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考古-科学互证的视角解惑硝石矾石散治疗"女劳疸"的可行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解惑硝石矾石散治疗女劳疸方药与证型不符的疑问,探索硝石矾石散的科学内涵.方法 借助古史研究领域的"二重证据法",运用古文献、考古素材,还原汉代人群寄生虫感染的现象,结合现代临床与科研基础,印证汉代主流养生活动与黄疸的关联性.结果 发现汉代人群普遍有寄生虫感染,房中术对肝细胞损害的黄疸具有一定影响,代表炼丹术成果的硝石矾石散对此黄疸有治疗作用.结论 硝石矾石散具有保肝作用,其来源于民众对养生术的反应,是张仲景对时代医学现象的忠实记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23年浙江省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浙江省人群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流行病学和宿主动物病原学资料,为制定钩体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3年浙江省人群钩体病监测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自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浙江省钩端螺旋体病监测项目》收集鼠肾、蛙肾、猪肾和鸭肾钩端螺旋体病原体分离培养、核酸和鸭血清抗体检测结果,分析人群和宿主动物钩端螺旋体流行菌群携带和变动情况。结果:2023年浙江省共报告钩体病病例83例,发病率为0.126 2/10万,年龄为(62.66 ± 11.31)岁,其中男性68例、女性15例。浙江省11个地市均有钩体病病例报告,主要集中在浙江省南部的温州市、丽水市和台州市(共68例),占总病例数的81.93%。8 - 10月为钩体病高发月份(共70例),占总病例数的84.34%。病例的男女比例为4.53 ∶ 1.00,且年龄均≥20岁,45 ~ 79岁中老年为高发人群(共77例),占总病例数的92.77%。病例职业以农民为主(54例),占总病例数的65.06%。钩体病病例发病至首诊时间最短为0 d,最长为13 d;首诊至确诊时间最短为0 d,最长为16 d。72.29%的钩体病病例(60例)发病前1个月内有田间劳动或可疑疫水接触史,18.07%的钩体病病例(15例)发病前1个月内有鼠、青蛙、猪、牛、狗、鱼、鸭等动物及其排泄物接触史。宿主动物钩端螺旋体平均核酸阳性率:鼠肾为5.92%(31/524)、蛙肾为6.74%(36/534)、猪肾为0.66%(1/151);鸭肾钩端螺旋体分离培养,核酸检测和鸭血抗体检测均为阴性。人群携带钩端螺旋体菌群为黄疸出血群(3份)和七日热群(4份)等,宿主动物携带钩端螺旋体菌群为黄疸出血群(3份)。结论:浙江省钩体病疫情主要发生在夏、秋季,发病区域主要集中在浙江省南部地区,发病人群以中老年男性为主。人群携带钩端螺旋体菌群仍以黄疸出血群和七日热群为主,宿主动物携带菌群为黄疸出血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急性Q热引起高热、肝损伤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回顾1例发热伴肝损伤患者的诊治经过,提高对Q热的认识,为类似患者的诊治思路提供借鉴。方法:报道1例经宏基因组二代测序诊断的急性Q热。以"Q热"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时间从1950年1月到2021年10月。结果:共检索到133篇文献,筛选其中具有比较完整的临床资料的国内个案22例,加上本文报道1例,共23例,23例均为散发病例。男19例(82.6%)、女4例(17.4%),男女比例约为4.8∶1,年龄范围为12~73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可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头疼、肌肉酸痛、黄疸、乏力等。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漏诊率极高,确诊需要依据血清学抗体,目前宏基因组二代测序能提高确诊率。多西环素治疗有效。确诊后23例Q热患者经针对性治疗后均治愈。结论:在我国,Q热仍是一类被忽视的烈性传染病,临床中针对发热待查伴肝损伤患者,需警惕Q热的可能,减少因漏诊导致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浙江省289例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患者的临床特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浙江省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现状及其生存情况进行多中心回顾性分析,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规范化诊治水平。方法:纳入了2005年9月至2023年5月就诊于浙江省20家医院的289例PNH患者,随访并收集数据,对其临床特点、诊治现状及生存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89例PNH患者中男148例,女141例,中位发病年龄为45(16~87)岁,发病高峰年龄为20~49岁(57.8%)。中位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为1 142(604~1 925)U/L 。其中经典型PNH占70.9%,合并骨髓衰竭性疾病(PNH/BMF)型占24.4%,亚临床型PNH占4.7%。病程中主要临床表现包括疲劳或无力(80.8%,235/289)、头晕(73.4%,212/289)、尿色加深(66.2%,179/272)和黄疸(46.2%,126/270)。常见的合并症为血红蛋白尿(58.7%)、肾功能损害(17.6%)、血栓(15.0%)。有82.3%患者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70.9%需要输血,30.7%使用免疫抑制剂,13.8%接受抗凝治疗,6.3%接受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10年总生存(OS)率为84.4%(95% CI 78.0%~91.3%)。 