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辅助免疫联合治疗在局部晚期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总结新辅助免疫联合治疗方式在局部晚期头颈部鳞状细胞癌(LA-HNSCC)中的最新研究成果与临床应用现状,为优化综合治疗方案、改善LA-HNSCC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头颈部肿瘤、鳞状细胞癌、新辅助治疗、免疫治疗、新辅助联合治疗、生物标志物、毒副反应"为中文关键词,以"head and neck neoplasm、squamous cell carcinoma、neoadjuvant therapy、Immunotherapy、neoadjuvant combination therapy、biomarkers、toxic and side effects"为英文关键词,检索PubMed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2010年10月-2023年8月发表的关于LA-HNSCC新辅助免疫联合治疗方面的文献.纳入标准:(1)LA-HNSCC;(2)新辅助联合免疫治疗.排除标准:(1)会议性、评论类等文献;(2)鼻咽癌相关的文献.共纳入47篇文献,其中中文文献5篇,英文文献42篇.结果 基于新辅助免疫治疗的联合治疗有利于LA-HNSCC患者实现病理缓解,3个周期后病理完全缓解(pCR)率为37.0%~100%,主要病理缓解(MPR)率为40%~100%.实现病理缓解的HNSCC患者较非病理缓解者的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更长,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高表达和HPV相关HNSCC作用更为明显,PD-L1高表达者客观缓解率为68.2%~100%,HPV相关HNSCC患者pCR率和MPR率分别为90%和100%.从新辅助免疫联合治疗HNSCC的毒副作用来看,3~4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偶见,未见治疗相关死亡病例,整体可控.结论 新辅助免疫联合治疗LA-HNSCC可有效提高肿瘤的客观反应率,且对PD-L1高表达及HPV相关HNSCC作用更为明显.然而新辅助免疫联合治疗对LA-HNSCC 长期生存的益处有待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DC联合CIK治疗156例局部晚期或晚期胰腺癌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DC联合CIK治疗156例局部晚期或晚期胰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23年12月在东部战区总医院肿瘤科进行自体DC联合CIK治疗的156例局部晚期或晚期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肿瘤标志物、淋巴细胞亚群、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近期疗效、远期疗效.结果:156例胰腺癌患者中有92例治疗前后均进行了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CR 0例,PR 0例,SD 42例,PD 50例,ORR为0%,DCR为45.65%.外周血CA199水平在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但有19例患者治疗后下降超过20%.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CD3+、CD4+、CD8+、CD56+、CD25+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和CD4+/CD8+T细胞比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患者外周血IL-2、IFN-γ的平均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TNF-α和IL-6无显著差异(P>0.05).156例患者mOS为8.53个月,1年累积生存率为39%,2年累积生存率为15%,3年累积生存率为15%,没有随访到5年的生存数据.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DC-CIK能使局部晚期和晚期胰腺癌患者产生抗肿瘤免疫反应,取得一定的客观疗效并可能使患者生存期延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125I粒子植入术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胰腺癌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分析评价 125I粒子植入术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胰腺癌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接受 125I粒子植入术联合化疗治疗不能手术的胰腺癌患者 54 例,其中临床Ⅲ期组 31 例、Ⅳ期组 23 例,评价客观有效率(ORR)、疾病控制率(DCR)、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生存质量改善情况、安全性及预后影响因素等.结果 全部患者均接受临床疗效和毒性反应评估,总ORR为 40.74%,DCR 85.19%:其中临床Ⅲ期组ORR 51.61%,DCR 87.1%;Ⅳ期组ORR 26.09%,DCR 82.61%.全部患者中位(median)PFS(mPFS)4.5 个月,mOS 9 个月,其中Ⅲ期组mPFS 6 个月,mOS11 个月;临床Ⅳ期组mPFS 4 个月,mOS 8 个月.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表明CA199>1210 ng/ml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危险度 2.975(95%CI 1.590~568.