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静脉导线拔除后植入全皮下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的临床结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没有起搏指征的静脉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TV-ICD)患者经静脉导线拔除(TLE)后植入全皮下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S-IC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连续纳入 2018 年 6 月至 2023 年 10 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TLE后再植入S-ICD的所有患者.统计并分析TLE指征、S-ICD植入适应证、除颤阈值(DFT)测试、并发症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共有 11 例TV-ICD患者在TLE后接受了S-ICD植入,男性 8 例,中位年龄 56(44,65)岁.TLE的指征为感染和导线功能障碍.ICD二级预防的有 9 例患者,最常见的植入原因是离子通道疾病(5 例).S-ICD的手术时间为 51(48,58)min,未发现围术期并发症.8 例患者进行了DFT测试,全部成功.在中位 30(9,39)个月的随访中,2 例患者共发生 6 次适当的治疗,无并发症发生,包括不适当的治疗、无效治疗、感染、导线故障和死亡.结论:本研究为S-ICD作为TV-ICD移除后的替代提供了依据.TLE后植入S-ICD是安全有效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更换术中召回除颤导线的参数及性能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真实世界中经静脉植入型除颤导线(Riata,美国雅培公司)的长期表现。方法:回顾性纳入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行除颤器脉冲发生器更换的患者,筛选出植入Riata或Durata(美国雅培公司)系列除颤导线者。分析其脉冲发生器更换术中的导线故障情况,并将更换术中测试的起搏参数(包括起搏阈值、感知和阻抗)与首次植入时比较。结果:共有76例植入了Riata或Durata除颤导线的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脉冲发生器更换患者,包括Riata组29例,Durata组47例。至更换术时,Riata导线应用3.0~12.2(7.4±2.1)年,Durata导线应用1.7~9.3(5.2±1.9)年。Riata组中,共4根导线在应用6.5~10.9(8.2±2.0)年时出现3根绝缘层破裂、1根导线断裂,故障率为13.8%(4/29),高于Durata组0的故障率( P=0.019)。导线完整性好得以继续应用的包括Riata导线25根,Durata导线47根。相较于首次植入时,脉冲发生器更换术中完整性好的Riata导线起搏阈值(1.1 V/0.5 ms对0.7 V/0.5 ms, P>0.05)和R波振幅(11.8 mV对12.7 mV, P>0.05)无明显变化,阻抗降低(519 Ω对630 Ω, P<0.01)。 结论:Riata导线平均应用7.4年时的故障率为13.8%。完整性好的导线长期起搏阈值和感知稳定,可严密监测下继续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静脉移除除颤导线单中心经验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经静脉移除除颤导线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本文为回顾性研究。收集2015年7月至2022年6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心内科移除除颤导线患者共48例,分析患者基线资料、导线移除适应证、移除工具、移除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纳入48例患者,其中男41例,女7例,年龄(58.79±14.62)岁,年龄范围18~91岁。其中感染患者38例,除颤导线故障7例,因需要磁共振检查2例,慢性疼痛1例。共移除51根除颤导线,其中双线圈除颤导线33根,单线圈除颤导线18根。其中2根徒手移除,10根使用锁定导丝移除,36根使用机械扩张鞘移除,3根使用机械扩张鞘联合针眼圈套器移除。手术成功导线完全移除50根(完全成功率98.03%,50/51),临床成功1根。1例患者发生严重并发症,为心脏压塞(严重并发症发生率2.08%,1/48)。结论:经静脉除颤导线移除技术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上海市无导线起搏器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并总结上海地区无导线起搏器(Micra)的患者选择、植入策略、起搏参数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方法:本研究为描述性研究。回顾性选取2019年12月至2023年7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等50家上海地区心脏中心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患者,观察和评估无导线起搏器的适应证、植入部位、程控检测起搏参数(阈值、感知、阻抗)、手术时间、X线曝光量、术后程控随访参数(阈值、感知、阻抗)、AV同步率(如为Micra AV)及不良事件。结果:入选1 620例患者,年龄(72.6±15.3)岁,男923例、女697例,其中心房颤动(房颤)伴慢心室率496例(30.6%,496/1 620),病态窦房结综合征476例(29.4%,476/1 620),房室传导阻滞648例(40.0%,648/1 620),植入成功率99.8%(1 617/1 620)。手术时间(43.8±17.6)min,X线曝光量(82.82±38.0) mGy,其中1 283例(79.2%,1 283/1 620)患者植入部位在中位室间隔,248例(15.3%,248/1 620)植入部位在低位室间隔,58例(3.6%,58/1 620)植入部位在高位室间隔,31例(1.9%,31/1 620)植入部位在心尖部。术中测得的起搏阈值(0.56±0.26) V/0.24 ms,心室感知(10.04±4.16) mV,阻抗(888.0±250.7) Ω。Micra AV 1个月随访时平均房室同步率为76.6%,1年随访时平均房室同步率为79.0%。共发生了38例(2.35%,38/1 620)不良事件:股静脉血栓6例(0.37%,6/1 620)、动静脉瘘3例(0.19%,3/1 620)、假性动脉瘤4例(0.25%,4/1 620)、心脏穿孔9例(0.56%,9/1 620)、无导线起搏器移位3例(0.19%,3/1 620)、感染1例(0.06%,1/1 620)、起搏阈值升高5例(0.31%,5/1 620)、设备故障2例(0.12%,2/1 620)、非手术死亡5例(0.31%,5/1 620)。