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颞骨岩部胆脂瘤的病变特点及手术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分析岩部胆脂瘤的病变特点、手术方式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7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39例随访时间超过3年、资料完整的颞骨岩部胆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3例,女性16例,年龄12~71岁,中位年龄37岁,总结分析其病变分型、手术方式、面听神经功能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等。结果:本组患者中先天性岩部胆脂瘤5例,获得性岩部胆脂瘤34例。常见临床症状分别为听力下降(100%,39/39)、耳溢液/流脓(89.7%,35/39)以及面神经麻痹(46.2%,18/39)。按Sanna分型,迷路上型岩部胆脂瘤14例,其中3例采用耳蜗径路、6例采用耳囊径路、5例采用迷路径路;迷路下型岩部胆脂瘤10例,其中8例采用岩骨次全切、1例采用耳囊径路、1例采用迷路径路;广泛型岩部胆脂瘤10例,其中7例采用耳蜗径路、3例采用耳囊径路;迷路下-岩尖型岩部胆脂瘤5例,其中2例采用耳蜗径路、2例采用耳囊径路、1例行耳内镜辅助颞下窝B型径路。面神经受累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广泛型(6/10)、迷路上型(8/14)、迷路下-岩尖型(2/5)、迷路下型(2/10)。19例术中涉及面神经手术操作,3例行面神经全程减压,4例行面神经改道吻合,4例行面神经耳大神经移植,1例行面神经-舌下神经吻合,面神经移位者7例。18例患者术前面神经受累,术后14例面神经功能得以改善,术后面神经功能改善率为77.8%(14/18)。手术多采用颞侧入路,骨导听力保存率为50.0%(14/28)。术中5例发生脑脊液漏,给予肌肉填塞并封腔处理;2例因病变粘在乙状窦和颈静脉球表面较难剥离,术中予以填塞并结扎乙状窦。术后2例患者出现面肌联动。术后随访40~115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颞骨岩部胆脂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具有一定难度。应根据病变类型及面听神经功能,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以达到在彻底清除病变的同时,保护重要神经和血管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腹腔镜下治疗成人胃重复畸形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39岁。因“咳嗽、咽部不适,伴有恶心、呕吐6 d”入院。胃镜检查示:贲门见1处黏膜下隆起,大小约3.0 cm,表面黏膜光滑,局部敷薄苔。超声内镜检查示:贲门黏膜下隆起(间质瘤或外压可能),贲门隆起型病变处呈中高回声改变,与第4层固有肌层相邻,回声欠均匀,大小观察不清。腹部CT检查示:胃贲门处可见类圆形异常密度影,边界清楚,大小约4.1 cm× 3.7 cm× 4.2 cm,考虑胃囊肿可能性大(图1)。上消化道X线造影检查示:贲门部、右前侧壁见类半椭圆形充盈缺损,约3.0 cm× 1.5 cm大小,造影剂尚可通过(图2)。术中探查:见肿物位于贲门,瘤体大部分随食管进入纵膈,沿胃小弯切开肝胃韧带,结扎血管,使胃小弯近侧充分显露,切开食管裂孔膈肌角处腹膜,应用超声刀沿着肿物周围游离,将贲门及肿物完全牵拉入腹腔,仔细剥离肿物,将肿物从胃壁完整剥离,应用倒刺线连续缝合胃壁破损部位,并浆肌层包埋。术后病理检查示:(胃肿物)囊性肿物,内见均质粉染的无结构物,散在灶状胆固醇结晶及肉芽肿,局部囊壁内衬柱状上皮,组织学形态为良性病变,不除外胃重复畸形(图3)。术后复查上消化道X线造影无渗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虚拟现实模拟培训在青年医师腹腔镜技能培训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分析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参加过腹腔镜技能培训的普外科青年医师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学习曲线,探讨腹腔镜虚拟现实模拟培训的意义。方法:将青年外科医师50人分为两组,干预组参加虚拟现实模拟培训,对照组参加传统腹腔镜临床培训。培训完成后,在高年资拥有丰富腹腔镜手术经验医师的监督下完成3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应用CUSUM分析法,根据完成率、手术评分和手术时间绘制学员的手术学习曲线。 x为手术例数, k为斜率。计算 k=0时的 x值,比较两组学员的手术学习曲线和术中评分。采用SPSS 23.00进行 t检验和卡方检验。 结果:干预组与对照组分别在 x=19.24±0.39、 x=21.72±0.73时跨过手术学习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干预组与对照组显露胆囊部分得分分别为(10.82±2.73)、(9.71±2.69)( t=4.61, P<0.01);解剖胆囊三角得分分别为(12.59±3.12)、(8.87±2.99)( t=6.21, P<0.01);剥离胆囊得分分别为(10.69±3.38)、(8.80±3.55)( t=3.10, P<0.01)。 