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晕动症机制及防治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晕动症是异常加速度和晕动视觉场景环境暴露诱发的多系统综合征,常见于交通运输、军事作业、空间探索等领域.本文综述了晕动症发生机制、预测评价和控制措施3个方面研究进展,并展望了未来晕动症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针对晕动症感觉冲突理论生物学基础的认识在不断丰富和拓展,基因测序和人工智能技术为晕动症的预测与评估提供了新的研究工具;习服训练、抗晕药物和非药物症状控制措施的综合应用是防治晕动症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急性皮肤衰竭联合预测模型对脓毒症患者28天生存预后的判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构建基于急性皮肤衰竭的联合预测模型,评价其对脓毒症患者28 d生存预后的预测价值,为医护人员制订有效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便利选取2020年5月至2023年4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收治的231例脓毒症患者,其中2020年5月至2022年3月的162例患者作为训练集构建预测模型,2022年4月至2023年4月的69例患者作为验证集进行外部验证。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的危险因素,构建基于急性皮肤衰竭的联合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验证其准确性。结果:训练集162例患者中有53例死亡,病死率为32.7%;验证集69例患者中有19例死亡,病死率为27.5%,2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 0.61, P = 0.437)。训练集中多因素分析显示,APACHE Ⅱ评分( OR = 0.674,95% CI 0.509~0.631)、序贯性器官衰竭评分( OR = 0.391,95% CI 0.242~0.631)、血乳酸值( OR = 2.291,95% CI 1.306~4.019)、皮肤花斑评分( OR = 2.950,95% CI 1.586~5.488)、皮肤湿冷( OR = 3.678,95% CI 0.910~1.865)、毛细血管充盈时间>2 s( OR = 6.070,95% CI 0.774~1.579)、指尖经皮血氧饱和度降低( OR = 2.046,95% CI 1.312~2.076)、皮肤感觉减弱( OR = 3.354,95% CI 0.796~1.124)是影响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列线图模型验证结果显示,急性皮肤衰竭联合预测模型在训练集与验证集的C-index分别为0.834、0.811,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4、0.807。 结论:基于急性皮肤衰竭构建的列线图可预测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发生风险,能帮助医护人员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前庭神经炎不同时期的临床特征和处理策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前庭神经炎(VN)是一侧外周前庭功能急性损害后,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严重、持续性眩晕和不稳的一种急性前庭综合征。症状持续超过24 h,无听力下降和无其他局灶神经症状,体格检查显示单向水平略扭转自发眼震,眼震快相指向健侧,床旁甩头试验向患侧快速甩头时见纠正性扫视,姿势不稳易向自发眼震慢相侧倾倒。临床可将VN分为3期,2周内为急性期,2周至3个月为亚急性期,3个月以上为慢性期,不同分期其临床特征和治疗各不相同,同时也代表不同的前庭代偿机制。急性期患者表现为前庭静态症状,VN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和体征,鉴别诊断重点排除小脑后下和小脑前下动脉梗死,治疗应使用激素,前庭代偿以适应为主。亚急性期患者表现为前庭动态症状,治疗以使用促进前庭代偿药物和前庭康复训练,前庭代偿以感觉替代和适应为主。一些患者在慢性期已完成前庭代偿,临床几乎无症状体征,部分患者由于代偿不全或形成新的多感觉整合,发展为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治疗包括解释、习服、认知-行为治疗和抗焦虑抑郁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多感觉训练对化疗期乳腺癌患者记忆障碍的干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多感觉训练对化疗期乳腺癌患者记忆功能障碍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乳腺癌合并认知障碍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患者40例。空白组患者给与常规治疗与护理,包括常规化疗药物治疗、PICC导管维护、患肢功能康复锻炼、饮食护理、心理支持和健康教育;实验组患者在空白组干预方法的基础上给予视、听、触、嗅的多感觉综合训练;对照组在空白组空白组干预方法的基础上给与视听训练,训练内容和疗程与实验组完全一致。于干预前和干预4个周期后(干预后)采用英国Rivermead康复中心设计的行为记忆测验第二版(RBMT-Ⅱ)评定3组患者的记忆功能。结果: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RBMT-Ⅱ总分显著高于空白组干预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实验组的RBMT-Ⅱ总分为(22.45±1.60)分,显著亦高于对照组干预后的(19.05±2.2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除日期的干预前、后差值外,其余各项RMBT-Ⅱ评分差值与空白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实验组各项RMBT-Ⅱ评分差值与空白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实验组回忆预约、图片再认、脸部再认、故事即刻回忆、故事延迟回忆、定向、路线即刻回忆、路线延迟回忆和RMBT-Ⅱ总分的干预前、后的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多感觉训练可显著改善化疗期乳腺癌患者的记忆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多参数生物反馈治疗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注意力障碍及多动行为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多参数生物反馈治疗(MPB)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注意力障碍及多动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例ASD患儿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5例。