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碘过量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大鼠甲状腺功能、抗体及TSHR基因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建立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EAT)大鼠模型,观察碘过量对EAT大鼠甲状腺功能、抗体及促甲状腺激素受体(TSHR)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TSHR基因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发生中的作用机制。方法:48只4周龄雌性Lewis大鼠,按体重(80 ~ 1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甲状腺球蛋白(TG)组、TG +高碘Ⅰ(TG + HⅠ)组、TG +高碘Ⅱ(TG + HⅡ)组,每组12只大鼠,分别饮用碘离子含量为50、50 μg/L和20、200 mg/L的去离子水,对TG组、TG + HⅠ组、TG + HⅡ组大鼠进行免疫,采用猪甲状腺球蛋白(pTg)和完全弗氏佐剂(CFA)作为免疫试剂,每2周1次,共3次。石蜡包埋甲状腺组织、切片,观察大鼠甲状腺病理学变化;放射免疫法检测大鼠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 3)、游离甲状腺素(FT 4)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TSHR蛋白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大鼠全血及甲状腺组织TSHR 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甲状腺组织TSHR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HE染色显示,对照组大鼠甲状腺滤泡结构完整,形态规则,无淋巴细胞浸润;TG组可观察到少量淋巴细胞且呈现散在分布;TG + HⅠ、TG + HⅡ组滤泡结构破坏、融合,滤泡间可见小灶状淋巴细胞浸润。各组大鼠血清TgAb、TPOAb、FT 3、FT 4水平[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 = 30.28、21.99、12.87、26.69, P均< 0.05);与对照组比较[6.89(6.32,7.27)、11.02(7.60,12.53),5.05(2.71,7.99)、7.51(6.50,9.24)pmol/L],TG、TG + HⅠ、TG + HⅡ组大鼠血清TgAb[34.99(25.39,41.35)、37.70(29.06,43.99)、46.41(38.52,55.26)]、TPOAb[22.87(13.65,31.82)、22.22(14.82,28.33)、14.61(12.95,19.34)]、FT 3[57.74(24.56,64.27)、43.64(5.69,80.03)、38.56(17.73,47.59)pmol/L]、FT 4[62.16(41.22,91.57)、60.61(35.52,103.31)、47.96(31.84,112.71)pmol/L]水平明显升高( P均< 0.05)。TG + HⅡ组大鼠血清TSHR蛋白表达水平[(154.26 ± 25.95)μU/L]低于对照[(249.37 ± 38.12)μU/L]、TG[(225.33 ± 41.28)μU/L]、TG + HⅠ组[(218.15 ± 65.51)μU/L, P均< 0.05];与对照组比较(1.00 ± 0.05、1.13 ± 0.21),TG、TG + HⅠ、TG + HⅡ组大鼠全血(0.89 ± 0.19、0.89 ± 0.30、0.85 ± 0.24)、甲状腺组织TSHR mRNA表达水平(0.63 ± 0.25、0.46 ± 0.16、0.51 ± 0.25)明显下调( P均< 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对照组大鼠甲状腺TSHR蛋白阳性强度明显高于TG、TG + HⅠ、TG + HⅡ组大鼠。 结论:长时间的高碘暴露可能会导致甲状腺的摄碘功能发生损伤,引发甲状腺疾病并使病情加重、TSHR基因的异常表达,使受体膜外区的促甲状腺激素结合位点具有抗原性,从而引发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N-乙酰半胱氨酸及salubrinal对全反式视黄酸诱导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及选择性内质网应激反应抑制剂salubrinal在全反式视黄酸(ATRA)诱导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凋亡中的作用。方法:取ARPE-19细胞系进行培养,并将其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NAC处理组、salubrinal处理组、NAC+salubrinal组,分别采用完全培养基、含10 μmol/L ATRA、含10 μmol/L ATRA+5 mmol/L NAC、含10 μmol/L ATRA+40 μmol/L salubrinal、含10 μmol/L ATRA+5 mmol/L NAC+40 μmol/L salubrinal的完全培养基培养细胞24 h。