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吡格列酮联合利拉鲁肽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对胰岛功能NLRP3炎性小体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联合利拉鲁肽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T2DM)的疗效,并分析其对胰岛功能、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性小体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7月至2023年4月肥胖T2DM患者11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利拉鲁肽,58例)、研究组(吡格列酮联合利拉鲁肽,58例),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效果.采集两组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血液样本,采用XC8001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糖脂代谢.采用免疫层析法检测空腹胰岛素(试剂盒购自上海康朗生物公司),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NLRP3炎性小体指标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水平.比较两组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4.83%,高于对照组的81.03%(x2=5.199,P=0.023);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 醇(LDL-C)水平分别为(4.82±0.56)mmoL/L、(11.24±2.04)mmoL/L、(5.47±0.61)%、(3.16±0.33)mmoL/L、(1.31±0.30)mmoL/L、(2.01±0.34)mmoL/L,均低于对照组的(5.57±0.74)mmoL/L、(13.07±2.16)mmoL/L、(6.73±0.68)%、(3.89±0.54)mmoL/L、(1.82±0.35)mmoL/L、(2.39±0.42)mmoL/L(P<0.05);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1.38±0.22)mmoL/L高于对照组的(1.14±0.19)mmoL/L(P<0.05);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2.16±0.37)低于对照组的(2.58±0.46),研究组胰岛素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48.20±6.03)高于对照组的[(42.81±5.54),(P<0.05)];治疗 3 个月后,研究组 PBMC 中NLRP3 mRNA、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mRNA、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mRNA表达量分别为(1.03±0.32)、(1.11±0.28)、(1.09±0.41),低于对照组[(1.65±0.38)、(1.57±0.30)、(1.72±0.49),(P<0.05)];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β(IL-1β)、肿瘤坏死 因子-α(TNF-α)、C 反应蛋白(CRP)水平分别为(8.55±2.13)pg/mL、(35.24±5.93)ng/L、(11.42±2.64)ng/L、(1.08±0.31)mg/L,低于对照组的(11.47±2.68)pg/mL、(42.53±7.06)ng/L、(15.03±3.18)ng/L、(1.46±0.44)mg/L(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吡格列酮联合利拉鲁肽治疗肥胖T2DM的疗效确切且具有一定安全性,可促进糖脂代谢、胰岛功能改善,抑制炎性反应,可能与抑制NLRP3炎性小体活化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NLRP3炎性小体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相关性及利拉鲁肽对其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性小体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相关性及利拉鲁肽对其的影响。方法:选取NAFLD患者(N组)和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C组)各39例,收集其一般资料,测定血清中NLRP3、白细胞介素(IL)-1β、IL-18的水平,分析2组指标差异及其相关性。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饮食组(NC组, n=10)和高脂饮食组(HF组, n=20),分别给予普通和高脂饲料喂养;喂养12周后,将HF组随机分为HF组( n=10)和利拉鲁肽组(100 L组, n=10),分别给予0.5 ml/kg灭菌等渗盐水和100 g/kg利拉鲁肽2次/d皮下注射。4周后检测各组血清生化指标和肝脏中NLRP3炎性小体及炎症因子的蛋白表达情况。