结论:虚拟现实模拟培训可以促进腹腔镜培训的基本技能转化为临床操作技能,可促进普外科青年医师成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外科手术治疗环周浅表食管鳞状细胞肿瘤的疗效对比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和外科手术治疗环周浅表食管鳞状细胞肿瘤的疗效。方法:对2013年11月—2021年10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行ESD或外科手术治疗的153例病变累及食管环周的浅表食管鳞状细胞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ESD组116例,外科手术组37例,分析比较病变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生活质量、术后无疾病复发生存率及总生存率等。结果:ESD组的整块切除率为100.0%(116/116),完整切除率为96.6%(112/116),病变长径与并发症和完整切除率无明显相关性( P>0.05)。ESD组手术时间短于外科手术组[(175.1±52.2)min比(266.7±88.2)min, t=-5.991, P<0.001]。两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2%(6/116)比8.1%(3/37), P=0.452]。根据EORTC-QLQ-C30量表功能及EORTC-QLQ-OES18量表评分,ESD组的情绪功能( P=0.008)、认知功能( P=0.013)及总健康水平( P<0.001)的评分高于外科手术组,外科手术组出现疲倦( P=0.002)、疼痛( P<0.001)、气促( P<0.001)、失眠( P<0.001)、食欲减退或丧失( P<0.001)、腹泻( P<0.001)及反流( P<0.001)等症状高于ESD组。两组无疾病复发生存率及术后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单纯球囊扩张相比,聚乙醇酸纤维膜联合自体食管黏膜移植联合临时性食管覆膜支架置入可降低ESD术后食管瘢痕狭窄率[53.3%(24/45)比100.0%(55/55), P<0.001],减少术后扩张次数[1.00(0.00,5.00)比9.00(5.00,14.00), P<0.001]。 结论:对环周浅表食管鳞状细胞肿瘤行ESD治疗安全性高,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ESD手术时间更短、创伤更小,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更高,术后食管狭窄问题通过内镜下治疗能够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ESD可作为环周浅表食管鳞状细胞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肛管重复畸形2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儿童肛管重复畸形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省儿童医院2例肛管重复畸形(anal canal duplication,ACD)患儿临床资料;同时检索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PubMed、Medline、Web of Science 1992—2022年相关文献,中英文检索词分别为:"肛管/肛门重复畸形"、"anal canal duplication"。收集本院以及符合纳排标准文献中ACD患儿一般资料(性别、诊断年龄)、临床特征(开口位置、类型、长度、与肛管直肠之间的关系、临床症状、合并畸形)、治疗方案及随访情况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院2例于新生儿期发现正常肛门正后方异常开口,无肛周感染病史及不适,影像学检查未发现其他合并畸形。异常开口造影提示2例均为管状结构,1例管腔近端与直肠相通,均采用后矢状入路小切口ACD剥离术,术后病理结果显示ACD与正常肛管具有类似病理学特征,术后2个月随访肛门外观及功能恢复良好。文件检索共获得符合要求文献23篇,共74例ACD患儿,包括本院2例在内共76例,男女比例为1∶7.4;诊断年龄3.5(0~16)岁;71例(71/76,93%)ACD位于正常肛门截石位6点方向;91%(69/76)为管状型,9%(7/76)为囊肿型;约87%(66/76)的患儿(平均年龄2.8岁)无临床症状或仅有轻度症状,约13%(10/76)的患儿(平均年龄为7.7岁)出现严重并发症,主要表现为骶前感染;约33%(25/76)的患儿合并其他异常,以骶前包块最常见(11/25,44%)。70例予手术切除ACD(其中34例经会阴入路,36例取后矢状入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约为4% (3/70)。76例ACD患儿平均随访时间3.6年,肛门功能均正常。结论:ACD多见于女性,当发现肛门正后方异常开口时应考虑ACD,予进一步影像学检查以排除其他合并异常。