2组患儿均给予个体化常规康复训练,包括语言认知训练、社交沟通训练、感觉统合训练等,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辅以MPB治疗。2组患儿均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 d,连续治疗4周为1个疗程。于治疗前、治疗2个疗程后分别采用SNAP-IV评定量表(家长版)、整合视听连续执行测试(IVA-CPT)对2组患儿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2组患儿SNAP-IV、IVA-CPT各项因子评分均较入选时明显改善( P<0.05);并且观察组患儿上述指标评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 P<0.05)。 结论:在常规干预基础上辅以MPB治疗能有效改善ASD患儿注意力障碍,并纠正其多动行为,从而减轻疾病严重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循证医学的脑性瘫痪康复治疗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引起儿童肢体功能障碍的常见疾病,其康复干预措施众多,给临床方案选择带来了巨大挑战。根据循证医学研究,有效的脑瘫预防措施包括产前使用糖皮质激素、硫酸镁和新生儿治疗性低温。有效的健康干预措施包括限制性诱导运动疗法、目标导向性活动运动集成法、注射肉毒毒素后的作业治疗、移动性训练、跑步机训练、运动观察疗法、目标导向性训练、双侧训练、口腔感觉运动、口腔感觉运动加电刺激、垫脚石3P计划、接受与承诺疗法等。有效的药理学、外科干预措施包括鞘内注射巴氯芬、肉毒毒素、肉毒毒素结合系列石膏固定、地西泮、选择性脊神经根切断术、髋关节监测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A型肉毒毒素治疗病理性流涎患儿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治疗儿童病理性流涎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6例病理性流涎患儿分为注射组及对照组,每组23例。2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口腔感觉刺激训练、口腔运动训练、吞咽神经及肌肉低频电刺激等),注射组患儿在此基础上辅以双侧腮腺及颌下腺A型肉毒毒素注射。于治疗前及注射后1周、2周、4周及13周时采用流涎频率及严重程度量表(DFSS)对2组患儿流涎情况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各时间点注射组DFSS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 P<0.05);治疗后各时间点注射组DF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并且治疗后4周时DFSS评分亦显著优于治疗后1周、2周及13周时评分( P<0.05)。 结论:采用A型肉毒毒素注射双侧腮腺及颌下腺能明显缓解病理性流涎患儿症状,起效时间为注射后1周,以注射后4周时症状缓解情况最显著,多数患儿疗效持续时间可超过13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游离多块小腿前外侧穿支皮瓣一期修复单手多指创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游离多块小腿前外侧穿支皮瓣在修复单手多指创面中的应用价值,并观察其治疗效果。方法:2020年8月-2022年3月,苏州瑞华骨科医院手外科收治12例35指软组织缺损患者。患者男10例,女2例,年龄25~58岁。其中1例5指、3例4指、2例3指和6例2指软组织缺损。清创后创面大小1.2 cm×1.2 cm~7.0 cm×3.5 cm。术中探查见其中24块皮瓣血管穿支源自腓浅动脉、7块源自腓动脉、4块源自胫前动脉,术中皮瓣穿支动脉及伴行静脉与受区指掌侧固有动脉以及掌侧或背侧皮下静脉相吻合;皮瓣切取面积1.5 cm×1.5 cm~7.5 cm×4.0 cm;术中均未切取神经,小腿供区均直接缝合。术后门诊定期随访,随访采用皮瓣综合评价量表评定供、受区状况。结果:本组12例35指软组织缺损应用小腿前外侧皮瓣进行修复,术后皮瓣成活35指,皮瓣成活率100%。术后早期指导患者开展功能训练,追踪随访6~24个月,平均为11个月。25例皮瓣略臃肿,于3个月后行皮瓣修整术,剩余皮瓣外观与质地良好。术后6个月,所有皮瓣均可恢复部分深、浅感觉和触觉功能;供区小腿切口一期愈合,无功能障碍。皮瓣综合评价量表评定本组修复的35指中优28指、良7指,优良率为100%。结论:采用游离多块小腿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单手多指创面,具有切取方便、一期修补多指创面、供区损伤小等优点,临床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急性过伸性脊髓损伤的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回顾分析儿童急性过伸性脊髓损伤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情况。方法:纳入2010年9月至2020年9月间在武汉协和医院、武汉儿童医院收治的因持续或反复过伸脊柱后儿童脊髓损伤病例资料,根据美国脊髓损伤协会残损等级(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 impairment scale,AIS)标准,将患者分为完全性脊髓损伤组和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组,回顾分析两组脊髓损伤病例的年龄、损伤后症状及演变、神经损伤情况、影像学资料、实验室检查资料、预后及并发症等数据,总结这一类型疾病的特征。结果:共有44例儿童发生儿童过伸性脊髓损伤,年龄分布在3~10岁,95%的患儿<8岁且为女童。完全性脊髓损伤组与不完全脊髓损伤组患儿的发病年龄、舞蹈训练时间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病特征为持续或者反复过伸脊柱过程中出现腰腿疼痛、下肢无力或感觉异常,随后短时间内症状进行性加重至截瘫。相关血液、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全脊柱无骨折及脱位,MR检查显示胸腰段脊髓髓内弥漫性水肿高信号影。完全性脊髓损伤患儿占比达60%,预后差,后期脊髓萎缩,并发症多。结论:10岁以下的儿童在反复过伸脊柱后可发生急性过伸性脊髓损伤;完全性损伤患儿预后差,并发症多,因此预防这一类型的损伤最为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嗅觉训练治疗嗅觉减退的临床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嗅觉是人类重要的感觉功能之一。嗅觉功能障碍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及精神健康影响巨大,尽管目前关于嗅觉功能障碍的治疗手段较多,但其疗效仍欠佳。嗅觉训练作为嗅觉功能障碍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具有简单易行的特点,同时依据嗅觉系统的神经可塑性作为理论基础,被证实在多种原因所致的嗅觉功能障碍的患者中具有一定疗效。嗅觉训练发展至今,传统的训练方法不断被改进、创新。为进一步了解嗅觉训练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就嗅觉训练的脑机制、嗅觉训练方法及训练效果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