采用 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或 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N组和C组年龄、性别、舒张压、糖化血红蛋白、平均血小板体积、红细胞分布宽度以及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总胆固醇和总胆汁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C组相比,N组的收缩压、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血肌酐、碱性磷酸酶(ALP)、NLRP3、IL-1β、IL-18、甘油三酯、血尿酸、γ-谷氨酰转移酶(GGT)、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白细胞计数均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和总胆红素则低于C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NLRP3与收缩压、BMI、空腹血糖、血肌酐、IL-1β、IL-18、甘油三酯、血尿酸、GGT、ALT、AST呈正相关,但与总胆红素和HDL-Ch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NC组相比,HF组体质量、肝脏质量、血清生化指标(甘油三酯、AST、ALT)、肝脏中NLRP3炎性小体及炎症因子的蛋白表达量均显著升高。经利拉鲁肽治疗后,与HF组相比,100 L组各指标均明显下降。 结论:与健康体检者相比,NAFLD患者炎症相关指标、体质量、血脂和肝功能相关指标均有明显改变,大鼠模型上的研究结果也与此一致;对NAFLD大鼠的利拉鲁肽治疗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NFALD,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NLRP3来改善肝脏的炎症及脂肪变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寡肽转运蛋白1在肿瘤靶向治疗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寡肽转运蛋白1(PEPT1 )是一种具有转运小分子肽功能的载体蛋白。PEPT1在多种肿瘤中表达,并能靶向转运小肽类物质进入肿瘤细胞。以PEPT1为载体可特异性地将抗肿瘤药物递送至肿瘤细胞,减少药物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最大程度地发挥药效。此外PEPT1还可介导小肽类肿瘤放射性示踪剂和肿瘤光动力治疗分子的转运,为肿瘤诊断和光动力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从PEPT1在肿瘤中的表达,PEPT1介导抗肿瘤药物、肿瘤放射性示踪剂和肿瘤光动力治疗分子的靶向递送等几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PEPT1在肿瘤靶向治疗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心血管器械感染的分子影像:靶向细菌或宿主病原体免疫反应?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快速、准确诊断心血管器械感染仍是临床的一大挑战。解剖影像技术,如超声心动图、心脏CT或CT血管造影术是临床疑似心内膜炎的一线检查。其能检出赘生物和瓣膜周边并发症。既往研究表明, 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功能影像与解剖影像相比,具有独特优点。其可在发生形态学损伤前诊断早期心脏器械感染,并识别感染源或在体内其他部位的细菌栓子。尽管 18F-FDG PET/CT的异常结果已作为器械相关和人工瓣膜心内膜炎的主要诊断标准,被纳入到2015年的欧洲心脏病学会指南,但美国指南尚未纳入这一标准。除了这些临床可用的影像学手段,研究者们还致力于开发靶向细菌的示踪剂用于特异性感染显像,包括细菌麦芽糖糊精转运体、细菌胸苷激酶、抗生素、抗菌肽、细菌抗体、噬菌体和细菌DNA/RNA杂交核苷酸寡聚物的示踪剂。在上述示踪剂中,放射性标记的抗生素已在人体中进行了研究,但未能成功在临床上用于感染显像。其余大多数示踪剂仅在实验动物中进行了研究。本文比较了解剖和功能影像在心脏器械感染中的作用,并讨论了 18F-FDG和细菌靶向示踪剂的优缺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NOX2/ROS/NF-κB信号通路探讨三棱、莪术提取物对骨关节炎大鼠软骨细胞损伤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三棱、莪术提取物对骨关节炎大鼠软骨细胞损伤以及NADPH氧化酶2(NOX2)/活性氧(ROS)/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将5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三棱、莪术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除假手术组外,构建膝关节炎软组织损伤的大鼠模型,建模后第2天开始给药,三棱、莪术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大鼠灌胃三棱、莪术提取物5、10、20 g/kg,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大鼠灌胃等量0.9%氯化钠溶液,每天1次,连续灌胃给药20 d。观察各组大鼠膝关节行为学、骨代谢指标、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水平、炎性因子以及膝关节组织中NOX2和NF-κB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三棱、莪术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行为异常评分、软骨寡聚基质蛋白(COMP)、MDA、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NOX2和NF-κB水平均逐渐降低(均 P<0.05),蛋白聚糖、SOD、GSH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均逐渐升高(均 P<0.05),且具有剂量相关性。 