一旦诊断ACD应早期手术治疗,建议采取后矢状入路ACD剥离术,手术安全,疗效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侵犯膀胱颈的T 4期前列腺癌根治性手术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侵犯膀胱颈的T 4期前列腺癌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P)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2013年4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22例侵犯膀胱颈的T 4期前列腺癌行RP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64.09±6.33)岁;术前血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57.70(39.40,68.56)ng/ml;术前MRI或PSMA-PET检查明确膀胱颈受侵犯,其中术前临床分期T 4N 0M 0期9例,T 4N 1M 0期10例,T 4N 1M 1期3例;存在尿潴留16例。患者术前均未接受新辅助内分泌治疗或化疗。22例行腹腔镜或机器人辅助腹腔镜RP及盆腔淋巴结清扫。分析手术情况、并发症及随访结果。 结果:22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手术时间(184.27±34.82)min,术中出血量(210.91±83.03)ml,引流管留置时间(4.73±1.03)d,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中位值3(2,3)d,术后住院时间(6.68±1.39)d。术后病理Gleason评分7分1例,8分3例,9分18例;切缘阳性率81.82%(18/22);病理分期T 4N 0M 0期5例,T 4N 1M 0期14例,T 4N 1M 1期3例,其中合并包膜外或精囊侵犯20例(90.91%)。术后>3级并发症发生率为9.09%(2/22),均为前尿道狭窄,予尿道扩张后治愈。术后3个月尿控恢复率为90.91%(20/22),16例术前存在尿潴留的患者术后均能正常排尿。术后22例均辅助雄激素剥夺治疗,13例(59.09%)辅助放疗;术后第1次复查PSA(辅助治疗前)中位值2.53(0.51,5.44)ng/ml。术后中位随访32(3~98)个月,中位生存期未达到;12例带瘤生存,7例无瘤生存;2例分别在术后71个月和84个月因前列腺癌死亡,1例术后28个月因心脏疾病死亡。 结论:对侵犯膀胱颈的T 4期前列腺癌患者行RP,能够有效解除患者尿潴留症状,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虽然切缘阳性率较高,但通过结合术后辅助治疗肿瘤控制情况满意,可作为侵犯膀胱颈的T 4期前列腺癌局部治疗的选择之一,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自制入路通道的经脐单孔腹腔镜在妇科常见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自制入路通道的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在妇科常见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9月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成功开展的自制入路通道的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105例,并选择条件匹配的多孔腹腔镜手术105例作对照。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24 h疼痛评分,术后3个月患者手术满意度评分,术后3个月医生对切口美容评分,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医生的感受评分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所有手术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未中转为开腹手术,未加打辅助孔,术中未出现明显并发症。单孔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大于多孔腹腔镜组(均 P<0.05)。单孔腹腔镜组切口美容评分明显优于多孔腹腔镜组( P<0.05)。多孔腹腔镜组术中医生感受评分优于单孔腹腔镜组( P<0.05)。两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24 h疼痛评分、患者手术满意度评分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孔腹腔镜组卵巢囊肿剥除术、子宫肌瘤剔除术、全子宫切除术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小于单孔腹腔镜组(均 P<0.05),两组输卵管切除术及附件切除术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孔腹腔镜组不同手术类型术中医生感受均优于单孔腹腔组(均 P<0.05)。 