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胎宫颈环扎患者36周后终止妊娠发生产褥病率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探讨单胎宫颈环扎患者36周后终止妊娠发生产褥病率的危险因素,以早期识别、干预,改善预后.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1日到2018年12月31日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行宫颈环扎术且36周后分娩的255例单胎孕产妇相关信息.根据是否发生产褥病率,分为产褥病率组(23例)和非产褥病率组(232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产褥病率的危险因素.结果 产褥病率发生率为9.02%.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36周后临产前或剖宫产术后拆线、剖宫产、产程中转剖宫产为宫颈环扎术后分娩患者发生产褥病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产前高血红蛋白、阴道分娩为其保护因素(P<0.05).结论 临床工作中应重视单胎宫颈环扎患者产前血红蛋白水平,依据宫颈成熟度于36~37周择期拆除宫颈环扎线,综合患者病情及胎儿宫内情况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以减少产褥病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子宫血管缝扎术及宫颈环状缝扎术联合双侧髂内动脉球囊阻断治疗PPP合并胎盘植入效果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凶险性前置胎盘(PPP)合并胎盘植入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3年5月本院就诊治疗的PPP合并胎盘植入患者56例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采用子宫血管缝扎术及宫颈环状缝扎术联合双侧髂内动脉球囊阻断治疗为观察组26例),采用单纯双侧髂内动脉球囊阻断治疗为对照组30例,分析两组相关指标.结果:治疗后两组甲胎蛋白及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均较术前降低,且观察组(82.6±26.3 ng/ml、122.3±56.3 mIU/ml)低于对照组(113.0±41.1 ng/ml、649.5±86.5 mIU/ml),总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3.8%)低于对照组(23.3%)(均P<0.05);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9.6±0.3分、9.3±0.6分)无差异(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6.6±1.2d)及住院费用(3.2±0.6)万元均低于对照组(7.9±1.5d)(4.3±1.0)万元(P<0.05)结论:采取子宫血管缝扎与宫颈环状缝扎术、双侧髂内动脉球囊阻断治疗PPP合并胎盘植入可效果更佳,且可降低术后并发症,术后恢复更快,对新生儿未产生不良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两种Shirodkar宫颈环扎术式对单胎宫颈机能不全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探讨Shirodkar埋线环扎术式与Shirodkar非埋线环扎术式对单胎宫颈机能不全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2月-2023年12月因病史指征或超声指征在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产科行经阴道宫颈环扎术(Shirodkar术式)的373例宫颈机能不全单胎妊娠孕妇为研究对象.完整收集孕妇的一般临床资料和母婴结局,根据术中是否将缝线线尾包埋于阴道黏膜下,分为Shirodkar埋线环扎术式组(埋线环扎组,n=115)组和Shirodkar非埋线环扎术式组(非埋线环扎组,n=258).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秩和检验、x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比较两组孕妇的一般临床资料、孕妇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结局,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评估早产和妊娠36周前拆线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与非埋线环扎组相比,埋线环扎组早产率降低(13.0%vs 22.5%,P=0.048),妊娠 36 周前拆线率降低(19.1%vs 33.3%,P=0.005),拆线孕周较晚[37(36.0,37.0)周 vs 36(35.0,37.0)周,P<0.001].两组新生儿结局包括出生体重、入住NICU率、新生儿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是否埋线与早产发生风险降低无显著相关,与妊娠36周前拆线发生风险降低相关(OR=0.516,95%CI:0.293~0.909,P=0.022);环扎前宫颈长度与早产发生风险降低相关(OR=0.954,95%CI:0.915~0.996,P=0.031),与妊娠 36 周前拆线发生率增加相关(OR=1.062,95%CI:1.002~1.104,P=0.002).