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乳杆菌属防治急性放射性肠损伤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急性放射性肠损伤是腹盆腔放疗患者常见并发症,然而目前没有有效的临床防治手段。作为益生菌和肠道共生菌的乳杆菌属对肠道健康有诸多益处。临床前研究发现乳杆菌属可以防治急性放射性肠损伤,其机制为保护肠隐窝干细胞、维持肠道屏障及抗氧化等。临床研究提示放疗前1周开始口服足量含乳杆菌属的复合益生菌有助于预防放疗导致的腹泻,并且口服乳杆菌属有治疗放疗后腹泻及减轻放射性直肠炎的趋势,目前没有相关不良反应的报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早产儿益生菌使用的国内现状及文献系统回顾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最近的系统评价分析确定了对早产儿相关临床结局具有疗效的益生菌菌株,仅发现使用少数单个菌株或复合菌株益生菌有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功效。现旨在提供目前哪些菌株可被使用、哪些菌株不应该被使用的文献系统评价建议,同时提供国内相应的制剂及应用现状;如所有产品制剂的质量安全都能得到满足及监测,为了降低早产儿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推荐可使用鼠李糖乳杆菌单菌株或婴儿双歧杆菌、乳酸双歧杆菌和嗜热链球菌复合菌株。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明原因不孕妇女的阴道微生态异常与治疗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阴道微生态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环境,在女性的健康生殖中起着重要作用。不明原因不孕症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阴道微生态失调和低稳定性可能与不明原因不孕有关,服用益生菌复合制剂恢复正常阴道微生态可能是治疗不明原因不孕症的一种安全且天然的方法。本文就国内外治疗不明原因不孕使用的益生菌复合制剂包含菌种的分离部位、复合制剂的使用方式、疗程以及最后的治疗效果进行综述,旨在为益生菌复合制剂治疗不明原因不孕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炙红芪对脾气虚大鼠肠黏膜屏障保护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 探究炙红芪调节脾气虚大鼠肠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用苦寒泻下、劳倦过度及饥饱失常三因素复合造模法构建脾气虚模型大鼠.待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炙红芪组和益生菌组,每组15只;另取15只正常大鼠作为空白组.炙红芪组以12.6 g·kg-1的剂量灌胃给予炙红芪水煎液,益生菌组以0.625 g·kg-1的剂量灌胃给予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混悬液,空白组和模型组均灌胃给予等剂量蒸馏水.4组大鼠每天给药1次,持续干预15 d.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清中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D-LA)、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因子的水平,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肠组织中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MPK)、闭合小带蛋白1(ZO-1)、闭锁蛋白(occludin)的表达水平.结果 空白组、模型组、炙红芪组和益生菌组大鼠血清中 DAO 含量分别为(138.93±9.78)、(187.95±12.90)、(147.21±6.92)和(166.47±3.37)pg·mL-1,D-LA 含量分别为(892.23±49.17)、(1 099.84±137.64)、(956.56±86.04)和(989.61±51.75)μg·L-1,结肠组织中 SIgA 含量分别为(14.04±1.42)、(11.47±2.39)、(11.84±1.49)和(12.93±1.65)μg·mL-1,结肠组织中ZO-1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18±0.11、0.42±0.04、0.77±0.05 和0.95±0.07,occludin 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 1.35±0.31、0.61±0.17、1.19±0.19 和 0.88±0.13,AMPK 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91±0.02、0.35±0.09、0.74±0.08和 0.59±0.11.炙红芪组与模型组相比,大鼠血清中DAO、D-LA含量,结肠组织中SIgA含量及ZO-1、occludin、AMPK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 炙红芪可通过调节脾气虚大鼠机体中相关炎症细胞因子、肠黏膜上层细胞酶、紧密连接蛋白等的表达,增强对脾气虚大鼠肠道黏膜的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复合益生菌联合氯雷他定、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对过敏性鼻炎患儿的治疗效果及其作用机制分析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探讨复合益生菌联合氯雷他定、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对过敏性鼻炎患儿的治疗效果,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96例过敏性鼻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行氯雷他定联合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治疗;观察组行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联合氯雷他定、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治疗.