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比率、多重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Multicaspase)阳性比率、活性氧簇(ROS)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C/EBP同源蛋白(CHOP)、剪切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leaved-caspase 3)的表达水平。结果: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显示,各处理组细胞凋亡比率、Multicaspase阳性比率及ROS水平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113.23、602.41、160.39,均 P<0.001),其中正常对照组、NAC处理组、salubrinal处理组及NAC+salubrinal组细胞凋亡比率、Multicaspase阳性比率、ROS水平均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各组VEGF-A、CHOP、cleaved-caspase 3相对表达量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24.62、36.35、60.25,均 P<0.001),其中正常对照组、NAC处理组、salubrinal处理组及NAC+salubrinal组VEGF-A、CHOP、cleaved-caspase 3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ATRA诱导RPE细胞产生氧化应激及内质网应激损伤并导致细胞凋亡,NAC及salubrinal可通过抑制应激反应,有效减轻细胞凋亡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巨噬细胞极化在脓毒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脓毒症表现为炎症过度反应性疾病,主要由各种感染因素诱发,其核心机制为免疫障碍。被称为先天免疫中最重要组成部分的巨噬细胞,在脓毒症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巨噬细胞极化已被证明与炎症和免疫力密切相关。脓毒症中巨噬细胞极化表型调节炎症因子的释放和炎症反应,其机制复杂,尚不完全清楚,多条信号通路如Toll样受体4/核转录因子-κB(TLR4/NF-κB)、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Janus激酶/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JAK/STAT)、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AMPK-PPARγ)、Notch、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 2)等参与巨噬细胞极化过程,各通路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调节巨噬细胞极化将成为防治脓毒症发生发展、转归预后的新靶点。因此,本文对巨噬细胞极化表型在脓毒症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最新进展进行总结,旨在为临床上脓毒症的防治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右美托咪定对NR8383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时表型转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对大鼠肺泡巨噬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时表型转化的影响。方法:大鼠肺泡巨噬细胞株NR8383培养于含20%热灭活胎牛血清的F-12K培养基中,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细胞分为:对照组(C组),使用完全培养基,培养于常规培养箱中;缺氧/复氧组(H/R组),在三气培养箱中缺氧6 h后,置于常规培养箱中复氧6 h;右美托咪定组(D+H/R组,按右美托咪定终浓度不同分为D0.1+H/R组、D1+H/R组、D10+H/R组),在含0.1、1.0 μmol/L或10.0 μmol/L右美托咪定的培养液中孵育1 h后,更换完全培养基进行缺氧/复氧(每组设置6个复孔)。于复氧6 h后,采用细胞增殖-毒性检测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 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比色法检测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活性,分光光度计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活性,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 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qPCR)法检测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 NOS) 2、干扰素(interferon, IFN)、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 1, Mcp1 )、精氨酸酶1 (arginase-1, Arg1)、IL-10、几丁质酶3样蛋白3 (chitinase 3-like protein-3, Chi3l3)的mRNA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法标记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OS)与Arg1。