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 岁为保护性因素(P=0.044),相对危险度 0.557(95%CI 0.315~0.985).治疗后ECOG评分下降 35 例,平均下降(0.593±0.765)分;疼痛评分(NRS)下降47例,平均下降(2.167±1.489)分.治疗相关Ⅲ级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11.11%.结论 经皮穿刺 125I粒子植入术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胰腺癌显示具有较好的肿瘤局部控制率,患者生存质量改善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碳离子治疗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患者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观察局限期小细胞肺癌(LS-SCLC)碳离子治疗联合化疗和全脑预防性光子放疗(PC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取2020-05-27-2023-04-13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收治的经病理确诊的22例LS-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碳离子处方剂量:72 Gy(RBE)/12次.所有患者碳离子放疗同步使用EP方案化疗,碳离子治疗结束疗效评价达到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的患者给予PCI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治疗相关毒性、1年和2年局部控制率、无进展生存率、总生存率.结果 22例患者中21例患者完成了同步放化疗,1例患者因心肾综合征病史,肾功能分级3级未能接受化疗,其余患者耐受性良好.22例患者治疗前后NSE平均水平分别为(30.73±13.27)和(9.56±3.94)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68,P<0.001.随访5~35个月,1例患者拒绝PCI,在治疗后10个月出现多发性颅脑转移.1年和2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100.00%和92.31%;1年和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4.12%和84.71%,1年和2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4.74%和77.73%.与碳离子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有放射性肺炎(1级9例,2级2例)、食管炎(1级4例)、皮肤反应(1级1例),均为1、2级急性不良反应.结论 使用碳离子治疗联合化疗和PCI治疗LS-SCLC患者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可耐受,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较好,但仍需要更多样本和更长时间随访进一步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调强放疗联合同步化疗治疗肛管鳞癌的远期疗效及预后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分析肛管鳞癌调强放疗联合同步化疗的疗效并进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22年1月1日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行调强放疗联合同步化疗的肛管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定期随访患者.主要观测指标为无瘤生存(DFS)、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LRFFS)和总生存(OS),并记录不良反应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用Cox回归模型分析生存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65例患者,男性19例(29%),女性46例(71%).根据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第7版分期,Ⅰ期、Ⅱ期、Ⅲa期、Ⅲ b期分别有7例(11%)、28例(43%)、10例(15%)、20例(31%).同步放化疗前,2例(3%)患者接受了化疗,12例(18%)接受局部切除手术.原发灶的放疗中位剂量为54 Gy(范围为45~64 Gy),同步化疗的方案以卡培他滨联合丝裂霉素为主(34例,52%).同步放化疗期间放疗完成率为100%,化疗完成率为88%,5例(8%)患者出现治疗中断但足量完成治疗,8例(12%)患者化疗剂量降低.同步放化疗期间,15例(23%)患者发生3-4级白细胞减少,17例(26%)发生3-4级放射性皮炎,无治疗相关死亡.中位随访时间为50.4个月(范围为4.4~142.2个月),7例(11%)患者出现局部区域复发,3例(5%)出现远处转移.全组5年DFS率、LRFFS率和OS率分别为78.8%、86.5%和85.1%.Cox单因素分析提示T分期与DFS率显著相关(P=0.006),并与OS率有相关趋势(P=0.054).