(82/148),高于7月龄时的19.59%(29/1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85.37、39.84,均 P<0.01)。人工喂养组出生<24 h新生儿的HBsAg和HBV DNA>100 IU/mL阳性率分别为4.73%(7/148)和1.35%(2/148),其7月龄时的HBsAg和HBV DNA>100 IU/mL阳性率分别为1.35%(2/148)和1.35%(2/148),两个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母乳喂养不是增加HBsAg和HBeAg双阳性HBV携带产妇垂直传播风险的决定性因素,建议这类产妇在正规预防的前提下进行母乳喂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卵泡刺激素对骨代谢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是由垂体嗜碱性粒细胞合成的一种促性腺激素,与FSH受体(receptor of FSH,FSHR)结合,在人类和哺乳动物生殖功能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以往将绝经后骨质疏松(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完全归因于雌激素水平的显著下降,但在围绝经期两种成熟的性激素特点是雌二醇骤然下降,FSH显著升高。增高的FSH与骨密度的降低有关,该过程独立于雌激素之外。研究发现FSHR在生殖系统以外的不同器官和组织中也有表达,如骨组织。FSH-FSHR可能成为骨代谢性疾病治疗的靶点,本文就FSH影响骨代谢的作用及相关机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重症肌无力与妊娠的临床与免疫机制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女性重症肌无力(MG)的临床症状与妊娠密切相关,而妊娠及新生儿的结局又与MG的病情控制、合并症及抗体类型相关。肌无力的加重常出现于妊娠早期0~3个月及产后0~3个月。MG母亲易出现的妊娠不良结局主要为胎停和流产,新生儿肌无力和先天性关节弯曲是分娩儿常见的神经肌肉病变。在妊娠期间,MG孕妇的免疫系统受到雌激素/孕激素/泌乳素/糖皮质激素等的调控,主要结果为抑制促炎反应、促进免疫耐受。但MG与妊娠的具体相互关系仍有待进一步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来阐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减重手术对男性肥胖患者性激素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与评价肥胖男性患者接受腹腔镜Roux-en-Y胃旁路手术(LRYGB)和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LSG)后性激素的变化。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肥胖及2型糖尿病外科治疗指南(2019)版》手术指征的男性肥胖患者;(2)体质指数≥27.5 kg/m 2,并有肥胖相关代谢性疾病者;或体质指数≥35 kg/m 2的重度肥胖患者;(3)术前和术后1年均接受性激素水平检查。排除标准:(1)内分泌疾病(甲状腺毒症、高催乳素血症)和下丘脑垂体病变;(2)主要器官功能严重障碍不能耐受麻醉或手术的患者。根据上述标准,纳入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和减重中心2017年10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男性肥胖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研究共纳入52例男性肥胖患者,年龄为(29.3±10.2)岁,体质量为(123.6±35.4)kg,体质指数为(40.1±11.1)kg/m 2,总睾酮的水平为7.6(5.5,9.1)nmol/L,其中合并睾酮缺乏的有45例(86.5%)。接受LSG手术(LSG组)29例,接受LRYGB手术(LRYGB组)23例。观察主要结局指标为全组患者减重手术前后性激素的变化,亚组分析结局指标为接受LSG手术和接受LRYGB手术患者前后性激素的变化。 结果:Pearson χ 2检验结果显示,术前雌二醇与腰围( R=0.299, P<0.05)、臀围( R=0.326, P<0.05)和胸围( R=0.388, P<0.05)呈正相关;睾酮与体质指数( R=-0.563, P<0.01)、腰围( R=-0.521, P<0.01)、臀围( R=-0.456, P<0.01)、胸围( R=-0.600, P<0.01)和颈围( R=-0.547, P<0.01)呈负相关。与术前相比,减重手术1年后全组血清睾酮[7.6(5.5,9.1)nmol/L比13.6(10.5,15.4)nmol/L, Z=-5.910, P<0.001]、促卵泡生成激素[4.7(2.7,5.3)IU/L比6.5(3.6,7.8)IU/L, Z=-4.658, P<0.001]、孕酮[1.2(0.4,1.5)nmol/L比1.9(0.8,1.3)nmol/L, Z=-2.542, P=0.011]水平均有升高,雌二醇[172.8(115.6,217.5)pmol/L比138.3(88.4,168.1)pmol/L, Z=-2.828, P=0.005]和催乳素[11.4(6.4,14.6)mIU/L比8.6(4.8,7.3)mIU/L, Z=-2.887, P=0.004]水平均下降。其中,LRYGB组除了催乳激素外,雌二醇( P=0.030)、促卵泡生成激素( P<0.001)、促黄体生成素( P=0.033)、孕酮( P=0.034)和睾酮( P<0.001)与术前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SG组的促卵泡生成激素( P=0.011)、催乳激素( P=0.023)和睾酮( P<0.001)与术前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男性的肥胖程度与睾酮水平呈负相关。LRYGB和LSG减重手术均可以明显改善男性肥胖患者的性激素水平,尤其是术后睾酮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神经内镜经鼻手术治疗垂体催乳素细胞肿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经鼻手术治疗垂体催乳素(PRL)细胞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至2018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中心行神经内镜经鼻手术治疗的202例PRL细胞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微小型肿瘤6例,大型152例,巨大型44例;术前多巴胺受体激动剂(DA)耐药62例,无法耐受药物不良反应17例。术后通过头颅MRI检查评估肿瘤的切除程度;通过血清PRL水平评估内分泌治愈情况及减瘤手术对药物应用情况的影响;术后3、6、12个月及每年对患者的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及内分泌实验室检查进行随访;比较大型、巨大型PRL细胞瘤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202例患者的神经内镜手术均顺利完成,肿瘤全切除128例(63.3%),次全切除45例(22.3%),大部分切除21例(10.4%),部分切除8例(4.0%)。术后发生脑脊液鼻漏1例(0.5%),视力下降2例(1.0%),颈内动脉损伤1例(0.5%),一过性尿崩38例(18.8%)。192例患者获得临床随访,随访时间[ M( Q1, Q3)]为70.5(55.0,86.0)个月。末次随访显示,113例(58.9%)患者获得内分泌治愈,12例(6.3%)肿瘤复发,1例(0.5%)死亡。62例术前耐药患者中,28例(45.2%)获得生化缓解,9例(14.5%)转为药物敏感;17例术前无法耐受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中,13例获得生化缓解,3例转为药物耐受。与巨大型肿瘤相比,大型肿瘤的全切除率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术后临床症状改善率、末次随访时内分泌治愈率、肿瘤复发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神经内镜经鼻手术治疗可使大部分PRL细胞肿瘤患者获得治愈或缓解,也可使部分患者由DA耐药转为敏感或由不耐受转为耐受,可作为部分PRL细胞肿瘤治疗的首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