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羟考酮对腹腔镜手术患者全身麻醉中血管内皮损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腹腔镜手术患者全身麻醉中应用羟考酮对血管内皮损伤的影响。方法: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行腹腔镜手术患者80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于气腹开始前静脉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10 mL,观察组静脉注射盐酸羟考酮10 mg。于气腹开始前(基础值,T 0)、气腹后1 h(T 1)、气腹后2 h(T 2)、气腹结束时(T 3)和术后24 h(T 4)测定两组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血清硫酸肝素(HS)、多配体蛋白聚糖1抗体(DPT-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浓度。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气腹时间、出血量。观察两组并发症(心律失常、高血压、烦躁、瘙痒、术后恶心呕吐等)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SA)评分。 结果:与T 0时比较,两组在T 3、T 4时HS、DPT-1、VCAM-1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HS[(15.7±4.8)μg/L]、DPT-1[(31.5±6.4)μg/L]、VCAM-1[(609.7±90.4)μg/L]在T 4时较对照组[(18.6±5.4)μg/L、(36.9±7.3)μg/L、(653.2±91.8)μg/L]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539、3.518、2.135,均 P<0.05)。与T 0时比较,两组在T 2、T 3时NE、E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NE[(124.6±14.5)μg/L)]、E[(106.4±11.5)μg/L)在T 2时均较对照组[(132.9±12.4)μg/L、(111.8±10.4)μg/L]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751、2.203,均 P<0.05)。观察组术后烦躁发生率及VSA评分均低对照组(均 P<0.05)。 结论:在腹腔镜手术患者气腹前予盐酸羟考酮10 mg静脉注射有利于抑制炎性反应,降低腹腔镜手术因气腹导致的内皮糖萼降解,减少血管内皮损伤,该研究有创新性和科学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BICD1基因促进脑胶质瘤恶性进展的多组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基于空间转录组、单细胞转录组和RNA转录组测序数据探讨BICD1基因促进脑胶质瘤恶性进展的分子机制。方法:基于空间转录组公共数据集分析BICD1基因在正常脑组织(样本"248_C")和胶质母细胞瘤组织(样本"275_T")中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R语言软件包分析中国脑胶质瘤基因组图谱(CGGA)数据库中单细胞测序数据(来源于14例患者的6 148个细胞),明确BICD1基因在胶质瘤不同细胞类型中的表达差异。基于CGGA数据库中693例脑胶质瘤患者的RNA测序数据,采用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及基因本体论分析BICD1基因相关基因的生物学功能。结果:BICD1基因在正常脑组织中表达广泛,在胶质母细胞瘤组织中特异性地表达于肿瘤干细胞与肿瘤细胞的分界处。根据单细胞测序数据进行的细胞分群分析表明,BICD1基因主要在星形胶质细胞中高表达。在Neftel分型中,BICD1基因高表达细胞主要分布在星形胶质细胞样细胞群和神经前体样细胞群中。BICD1基因表达水平相关差异基因的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BICD1基因高表达与细胞衰老( P=0.003)、癌症中的蛋白聚糖( P=0.004)等癌症相关生物学功能的聚集相关,与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调节( P=0.010)等胞内运输过程的功能聚集相关;BICD1基因低表达与核糖体相关功能( P<0.001)及氧化磷酸化( P<0.001)等生物学过程的聚集相关。BICD1基因表达水平相关差异基因的生物学功能聚类分析显示,与BICD1基因表达水平相关性较强的生物学功能有细胞质翻译( P<0.001)、核糖体亚单位装配( P=0.001)、染色体分离调控( P=0.004)及染色体分离( P=0.004)等。BICD1基因的表达水平与多泛素修饰依赖性蛋白结合( P=0.046)、泛素-泛素连接酶活性( P=0.033)、蛋白质解聚负调控( P=0.010)、单泛素化蛋白质去泛素化( P=0.026)、肌动蛋白丝加帽( P=0.007)、肌动蛋白丝解聚( P=0.013)等生物学过程相关。 