结论 调强放疗联合同步化疗可有效治疗肛管鳞癌患者,急性不良反应基本可耐受.T分期是肛管鳞癌患者DFS率的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复发或转移性食管鳞癌免疫联合放疗与否的疗效及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评估免疫联合或不联合放疗治疗复发或转移性食管鳞癌(R/M ESC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在安阳市肿瘤医院接受信迪利单抗治疗的75例R/M ESCC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是否接受放疗分为放疗组(RT组,37例)和非放疗组(NRT组,38例).比较两组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无进展生存(PFS)、总生存(OS)及不良反应情况.定性资料用例数(构成比)表示,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组间比较,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RT组和NRT组之间ORR和D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0%比61%,P=0.375;95%比 89%,P=0.414),但RT组的完全缓解(CR)率高于NRT组(19%比 3%,P=0.022).中位随访时间为25.4个月,RT组和NRT组中位PFS和O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3.8个月比9.9个月,P=0.221;20.2个月比18.9个月,P=0.214).亚组分析显示,在转移或复发部位为局部和/或≤3个远处淋巴结的患者中,RT组和NRT组的中位P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1个月比8.4个月,P=0.115),但RT组中位OS优于NRT组(未达到比12.3个月,P=0.036).与NRT组相比,除了 1-2级肺炎增加外(41%比18%,P=0.035),RT组未观察到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显著增加.结论 免疫治疗联合放疗在R/M ESCC患者中是安全的,并在转移或复发部位为局部和/或≤3个远处淋巴结的患者中有生存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局部晚期直肠癌术前同期加量调强放疗与三维适形放疗的远期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评估局部晚期直肠癌术前同期加量调强放疗(SIB-IMRT)与三维适形放疗(3D-CRT)的远期疗效及晚期毒性反应.方法 选取2010年5月至2015年5月在该院行新辅助放化疗的130例临床分期为T3~4/N+M0初治低位直肠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SIB-IMRT组(66例)和3D-CRT组(64例).SIB-IMRT组对直肠原发肿瘤及盆腔转移淋巴结照射55 Gy/25次,高危复发区域和区域淋巴引流区照射45 Gy/25次.3D-CRT组对高危复发区域和区域淋巴引流区照射45 Gy/25次.所有患者放疗第1~14天及第22~35天口服卡培他滨825 mg/m2(每天2次)同步化疗.放化疗结束后6~8周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观察并比较两组总生存(OS)率、无病生存(DFS)率、局部无复发生存(LRFS)率、远处转移率(DMR)及晚期毒性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研究对象中位随访时间为105(2,136)个月.SIB-IMRT组10年OS率、DFS率、LRFS率、DMR分别为67.8%、64.5%、91.8%、29.9%,3D-CRT组10年OS率、DFS率、LRFS率、DMR分别为62.6%、61.2%、88.7%、3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IB-IMRT组2、3级不良反应高于3D-CRT组(34.48%vs.28.0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IB-IMRT较3D-CRT提供可接受的远期疗效与毒性结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干燥综合征发病免疫机制研究现状及靶向治疗策略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干燥综合征(Sj?gren's syndrome,SS)是一种常见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外分泌腺体,病理特征为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SS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口干、眼干,还可出现脏器(如消化道、肺、肾脏等)受累.我国SS患病率为0.29%~0.77%,其中老年人的SS患病率为3.00%~4.00%.欧洲地区SS患病率约为0.23%.SS发病涉及多种细胞和细胞因子的相互作用,包括唾液腺上皮细胞、T细胞、B细胞、树突状细胞、干扰素(inter-feron,IFN)、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和炎症小体等.目前,SS的腺体治疗以局部治疗为主,系统性受累的治疗方案主要借鉴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尚无获批的针对性药物.SS的靶向治疗药物中,B细胞靶向治疗药物中,研究最多的是利妥昔单抗,其对存在冷球蛋白血管炎的SS患者显示出改善唾液的疗效;BAFF抑制剂、靶向CD40和间充质干细胞等也显示了一定疗效.对于大多数存在系统损害的SS患者,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GCs)是一线治疗用药.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作为二线用药,用于GCs耐受或抵抗的SS患者.在SS的发病机制中已经确定了许多潜在的治疗靶点,但只有少部分药物可转化为临床应用.