结论:三棱、莪术提取物可有效改善大鼠骨关节炎软骨损伤,可能与抑制NOX2/ROS/NF-κB信号通路活性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Nrf2/NLRP3信号通路在丙泊酚后处理减轻氧糖剥夺-复糖复氧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核因子E2相关因子2/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rf2/NLRP3)信号通路在丙泊酚后处理减轻氧糖剥夺-复糖复氧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原代培养孕16~18 d Wistar大鼠胎鼠海马神经元7 d,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42):对照组(C组)正常培养;氧糖剥夺-复糖复氧组(O组)氧糖剥夺1 h后复糖复氧;丙泊酚后处理组(P组)复糖复氧即刻加入丙泊酚(终浓度1.2 μg/ml)孵育2 h,更换为正常培养液;Nrf2 siRNA(-)转染组(N组)原代神经元培养第3天行携带Nrf2基因敲除的慢病毒转染,24 h后更换为正常培养液,第7天进行模型制备及丙泊酚后处理。于继续培养24 h时收集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神经元凋亡率,RT-PCR法检测Nrf2和NLRP3 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Nrf2和NLRP3表达,ELISA法测定TNF-α、IL-6和IL-1β浓度;试剂盒法检测还原性谷胱甘肽(GSH)、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 结果:与C组比较,O组和P组神经元凋亡率升高,TNF-α、IL-6和IL-1β浓度升高,GSH、SOD和CAT水平降低,Nrf2、NLRP3及其mRNA表达上调,Nrf2细胞核/浆比例增加( P<0.05);与O组比较,P组神经元凋亡率降低,TNF-α、IL-6和IL-1β浓度降低,GSH、SOD和CAT水平升高,Nrf2及其mRNA表达上调,Nrf2细胞核/浆比例增加,NLRP3及其mRNA表达下调( P<0.05);与P组比较,N组神经元凋亡率升高,TNF-α、IL-6和IL-1β浓度升高,GSH、SOD和CAT水平降低,Nrf2及其mRNA表达下调,Nrf2细胞核/浆比例降低,NLRP3及其mRNA表达上调( P<0.05)。 结论:Nrf2/NLRP3信号通路参与了丙泊酚后处理减轻氧糖剥夺-复糖复氧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的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胆碱能抗炎通路在Ghrelin调控脓毒症大鼠小肠上皮PepT1表达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胆碱能抗炎通路在脑肠肽Ghrelin调控脓毒症大鼠小肠上皮靶向寡肽转运体1(PepT1)表达中的作用。方法:将100只成年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脓毒症组、脓毒症+迷走神经离断组、脓毒症+Ghrelin组、脓毒症+迷走神经离断+Ghrelin组,每组20只。假手术组大鼠开腹后仅分离盲肠,不结扎和穿孔;脓毒症组大鼠行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制备脓毒症动物模型;脓毒症+迷走神经离断组大鼠CLP的同时行迷走神经离断术;脓毒症+Ghrelin组大鼠行CLP制模后立即静脉注射Ghrelin 100 μmol/L;脓毒症+迷走神经离断+Ghrelin组大鼠行CLP和迷走神经离断术后立即静脉注射Ghrelin,给予剂量及方法同脓毒症+Ghrelin组。各组取10只大鼠观察术后7 d生存情况。各组其余10只大鼠于术后20 h处死取静脉血和小肠组织,观察腹腔肠道情况,透射电镜下观察小肠上皮细胞损伤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及小肠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制备小肠黏膜刷状缘囊泡(BBMV),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及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检测小肠上皮PepT1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假手术组术后7 d大鼠全部生存;脓毒症组大鼠7 d累积生存率明显低于假手术组(20%比100%, P<0.05);Ghrelin干预后可改善大鼠累积生存率(与脓毒症比较:40%比20%, P<0.05),但迷走神经离断后则减弱了Ghrelin的保护作用(与脓毒症+Ghrelin组比较:10%比40%, 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脓毒症组大鼠小肠和盲肠呈暗红色,肠管肿胀积气,透射电镜下可见小肠上皮细胞损伤严重,血清及小肠组织TNF-α、IL-1β含量明显升高,小肠上皮PepT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说明脓毒症大鼠模型制备成功。脓毒症大鼠迷走神经离断后肠管肿胀积气情况加重,导致大鼠全部死亡。与脓毒症组比较,脓毒症+Ghrelin组大鼠腹腔情况明显好转,透射电镜下可见小肠上皮细胞损伤明显减轻,血清及小肠组织TNF-α、IL-1β含量明显下降〔血清TNF-α(ng/L):253.27±23.32比287.90±19.48,小肠组织TNF-α(ng/L):95.27±11.47比153.89±18.15,血清IL-1β(ng/L):39.16±4.47比54.26±7.27,小肠组织IL-1β(ng/L):28.47±4.13比42.26±2.59,均 P<0.05〕,小肠上皮PepT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epT1 mRNA(2 -ΔΔCt):0.66±0.05比0.53±0.06,PepT1蛋白(PepT1/GAPDH):0.80±0.04比0.60±0.05,均 P<0.05〕;与脓毒症+Ghrelin组比较,脓毒症+迷走神经离断+Ghrelin组实施迷走神经阻断后,Ghrelin减轻脓毒症大鼠炎症因子释放的作用明显减弱〔血清TNF-α(ng/L):276.58±19.88比253.27±23.32,小肠组织TNF-α(ng/L):144.28±12.99比95.27±11.47,血清IL-1β(ng/L):48.15±3.21比39.16±4.47,小肠组织IL-1β(ng/L):38.75±4.49比28.47±4.13,均 P<0.05〕,失去了对小肠上皮PepT1表达的上调作用〔PepT1 mRNA(2 -ΔΔCt):0.58±0.03比0.66±0.05,PepT1蛋白(PepT1/GAPDH):0.70±0.02比0.80±0.04,均 P<0.05〕,且小肠上皮细胞损伤加重。 