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次妊娠胎儿颈项透明层增厚伴孕妇多囊肾家系的产前遗传学诊断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本文报道了1例多囊肾孕妇2次妊娠胎儿均颈项透明层(nuchal translucency,NT)增厚。第一次妊娠胎儿孕12周 +5 NT值5.1 mm,孕32周早产后新生儿因呼吸功能不全及重度窒息夭折。此次妊娠胎儿孕12周NT值5.7 mm,经全外显子组测序及Sanger测序验证,证实已夭折患儿及胎儿 NEB基因均存在母源性c.4255_4256del及父源性c.18366+2T>C复合杂合变异,均为致病变异,诊断胎儿为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症6型(arthrogryposis multiplex congenita 6,AMC6),经遗传咨询,孕妇选择终止妊娠。全外显子组测序联合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诊断孕妇为 PKD1基因25~43号外显子大片段缺失导致的多囊肾1型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周期型马来丝虫复合表位基因的构建及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构建周期型马来丝虫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复合表位基因(CPI502/GAPDH720)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BmCPI502/BmGAPDH720,并观察其在人宫颈癌细胞(Hela细胞)中的蛋白表达。方法:根据T细胞表位预测的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以质粒pGEM-T-CPI621为模版,利用反转录PCR(RT-PCR)扩增目的基因片段,将该片段克隆至原核表达质粒pET-28a(+)中,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ET28a(+)-BmCPI502。根据软件设计合适引物,RT-PCR分别扩增BmCPI502基因和BmGAPDH720基因,pcDNA3.1(+)、BmCPI502、BmGAPDH720分别进行双酶切后进行连接,构建复合表位基因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BmCPI502/BmGAPDH720。将复合表位基因重组质粒转染至Hela细胞后,进行RT-PCR验证,获得与预期相符目的条带;将表达产物利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进行检测。结果:获得了原核表达重组质粒pET28a(+)-BmCPI502,经酶切鉴定得到502 bp特异性片段,与预期值符合;成功构建了复合表位基因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BmCPI502/BmGAPDH720,酶切鉴定所产生的片段大小与预期符合;复合表位基因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BmCPI502/BmGAPDH720转染Hela细胞后得到稳定表达,SDS-PAGE鉴定分析显示重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 Mr × 10 3)约为50。 结论:成功构建了周期型马来丝虫复合表位基因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BmCPI502/BmGAPDH720,并在真核细胞中获得相应的重组蛋白,为进一步研究重组蛋白纯化和测定其生物学活性奠定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云南不明原因猝死重点病区县人群ARVC桥粒蛋白基因突变筛查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云南省鹤庆县云南不明原因猝死(简称云南猝死)病例及病例亲属的5个常见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桥粒蛋白基因突变情况,探索ARVC桥粒蛋白基因突变与云南猝死之间的病因联系。方法:2021年1月,收集鹤庆县8个发病自然村的云南猝死病例尸解心腔血,采集病例亲属外周静脉血。提取血样DNA,PCR扩增后采用Sanger法对5个桥粒蛋白基因[桥粒斑蛋白(DSP)、桥粒芯蛋白2(DSG2)、桥粒斑菲素蛋白2(PKP2)、桥粒斑珠蛋白(JUP)、桥粒芯胶蛋白2(DSC2)]的97个外显子位点进行测序,综合分析基因突变情况。结果:收集云南猝死病例3人份血样,采集病例亲属36人份血样。39份血样共检出26个基因突变位点,总突变率为26.80%(26/97),DSP、DSG2、PKP2、JUP、DSC2基因分别有13、5、3、3、2个位点发生突变。其中19个为已报道突变,7个为新发现突变:DSP基因3号外显子c.372G>A、15号外显子c.2090A>G、17号外显子c.2371C>A、24-I号外显子c.8458T>G,DSG2基因8号外显子c.861C>T,PKP2基因3号外显子c.892C>A、8号外显子c.1725G>T。3例云南猝死病例及36名病例亲属均为复合基因突变携带者,同一人同时携带3 ~ 9个基因突变位点。结论:鹤庆县云南猝死病例及病例亲属存在ARVC桥粒蛋白DSP、DSG2、PKP2、JUP、DSC2基因突变,可能是部分云南猝死发病的遗传背景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江苏省艾滋病治疗后高/低病毒血症病人的基因型耐药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江苏省艾滋病抗病毒治疗高病毒血症(high-level viremia,HLV)与低病毒血症(low-level viremia,LLV)病人的基因型耐药特征。方法:收集2021年抗病毒治疗满6个月,血浆病毒载量≥50拷贝/毫升的样本,按50~999拷贝/毫升、≥1000拷贝/毫升分为LLV组和HLV组。In-house PCR方法扩增HIV-1 pol区蛋白酶和反转录酶区,并测序获取序列进行耐药突变分析和亚型鉴定。 结果:LLV组242人,耐药率为40.50%;HLV组598人,耐药率为51.34%。