当前,需要在全面评估患者病情、借助多学科协助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现有药物,制定出相对安全、有效、不良反应较小的治疗方案.靶向治疗、低不良反应以及多药物联合仍是未来SS药物研究的重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牛磺酸对典型VOCs与甲醛混合吸入暴露致幼年大鼠肺功能损伤的改善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牛磺酸对典型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苯、甲苯、二甲苯与甲醛混合吸入暴露所致幼鼠肺功能损伤的拮抗作用.方法 将24只4周龄SPF级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模型(5 mg/m3苯+10 mg/m3甲苯+10 mg/m3二甲苯+5 mg/m3甲醛)组、低剂量牛磺酸干预(5 g/L牛磺酸+造模)组和高剂量牛磺酸干预(10 g/L牛磺酸+造模)组,每组6只.模型组与低、高剂量牛磺酸干预组采用口鼻式吸入方式进行造模,4 h/d,每周5 d,空白对照组吸入洁净空气;采用自由饮水方式给予牛磺酸,空白对照组与模型组正常饮水,持续28 d.测定大鼠的肺功能指标[包括呼吸频率(f)、潮气量(TV)、每分钟通气量(MV)、气道阻力(Penh)、呼吸暂停(PAU)、吸气流量峰值(PIF)、呼气流量峰值(PEF)、吸气时间(Ti)、呼气时间(Te)、50%通气量时的呼气流速(EF50)、弛缓时间(Tr)和呼吸抑制程度(Rinx)],血清炎性因子(IL-2、IL-6、IL-1β、TNF-α、NF-κB)和氧化应激指标(SOD、CAT、GSH、MDA、8-OHDG)水平,并进行肺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和高剂量牛磺酸干预组比较,模型组和低剂量牛磺酸干预组大鼠肺功能指标TV、MV、PIF、PEF和EF50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牛磺酸干预剂量的升高,大鼠肺功能指标TV、MV、PIF、PEF和EF50均呈上升趋势.各组f、Penh、PAU、Tr、Ti、Te、Rinx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和低剂量牛磺酸干预组大鼠血清IL-2浓度升高,模型组和各剂量牛磺酸干预组大鼠血清IL-1β、NF-κB浓度也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和各剂量牛磺酸干预组大鼠血清IL-6、TNF-α浓度均无明显变化.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牛磺酸干预组大鼠血清IL-2浓度降低,各剂量牛磺酸干预组大鼠血清IL-1β浓度也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牛磺酸干预剂量的升高,大鼠血清IL-2、IL-1β、NF-KB浓度均呈下降趋势.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和各剂量牛磺酸干预组大鼠血清GSH水平均下降,而血清MDA水平均升高,模型组大鼠和低剂量牛磺酸干预组大鼠血清8-OHDG水平也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模型组大鼠和各剂量牛磺酸干预组大鼠血清SOD、CAT水平均无明显改变.与模型组比较,各剂量牛磺酸干预组大鼠血清GSH均上升,而血清MDA浓度均下降,高剂量牛磺酸干预组大鼠血清8-OHDG水平也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牛磺酸干预剂量的升高,大鼠血清8-OHDG水平呈下降趋势,而GSH水平呈上升趋势.模型组大鼠的肺组织有明显的病理学改变,主要表现为肺泡间隔增厚和增生,并伴有炎细胞浸润,局部可见玻璃化和血管周围水肿,支气管上皮坏死、脱落.牛磺酸干预组大鼠肺泡形态接近正常,部分肺泡间隔增生较轻.结论 典型VOCs与甲醛混合吸入暴露对大鼠肺通气量、肺容积、呼吸肌力和呼吸抑制程度具有不良影响,高剂量牛磺酸明显的改善了肺功能,阻止了肺损伤进展,可能是由于有效减轻了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的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玫瑰痤疮治疗中水光注射氨甲环酸辅助点阵激光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观察玫瑰痤疮治疗中水光注射氨甲环酸辅助点阵激光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 2019 年 6 月—2022 年 3 月于本院就诊的玫瑰痤疮患者 82 例,根据治疗方式将其分为激光组 40 例和联合组 42 例.比较治疗前后2 组患者红斑面积、红斑指数和皮肤状态;比较治疗后 2 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联合组红斑面积小于激光组[(39.45±7.36)mm2 比(50.24±6.15)mm2,(P<0.05)],红斑指数、经皮水分散失(TEWL)和乳酸刺痛实验(LAST)评分均低于激光组[红斑指数:(0.98±0.14)比(1.37±0.25),TEWL:(9.96±2.33)g/(m2·h)比(13.02±2.28)g/(m2·h),LAST评分:(0.91±0.14)分比(1.43±0.29)分,均P<0.05].联合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激光组(95.24%比80.00%,P<0.05).激光组、联合组一过性潮红、局部皮肤发红、色素沉着、轻微肿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玫瑰痤疮治疗中采用水光注射氨甲环酸辅助点阵激光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皮肤状态,且安全性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