结论:BICD1蛋白可能在脑胶质瘤前体肿瘤细胞中参与蛋白泛素化降解及细胞骨架相关的胞内运输,调控细胞衰老和细胞分裂等生物学过程,在这些细胞的恶性转变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缺氧诱导因子1α经多配体蛋白聚糖1调控缺氧胶质瘤细胞增殖及替莫唑胺抵抗机制初探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初步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与多配体蛋白聚糖1(SDC1)在缺氧胶质瘤细胞增殖及替莫唑胺(TMZ)化疗抵抗调控中的相互作用。方法:将U87细胞分为常氧组、常氧+TMZ组、常氧空载组、常氧空载+DMSO组、常氧空载+TMZ组、常氧SDC1过表达组、常氧SDC1过表达+TMZ组,缺氧组、缺氧+TMZ组、缺氧空载组、缺氧敲除HIF-1α组、缺氧敲除HIF-1α组+TMZ、缺氧SDC1干扰组、缺氧空载+DMSO组、缺氧空载+TMZ组、缺氧SDC1干扰+TMZ组。采用低氧探针检测细胞缺氧情况;TMZ处理72 h后,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敲除HIF-1α后,于缺氧条件下培养细胞并给予TMZ处理2 、4 、6 、8 d,检测细胞的乳酸脱氢酶(LDH)释放及细胞凋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WB)法检测细胞HIF-1α、SDC1基因和蛋白质的表达量;采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qPCR(ChIP-qPCR)法检测HIF-1α与SDC1启动子结合情况。分析中国脑胶质瘤基因组图谱(CGGA)数据库(321例)、基因表达谱数据交互分析(GEPIA)数据库(681例)的肿瘤标本,分析HIF-1α和SDC1基因在不同级别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情况,以及高、低表达SDC1脑胶质瘤患者生存期的差异;HIF-1α与SDC1基因在脑胶质瘤标本中表达的相关性。结果:低氧探针检测证实缺氧组细胞处于缺氧状态。CCK-8和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与常氧+TMZ组比较,低氧+TMZ组细胞的存活率高、凋亡率低(均 P<0.01)。WB检测显示,与常氧组比较,缺氧组细胞的HIF-1α表达高( P=0.040);缺氧敲除HIF-1α组HIF-1α的表达量低于缺氧空载组。缺氧敲除HIF-1α+TMZ组的LDH释放量和细胞凋亡率均高于缺氧空载+TMZ组(均 P<0.01)。RT-qPCR检测显示,与缺氧空载组比较,缺氧敲除HIF-1α组的SDC1 mRNA表达量下降;WB检测显示,缺氧敲除HIF-1α组SDC1蛋白的表达降低(均 P<0.01);CCK-8检测显示,常氧空载+TMZ组的细胞数量低于常氧空载+DMSO组和常氧过表达SDC1+TMZ组(均 P<0.01);缺氧干扰SDC1+TMZ组和缺氧空载+TMZ组的数量均低于缺氧空载+DMSO组(均 P<0.01),而缺氧干扰SDC1+TMZ组细胞数低于缺氧空载+TMZ组( P<0.01)。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常氧过表达SDC1+TMZ组细胞凋亡率显著低于常氧空载+TMZ组( P=0.030),而缺氧干扰SDC1+TMZ组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缺氧空载+TMZ组( P<0.01)。ChIP-qPCR分析显示,HIF-1α在SDC1启动子上的-1314~-1310处存在结合位点。GEPIA、CGGA数据库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在脑胶质瘤组织中HIF-1α、SDC1的表达水平高于非肿瘤脑组织,且随着胶质瘤WHO级别的增高表达水平相应升高(均 P<0.05)。脑胶质瘤组织的HIF-1α与SDC1 mRNA的表达呈正相关( P<0.05)。低表达SDC1组患者的生存期长于高表达SDC1组( P<0.01)。 结论:缺氧条件下,HIF-1α作为转录因子经SDC1促进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及TMZ的化疗抵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间质干细胞成骨过程中外泌体内miRNA-222-5p对肌腱细胞损伤的修复作用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间质干细胞成骨过程中外泌体转运的miRNA-222-5p对肌腱细胞损伤的修复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收集、分离和鉴定间质干细胞外泌体。小鼠跟腱切断后1周安乐死后取其肌腱,分离培养肌腱细胞,得到肌腱细胞损伤模型(损伤组);将成骨分化过程中的间质干细胞与肌腱细胞共培养(共培养组);将miRNA-222-5p模拟物转染进间质干细胞,成骨分化过程中的间质干细胞与肌腱细胞共培养(miRNA-222-5p组)。