结论:在病例选择合适的情况下,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在妇科手术中是可行的,单孔腹腔镜突出的优点为术后美容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声带表皮样囊肿合并声带沟的临床特点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声带表皮样囊肿合并声带沟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方法:该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了2018年5月至2021年7月山东省耳鼻喉医院收治的115例声带表皮样囊肿合并声带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9例男性,66例女性,年龄17~70(中位年龄45岁)岁,嗓音障碍病程6个月~30年。所有患者手术均于全身麻醉支撑喉镜及手术显微镜下进行。声带表皮样囊肿单开口合并声带沟者,行声带沟及残留囊壁剥离切除(94例);双开口合并黏膜桥患者,同时给予黏膜桥切除(2例)或黏膜桥整复重建(19例)。患者手术前、后均行喉镜检查,以及主观听感知评估(GRBAS评估)、客观嗓音评估、嗓音障碍指数(Voice Handicap Index,VHI)评估。术后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常规随访。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比较分析声带表皮样囊肿合并声带沟患者与单纯声带表皮样囊肿( n=116)和黏液潴留型声带囊肿( n=169)的术前客观评估参数。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比较分析声带表皮样囊肿合并声带沟患者手术前后的主、客观评估参数。 结果:115例声带表皮样囊肿合并声带沟患者术前动态喉镜均可见局部黏膜波明显减弱或消失,病变部位上表面黏膜血管扩张并走向异常。115例患者中,通过术前喉镜发现囊肿和/或声带沟者81例,术中显微镜下发现声带囊肿合并声带沟者34例。表皮样囊肿合并声带沟患者手术显微镜下可见局限性声带沟,沟基底即为囊袋,内陷入声韧带并与其粘连,21例合并黏膜桥者,黏膜桥深面即为声带沟,89例囊袋内可见囊液或干酪样角化物。病理检查结果发现,囊腔样结构,囊壁为内衬鳞状上皮,边缘与声带黏膜被覆鳞状上皮移行,其内可见角化物。4例患者失访,其余111例均纳入手术疗效评估。术后1个月时,除14例患者黏膜波及音质较术前改善外,其余患者均无明显黏膜波及音质恢复。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3个月的主、客观嗓音评估(G、R、B、A、VHI-10、基频微扰、振幅微扰、最长发音时间)均显著提高( t值分别为15.82、20.82、17.61、7.30、38.88、7.84、5.88、-6.26, P值均<0.05);术后6个月的黏膜波及音质进一步提高并维持稳定,G、R、B、A、VHI-10、基频微扰、振幅微扰、噪谐比、最长发音时间均显著改善( t值分别为23.47、25.79、18.37、9.84、54.45、10.68、8.07、3.24、-9.08, P值均<0.05)。2例声带黏膜波及主客观评估均无明显改善。111例患者均随访至12个月及以上,其中34例患者随访满3年,随访期间患者主、客观嗓音指标稳定。 结论:表皮样囊肿可开放形成声带沟或黏膜桥,嗓音障碍病史较长且病变隐匿,术前喉镜检查有助于诊断,完整剥离残留囊壁及整复固有层可获得满意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成年女性细胞色素P450氧化还原酶缺陷症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女,27岁,因"原发不孕"就诊。15岁月经初潮,同年因"右卵巢囊肿蒂扭转"行切除术,术后月经周期延长至2 ~ 3月,经期延长至10余天。16岁因"左卵巢囊肿"行剥除术,术后月经周期最长达半年,多次查孕酮> 60 ng/mL。查体:身高181 cm,体重87 kg,体质指数26.56 kg/m 2。血压116/57 mmHg。无高雄性激素表现,双乳Tanner Ⅳ期,心率71次/分,无腋毛,外阴幼稚,阴毛Tanner Ⅱ期,双足第4趾畸形(图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难治性黄斑裂孔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难治性黄斑裂孔是指玻璃体切割、内界膜剥除、眼内填充和术后俯卧位等方法难以使裂孔闭合且视力预后较差的黄斑裂孔,主要包括大直径、长病程、外伤性、继发性、高度近视性,初次手术后未闭合的黄斑裂孔。目前手术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扩大内界膜剥除术、黄斑裂孔充填术(内界膜翻转覆盖术,内界膜填塞术,晶状体前、后囊膜填塞术,自体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移植术)、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或外泌体移植术和玻璃体腔填充术。而干细胞或外泌体移植术、新型长效内填充物术的应用及其手术技巧的改进可促进黄斑裂孔的原位愈合,是未来较有前景的治疗手段。目前所有手术方式的目标均为促使黄斑裂孔内的胶质增生以最大程度地闭合裂孔。依照循证医学证据进行更具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是未来发展趋势。本文就近年来难治性黄斑裂孔治疗研究进行综述,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难治性黄斑裂孔的认知并为优化和规范其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