结果:与C组比较,其余4组上清液LDH活性升高,H/R组、D0.1+H/R组和D1+H/R组细胞活力降低,H/R组、D0.1 +H/R组SOD活性降低( P<0.05);与H/R组比较,D1+H/R组和D10+H/R组细胞活力增高,D1+ H/R组SOD活性增高,D1+H/R组和D10+H/R组上清液LDH活性降低( P<0.05)。与C组比较,H/R组NOS2、IFN、Mcp1、Chi3l3和IL-10的基因表达上调,D+H/R组Mcp1、Arg1、IL-10和Chi3l3的基因表达上调( P<0.05);与H/R组比较,D+H/R组NOS2、Mcp1和IFN的mRNA表达下调,Arg1和IL-10的mRNA表达上调( P<0.05)。与C组比较,H/R组和D+H/R组细胞Arg1和iNOS荧光表达均明显增强,提示Arg1和iNOS表达均增加;与H/R组比较,D+H/R组的Arg1荧光表达较H/R组更强,而iNOS荧光表达减弱,提示D+H/R组的Arg1的表达增加。 结论:右美托咪定减轻大鼠肺泡巨噬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机制与促进细胞向M2型极化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抗谷氨酸脱羧酶-65抗体相关神经免疫病九例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抗谷氨酸脱羧酶-65(GAD65)抗体相关神经免疫病的临床特点、辅助检查结果、治疗及临床预后的情况。方法:收集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的9例GAD65抗体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例患者男女比例为1∶2,发病年龄为17~68(43.6±20.5)岁。有2例患者具有前驱感染史。首发症状以癫痫首发者4例,记忆力减退者2例,头晕者2例,肢体僵硬者1例。临床表型包括小脑性共济失调1例,单纯癫痫发作1例,边缘性脑炎5例,僵人综合征伴癫痫发作1例,脑干脑炎1例。9例患者中,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1例,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2例,血过氧化物酶抗体阳性5例。4例患者头颅磁共振成像表现为海马或颞叶异常信号,1例表现为海马萎缩。6例患者行脑电图检查均有癫痫样异常放电,放电区域在右侧额区2例,左侧或右侧颞区各2例。9例患者均接受免疫治疗,6例仅接受激素治疗,2例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1例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随访9例患者,其中失访2例,剩余7例随访时间为1.5个月至3年3个月不等,1例患者症状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其中2例遗留痫性发作,1例遗留记忆力减退。其余3例症状未缓解。结论:抗GAD65抗体相关神经免疫病以中青年女性最为常见,可表现为边缘性脑炎、僵人综合征等,临床以癫痫发作、肢体僵直、认知损害、小脑性共济失调等为主要表现,可出现症状重叠,血或脑脊液抗体检测为诊断的“金标准”,整体预后不佳,早期及时的免疫治疗可改善患者预后,对以癫痫发作为核心症状的患者,免疫治疗效果最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早期免疫型肠内营养联合谷氨酰胺肠外营养对重症加强护理病房重症肺部感染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早期免疫型肠内营养联合谷氨酰胺(Gln)肠外营养对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重症肺部感染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浙江省宁波市鄞州人民医院接受诊治的ICU重症肺部感染患者70例,按照完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肠内营养组、联合组,各3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肠内营养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联合组在肠内营养组的基础上给予Gln。检测两组治疗前后动脉血氧分压(PaO 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 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 2)、CD 8+、CD 3+、CD 4+/CD 8+、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并比较两组的疗效。 