结论 Shirodkar埋线环扎术式可以延长拆线孕周、降低妊娠36周前拆线率,但该术式在改善妊娠结局方面尚未见明显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紧急宫颈环扎术后延长孕周的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紧急宫颈环扎术后延长孕周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1日至2022年9月1日于嘉兴市妇幼保健院诊断宫颈机能不全并于孕12~26周行紧急宫颈环扎术的单胎妊娠孕妇88例,28周后分娩者作为环扎成功组( n=77),<28周分娩/流产者作为环扎失败组( n=11)。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个回归方程筛选术后延长孕周的影响因素。 结果:紧急宫颈环扎术环扎成功率(≥28周分娩率)为87.5%(77/88),其中孕28~31周 +6分娩者6例(6/77,7.8%),孕32~33周 +6分娩者2例(2/77,2.6%),孕34~36周 +6分娩者16例(16/77,20.8%),≥37周分娩者53例(53/77,68.8%)。多个回归方程分析结果显示早孕期流产3次( β=-5.1,95% CI:-9.5~-0.7)、早孕期流产5次( β=-11.8,95% CI:-22.1~-1.6)、产次2次( β=-6.9,95% CI:-12.9~0.9)、环扎孕周( β=-0.6,95% CI:-1.0~-0.3)、环扎术前宫颈外口扩张<15 mm( β=-12.1,95% CI:-22.5~-1.8)和环扎术前宫颈外口扩张≥15 mm( β=-11.0,95% CI:-21.4~-0.71)是环扎术后延长孕周的影响因素;校正孕妇年龄及宫颈环扎术前体重后,早孕期流产5次( β=-18.1,95% CI:-28.3~-7.8)、环扎孕周( β=-0.6,95% CI:-1.0~-0.3)和环扎术前宫颈外口扩张≥15 mm( β=-11.4,95% CI:-21.2~-1.6)是环扎术后延长孕周的影响因素( P值均<0.05)。 结论:早孕期流产次数、环扎孕周及环扎术前宫颈外口扩张≥15 mm是影响紧急宫颈环扎术后延长孕周的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妊娠期改良Shirodkar经阴道子宫颈环扎术治疗子宫颈机能不全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妊娠期改良Shirodkar经阴道子宫颈环扎术(TVCC)治疗子宫颈机能不全(CI)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21年8月31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收治的218例CI孕妇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途径不同分为妊娠期行改良Shirodkar TVCC治疗(TVCC组,108例)和非妊娠期行腹腔镜子宫颈环扎术(LACC)治疗(LACC组,110例),对两组孕妇的临床资料和妊娠结局进行比较。进一步根据子宫颈长度(CL)对两组孕妇进行分层研究,探讨两种术式对不同CL的CI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1)环扎术前、术中相关指标:两组孕妇在环扎手术过程中均未发生大出血、膀胱损伤、麻醉意外等并发症。与LACC组相比,TVCC组孕妇的术前CL较长[分别为(2.3±0.6)、(2.7±0.6)cm]、术中出血量较多[分别为(7.5±0.5)、(14.4±1.4)ml]、住院时间更长[分别为(6.0±0.1)、(7.3±0.4)d],但手术时间更短[分别为(42.9±1.6)、(25.9±1.4)min]、住院费用更少[分别为(9 912±120)、(5 598±140)元],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2)环扎术后妊娠结局:TVCC组与LACC组的活产率分别为95.4%(103/108)、96.4%(106/11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211, P=0.232)。TVCC组的早产率(12.0%,13/108)高于LACC组(7.3%,8/110),新生儿出生体重低于LACC组[分别为(3 006±96)、(3 225±42)g],低出生体重儿占比高于LACC组[分别为15.5%(16/103)、1.9%(2/106)],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3)不同CL的分层分析:对于CL<2.0 cm的孕妇,TVCC组的流产率高于LACC组(分别为2/9、3.0%),活产率低于LACC组(分别为7/9、97.0%),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对于CL为2.0~<2.5 cm、2.5~<3.0 cm、CL≥3.0 cm的CI孕妇,两组孕妇的早产率、活产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改良Shirodkar TVCC操作简单易行,较LACC显著降低了剖宫产率、医疗费用,且活产率无显著差异。当出现不可避免的晚期流产时,改良Shirodkar TVCC无需再行腹腔镜拆除环扎带手术,可减少二次手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病史指征与超声指征单胎妊娠孕妇子宫颈环扎术的疗效比较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病史指征及超声指征的单胎妊娠孕妇行子宫颈环扎术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21年2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因病史指征或超声指征行McDonald子宫颈环扎术的子宫颈机能不全单胎妊娠孕妇共27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病史指征组(141例)和超声指征组(131例)孕妇的一般临床资料和母儿结局。进一步根据分娩孕周,将272例子宫颈环扎术孕妇分为≥孕34周分娩组(225例)和<孕34周分娩组(47例),分析孕34周前早产的影响因素。