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肠道菌群、免疫功能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鼻塞、鼻痒、喷嚏及流涕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粪便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含量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大肠杆菌含量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氯雷他定、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的基础上联合复合益生菌有利于提升过敏性鼻炎患儿的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其作用机制与改善肠道菌群、免疫调节功能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炎症部位定植水凝胶益生菌治疗炎性肠病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构建负载在富含负电羟基的高聚物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海藻酸盐(alginate,ALG)水凝胶(PVA-ALG)上的益生菌(Escherichia coli Nissle1917,EcN)体系(EcN@PVA-ALG),探究其在结肠炎症部位定植性及其对葡聚糖硫酸钠盐(dextran sulfate sodium salt,DSS)诱导的炎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治疗效果.方法·将EcN悬液加入PVA-ALG水凝胶中,过筛离心后得到EcN@PVA-ALG水凝胶益生菌复合物,使用流变仪验证PVA-ALG水凝胶的合成.利用电位仪检测EcN@PVA-ALG的表面电荷,荧光显微镜观察PVA-ALG上的EcN负载情况.通过酶标仪检测EcN@PVA-ALG在 600 nm处的吸光度;同时,取EcN@PVA-ALG复合物悬液进行细菌平板计数,检测EcN@PVA-ALG内EcN的生长活力.采用CCK-8法评估EcN@PVA-ALG对HEK293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利用活体成像系统(IVIS)分析PVA-ALG对炎症结肠的富集作用,观察其炎症靶向性能;将EcN负载在PVA-ALG上,再用IVIS观察EcN@PVA-ALG对炎症结肠的富集,观察其在炎症部位的定植能力.建立DSS诱导的IBD小鼠模型,EcN@PVA-ALG组(n=5)每天灌肠给予1×108CFU的EcN@PVA-ALG,连续5 d;另设PVA-ALG组、EcN组、PBS组和健康对照组,每组5只.治疗期间,每天记录小鼠的体质量.治疗结束后处死小鼠,取其结肠组织,测量结肠长度;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评分;检测炎症细胞因子的水平,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进行结肠组织的病理评估.结果·PVA-ALG和EcN@PVA-ALG均带负电.EcN成功负载于PVA-ALG,并且PVA-ALG不影响EcN的生长活力;同时,PVA-ALG对正常细胞也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与健康对照组相比,PVA-ALG对炎症结肠组织具有超过2倍的富集效果.体内外实验发现,负载EcN的EcN@PVA-ALG复合物对炎症组织的富集效果比未加任何修饰的EcN高8倍.EcN@PVA-ALG治疗后,小鼠体质量迅速恢复,DAI的上升被显著抑制,结肠长度与健康小鼠相近,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6水平降低而抗炎细胞因子IL-10和TGF-β水平升高,结肠组织隐窝结构恢复.结论·相比于未加修饰的EcN,EcN@PVA-ALG促进了EcN在结肠炎症部位的定植,并使其发挥更好的治疗DSS诱导的IBD的功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复合益生菌发酵三七药渣工艺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以三七药渣为原料,通过益生菌发酵比较不同益生菌以及复合益生菌对各指标成分影响的差异,探究最佳发酵工艺.方法 采用单因素、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发酵工艺,并通过体外抗氧化实验评价发酵产物的抗氧化能力.结果 最佳发酵工艺为有氧发酵 48 h、厌氧发酵 36 h,嗜热链球菌、两歧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的比例为 2∶3∶1,料液比0.14 g·mL-1,接菌量 5%,温度 33℃.在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下,三七药渣中性多糖、酸性多糖、总黄酮的含量分别提高了105.64%、96.98%、123.83%,相较于单菌发酵均显著升高.发酵产物清除 DPPH、ABTS 自由基的 IC50 值分别为 1.774、3.065 mg·mL-1,还原Fe3+的能力为 0.138 mmol FeSO4·g-1,较未发酵药渣显著增强.结论 最佳发酵工艺能显著提高三七药渣中各指标成分含量,显著增强其抗氧化能力,相较单菌发酵各指标成分含量均显著提高,提示上述益生菌之间没有明显的拮抗作用.研究结果为三七药渣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不同剂量新型复合益生菌制剂治疗严重烧伤大鼠肠屏障损伤效果的对比性探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研究通过对比不同剂量新型复合益生菌制剂对严重烧伤大鼠肠屏障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 使用94℃水浴造模 50%Ⅲ度烧伤大鼠,使用三个剂量(0.5×109 CFU/d、1.5×109 CFU/d和 4.5×109 CFU/d)益生菌制剂干预.运用ELISA、HE染色和肠屏障评价等来分别观察不同剂量益生菌对大鼠烧伤的改善作用.结果 与假伤组(Sham组)相比,烧伤组(Burn组)大鼠肠绒毛及隐窝结构毁损较为严重,肠绒毛高度显著降低(P<0.05),而益生菌治疗的低、中、高剂量组(P-L、P-M、P-H)则具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以P-M组最佳.同时P-M组的IL-1β、IL-6、LPS水平则均显著降低以及IL-10 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屏障功能评价显示,与Burn组相比,P-L、P-M、P-H组小肠中的二胺氧化酶(DAO)和细菌内毒素水平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剂量组中P-M组内毒素水平下降效果最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该复合益生菌制剂可显著改善和治疗严重烧伤大鼠肠屏障损伤,其最佳剂量为1.5×109 CFU/d.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复合益生菌对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4/13