LLV组和HLV组亚型均以CRF01_AE和CRF07_BC为主,LLV组占比为38.84%和35.12%,HLV组占比为44.82%和22.75%,亚型构成有统计学差异。LLV组和HLV组蛋白酶耐药突变位点分别以M46(42.86%)和L33(28.57%)为主,核苷类反转录酶耐药突变位点均以M184(45.97%,31.92%)为主,非核苷类反转录酶耐药突变位点均以K103(26.14%%,23.56%)为主。两组耐药类别均以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与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的复合型耐药为主,其次是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的单独耐药。结论:应增加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低病毒血症病人的耐药检测,及时发现耐药并逆转抗病毒治疗失败,以遏制艾滋病毒传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应用CRISPR-Cas13a和手机显微镜进行新型冠状病毒的无扩增检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虽然目前诊断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的金标准,即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人群筛查并且检测限可低至1拷贝/μl,但最新的病毒动力学模型表明,相较于灵敏度而言,高频率检测和快速诊断才是减少病毒传播的关键。因此,研究人员正努力探索基于CRISPR-Cas技术的病毒RNA检测新策略。其中,Cas13a蛋白可与CRISPR RNA(crRNA)形成复合物并在crRNA的引导下靶向结合目的RNA序列,激活核酸酶活性,非特异地切割附近的任意单链RNA。利用这一特性,将带有荧光淬灭基团的RNA探针加入体系,可检测靶RNA序列。在此原理上,本研究开发了一种突破性方法,无需前期预扩增即可直接从鼻拭子RNA中检测SARS-CoV-2。通过设计针对病毒N基因和E基因的不同区域的多个crRNA,等浓度组合加入反应体系,使单次反应可以激活更多的Cas13a蛋白,检测灵敏度提高的同时也减少了基因突变导致检测脱靶的可能性,整个检测过程均在样品中直接进行,无需额外操作。此外,该新型检测平台还可以将反应速率和产生的荧光信号转化为病毒载量,样本定性的同时进行RNA定量。为了提高检测的简单性和便携性,本研究还设计了一个小型设备包括低成本的激光照明和光收集元件,可以通过手机摄像头读取CRISPR-Cas13a检测产生的荧光信号,灵敏度达到100拷贝/μl的同时能够在5 min内准确诊断出一组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样本中预提取的RNA。本研究开发的方法有可能为现场SARS-CoV-2筛查提供一种快速、准确、便携和低成本的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一例Gitelman综合征家系的 SLC12A3基因变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检测1个中国汉族Gitelman综合征(Gitelman syndrome,GS) SLC12A3基因的变异位点。 方法:收集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和血样,应用PCR扩增结合Sanger测序法家系,分别对家系中先证者 SLC12A3基因的外显子进行变异分析,确定疑似致病变异后,对其他家系成员进行相应位点的验证。 结果:Sanger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 SLC12A3基因存在第3外显子c.486_489del TACG(p.Ile162Met fs*8)和第25外显子c.2890C>T(p.Arg964Trp)复合杂合变异。检索文献发现,两种变异均为未报道过的新变异,100名健康对照均未发现上述变异。 结论:SLC12A3基因c.486_489del TACG(p.Ile162Met fs*8)和c.2890C>T(p.Arg964Trp)变异可能分别是为GS家系的疑似致病变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EGFR-TKI与化疗一线治疗EGFR少见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效果及预后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少见突变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一线接受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与化疗的效果的差异。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19年10月于山西省肿瘤医院接受治疗的伴EGFR少见突变的NSCLC患者资料。一线治疗前均采用扩增阻滞突变系统-聚合酶链反应(ARMS-PCR)检测活组织或血液EGFR突变情况。根据一线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EGFR-TKI治疗组和化疗组。比较两组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OS)曲线,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PFS和OS的影响因素。结果:169例EGFR少见突变患者纳入研究,年龄[ M(IQR)]63岁(12岁),<65岁96例(56.8%),≥65岁73例(43.2%);男性70例(41.4%),女性99例(58.6%);EGFR G719X突变55例(32.5%),L861Q突变45例(26.6%),S768I突变17例(10.1%),复合突变52例(30.8%);一线接受化疗55例(32.5%),一线接受EGFR-TKI治疗114例(67.5%)。化疗组患者ORR 36.4%(20/55),DCR 85.5%(47/55);EGFR-TKI治疗组患者ORR 72.8%(83/114),DCR 90.4%(103/114);EGFR-TKI治疗组ORR高于化疗组( χ2=20.70, P=0.001),D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76, P=0.184)。