结果:(1)病史指征组和超声指征组的中位环扎孕周分别为16.6、23.4周,分娩时较环扎时的中位延长孕周分别为21.4周、14.7周,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2)病史指征组和超声指征组孕妇的足月产率分别为76.6%(108/141)和71.0%(93/131),活产率分别为97.2%(137/141)和97.7%(128/131),活产儿中位出生体重分别为3 155和3 055 g,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272例子宫颈环扎孕妇的新生儿存活共计265例(97.4%,265/272),7例未获活产儿孕妇的分娩孕周均≤孕25周(范围:孕19 +1~25周),孕妇均为临床宫内感染或组织学证实的绒毛膜羊膜炎或孕期病原微生物携带,家属放弃。存活新生儿的最低出生体重为850 g(分娩孕周为26 +6周)。(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孕34周分娩组比较,<孕34周分娩组孕妇孕6~7周体重指数(BMI)更高(中位数分别为24.5、25.4 kg/m 2)、环扎术后1~2周子宫颈长度(CL)更短[分别为(31.1±8.4)、(26.1±11.0)mm]、术后孕26~28周CL更短(中位数分别为26.3、16.0 mm)、术前、术后、分娩前C反应蛋白(CRP)升高的发生率均更高,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34周前早产与环扎术后孕26~28周CL呈显著负相关( OR=0.902,95% CI为0.858~0.947; P<0.001),与分娩前CRP升高呈显著正相关( OR=3.492,95% CI为1.652~7.381; P=0.001);与术前及术后CRP升高、术后1~2周CL、孕6~7周BMI无显著相关性( P均>0.05)。 结论:子宫颈机能不全的单胎妊娠孕妇行病史指征或超声指征的子宫颈环扎术,均获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且两组的母儿结局无显著差异。子宫颈环扎术后孕34周前早产的影响因素是术后孕26~28周CL及分娩前CRP升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先天性念珠菌败血症6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先天性念珠菌败血症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征,为临床早期治疗该病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6年10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收治的6例诊断为先天性念珠菌败血症患儿的临床特征、实验室结果及诊治经过,并对菌株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6例患儿中,男4例,女2例,胎龄为26 +1至31 +2周,出生体质量为850~1 490 g,入院日龄为1~5 d。5例阴道分娩,1例剖宫产,试管婴儿3例。母亲妊娠期念珠菌性阴道炎6例,宫颈环扎术2例,宫颈息肉摘除术1例。6例患儿发病时均有呼吸窘迫和腹胀,同时伴高血糖(5例)、肝肿大(4例)、感染性休克(3例)等。实验室检查结果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者4例,白细胞计数减少伴中性粒细胞计数<1.0×10 9/L者2例,C反应蛋白水平均升高,血小板计数均减少。血培养检出念珠菌的时长为36~50 h, 5例血培养检出白念珠菌,1例血培养检出光滑念珠菌,3例脑脊液培养检出白念珠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示:光滑念珠菌对氟康唑耐药,对两性霉素B敏感;白念珠菌对氟康唑和两性霉素B均敏感。6例患儿中,4例治愈,2例死亡,治愈患儿抗真菌用药时间为26~38 d。 结论:先天性念珠菌败血症主要发生于极低/超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白念珠菌多见,最常表现为呼吸窘迫、腹胀,伴高血糖、血小板计数减少,应结合围产期母亲念珠菌感染病史、高危因素及患儿临床特征,及时给予经验性抗真菌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McDonald子宫颈环扎术与腹腔镜子宫峡部环扎术治疗子宫颈机能不全的围产结局比较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比较McDonald子宫颈环扎术(MC)与腹腔镜子宫峡部环扎术(LCC)治疗子宫颈机能不全(CI)的围产结局,为CI孕妇行子宫颈环扎术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分娩的行子宫颈环扎术孕妇211例,根据术式、行LCC孕妇是否有MC史分为MC组(54例)、有MC史LCC组(28例)、无MC史LCC组(129例)。比较3组孕妇的一般临床资料、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妊娠结局。结果:(1)一般临床资料:MC组、有MC史LCC组和无MC史LCC组孕妇于妊娠期行子宫颈环扎术的比例分别为100.0%(54/54)、7.1%(2/28)、27.1%(35/129),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3组的环扎术指征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3),但最主要的环扎术指征均为妊娠中晚期流产史[分别为75.9%(41/54)、89.3%(25/28)、84.5%(109/129)]。MC组、有MC史LCC组及无MC史LCC组获活产环扎成功率分别为94.4%(51/54)、82.1%(23/28)、93.8%(121/129),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5.649; P=0.059)。