通过克隆形成、Transwell观察间质干细胞分泌外泌体及外泌体转运的miRNA-222-5p对肌腱细胞损伤修复的能力;qPCR、Western-blot和荧光染色检测成软骨和成骨相关蛋白的相对mRNA和相对蛋白表达水平;通过Western-blot检测信号通路因子的表达。结果:电镜观察外泌体直径为40~100 nm,形态为典型的杯口状结构。外泌体标志蛋白热休克蛋白70、多配体聚糖结合蛋白1、肿瘤转移抑制因子9、肿瘤转移抑制因子63和肿瘤易感基因101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56±0.22、2.06±0.42、1.96±0.32、1.94±0.38、1.86±0.33,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克隆形成试验后细胞群落数量:损伤组(4.00±0.58)个、共培养组(7.25±0.48)个、miRNA-222-5p组(16.00±1.35)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6.550, P<0.001)。Transwell试验后细胞数量:损伤组(37±4)个、共培养组(78±3)个、miRNA-222-5p组(168±8)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54.100, P<0.001)。qPCR、Western-blot和荧光染色检测结果显示,与损伤组相比,共培养组细胞中Sry相关HMG盒9、Ⅱ型胶原纤维α1基因、蛋白聚糖、骨形态发生蛋白2、Runt相关转运因子2和骨桥蛋白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量增加;与共培养组相比,miRNA-222-5p组细胞mRNA和蛋白质表达量均增加( P<0.05)。Western-blot结果显示,与损伤组相比,共培养组核因子κB、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2、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5和细胞信号转导分子2的表达水平升高;与共培养组相比,miRNA-222-5p组的表达升高( P<0.05)。 结论:间质干细胞与跟腱细胞共培养可促进跟腱细胞成骨分化,同时间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可通过转运miRNA-222-5p进一步促进跟腱细胞成骨分化。其机制可能与损伤肌腱中信号通路因子核因子κB、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2、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5和细胞信号转导分子2的表达上调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放射性核素污染伤口去污膜的研制与表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发一款适用于放射性核素污染的去污膜,对其物理性质、核素清除效果和安全性进行考察。方法:以海藻酸钠和壳聚糖为基质膜,负载复方洗消剂配方制备去污膜。通过将去污膜置于生理盐水中,测试其溶胀性能;通过拉力机测试去污膜的断裂应力与应变。以生理盐水、基质膜、1%二乙烯三胺五乙酸五钠(DTPA-5Na)基质膜组作为对照组,在豚鼠完整皮肤与伤口模型上检测去污膜对铀、铯、钴、铈和锶的清除效果。采用噻唑蓝比色法(MTT)测试去污膜的浸提液对小鼠上皮样成纤维细胞(L929)的毒性;将去污膜的浸提液注射到Kunming (KM)小鼠体内,测试其全身急性毒性。将去污膜覆盖于新西兰兔背部测试皮肤刺激性。结果:去污膜成膜时间为1.5 min,溶胀率为(134.96 ± 3.49)%,断裂应力为(393.88 ± 53.53)kN/m 2,断裂应变为(163.00 ± 35.29)%。在完整皮肤上,去污膜对铀的清除率为(95.38 ± 0.23)%,对铯为(96.57 ± 0.49)%。在伤口模型上,去污膜对铀、铯、锶、钴和铈的清除率分别为(92.16 ± 0.52)%、(90.44 ± 1.16)%、(92.03 ± 0.87)%、(92.79 ± 0.51)%和(92.85 ± 0.82)%,均优于生理盐水、基质膜与1% DTPA-5Na基质膜组( t = 3.81 ~ 4 498.55, P<0.001)。安全性评价试验表明,去污膜符合国家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标准。 结论:去污膜能够快速成膜且对多种核素均有良好的清除效果,安全性良好,适用放射性核素污染人员的完整皮肤或伤口去污,有望为核污染区域的工作人员提供安全保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多配体蛋白聚糖1表达水平与乳腺癌术后子宫内膜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多配体蛋白聚糖1(recombinant syndecan 1,SDC1)表达水平与乳腺癌(breast cancer,BC)术后子宫内膜病变的相关性。方法:从GEO数据库中检索并筛选出目的基因SDC1。