结论:Ghrelin可通过促进胆碱能神经元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促进PepT1的转录与翻译,从而在脓毒症中发挥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下调TRPM2表达抑制NLRP3炎症小体激活减轻氯胺酮诱导的膀胱上皮细胞损伤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下调瞬时受体电位通道M2(TRPM2)表达对氯胺酮诱导的膀胱上皮细胞损伤的影响。方法:将TRPM2小干扰RNA(siRNA-TRPM2)及其阴性对照(siRNA-NC)转染至体外培养的人正常膀胱上皮细胞(SV-HUC-1)中,并用氯胺酮处理,记为si-TRPM2+氯胺酮组(si-TRPM2+Ketamine组)和si-NC+氯胺酮组(si-NC+Ketamine组),另设氯胺酮组和对照组。采用qRT-PCR法检测SV-HUC-1细胞中的TRPM2表达,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ELISA法检测细胞中的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等炎症因子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氯胺酮组的SV-HUC-1细胞增殖活性、SOD、GSH-Px活性及Bcl-2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均 P<0.05),TRPM2的mRNA表达、TNF-α、IL-1β、IL-6水平、MDA含量和细胞凋亡率、Bax、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以及NLRP3、ASC、Caspase-1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均 P<0.05);si-NC+Ketamine组的上述指标与氯胺酮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si-NC+Ketamine组比较,si-TRPM2+Ketamine组的SV-HUC-1细胞增殖活性、SOD、GSH-Px活性及Bcl-2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均 P<0.05),TRPM2的mRNA表达、TNF-α、IL-1β、IL-6水平、MDA含量和细胞凋亡率、Bax、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以及NLRP3、ASC、Caspase-1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均 P<0.05)。 结论:下调TRPM2表达可抑制氯胺酮诱导的膀胱上皮细胞凋亡、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进而减轻膀胱上皮细胞损伤,其可能是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激活发挥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登革病毒RdRp配体寡肽潜在广谱靶向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的NS5蛋白主要起RNA依赖的RNA聚合酶(RdRp)作用,本研究旨在通过构象型噬菌体展示肽库筛选潜在的抗病毒前体药物。方法:以可溶性重组DENV-2 NS5蛋白为靶点,从构象型噬菌体展示肽库中筛选高特异性寡肽(oligopeptide,OP),并通过分子对接技术验证OP与RdRp之间的相互作用。将感染DENV-2的C6/36细胞暴露于不同浓度的OP中,并通过RT-qPCR检测病毒滴度,以此来评估OP的抗DENV-2作用。同时,将C6/36细胞暴露在较高浓度的OP中进行培养,并通过CCK-8法测定细胞活性以评估OP的细胞毒性。结果:通过分子对接发现,OP可特异性结合于DENV NS5蛋白的RdRp结构域。在体外实验中发现,OP可以抑制DENV复制,且在细胞实验中未表现出细胞毒性。此外,基于RdRp结构域在单股正义链RNA(+ssRNA)病毒中的高度保守性,并利用分子对接技术初步发现,OP可能同样结合于多种+ssRNA病毒的RdRp活性空腔。结论:OP可能具有广谱的+ssRNA病毒RdRp抑制能力,是一个潜在的广谱抗病毒前体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肽/组氨酸转运蛋白SLCl5A4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SLE是一种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的慢性自身免疫病,其发病机制目前仍尚不明确。肽/组氨酸转运蛋白SLCl5A4是一种定位于溶酶体上的转运蛋白,能将组氨酸、寡肽等从溶酶体内转运至细胞质中。研究发现肽/组氨酸转运蛋白SLCl5A4参与了SLE的发生,并且与Toll样受体7/9(TLR7/9)介导的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有关。本文对近年来有关肽/组氨酸转运蛋白SLCl5A4在SLE中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旨在为探索肽/组氨酸转运蛋白SLCl5A4在SLE中的作用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