(2)环扎成功孕妇(195例)的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与MC组孕妇比较,有MC史LCC组和无MC史LCC组孕妇胎位异常[分别为7.8%(4/51)、17.4%(4/23)和19.8%(24/121)]、胎盘植入[分别为5.9%(3/51)、13.0%(3/23)和11.6%(14/121)、子宫破裂[分别为0、4.3%(1/23)和5.8%(7/121)]的发生率均较高,但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MC组孕妇绒毛膜羊膜炎或宫内感染(15.7%,8/51)、胎膜早破(23.5%,12/51)的发生率均高于有MC史LCC组[分别为0、4.3%(1/23)]和无MC史LCC组[分别为0.8%(1/121)、0],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01)。(3)妊娠结局:MC组孕妇的剖宫产率[41.2%(21/51)]显著低于有MC史LCC组[100.0%(23/23)]和无MC史LCC组[100.0%(121/121); P<0.001];其环扎术费用均显著低于有MC史LCC组和无MC史LCC组(中位数分别为12 169、26 438、27 783元; P<0.001)。3组的新生儿出生体重及新生儿窒息、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比例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MC和LCC均为治疗CI的有效方式,两者的获活产环扎成功率相近。但MC具有剖宫产率低、经济、易操作的优势。CI孕妇建议首选MC,对于MC失败者可考虑LCC。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双胎妊娠超声指征宫颈环扎术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超声指征宫颈环扎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3年1月至2022年5月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产前检查,孕16~27周 +6超声提示宫颈长度(cervical length,CL)≤2.5 cm的无症状双胎妊娠孕妇96例,其中宫颈环扎组45例、保守治疗组51例,并根据CL各组又分为CL≤1.0 cm、CL>1.0~≤1.5 cm及CL>1.5 cm亚组。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非参数检验、 χ2检验比较宫颈环扎与保守治疗及不同CL双胎妊娠孕妇的妊娠结局和围产儿结局。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宫颈环扎术对不同CL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 结果:宫颈环扎组分娩孕周、延长孕周均大于保守治疗组[35.9周(34.9~37.0周)与34.9周(29.1~36.1周)、10.7周(9.6~13.1周)与8.7周(4.8~11.0周), Z值分别为-2.59和-3.63, P值均<0.05],孕34周及28周前早产率、绒毛膜羊膜炎、未足月胎膜早破发生率均低于保守治疗组[17.8%(8/45)与45.1%(23/51), χ2=8.16;2.2%(1/45)与15.7%(8/51),Fisher精确概率法;8.9%(4/45)与25.5%(13/51), χ2=4.52;15.6%(7/45)与33.3%(17/51), χ2=4.03; P值均<0.05];2组产后出血、活产儿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根据CL进行分层,CL≤1.0 cm时,宫颈环扎组分娩孕周[36.0周(34.8~37.3周)与34.9周(28.6~35.4周), Z=-2.61, P=0.009]、延长孕周[12.3周(9.7~13.9周)与7.3周(3.4~9.1周), Z=-3.34, P=0.001],以及新生儿出生体重[2 430.0 g(2 173.8~2 646.3 g)与1 900.0 g(1 372.5~2 435.0 g), Z=-3.06, P=0.002]、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16.7%(6/36)与36.7%(11/30), χ2=4.22, P=0.048]均优于保守治疗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宫颈环扎术可降低孕34周和32周前早产风险[校正后 OR值(95% CI)分别为0.083(0.009~0.790)和0.092(0.009~0.939), P值均<0.05]。但当CL>1.5 cm、CL>1.0~≤1.5 cm时,宫颈环扎术未降低早产风险( P值均>0.05)。 结论:宫颈环扎术可降低CL≤1.0 cm的双胎妊娠孕妇孕34周和32周前的早产风险,延长孕周,改善新生儿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宫颈环扎双胎妊娠延迟分娩四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本文报道了2017年至2018年于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就诊的4例双胎妊娠联合宫颈环扎术实施延迟分娩病例的诊治经过和母儿预后。4例患者均为双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妊娠,在第1个胎儿自然娩出后,均表现为宫缩逐渐减弱或消退,未诱发第2个胎儿启动分娩。充分知情同意后在母胎情况稳定2~3 d后行宫颈环扎术实施延迟分娩。第1个胎儿分娩孕周分别为25 +4、23 +1、27 +1和23周。第2个胎儿分娩孕周分别为30 +1、32 +6、31 +4和24周。延迟分娩间隔时间分别为32、69、31和7 d。延迟分娩胎儿4例,存活3例。存活的这3例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均≥8分,出生体重分别为1 390、2 290和1 620 g,随访至生后2年,均未见发育异常。母体均未发生严重感染、出血和宫颈撕裂等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