目的 探讨复合益生菌对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 年1-12 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92 例,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方法分为2 组,随访过程中对照组脱落2 例,试验组脱落1 例,最终对照组44 例、试验组45 例完成研究.术后第1 天开始对照组患者服用麦芽糊精,2 次/d,3 g/次,连续服用14 d;试验组患者服用复合益生菌,2 次/d,3g/次,连续服用14 d.观察2 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胃肠道症状分级评分量表(GSRS)评分、疼痛VAS评分、关节炎严重程度WOMAC评分、生活质量SF-36 评分以及血液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2 组患者组内不同时间GSR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试验组患者组内术后第3 天GS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 组患者组内不同时间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试验组患者术后第14 天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 组患者组内不同时间 WOMAC 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2 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WOMAC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 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SF-36 总分及生理功能评分、活力评分、社会功能评分、心理健康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 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生理职能评分、躯体疼痛评分、总体健康评分以及情感职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试验组患者术后第14 天SF-36 总分及活力评分、心理健康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2 组患者组内术后不同时间点白细胞计数、单核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以及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 组患者术后第7 天白细胞计数、单核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以及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服用复合益生菌可改善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胃肠道症状以及疼痛情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状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基于多位点序列分型对新疆伊宁学龄儿童肠道两歧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bifidum)群体遗传差异解析
编辑人员丨2024/4/6
[背景]两歧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bifidum)是专性代谢人体母乳寡糖(human milk oligosaccharides,HMOs)和宿主肠道黏膜上皮黏蛋白聚糖的肠道共栖益生菌,对生命早期健康和发育至关重要,目前对其不同人群来源的群体遗传报道较少.[目的]探究在有限地域内遗传、饮食相近人群来源的B.bifidum菌株集的遗传结构是否具有族群特异的规律性,为开发个性化的益生菌株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对来自新疆伊宁两个族群(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学龄儿童队列的肠道两歧双歧杆菌进行分离和鉴定,共获得 115 个菌株,对基于细菌基因组重复序列 PCR(repetitive sequence-PCR,rep-PCR)方法筛选的 53株代表菌株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进行群体遗传差异分析.[结果]53 株代表菌株共分为 37 个序列型(sequence type,ST),具有很高的遗传多样性;其中 26 株源自维吾尔族儿童的菌株有 17 个ST,而 20 个ST来自 27 株哈萨克族儿童的菌株,两个族群来源的菌株之间检测到较少的同源基因重组事件.goeBURST 分析显示,来自同一族群的B.bifidum分离株比来自另一族群的菌株更有可能被归入特定的系统发育分支或克隆复合体(clonal complexes,CC).[结论]不同族群来源的B.bifidum分离株显示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群体遗传结构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民族族群来源的特异性,需要更大规模的取样证实.这为进一步开展体内外实验并筛选针对区域族群的特色优良益生菌株提供了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