收集山西省儿童医院73例经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依据子宫内膜病变将其分为未病变组与病变组,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分析两组患者血清SDC1表达水平。将病变组患者分为SDC1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分析SDC1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联,评估SDC1表达水平诊断乳腺癌术后子宫内膜病变的敏感性。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子宫内膜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SDC1在病变组患者血清中表达水平(1.38±0.31)明显高于未病变组(1.00±0.33)( t=3.59, P=0.001)。病变组患者绝经占比80%(41/51)、子宫内膜厚度≥5 mm占比73%(37/51)、有子宫异常出血病史的患者占比78%(40/51)较未病变组的患者占比更多[18%(4/22)、27%(6/22)、9%(2/22)]( P<0.001、0.004、<0.001)。SDC1高表达组中绝经占比95%(21/22)、子宫内膜厚度≥5 mm占比91%(20/22)、妊娠史≤2次患者占比64%(14/22)、有子宫异常出血病史患者占比95%(21/22)、选择性ER调节剂治疗91%(20/22)患者占比均高于低表达组[(69%(20/29)、59%(17/29)、31%(9/29)、66%(19/29)、59%(17/29)]( P=0.030、0.013、0.026、0.015、0.013)。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下面积0.810 2(95% CI=0.696 6~0.923 7, P<0.001),SDC1诊断子宫内膜发病敏感性高。在Logistic单因素分析中认为子宫异常出血史(是)( OR=36.36,95% CI=8.88~251.30, P<0.001)、SDC1表达( OR=1.50,95% CI=1.23~1.92, P<0.001)是子宫内膜病变的危险因素,而绝经(否)( OR=0.05,95% CI=0.01~0.18, P<0.001)、子宫内膜厚度(<5 mm)( OR=0.14,95% CI=0.04~0.42, P=0.001)是其保护因素。在Logistic多因素分析中认为子宫异常出血史(是)( OR=1.49e+6,95% CI=184.7~1.97e+16, P=0.042)、SDC1表达( OR=4.25,95% CI=1.59~24.55, P=0.029)是子宫内膜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绝经(否)( OR=0.00,95% CI=0.00~0.03, P=0.024)是其保护因素。 结论:SDC1表达水平与乳腺癌癌患者术后子宫内膜病变具有显著相关性,是子宫内膜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浓度GelMA水凝胶支架对大鼠髓核干细胞及细胞外基质相关蛋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甲基丙烯酸酯(GelMA)水凝胶支架的性能,以及对大鼠髓核干细胞(NPSCs)体外增殖、分化及细胞外基质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1)配置浓度为5%、10%、15% GelMA水凝胶溶液,经紫外光照射固化、冷冻干燥、喷金处理,制备相应浓度的GelMA水凝胶支架。用扫描电镜观察支架并测量孔径,使用科学表面分析仪测量支架静态水接触角,使用机械测试仪测量支架压缩模量,使用精密天平测量在37 ℃恒温箱中放置0、2、4、6、8、10、12 h时支架的含水量。(2)取6周龄雄性清洁级SD大鼠8只,体质量为80~100 g,切开椎间盘取髓核组织,分离培养NPSCs。取第3代NPSCs分别进行成骨、成软骨及成脂分化培养,分别用茜素红、阿利新蓝及油红O对三系细胞进行染色,观察NPSCs的三系分化潜能。(3)取第3代NPSCs分为无支架的对照组和5%、10%、15% GelMA水凝胶支架组,对照组加入培养基培养3 d,不同浓度GelMA水凝胶支架组紫外光照射固化后接种NPSCs,加入培养基培养7 d。各组细胞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4)取第3代NPSCs分别接种于紫外光照射固化后的5%、10%、15% GelMA凝胶支架中,采用细胞计数(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能力,采用活细胞/死细胞双染试剂盒检测细胞活力,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Agg和Col Ⅱ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5%、10%、15%GelMA水凝胶支架的孔径分别为(94.00±1.00)、(77.33±5.69)、(52.33±2.31)μm,水接触角分别为28.00°±2.65°、39.00°±2.65°、46.00°±1.00°,压缩模量分别为(45.77±8.66)、(64.63±3.06)、(86.07±10.73)kPa。