G719X、L861Q、复合突变的EGFR-TKI治疗组ORR均高于相应突变的化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但DC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EGFR-TKI治疗组中位PFS时间9.7个月(95% CI:6.0~13.4个月),化疗组中位PFS时间3.8个月(95% CI:3.1~7.1个月);两组P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EGFR-TKI治疗组中位OS时间25.6个月(95% CI:18.0~37.9个月),化疗组中位OS时间31.7个月(95% CI:18.0~42.8个月);两组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3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脑转移情况[有比无: HR=2.306,95% CI:1.452~3.661, P<0.001]和一线治疗方式[EGFR-TKI治疗比化疗: HR=0.457,95% CI:0.317~0.658, P<0.001]是EGFR少见突变NSCLC患者PFS的独立影响因素,脑转移情况(有比无: HR=2.087,95% CI:1.102~3.953, P=0.024;未知比无: HR=2.118,95% CI:1.274~3.520, P=0.004)为患者OS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与一线化疗相比,一线EGFR-TKI治疗可改善EGFR少见突变NSCLC患者客观缓解及PFS,但未观察到OS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OTOA基因变异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聋的表型-基因型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 OTOA基因变异导致的遗传性聋患者的表型及基因型特点。 方法:对2015年9月至2022年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经二代测序诊断为 OTOA基因变异致聋的6个家系进行病史、临床表型及基因变异分析,在家系内对发现的序列变异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对发现的拷贝数变异进行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验证。 结果:6个散发耳聋家系的先证者均表现为低频轻~中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高频中~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其中1例为语前聋,5例为语后聋。6例先证者中1例携带 OTOA基因纯合变异,5例携带 OTOA基因复合杂合变异。共鉴定了 OTOA基因9个致病性变异(分别是6个拷贝数变异、2个缺失变异和1个错义变异)和2个临床意义未明的错义变异;5个单核苷酸变异中有3个为未经报道的新变异[c.1265G>T(p.Gly422Val)、c.1534delG(p.Ala513Leufs*11)及c.3292C>T(p.Gln1098fs*)]。 结论:OTOA基因变异可导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非综合征型耳聋。本组病例中临床表型主要为语后发生的双耳对称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少数表现为语前先天性聋;其致病变异主要以拷贝数变异为主,其次为缺失变异和错义变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海南黎族21个非DNA联合索引系统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调查海南黎族21个非DNA联合索引系统(combined DNA index system, CODIS)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探讨其在法医亲子鉴定、个体识别及群体遗传学研究中的意义。方法:采用荧光标记复合扩增和毛细管电泳技术,对339名海南黎族无关个体的21个非CODIS基因座进行基因分型,并计算遗传学参数。结果:21个非CODIS基因座在339例海南黎族无关个体中共检出173个等位基因,489种基因型,基因频率在0.0010~0.5434之间,基因型频率在0.0020~0.3274之间,杂合度分布在0.639~0.833之间,个人识别能力为0.803~0.948,三联体非父排除率为0.416~0.584,二联体非父排除率为0.140~0.238,多态信息含量为0.57~0.81,累积个人识别能力大于0.999 999 999 999 99,三联体累积非父排除率为0.999 999 883 211 752,二联体累积非父排除率为0.987 266。结论:D6S474的21个短串联重复序列基因座在海南黎族群体中具有良好的遗传多态性,在个体识别及亲子鉴定中是一个高效的检测系统,可作为补充基因座用于单亲、疑难、亲缘鉴定和突变亲子鉴定案件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一个Meckel-Gruber综合征家系的基因突变分析及产前诊断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一个Meckel-Gruber综合征家系的致病性变异位点,为家系的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提供指导。方法:应用全外显子测序的方法对先证者进行基因测序分析,检出的可疑致病变异经PCR扩增后进行Sanger测序家系验证,确定致病性变异后抽取胎盘绒毛组织进行产前诊断。结果:先证者携带 CEP290基因c.2743G>T(p.E915X)和c.2587-2A>T复合杂合变异,均为未报道的新突变,先证者父母均为杂合携带者,胎儿未携带上述复合杂合突变。 结论:CEP290基因变异是Meckel-Gruber综合征家系的遗传学病因,为家系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依据,同时丰富了 CEP290基因变异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