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D55对子宫内膜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妊娠的建立依赖于子宫内膜正常的功能状态,CD55在分泌期子宫内膜表达逐渐上调并在分泌中期达到峰值,而CD55的异常表达与反复流产和着床失败、子宫内膜异位症、内膜癌等多种子宫内膜相关疾病有关。除了作为补体调节蛋白抑制补体介导的细胞杀伤作用以外,CD55在子宫内膜中还参与调节细胞周期,促进细胞增殖抑制凋亡,促进细胞侵袭迁移与黏附等生物学行为;此外,CD55还可结合其配体CD97作为T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的抑制性调节信号,在非免疫细胞则参与促进细胞的侵袭迁移。本文通过对CD55在子宫内膜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进行综述,为探究CD55在子宫内膜容受性建立和胚胎着床中的作用提供更多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醋酸甲羟孕酮片联合奥沙利铂与紫杉醇治疗晚期子宫内膜癌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醋酸甲羟孕酮片联合奥沙利铂与紫杉醇治疗晚期子宫内膜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9年5月山东省齐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92例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依据入组编号奇偶数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观察组采用醋酸甲羟孕酮片+奥沙利铂+紫杉醇治疗,对照组采用奥沙利铂+紫杉醇治疗,在治疗周期结束时评价两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人糖类抗原125(CA12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人附睾蛋白(HE4)水平和免疫功能、体能状态及生命质量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78.26%(36/46)比58.70%(27/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4.079, 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CA125、VEGF、HE4水平均低于对照组[(23.27 ± 5.65)kU/L比(30.55 ± 5.71)kU/L、(214.94 ± 23.89)ng/L比(247.62 ± 19.97)ng/L、(26.62 ± 4.23)pmol/L比(32.24 ± 6.68)p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后自然杀伤细胞(NK)、辅助性T淋巴细胞(Th)、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T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0.287 ± 0.032比0.239 ± 0.027、0.403 ± 0.052比0.333 ± 0.046、0.261 ± 0.029比0.228 ± 0.0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后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低于对照组[(1.37 ± 0.26)分比(1.89 ± 0.34)分],生命质量问卷(QLQ-C30)评分高于对照组[(65.69 ± 7.58)分比(58.35 ± 6.2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醋酸甲羟孕酮片联合奥沙利铂与紫杉醇治疗晚期子宫内膜癌安全有效,能降低患者肿瘤标志物水平,并抑制肿瘤血管增生,对免疫功能、体能状况及生命质量均有改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自然杀伤细胞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免疫调节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子宫内膜样组织在子宫以外存在和生长。EMs存在免疫细胞浸润、巨噬细胞活化和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NK)毒性异常,以及促炎性和调节性细胞因子的异常表达等。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EMs的发生与NK细胞毒性异常有关。文章概述了EMs患者NK细胞的毒性异常与NK细胞受体异常表达相关研究及基于NK细胞相关受体干预的EMs免疫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慢性子宫内膜炎的诊断及生育相关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慢性子宫内膜炎(chronic endometritis,CE)是一种局部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病理特征是子宫内膜间质浆细胞浸润。CE主要的病因是微生物感染,然而,是否发生病理改变可能取决于子宫内膜免疫系统能否对微生物的感染进行适当的反应。CE能够使子宫内膜免疫环境发生变化,子宫内膜容受性严重下降,并且与女性生殖预后密切相关,是反复种植失败及复发性流产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就CE的诊断、微生物学及免疫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的研究、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反复妊娠丢失中同种免疫功能异常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7/6
反复妊娠丢失(RPL)在育龄妇女中发病率达2%~5%,是一种多病因导致的严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的生殖疾病.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同种免疫功能紊乱通过影响母胎界面的免疫平衡耐受、子宫内膜蜕膜化、滋养层细胞的凋亡、胎盘血管生成参与了 RPL的发生.包括自然杀伤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数量及活性异常在内的固有免疫异常,和包括CD4+辅助性T细胞(Th1、Th2和Th17)、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CD8+T细胞、γδ-T细胞、CD19+调节性B细胞和细胞因子数量及活性异常在内的适应性免疫异常,共同构成了同种免疫性RPL的免疫紊乱模式,但具体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本文就目前RPL的同种免疫源性的病因机制研究及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石英毓麟汤加减对肾虚血瘀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免疫调控、抗缪勒管激素、促卵泡生成素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 探究石英毓麟汤加减对肾虚血瘀型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患者免疫调控、抗缪勒管激素(anti-mullerian hormone,AMH)、促卵泡生成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3月—2022年3月收集的肾虚血瘀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7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试验组及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炔雌醇环丙孕酮片,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石英毓麟汤加减.