结论: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总体上安全可行,术者多首选植入在中位室间隔。尽管并发症发生率低,但是一旦发生,较传统经静脉起搏系统严重且处理相对更困难并可能危及生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起搏导线重置术后两年再发黑矇原因探究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导线管理中,留置或移除不必要的导线是临床医生经常面临的问题。本文介绍1例留置故障导线、行起搏导线重置术两年后再发黑矇的患者,经移除导线、重新植入后无黑矇再发的病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3.0 T磁共振检查应用于磁共振兼容起搏器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植入磁共振兼容起搏器患者进行3.0 T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严格按照规范化检查流程,在电生理专科医师、起搏器工程师和影像科医师3方人员的配合下,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对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14例植入磁共振兼容起搏器术后的患者进行3.0 T MRI检查。MRI检查前后进行起搏器程控,分析心房及心室的感知、阻抗和阈值等参数,记录MRI扫描相关不良事件,并评估MRI影像质量。结果:14例患者年龄(59±18)岁,年龄范围17~81岁,男6例,共接受16例次MRI检查(头颅8例次、颈椎2例次、腰椎3例次、心脏3例次)。4例患者在植入起搏器前接受过MRI检查。11例患者脉冲发生器置于左胸,3例置于右胸。MRI检查前后起搏器程控检查的感知[心房:(3.3±1.2)?mV对(2.6±1.5)?mV, P=0.29;心室:(9.1±3.7)?mV对(6.8±4.7)?mV, P=0.39]、阻抗[心房:(578±162)?Ω对(587±88)?Ω, P=0.41;心室:(584±200)?Ω对(578±66)?Ω, P=0.63]和阈值[心房:(0.6±0.2)?V/0.4 ms对(0.8±0.1)?V/0.4 ms, P=1.0;心室:(0.8±0.3)?V/0.4 ms对(0.8±0.3)?V/0.4 ms, P=0.76]等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需程控调整。所有患者无心悸、灼热感、疼痛、晕厥等不适症状,亦无脉冲发生器故障、电重置、心律失常等不良事件发生。3例(2例右胸,1例左胸)心脏MRI检查存在导线和脉冲发生器相关的伪影,经影像科医生评估,MRI质量对病情诊断和评估无不良影响。 结论:磁共振兼容起搏器患者在规范化流程下进行3.0 T MRI检查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心脏MRI的脉冲发生器和导线伪影并未影响MRI检查结果的影像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133例儿童右心室中间隔选择性位点起搏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在儿科患者心内膜右心室中间隔选择性位点起搏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小儿科自2015年6月至2019年12月133例植入主动固定导线(3830)至右心室中间隔选择性位点起搏的患者资料,年龄(5.9±4.5)岁,体重(23.2±14.9)kg。心脏结构正常患者88例(88/133,66.2%),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后无心内分流及血流动力学无异常患者45例(45/133,33.8%)。随访观察植入手术疗效和安全性、导线参数及对心功能的影响。结果:133例起搏治疗患者将导线植入右心室中间隔,成功132例(132/133,99.2%),手术时间(93.5±36.3)min,X线曝光时间(2.5±2.7)min,X线曝光量(5.0±3.7)mGy。除1例术后1 d发生导线脱位复位成功外,随访未发生囊袋感染、心肌穿孔、导线晚期脱位、导线故障、膈肌刺激、静脉血栓等并发症。随访(23.2±15.6)个月,导线参数中长期随访基本稳定,阈值轻度升高,感知无明显变化,阻抗下降[阈值:(1.25±0.89)V对(0.52±0.23)V, P<0.05;感知:(12.56±4.29)mV对(13.26±5.22)mV, P=0.076;阻抗:(550.7±117.2)Ω对(680.2±114.2)Ω, P<0.05]。植入后QRS时限为(110.90±10.65)m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与植入前相比维持在正常范围[LVEF:64%±8%对65%±4%, P=0.376;LVEDD:(40.21±7.17)mm对(40.69±5.93)mm, P=0.172]。 结论:主动固定导线(3830)在儿科患者中临床应用安全有效,可实现儿童最佳位点起搏右心室中间隔起搏。中长期随访参数稳定,右心室中间隔起搏具有较好的心功能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非接触式生命体征监测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生命体征监测在临床工作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监测生命体征,医护人员可以获得患者的生理参数,评估重要器官的功能状态,为预防、诊断、治疗及护理提供依据。然而,传统的接触式监测由于导线和电极较多,存在接受度差、限制患者活动、准确性受限、易出现故障等缺点。随着科技发展和人们对生活质量需求的提高,非接触式生命体征监测应运而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植入器械不良事件ICD-11编码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4/7/6
ICD-11 采用"伤害-原因-机制"结构表达植入器械不良事件,编码上采取三组分模型(three-part mod-el).ICD-11 第 22 章或相应系统章的编码表示植入器械造成的伤害,第 23 章的编码表示伤害的原因和机制.ICD-11对植入器械"机械性改变"进行重大调整,将其作为伤害的机制而非伤害本身.ICD-11 新增了心脏起搏器、导线和复律器伤害的类型,新增结构装置故障PL12.0 和功能性装置失效PL12.1 等伤害发生的机制,从而对植入器械不良事件的统计描述更加科学、准确和全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老年患者起搏器囊袋感染后电极导线拔除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4/6/1
患者女性,78岁,因"发现起搏器囊袋感染2周,破溃1周"入院.患者18年前植入AAI起搏器;5年前置换脉冲发生器;3年前因电极感知故障,于右室植入主动电极一根,旷置原心房电极.入院后程控提示无起搏器依赖,遂行电极拔除术.先经右锁骨下静脉顺利拔除右室电极导线;在拔除心房电极过程中,途径右锁骨下静脉时发现阻力,改由经右股静脉途径成功拔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