不同浓度GelMA水凝胶支架随浓度的增高,支架的孔径减小,水接触角、压缩模量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102.40、49.40、21.51, P值均<0.05)。不同浓度GelMA水凝胶支架的含水量均随时间的增加而下降;而同一时间不同浓度GelMA水凝胶支架的含水量随浓度的增高而减少,3者间含水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2)NPSCs三系分化结果显示,培养的NPSCs成功分化为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成脂细胞,有多向分化的潜能,具备干细胞的特性。(3)水凝胶支架上NPSCs随着GelMA浓度的增加,细胞形态由正常的梭形逐渐变椭圆,细胞突伸展逐渐减弱,细胞质和细胞核比例逐渐减小,细胞聚集的集落逐渐变小。(4)NPSCs增殖实验显示:培养第1天时,不同浓度的GelMA水凝胶支架上NPSCs的光密度(O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1.63, P=0.272);培养第4、7天时,随GelMA水凝胶支架浓度的增高,NPSCs的OD值均呈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61.48、203.20, P值均<0.001)。NPSCs活力实验显示:培养第4天时,不同浓度的GelMA水凝胶支架上NPSCs活细胞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15, P=0.860);培养第7天时,随GelMA水凝胶支架浓度的增高,NPSCs活细胞占比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68.83, P<0.001)。(5)5%、10%、15%GelMA水凝胶支架中Agg蛋白的免疫荧光值分别为16.79±1.29、13.35±0.70、10.475±0.54,Col Ⅱ蛋白的免疫荧光值分别为17.17±1.49、13.32±1.65、9.53±1.01。随着GelMA水凝胶浓度的增高,Agg、ColⅡ蛋白的表达均呈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22.10、36.64, P值均<0.001)。 结论:5%GelMA水凝胶支架具有较好的物理特性,适合NPSCs的生长、存活,能较好地促进细胞外基质相关蛋白的表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探讨内皮糖萼降解产物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肺水肿的评估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内皮糖萼降解产物在评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患者肺水肿严重程度的应用。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选取2018年7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无锡市人民医院诊断为ARDS的患者。患者入科2 h内行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记录血管外肺水指数(extravascular lung water index, EVLWI),同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糖萼降解产物[血浆多配体聚糖-1(syndecan-1, SDC-1)、硫酸乙酰肝素(heparan sulphate, HS)、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 HA)]指标及炎症因子[血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6、IL-10]浓度。采用Pearson相关法分析ARDS患者糖萼降解产物与EVLWI、炎症因子的相关性。以EVLWI 10 mL/kg为界值,将患者分为轻度肺水肿组和重度肺水肿组,比较两组患者糖萼降解产物以及炎症因子指标的差别。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分析糖萼降解产物对于判断肺水肿严重程度的价值。结果:入选ARDS患者共85例,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患者SDC-1、HS、HA均与IL-6、TNF-α、EVLWI呈正相关(均 P<0.05),均与IL-10无相关性(均 P>0.05)。