结果:联合组治疗后SaO 2、PaO 2水平高于肠内营养组,PaCO 2水平低于肠内营养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联合组治疗后CD 3+、CD 4+/CD 8+水平高于肠内营养组[(62.37 ± 6.15)%比(59.35 ± 5.24)%、1.50 ± 0.18比1.12 ± 0.11],CD 8+水平低于肠内营养组[(33.15 ± 6.11)%比(37.72 ± 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联合组治疗后PCT、hs-CRP及TNF-α水平低于肠内营养组[(3.83 ± 0.82)μg/L比(6.47 ± 1.34)μg/L、(6.92 ± 1.25)mg/L比(12.72 ± 3.83)mg/L,(92.35 ± 13.05)ng/L比(125.26 ± 18.35)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联合组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肠内营养组[88.57%(31/35)比65.71%(23/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5.185, P<0.05)。 结论:早期免疫型肠内营养联合Gln肠外营养对ICU重症肺部感染患者效果显著,可改善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控制感染情况,降低炎性因子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活性氧响应性抗菌微针对糖尿病小鼠细菌定植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活性氧响应性抗菌微针对糖尿病小鼠细菌定植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影响。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合成活性氧响应性交联剂N1-(4-溴苄基)-N3-(4-溴苯基)-N1,N1,N3,N3-四甲基丙烷-1,3-二胺(TSPBA),混合相应成分制成聚乙烯醇-TSPBA(PVA-TSPBA)微针、PVA-ε-聚赖氨酸(ε-PL)-TSPBA微针、PVA-TSPBA-透明质酸钠(SH)微针、PVA-ε-PL-TSPBA-SH微针。将PVA-TSPBA微针分别置于单纯磷酸盐缓冲液(PBS)和含过氧化氢的PBS中,观察浸泡0(即刻)、3、7、10 d微针降解情况,表示其活性氧响应性。将用含过氧化氢的LB培养基培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与大肠埃希菌标准菌株各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分为空白对照组(不行任何处理,下同)以及与含相应浓度ε-PL的PVA-ε-PL-TSPBA微针共培养的0 g/L ε-PL组、1.0 g/L ε-PL组、5.0 g/L ε-PL组、10.0 g/L ε-PL组,培养24 h,观察细菌生长情况并计算细菌相对存活率(样本数为3)。将对数生长期的小鼠成纤维细胞系3T3细胞(生长周期下同)分为空白对照组以及用含相应浓度ε-PL的PVA-ε-PL-TSPBA微针浸提液培养的0 g/L ε-PL组、1.0 g/L ε-PL组、5.0 g/L ε-PL组、10.0 g/L ε-PL组,培养24 h,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情况,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并计算细胞相对存活率(以此表示细胞毒性,样本数为6)。取PVA-TSPBA微针与PVA-TSPBA-SH微针,用光学显微镜观察2种微针形貌,用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检测2种微针机械性能(以临界力表示,样本数为6)。取6只6~8周龄雄性BALB/c小鼠(性别、鼠龄下同),分为PVA-TSPBA组与PVA-TSPBA-SH组(每组3只),用相应微针垂直按压背部皮肤1 min后,观察按压完成后0、10、20 min皮肤情况。另取3T3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用含相应浓度ε-PL的PVA-ε-PL-TSPBA微针浸提液培养的0 g/L ε-PL组、单纯5.0 g/L ε-PL组,用含5.0 g/L ε-PL的PVA-ε-PL-TSPBA-SH微针浸提液培养的5.0 g/L ε-PL+SH组,CCK-8法检测并计算培养24、48、72 h细胞相对存活率,以此表示细胞增殖活性(样本数为6)。取18只BALB/c小鼠,通过高糖高脂饮食联合链脲佐菌素注射诱导为糖尿病小鼠模型后,分为无菌敷贴组、0 g/L ε-PL+SH组与5.0 g/L ε-PL+SH组(每组6只),在每只小鼠背部制作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后滴加金黄色葡萄球菌溶液,制成糖尿病小鼠细菌定植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0 g/L ε-PL+SH组、5.0 g/L ε-PL+SH组小鼠创面覆盖含相应浓度ε-PL的PVA-ε-PL-TSPBA-SH微针后,3组小鼠创面均外覆无菌手术敷贴。于伤后0、3、7、12 d观察创面愈合情况,计算伤后3、7、12 d创面愈合率;伤后12 d,取创面及创缘皮肤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新生上皮生长及炎症细胞浸润情况。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Mann-Whitney U检验、Bonferroni法。 结果: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置于含过氧化氢PBS中的PVA-TSPBA微针逐渐溶解并于浸泡10 d完全降解,置于单纯PBS中的PVA-TSPBA微针仅发生溶胀而未溶解。培养24 h,5.0 g/L ε-PL组、10.0 g/L ε-PL组金黄色葡萄球菌未见生长,10.0 g/L ε-PL组大肠埃希菌未见生长;1.0 g/L ε-PL组、5.0 g/L ε-PL组、10.0 g/L ε-PL组金黄色葡萄球菌相对存活率较空白对照组明显降低( P<0.05或 P<0.01),5.0 g/L ε-PL组、10.0 g/L ε-PL组大肠埃希菌相对存活率较空白对照组明显降低( P<0.01)。