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患共享决策沟通护理对门诊PICC患者护理依从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医患共享决策(SDM)沟通护理对门诊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患者护理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丽水市中心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行PICC患者20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 n=101)和对照组( n=100)。对照组常规由门诊护士给予基础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干预基础上给予SDM沟通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干预,两组均持续门诊护理8次。比较两组患者健康宣教知识掌握程度评分、PICC维护依从性评分、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生活质量核心量表(QLQ)评分及不良事件发生率。 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PICC基础知识评分、导管相关知识评分、换药相关知识评分、日常维护知识评分和导管异常处置知识评分分别为(4.13±0.15)分、(3.95±0.20)分、(4.13±0.15)分、(4.25±0.27)分和(4.45±0.22)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24±0.21)分、(3.04±0.12)分、(3.24±0.21)分、(3.51±0.23)分和(3.09±0.41)分( t=34.60、39.06、34.60、20.90、29.34,均 P < 0.05);观察组自我观察能力评分、自我清洁维护评分、肢体功能锻炼评分、PICC维护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t=36.02、17.09、14.29、41.66,均 P < 0.05);观察组GSES评分、QLQ评分为(34.58±6.76)分、(68.97±7.12)分,均高于对照组的(27.45±5.11)分、(51.85±6.36)分( t=8.24、17.97,均 P < 0.05);观察组PICC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0.9%,低于对照组的23.0%(χ 2=5.24, P < 0.05)。 结论:SDM沟通护理模式在门诊PICC患者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可有效改善患者导管护理依从性,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预警护理模式在肺癌PICC化疗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构建肺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化疗患者的预警护理模式,并应用于临床,以改善护理服务质量。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9年5月—2021年5月在信阳市中心医院行PICC化疗的肺癌患者共14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专科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预警护理模式。干预后比较两组PICC知识掌握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PICC知识掌握程度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肺癌PICC化疗患者的预警护理模式能够提高患者知识掌握程度和护理满意度,有一定推广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新生儿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使用情况的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调查浙江省33家有新生儿床位的医院中的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的使用情况。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于2021年5—6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浙江省33家医院52名新生儿病室的护士长或静脉治疗专科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新生儿心电图定位技术使用与发展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52份,有效回收率为100%。结果:52名调查对象中,使用新生儿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者占34.62%(18/52),49名(94.23%,49/52)护士首选椎体作为PICC尖端判断依据。影响新生儿PICC尖端心电图定位技术准确性的因素包括管路信号传导不通畅(83.33%,15/18)、患儿哭吵(66.67%,12/18)、医护人员心电图知识的掌握程度不足(66.67%,12/18)等。28名(53.85%,28/52)护士表示所在单位无新生儿心电图定位技术培训,13名(54.17%,13/24)护士选择面授教学。结论:浙江省新生儿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使用、发展及培训等方面的实践有待进一步改善,建议制订统一标准和规范,加强新生儿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使用的相关培训,以提高护理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分段式教学联合柯氏模型评价在PICC专科护士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分段式教学联合柯氏模型评价在经外周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PICC)专科护士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0年9月在南通大学附属肿瘤医院PICC专科护士培训班的学员60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人。对照组采用传统PICC专科护士培训,研究组采用分段式教学。培训后采用柯氏模型对两组PICC专科护士培训效果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和结果层进行评估。采用SPSS 22.0进行 t检验和卡方检验。 结果:通过分段式教学培训,研究组PICC专科护士培训效果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和结果层均优于对照组。研究组对培训方案和授课内容满意程度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研究组护士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掌握程度及人文关怀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培训后,两组自我行为评估得分均提高,且研究组提高较为明显。研究组护士培训后回到医院临床工作中,专业认同感、PICC教学指导能力、待遇、护理服务质量、患者及家属的认可度、科室效益均得到不同程度提高,且能在医院开展相应业务并带动PICC技术发展。 结论:通过分段式教学联合柯氏模型评价能有效满足PICC专科护士的培训需求并进行全方位的效果评估,提高PICC专科护理服务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分时段预约模式对PICC换药患者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分时段预约模式在患者PICC换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7年6—8月未实施分时段预约模式的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选择2018年4—6月实施分时段预约模式的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比较2组患者的等候时间、满意度及对导管护理知识的掌握程度。结果:观察组等候时间(0.26 ± 0.22)h,对照组等候时间(0.80 ± 0.76)h,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值为-3.537, P<0.05);观察组对导管护理知识的掌握率为84.00%(42/50),对照组对导管护理知识的掌握率为62.00%(31/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7.324, P<0.05);观察组满意度为74.00%(37/50),对照组满意度为46.00%(23/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8.569, P<0.05)。 