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上海市2 002例孕妇孕产期保健服务需求调查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调查上海市妊娠早、中、晚期各期孕妇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在孕产期保健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和需求。方法:2020年2月7日至2月12日期间,由上海市16个区级妇幼保健所组织,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助产医疗机构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连续招募前来产前检查(产检)的孕妇,由孕妇自愿完成电子问卷。数据分析采用频率、χ 2检验和赋值评分等方法。 结果:本次调查在18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67家助产医疗机构共获得有效问卷2 002份。调查发现,94.6%(1 894/2 002)的孕妇担心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被感染,14.7%(294/2 002)的孕妇认为自己需要心理减压服务;87.7%(1 756/2 002)的孕妇要求"分时段预约孕产妇避免人群聚集"。相比于孕早期和孕晚期孕妇,孕中期孕妇更希望减少产检次数(分别为35.2%、39.5%、48.1%, P<0.01);相比于经产妇,初产妇更愿意增加远程咨询和指导(分别为49.2%、63.8%, P<0.01)。有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的保健知识,孕妇对"孕产期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个人防护"需求最高(4.40分),且71.0%(1 421/2 002)的孕妇希望通过健康类App、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来获取相关知识。 结论:上海市的孕妇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风险存有担忧,且高度关注相应的防护措施;孕妇要求分时段预约产检,且希望能使用线上途径获得健康信息和保健服务。妇幼保健机构应对接孕妇需求,优化服务内容和服务模式,提供相应的健康教育知识和保健服务,保障母婴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分时段预约就诊模式在门诊诊疗服务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研究分时段预约就诊模式在门诊诊疗服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该院门诊接受诊疗服务的患者164例。将2018年6月作为临界点,选择临界点前的8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临界点后的82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诊疗服务的应用效果、满意度以及就诊质量。结果:观察组挂号时间、候诊时间及诊疗完成时间、满意度及服务情况、就诊环境以及诊疗体验分值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分时段预约就诊模式应用在门诊诊疗服务中效果较好,提升患者的满意度和就诊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分时段预约模式对PICC换药患者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分时段预约模式在患者PICC换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7年6—8月未实施分时段预约模式的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选择2018年4—6月实施分时段预约模式的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比较2组患者的等候时间、满意度及对导管护理知识的掌握程度。结果:观察组等候时间(0.26 ± 0.22)h,对照组等候时间(0.80 ± 0.76)h,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值为-3.537, P<0.05);观察组对导管护理知识的掌握率为84.00%(42/50),对照组对导管护理知识的掌握率为62.00%(31/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7.324, P<0.05);观察组满意度为74.00%(37/50),对照组满意度为46.00%(23/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8.569, P<0.05)。 结论:分时段预约模式能够缩短患者的等候时间,利于患者掌握导管护理的相关知识,提高患者满意度,提升患者就医感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分时段现场预约配合走动式管理在提高门诊就诊服务质量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研究分时段现场预约配合走动式管理在提高门诊就诊服务质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22年1月至2022年10月聊城市退役军人医院就诊的13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022年1~5月采用门诊常规管理模式,共56例,设为常规组,2022年6~10月采用分时段现场预约配合走动式管理,共80例,设为管理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挂号情况(挂号时间、退号率、挂错号率)、就诊情况(就诊等待时间、分诊时间)、患者满意度(门诊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门诊护理质量(门诊部护理工作质量评分表)。结果:管理组相较于常规组,其挂号时间、退号率、挂错号率、就诊等待时间、分诊时间均更低(均 P<0.05),门诊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门诊部护理工作质量评分表得分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分时段现场预约配合走动式管理可促进门诊高效开展挂号及接诊工作,改善门诊患者就诊体验,对提高服务质量及医院声誉有积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推进预约挂号的实施方法与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对医院所推进的预约挂号服务模式及效果进行分析,为探讨医院进一步结合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实施双语预约,拓展个性化预约途径,推进实名制及分时段预约管理等多种措施,同时对预约量、预约率,预约途径的变化等因素做数据分析,阐明了预约挂号服务模式所取得的成效;其次在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收官之际,预约挂号实践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提出了重点推进普通门诊预约率,出台专家门诊停诊、替诊应对措施,稳固信息平台支持力度等改进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门诊预约管理策略评估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估分时段预约挂号模式,综合考虑预约时段、排队规则等因素对患者候诊时间的影响.方法 基于2016年4月-8月上海某三甲医院某科室普通门诊预约数据,应用排队论和Arena仿真软件建立不同预约号源管理方案模型并求解.结果 结合实践需求,提出预约时段长度缩减、非预约局部分立排队及两者混合等3种改善方案,与原预约方案比较显示,非预约患者等候时间由原来的110min分别降为103min、108min、99min.结论 3种预约改进策略,经仿真评估后采用了混合策略进行实施,提高了患者综合满意度,促进了门诊患者有序就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诊间自动预约模式在超声检查预约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描述和分析诊间自动预约模式对超声检查预约的影响.方法 在诊间自动预约应用前后,分别以187名和160名患者为调查对象,采用两独立样本数据的f检验对数据进行对比.结果 81.0%的超声检查患者减少了1次排队,预约排队等候时间缩短了23.6分钟(P<0.05),检查等候时间缩短了7.0分钟(P<0.05).结论 诊间自动预约模式优化了超声检查预约服务,缩短了患者的排队等候时间,可推广至其他医技检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分时段预约就诊模式在门诊诊疗服务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分时段预约就诊模式在门诊诊疗服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为方便病人就诊、解决看病难的问题,在门诊诊疗服务中开展分时段预约就诊模式,选取实施前(2013年以前)、实施2年后(2015年)门诊就诊病人各115例为研究对象,比较病人挂号方式、意愿就诊率、挂号时间、候诊时间及病人满意度.结果:实施分时段预约就诊模式后,病人预约挂号率、意愿就诊率明显高于实施前,现场挂号或加号率、挂号缺失率明显低于实施前(P<0.01),平均挂号时间、平均候诊时间、预约挂号候诊时间、现场挂号候诊时间均明显短于实施前(P<0.01),病人对就诊时间安排、就诊流程、预约挂号方式等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P<0.01).结论:分时段预约就诊模式可缩短挂号、候诊时间,提高门诊诊疗服务质量及病人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日间化疗中心的护理安全管理实践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采取措施避免发生各种风险和不安全事件,保证日间化疗患者的安全.方法 建立护士准入考核制度、应急事件处理流程,进行患者分时段预约、医嘱的闭环管理、实施健康教育临床路径、目视管理项目的实践.结果 患者对化疗中心的总体满意度为97.28%.结论 日间化疗是诊疗模式的优化,是一种方便、快捷 、安全的诊疗模式.流程优化和信息化的助力能促进日间化疗中心的高效、安全运行.但对患者的评价和健康教育仍需进一步改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信息化再造超声流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优化超声流程,持续改善医疗服务,提高患者就医体验,合理安排患者检查时间,探索新的超声服务模式.方法 按照"缩短平均住院日,当日检查申请当日完成,门诊与住院患者分时段分区域检查"的总体思路,在"信息化管理"理念下,通过改造布局,调整排班,自主研发超声预约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再造超声服务流程.结果 优化超声服务流程,避免和减少无效排队候检时间,提升服务品质,超声服务质量、检查效率及患者满意度显著提升.结论 信息化超声预约模式为优化超声服务流程、提高医院管理效率和服务品质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