对比两组临床疗效、中医症状积分、B超检测结果、血清激素指标、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外周血辅助性T淋巴细胞1(T helper cell,Th1)/辅助性T淋巴细胞2(T helper cell,Th2)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较高(P<0.05);治疗后两组经期量少或闭经、性欲减退、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痛经且经血含血块评分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经期量少或闭经、性欲减退、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痛经且经血含血块较低(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子宫内膜厚度、优势卵泡率均较高(P<0.05);治疗后两组促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FSH、睾酮(Testosterone,T)及AMH水平下降,雌激素(Estrogen,E2)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LH、FSH、T及AMH水平较低,E2较高(P<0.05);治疗后两组NK细胞、干扰素(interferon,IFN)-γ、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IL-4)及Th1/Th2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NK细胞、IFN-γ、IL-4及Th1/Th2较低(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 石英毓麟汤加减治疗肾虚血瘀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临床效果显著,能调节患者体内NK细胞活性,纠正Th1/Th2细胞因子失衡状态,改善月经等临床症状,提高排卵率,改善激素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合并慢性子宫内膜炎的反复着床失败患者CD56+CD16+自然杀伤细胞水平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目的 观察合并慢性子宫内膜炎(CE)的反复着床失败(RIF)患者子宫自然杀伤(uNK)细胞的表达水平.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2023年2月就诊于生殖医学中心的82例RIF患者为RIF组;选择同期在本中心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的有IVF助孕妊娠活产史且拟再次助孕的82例患者为对照组.2组均在黄体中期取2份子宫内膜组织,一份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子宫内膜CD56+CD16+uNK细胞水平,另一份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D138.采集外周血3~4 mL,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56+CD16+外周血自然杀伤(CD56+CD16+PbNK)细胞水平及血常规.CE阳性患者口服抗生素治疗1个疗程.抗炎治疗结束后下个月经周期黄体期时再次取少量子宫内膜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D138.比较治疗前后2组临床妊娠率及胚胎着床率.结果 RIF组CD56+CD16+uNK细胞水平为(34.23±17.01)%,低于对照组的(45.41±20.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IF组黄体中期外周血中CD56+CD16+PbNK细胞水平为(14.38±5.36)%,与对照组的(13.58± 4.3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IF组与对照组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CD56+CD16+uNK细胞水平与外周血CD56+CD16+PbNK细胞水平无相关性(r=0.06).RIF组合并CE与无合并CE、对照组合并CE与无合并CE的黄体中期内膜中CD56+CD16+uNK细胞、外周血中CD56+CD16+PbNK细胞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RIF组合并CE及对照组合并CE患者中,治疗后CE转阴者较CE仍为阳性者的临床妊娠率、着床率均升高,早期流产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56+CD16+uNK细胞低表达可能导致母胎界面免疫紊乱,从而增加RIF发生的风险;外周血CD56+CD16+PbNK细胞与子宫内膜CD56+CD16+uNK细胞无相关性;抗生素治疗CE能明显改善RIF患者妊娠结局,CE的确诊和治疗应作为RIF评估的重要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反复胚胎种植失败与反复妊娠丢失相关母体危险因素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目的 对反复胚胎种植失败(RIF)与反复妊娠丢失(RPL)患者的母体危险因素进行比较,为临床科研与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于河北省生殖健康医院就诊的500例患者的病历资料,经筛选符合标准的共290例,分为RIF组87例、RPL组203例,对两组母体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RIF组易栓因素(68.96%)、内分泌因素(51.72%)、自身免疫因素(33.33%)占比均显著低于RPL组(82.76%、68.47%、56.16%),其余无显著性差异.混合因素异常率比较中,RIF组1~2种混合因素异常率高于RPL组(36.78%vs.16.70%),3~4种混合因素异常率低于RPL组(47.13%vs.64.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病因统计发现RIF组抗磷脂综合征(24.13%)、胰岛素抵抗(36.78%)发病率显著低于RPL组(37.43%、55.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两组免疫细胞失衡均以辅助T细胞1/辅助T细胞2(Th1/Th2)失衡、自然杀伤细胞(NK)%增高为主.结论 两组患者病因构成复杂,常同时存在多种母体危险因素.与RIF相比,RPL患者病因更复杂,多伴有3~4种异常,以易栓、内分泌、自身免疫因素占比较高,其中抗磷脂综合征与胰岛素抵抗是引起不良妊娠结局的重要危险因素.叶酸代谢障碍、甲状腺功能异常、慢性子宫内膜炎、维生素D不足、免疫细胞指标异常在两组中发病率相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子宫内膜NK细胞在胚胎种植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9/16
免疫系统在生殖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正常妊娠的胚胎为半同体组织抗原,不被母体排斥而生存.子宫自然杀伤细胞(uNK)是天然免疫调节中的一种淋巴细胞亚群,是妊娠后母胎界面中重要的免疫细胞.uNK参与血管重建和滋养层细胞侵入等过程,在着床和蜕膜免疫调节中发挥积极作用.蜕膜组织与正常免疫微环境有一定关联,一旦这种平衡打破可能会引起种植失败或妊娠丢失.因此,uNK细胞与胚胎种植和早期胎盘密切相关.本文就uNK细胞在胚胎种植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对内膜容受性的影响进行综述,希望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复发性流产患者主动免疫治疗前后种植窗外周血及子宫内膜淋巴细胞亚群变化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URSA)种植窗口期子宫内膜淋巴细胞亚群在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LIT)后比例的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并比较20名URSA患者LIT前后种植窗口期外周血中及子宫内膜中CD3 -CD(56 +16) +自然杀伤细胞(uterine natural killer cell uNK)、CD3 +CD4 +CD8 -、CD3 +CD4 -CD8 +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变化.结果:1.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URSA患者种植窗口期子宫内膜CD3 +CD4 +CD8 -T细胞亚群的比例显著下降(t=3.59,P<0.01);CD3 -CD(56+16) +uNK细胞亚群比例在治疗后显著升高(t= -4.87,P<0.01);CD3 +CD4 -CD8 +T细胞亚群的比例LIT后的比例无显著性差异.2.免疫治疗前后外周血各淋巴细胞亚群比例无显著性变化.结论:1.种植窗口期子宫内膜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失衡可能是复发性流产的病因之一.2.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后,子宫内膜局部淋巴细胞亚群比例的变化,有利于再次妊娠.3.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与子宫内膜相应淋巴细胞亚群间比例无显著相关性,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比例不能用于评估子宫内膜局部的免疫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