培养24 h,空白对照组、0 g/L ε-PL组、1.0 g/L ε-PL组、5.0 g/L ε-PL组、10.0 g/L ε-PL组细胞生长状态良好,组间细胞相对存活率相近( P>0.05)。PVA-TSPBA微针与PVA-TSPBA-SH微针的针体均呈四棱锥形,排列整齐,其中PVA-TSPBA-SH微针的针体更立体、棱角更分明。PVA-TSPBA-SH微针的临界力明显高于PVA-TSPBA微针( Z=3.317, P<0.01)。PVA-TSPBA-SH组小鼠按压完成后0 min微针穿透皮肤,10 min后针孔部分消失,20 min后针孔完全消失;PVA-TSPBA组微针未能穿透小鼠皮肤。培养24、48、72 h,5.0 g/L ε-PL+SH组细胞增殖活性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 P<0.05或 P<0.01)。无菌敷贴组小鼠创面愈合速度缓慢,渗出较多;0 g/L ε-PL+SH组小鼠创面愈合速度前期与无菌敷贴组相近,后期较无菌敷贴组加快,渗出中等;5.0 g/L ε-PL+SH组小鼠创面愈合较另2组快,渗出不多。5.0 g/L ε-PL+SH组小鼠伤后3、7、12 d创面愈合率分别为(40.6±4.2)%、(64.3±4.1)%、(95.8±2.4)%,明显高于无菌敷贴组的(20.4±2.7)%、(38.9±2.2)%、(59.1±6.2)%与0 g/L ε-PL+SH组的(21.6±2.6)%、(44.0±1.7)%、(82.2±5.3)%( P<0.01);0 g/L ε-PL+SH组小鼠伤后7、12 d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无菌敷贴组( P<0.05或 P<0.01)。伤后12 d,5.0 g/L ε-PL+SH组小鼠创面几乎完全上皮化且炎症细胞浸润较少,0 g/L ε-PL+SH组小鼠创面部分上皮化且伴大量炎症细胞浸润,无菌敷贴组小鼠创面未见明显上皮化且伴大量炎症细胞浸润。 结论:基于TSPBA、聚乙烯醇、ε-PL及SH制备的复合微针可顺利刺穿小鼠皮肤并能通过缓慢响应创面中的活性氧从而溶解释放抗菌物质,抑制创面细菌定植,促进糖尿病小鼠细菌定植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修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草酸钙晶体诱导人肾小管上皮细胞铁死亡的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草酸钙(CaOx)晶体诱导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细胞)发生铁死亡的机制。方法:2021年3—9月使用CaOx晶体悬浊液干预HK-2细胞,构建HK-2-CaOx反应模型。设置CaOx晶体浓度分别为0、0.25、0.5、1.0、2.0、4.0、8.0 mmol/L,干预HK-2细胞24 h,干预完成后提取HK-2细胞蛋白。采用最佳干预浓度的CaOx晶体干预HK-2细胞,分别于干预后0、3、6、9、12、24、48 h提取细胞蛋白。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内铁死亡标志蛋白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的表达情况。用铁死亡诱导剂爱拉斯汀(Erastin)和铁死亡抑制剂3-氨基-4-环己基氨基苯甲酸乙酯(Fer-1)干预HK-2细胞以调控细胞内铁死亡水平。将HK-2细胞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NC组),无干预处理,单纯使用完全培养基培养;CaOx晶体刺激组(CaOx组),使用含4.0 mmol/L CaOx晶体的完全培养基培养;CaOx晶体+Erastin处理组(CaOx+Erastin组),使用含10.0 μmol/L Erastin和4.0 mmol/L CaOx晶体的完全培养基培养;CaOx晶体+Fer-1处理组(CaOx+Fer-1组),使用含1.0 μmol/L Fer-1和4.0 mmol/L CaOx晶体的完全培养基培养。培养24 h后,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GPX4、长链脂酰辅酶A合成酶4 (ACSL4)和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LC7A11)在HK-2细胞内的表达情况;检测HK-2细胞内谷胱甘肽含量;采用DCFH-DA荧光染色法观察HK-2细胞活性氧(ROS)表达情况。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各组HK-2细胞内CaOx黏附情况,DAPI染色检测HK-2细胞核损伤情况。结果:采用0、0.25、0.5、1.0、2.0、4.0、8.0 mmol/L浓度CaOx晶体干预24 h后,细胞中GPX4的表达量分别为5.67±1.05、5.60±0.02、4.99±0.94、4.82±0.93、4.50±0.70、4.14±0.53、0.97±0.53,4.0 mmol/L组与0 mmol/L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6)。选用4.0 mmol/L作为最佳浓度干预细胞,干预0、3、6、9、12、24、48 h后细胞中GPX4的表达量分别为11.73±1.29、11.68±1.32、11.72±1.30、10.97±1.28、10.63±1.21、8.79±1.10、8.03±1.06,24 h组与0h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90)。