在轻度肺水肿组(39例)与重度肺水肿组(46例)进行对比显示,IL-6[(33.63±3.43)ng/L vs. (39.99±4.64)ng/L]、TNF-α[(43.38±6.05)ng/L vs. (50.79±7.35)ng/L]、SDC-1[(494.13±47.23)ng/L vs. (563.50±56.36)ng/L]、HS[(114.02±18.39)ng/mL vs. (138.93±17.02)ng/mL]、HA[(441.44±62.52)ng/mL vs. (546.23±85.24)ng/mL]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IL-10[(24.37±10.11)ng/L vs. (28.75±11.98)ng/L]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将SDC-1、HA、HS三者指标联合预测优于单项指标,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928(95% CI: 0.872~1.000),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5%、86.7%。 结论:ARDS患者糖萼降解产物SDC-1、HS、HA均与血管外肺水指数存在良好的相关性,三项糖萼降解产物指标的应用可以作为判断ARDS患者肺水肿程度的可靠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类风湿关节炎滑膜成纤维细胞来源外泌体提取方法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从外泌体分离的常用方法中探索获取高质量人滑膜成纤维细胞外泌体的有效方法。方法:分别用超速离心法、尺寸排阻法和改良的聚合物沉淀法3种方法提取人滑膜成纤维细胞外泌体,采用透射电镜、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纳米颗粒追踪分析(NTA)鉴定并比较外泌体的形态特征、粒径分布、浓度以及标志蛋白的表达水平。3组差异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 t检验,以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3种方法均能成功提取得到外泌体,透射电镜下均能观察到典型的"茶托状"结构,蛋白质印迹法均能检测到标志蛋白肿瘤易感基因101(TSG101)、多配体聚糖结合蛋白1(Syntenin-1)、CD63的表达,粒径主峰均符合30~150 nm范围。外泌体纯度方面:超速离心法杂质最少,尺寸排阻法杂质中等,而改良的聚合物沉淀法可观察到大量的聚合物颗粒和蛋白杂质。外泌体得率方面:3种方法得到的外泌体颗粒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9.61, P=0.049),改良的聚合物沉淀法得到的外泌体颗粒浓度高于超速离心法[(98.0±17.0)×10 10个/ml和(11.6±7.7)×10 10个/ml, t=-4.34, P=0.023]。 结论:RA滑膜成纤维细胞来源的外泌体不难获取,3种方法均有效,然而改良聚合物沉淀法得到的外泌体杂质较多,可能不利于下游分析不推荐使用;超速离心法得到的外泌体纯度高,但操作繁琐,且损耗较大,适合大体积样本和对纯度要求高的研究;尺寸排阻法得到的外泌体纯度和颗粒浓度均较高,适合小体积样本。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对老年患者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多糖包被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oal-directed fluid therapy, GDFT)对老年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患者多糖包被的影响。方法:择期拟行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50例,年龄60~85岁,ASA分级Ⅱ、Ⅲ级,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25例):对照组(C组),维持MAP 65~90 mmHg(1 mmHg=0.133 kPa),尿量>0.5 ml·kg -1·h -1;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组(G组),实施GDFT,维持每搏量变异度(stroke volume variability, SVV)<13%、心指数(cardiac index, CI)>2.5 L·min -1·m -2。分别于入室(T 0)、手术开始1 h(T 1)和术毕(T 2)记录心率、MAP、CVP,并于上述时点检测多配体聚糖1(syndecan-1, SDC-1)、硫酸乙酰肝素(heparan sulfate, HS)和TNF-α浓度,记录术中液体出入量、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与T 0比较,两组T 1和T 2时点SDC-1、HS和TNF-α浓度升高( P<0.05)。与C组比较,G组T 1和T 2时点CVP降低,T 2时点SDC-1、HS和TNF-α浓度降低,总输液量、晶体液用量和胶体液用量减少,术后首次排气时间缩短(均 P<0.05)。 结论:老年患者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中以SVV和CI为指导的GDFT可维持合理容量水平,减轻术中全身炎症反应,减少血管内皮多糖包被的降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