结论:分时段预约模式能够缩短患者的等候时间,利于患者掌握导管护理的相关知识,提高患者满意度,提升患者就医感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ICU护士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调查ICU护士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预防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1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二及肿瘤医院的245名ICU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CLABSI预防知信行量表评估ICU护士CLABSI预防现状,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ICU护士报警疲劳量表对ICU护士进行横断面调查,并评估CLABSI预防影响因素。结果:ICU护士CLABSI预防知信行量表的知识、态度、行为维度及报警疲劳量表得分分别为(13.74 ± 2.87)、(50.92 ± 4.10)、(85.44 ± 8.52)、(31.35 ± 5.06)分。ICU护士报警疲劳量表得分与CLABSI预防知信行量表中的知识、态度、行为维度得分均呈负相关( r=-0.360、-0.378、-0.408,均 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报警疲劳、是否参加过CLABSI培训、第一学历是ICU护士CLABSI预防知识、态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P<0.01);报警疲劳、是否参加过CLABSI培训、最高学历是ICU护士CLABSI预防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 P<0.01)。 结论:ICU护士CLABSI预防知信行总体处于中等水平,报警疲劳、是否参加过CLABSI培训及学历(第一学历、最高学历)是ICU护士CLABSI预防知信行的影响因素。管理者应增加对CLABSI预防的重视程度,提供更多机会与途径对ICU护士进行培训和考核,加强CLABSI预防的薄弱环节,使ICU护士尽快掌握CLABSI预防知识体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肠内营养管理最佳循证实践方案的制定和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制定和应用SAP患者肠内营养管理的最佳循证实践方案。方法:通过结合最佳证据和情景分析形成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肠内营养管理的最佳循证实践方案并将该方案进行临床实践。根据复旦大学护理学院JBI循证中心证据实践应用程序,对18名重症监护室(ICU)护士进行培训,通过对ICU内30例SAP患者营养支持护理执行情况的基线审查,分析其中的障碍因素,通过实践变革将最佳证据应用于30例SAP患者肠内营养支持并进行质量再审查。结果:与基线审查结果比较,推进最佳循证护理实践方案后,审查指标的执行率均有显著改善;ICU护士SAP肠内营养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明显提高(88.9%比33.3%, P<0.05);方案实施前后比较除导管选择正确率一致外(均为100%),其余肠内营养时机选择、置管评估、物品准备、患者体位选择、营养制剂选择、热量计量、速率调整、输注方式8项指标的执行正确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方案实施后30例患者肠内营养的耐受性明显提高,对肠内营养护理的满意度也明显提升( P值均<0.05)。 结论:应用SAP患者肠内营养管理的最佳循证实践方案有利于规范ICU专科护士的护理行为,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增加SAP患者肠内营养耐受性和对肠内营养护理的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预见性干预联合风险管理对静脉输液港化疗肺癌患者感染及堵塞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研究预见性干预联合风险管理对静脉输液港化疗肺癌患者感染及堵塞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 年 12 月至 2021 年 12 月接受静脉输液港化疗的 90 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每组 45 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而研究组在常规组基础上采用预见性干预联合风险管理,对比 2组干预前后的静脉输液港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导管堵塞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干预后,研究组的置管目的、留管护理技巧、导管安全管理、日常注意事项评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同时,研究组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4.44%)、导管堵塞发生率(2.22%)均低于常规组(17.78%)、(15.56%)(P<0.05);且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95.56%)高于常规组(80.00%)(P<0.05).结论 在静脉输液港化疗肺癌患者中采用预见性干预联合风险管理,能有效提高患者对静脉输液港相关知识掌握程度,降低感染、堵塞发生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PACU内经口气管导管拔除最佳循证实践方案的制定和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制定和应用麻醉后恢复室(PACU)内全麻患者经口气管导管拔除的最佳循证实践方案.方法 结合最佳证据和情景分析,制定“PACU内经口气管导管拔除最佳循证实践方案”,整合证据进入临床实践.根据复旦大学护理学院JBI循证中心证据实践应用程序,对22名麻醉护士进行培训,通过对104例在PACU内拔除经口气管导管患者拔管护理执行情况的基线审查,分析障碍因素并通过实践变革将最佳证据应用于102例拔管患者护理并进行质量再审查.结果 与基线审查结果比较,推进最佳循证护理实践方案后,6条质量审查指标的执行率均有显著提高;麻醉护士拔管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明显提高(P<0.05);干预后接受质量审查的102例患者的呼吸系统异常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基线审查的104例患者(P<0.05).结论 应用经口气管导管拔除循证护理实践方案有利于规范PACU内麻醉护士的护理行为,提高临床护理质量,降低拔管后异常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在PACU内的舒适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全程健康访视在经导管动脉化学栓塞术治疗肝癌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全程健康访视在经导管动脉化学栓塞(TrACE)术治疗肝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1月间山东省交通医院收治的86例肝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全程健康方式护理的43例肝癌患者纳入观察组,采用常规护理的43例肝癌患者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术后疼痛情况、术后48h生活质量及出院后6个月的依从性和满意度.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疾病相关知识评分(94.5±3.9)分,高于对照组的(73.6±6.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两组患者的疼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h、24h和48h,观察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分别为(3.9±1.2)分、(2.6±1.1)分和(1.5±0.8)分,均低于对照组的(5.4±1.3)分、(4.1±1.5)分和(3.2±1.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观察组患者睡眠质量(4.6±0.3)分、精神状态(4.2±0.6)分和食欲(4.6±0.5)分,均高于对照组的(3.9±0.4)分、(3.4±0.5)分和(4.1±0.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观察组患者出院后的服药依从性和戒烟、戒酒、监测血压及适量运动的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7.7%,高于对照组的7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程健康访视应用于TACE术治疗肝癌中,可有效提升患者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缓解疼痛,改善生活质量,提升患者的依从性和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