CaOx+Erastin组与NC组相比,ACSL4表达量(9.71±0.68与3.96±0.17, P<0.01)升高;SLC7A11(5.76±1.31与9.18±1.54, P=0.001)和GPX4(3.61±0.25与9.26±0.13, P<0.01)表达量降低;CaOx+Fer-1组与CaOx组相比,GPX4(7.52±0.23与3.61±0.25, P<0.01)、SLC7A11(7.85±1.34与5.76±1.31, P=0.012)表达量升高,ACSL4(5.84±0.62与9.71±0.68, P=0.002)表达量显著降低。CaOx+Erastin组与CaOx组相比,GPX4(2.71±0.18与3.61±0.25, P=0.001)、SLC7A11(3.82±1.60与5.75±1.31, P=0.017)表达量显著降低,ACSL4(11.15±0.44与9.71±0.68, P<0.01)表达量升高。NC组、CaOx组、CaOx+Fer-1组、CaOx+Erastin组的谷胱甘肽含量分别为(81.88±4.02)、(53.38±3.53)、(68.26±4.55)、(38.22±2.95)mmol/L;DCFH-DA荧光染色强度分别为(22.72±3.73)、(63.36±5.17)、(82.38±6.25)、(45.32±4.33);免疫荧光强度分别为(50.36±4.23)、(31.63±2.86)、(23.36±3.74)、(39.89±3.35),CaOx组与NC组、CaOx+Fer-1组、CaOx+Erastin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意义( P<0.05)。DAPI染色计算NC组、CaOx组、CaOx+Fer-1组、CaOx+Erastin组细胞核损伤比例分别为2.85%、11.96%、8.76%、16.27%。 结论:CaOx晶体可以通过增加HK-2细胞内氧化应激水平进而诱导HK-2细胞发生铁死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神经炎症在肝性脑病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是终末期肝病的主要并发症,可造成认知障碍、注意力减退和运动功能障碍,重者昏迷、死亡。HE发病机制复杂,高氨血症对星形胶质细胞的毒性作用如神经递质的改变、氧化应激、星形胶质细胞肿胀,被认为是HE发病的核心因素。此外,大量证据表明神经炎症也参与了HE的发生发展,但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文章总结了HE中神经炎症的形成、表现及可能参与的诱发因素,并阐述了其通过改变神经递质的膜表达和脑代谢影响运动功能和认知,且这些改变是可逆转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4项甲状腺自身抗体的变化特征及联合半定量评分在格雷夫斯甲亢 131I治疗后疗效的相关性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和促甲状腺激素受体刺激性抗体(TSAb)的变化特征及联合半定量评分在格雷夫斯甲亢(GH) 131I治疗后疗效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21年8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行 131I治疗的512例GH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01例、女性411例,年龄(38±12)岁。根据疗效评估结果将 131I治疗后的患者分为4组:甲状腺功能减退(简称甲减)组、完全缓解组、部分缓解组和无效组;前3组为有效组(A组),共431例,无效组(B组)81例。根据 131I治疗后的时间将A组分成4小组:A1组( 131I治疗后1年内),80例;A2组( 131I治疗后1~4年),193例;A3组( 131I治疗后5~9年),90例;A4组( 131I治疗后10年以上),68例。入组的GH患者均于 131I治疗后的第4周、第7周、第3个月、第6个月、第12个月或逐年进行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促甲状腺激素、TgAb、TRAb、TPOAb、TSAb水平的连续、联合测定。单项甲状腺抗体和TgAb、TRAb、TPOAb和TSAb 4项甲状腺抗体联合半定量评分范围分别为0~3分和0~12分。组间的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 结果:131I治疗后TgAb、TRAb、TPOAb和TSAb水平会有不同程度地升高,其中异常升高的状况可以分别持续29、21、26和26个月,之后会有不同程度地下降(直至阴性)。B组、A1组、A2组、A3组和A4组患者的4项甲状腺抗体联合半定量评分分别为(7.43±2.31)、(5.41±2.23)、(4.43±2.40)、(2.15±1.99)和(1.52±1.50)分;A1组与A2组、A2组与A3组、A3组与A4组、A1组与B组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237、8.358、2.252、-5.639,均 P<0.05)。在 131I治疗后5年、10年以上,TPOAb、TgAb、TRAb、TSAb的阳性率分别为64.56%(102/158)和55.88%(38/68),34.81%(55/158)和33.82%(23/68)、18.35%(29/158)和11.76%(8/68)、24.68%(39/158)和17.65%(12/68)。 结论:4项甲状腺抗体联合半定量评分可以评估甲状腺自身免疫状态的严重程度及其变化趋势:GH初发以TRAb水平明显升高为特征, 131I治疗后5年抗体指标相对稳定,其TPOAb>50%的阳性率提示患者有以桥本甲状腺炎所引起的甲减的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