结论:PNH患者好发于中青年,男女比例相当,临床常见表现为疲劳、头晕、血红蛋白尿、黄疸、肾功能损害、反复血栓等。本组患者的10年OS率和国内其他中心报道相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分型罕见的Caroli病1例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患者,女性,65岁,因反复右上腹胀痛10余年,再发8小时,于2023年3月22日收入海军特色医学中心肝胆普外科.患者10余年前,在劳累、进食油腻的食物等诱因下出现右上腹胀痛,症状持续性发作,向肩背部放射,伴有恶心、呕吐,通常症状持续2~3小时后可缓解.无发热、寒战及黄疸,无反酸、嗳气及腹泻,在当地医疗机构做上腹部MRI检查提示先天性胆管囊肿、副胰管囊肿伴副胰管结石,给予镇痛等对症处置,8小时前症状再次发作,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周大桥教授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临床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9/16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 ),又称慢性非化脓性破坏性胆管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胆汁淤积性肝病,其首发症状常以疲劳、乏力为主,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皮肤瘙痒、黄疸、肝区压痛等症状,晚期PBC患者可出现腹水和静脉曲张等门静脉高压症.该病发病男女比例为1:10,已有文献报道罕见的小儿病例[1].女性、吸烟、PBC或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家族史、频繁使用指甲油或染发剂等临床变量被认为是PBC的危险因素.PBC典型血清学标志是抗线粒体抗体(AMA),其中AMA-M2亚型是在90%的PBC患者中发现的高度特异性自身抗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长期甲状腺功能亢进致心源性肝硬化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3/8/6
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37岁,因“乏力1年余,间断腹胀、尿少伴食欲减退、黄疸2月余”于7个月前来本科就诊.患者入院前1年余无明显诱因出现周身乏力,未在意,未系统诊治;入院前2月余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目黄、尿黄伴尿量减少(24 h尿量约700 ml),同时伴有食欲减退,腹围逐渐增大,并逐渐出现劳力性心悸、呼吸困难、双下肢水肿及夜间不能平卧.既往:“甲状腺肥大”2年,未系统诊治;否认饮酒史、长期服药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Gilbert综合征5例临床及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Gilbert综合征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提高对该病基因分型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以黄疸为主要表现的Gilbert综合征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基因检测结果.结果 患者男性多于女性,临床症状轻微;均有皮肤巩膜黄染,乏力3例,肝区不适1例;诱发因素为劳累2例,感染3例;均为非结合胆红素升高,血清胆红素水平为17.1~102.6 μmol/L,其他肝功能指标均正常;饥饿试验阳性;均经基因检测到UGT1A1基因不同位点的突变.结论 Gilbert综合征是临床少见的先天性黄疸,以慢性、间歇性、非溶血性、非结合胆红素增高为特征,临床诊断缺乏特异性.目前认为UGT1 A1基因检测是Gilbert综合征诊断的金标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茵陈蒿汤历代剂量变化规律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对古籍中治疗黄疸的名方“茵陈蒿汤”进行剂量考证,为茵陈蒿汤的现代临床应用提供剂量参考依据.方法:以《中华医典》为数据源,以“茵陈蒿汤”“茵陈”“茵陈蒿”“疸”“黄疸”“黄瘅”“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发黄”“阳黄”“阴黄”为检索词,对东汉至清代近两千年的文献进行搜集,检索茵陈蒿汤文献,应用“SPSS19.0”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茵陈蒿汤中,茵陈、大黄、栀子历代总平均剂量依次为128.93 g、60.93g、15.12 g.古代医家应用茵陈蒿汤治疗黄疸时最常出现的剂量关联是:茵陈82 g、大黄27 g、栀子14 g,其剂量配比为6∶2∶1.结论:茵陈蒿汤古代应用中,茵陈用量大,建议临床应用茵陈蒿汤时,茵陈、大黄、栀子的剂量比为6∶2∶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30例利伐沙班致肝损伤文献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分析利伐沙班致肝损伤的发生规律及特点,为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收载的利伐沙班上市后致肝损伤文献进行分析.结果:30例不良反应中,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60岁及以上患者22例(73.3%).22例在用药5周内发生肝损伤.30例患者中,肝细胞型肝损伤13例.临床表现主要为黄疸、恶心及疲劳不适等.结论:老年人可能更易发生肝损伤,应加强利伐沙班致肝损伤监测,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肝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