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械循环支持和免疫调节联合治疗暴发性心肌炎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机械循环支持和免疫调节联合治疗暴发性心肌炎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的疗效。方法:该研究为观察性研究。回顾性连续入选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重症监护室收治的暴发性心肌炎合并心原性休克的患者。根据机械辅助支持的方式将入选患者分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组、体外膜肺氧合(ECMO)组和IABP+ECMO组。采用相关共识推荐的“以生命支持为依托的综合救治方案”治疗,主要包括机械循环支持(如IABP不足以维持循环,应立刻加用ECMO),免疫调节治疗(包括使用足够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和免疫球蛋白),如果患者合并呼吸窘迫应立即给予机械通气,其他治疗包括对症和预防使用抗生素治疗。采用电子和手工检索结合的方法从医院病历系统中获得入选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基线临床资料,药物治疗情况,临时起搏器、连续肾脏替代治疗及机械通气使用情况,以及主要治疗结果[包括死亡、好转情况,住院天数,以及出院时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值等]等。结果:研究共入选患者37例,其中男性22例,年龄(37.4±17.0)岁。37例患者中19例单用IABP支持治疗(IABP组),5例直接采用ECMO支持治疗(ECMO组),其余13例采用了IABP+ECMO支持治疗(IABP+ECMO组)。37例患者入院时平均动脉血压为(70.21±17.37)mmHg(1 mmHg=0.133 kPa),心率(100±30)次/min,三度房室传导阻滞10例、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12例,其中由于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临时起搏器者10例,由于交感电风暴植入临时起搏器者1例。37例患者入院时峰值心肌肌钙蛋白I(18.61±9.55)μg/L,峰值B型利钠肽1 670(518,3 410)ng/L,LVEF(32.3±10.4)%。37例患者中死亡3例(均为IABP+ECMO组患者),其余34例均好转出院,存活率92%,且均可下床活动并正常饮食,住院天数(22.7±8.2)d。出院时34例患者的LVEF为(50.1±10.5)%。IABP+ECMO组患者乳酸水平高于IABP组和ECMO组( P<0.001和=0.005),LVEF低于IABP组( P=0.004),三组患者存活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614, P=0.079)。IABP+ECMO组患者机械通气比例高于IABP组和ECMO组( P分别为0.005和0.022),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植入临时起搏器比例、行连续肾脏替代治疗比例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以机械循环支持和免疫调节为核心的综合救治方案可有效救治暴发性心肌炎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机械循环支持在老年重症爆发性心肌炎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或体外膜肺氧合(ECMO)在老年急性爆发性心肌炎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监护室收治的12例老年急性爆发性心肌炎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IABP组(8例)和ECMO组(4例)。分析两组患者药物治疗、临时起搏器、连续肾脏替代治疗和机械通气应用、离院时存活及并发症的差异。结果:ECMO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32.8±5.7)%低于IABP组(42.2±7.8)%( t=2.122, P<0.05)。IABP组和ECMO组患者应用多巴酚丁胺4例(50.0%)比4例(100.0)、抗生素3例(37.5%)比4例(100.0%)、多烯磷脂酰胆碱4例(50.0%)比4例(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分别为4.186、5.716、4.186,均 P<0.05);从入监护室到置入IABP和ECMO的时间为(11.4±9.0)h比(8.3±6.5)h,辅助时间为(107.1±50.3)h比(140.5±65.0)h;经历紧急体外心肺复苏术分别为37.5%(3/8)、75.0%(3/4),离院时存活率均为75.0%(6例和3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出血、下肢缺血及栓塞、急性肾损伤、神经系统损伤及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ECMO组发生感染和使用抗生素比例高于IABP组( P<0.05)。 结论:IABP或ECMO辅助均能为急性爆发性心肌炎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提供有效的循环辅助。尽早主动应用ECMO效果好于被迫使用,ECMO并发症发生较IABP更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75岁以上老年瓣膜手术临床特征及手术安全性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75岁以上老年瓣膜手术临床特征及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75岁以上老年瓣膜手术患者资料,总共73例,占同期心脏瓣膜手术的5.3%(73/1372)。其中男46例,女27例;平均年龄77.35岁(75~88岁),诊断为二尖瓣关闭不全28例(38.3%),二尖瓣狭窄8例(11.0%),主动脉瓣关闭不全7例(9.6%),主动脉瓣狭窄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7例(9.6%),主动脉瓣狭窄6例(8.2%)。行二尖瓣置换联合三尖瓣成术28例(38.4%),主动脉瓣置换术20例(27.4%),二尖瓣置换术11例(15.1%)。同期安装起搏器2例(2.7%),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4例(19.2%)。结果:手术前后左心房舒张期末内径(LA)、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右心房舒张期末内径(RA)及左心室射血分数(EF)差异有统计学差异( P<0.05)。与随机抽取的150例60岁以下瓣膜手术相比,手术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术后呼吸机时间、ICU时间、手术并发症、术后肝肾功能不全及病死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75岁以上老年瓣膜病以二尖瓣关闭不全发病率最高,手术后心脏结构改善明显,且手术风险与正常年龄组相同,因此常规瓣膜手术在75岁以上老年人群中是安全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二维斑点分层显像技术评估左束支起搏对左心室收缩功能和整体心肌做功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二维斑点分层显像技术评估左束支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pacing,LBBP)术后对左心室收缩功能、整体收缩同步性和整体心肌做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4-12月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42例Ⅱ度Ⅱ型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trioventricular block,AVB)患者作为起搏组,根据起搏方式不同又分为右室间隔起搏(right ventricular septal pacing,RVSP)组(20例)和LBBP组(22例);同期选择20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心电图及心内结构正常并符合排除标准者作为对照组。采集起搏组术后1周及对照组的二维动态声图像,脱机分析左室18节段心内膜下心肌纵向应变峰值(subendocardial myocardial longitudinal strain peak,LSendo)、中层心肌纵向应变峰值(the middle layer myocardial longitudinal strain peak,LSmid)、心外膜下心肌纵向应变峰值(subepicardium myocardial longitudinal strain peak,LSepi)、整体心肌纵向应变峰值(global myocardial longitudinal strain peak,GLS)、应变达峰时间弥散度(peak strain dispersion,PSD)以及心肌做功指数(global work index,GWI)、心肌有效做功(global constructive work,GCW)、心肌无效做功(global wasted work,GWW)和心肌做功效率(global work efficiency,GWE)等参数。统计分析三组间差异并建模筛选高差异指标。结果:对照组、LBBP组及RVSP组组间LSend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LSmid、LSepi及GLS逐渐减低( P<0.05);与RVSP组比较,LBBP组GLS增大( P<0.05)。LBBP组QRS波宽度及PSD相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较RVSP组明显降低( P<0.05)。三组间GCW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相比,LBBP组GW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GWW增加,GWE降低( P<0.05);与RVSP组相比,LBBP组GWI、GWE增加,GWW降低( P<0.05)。模型筛选出QRS波、LSendo、GLS、LSmid及左室心尖部和基底段旋转达峰时间间期为起搏组间显著差异指标;通过部分依赖分析显著差异指标特征显示LBBP组均优于RVSP组。 结论:二维斑点分层显像技术可以用于评估LBBP对左心室收缩功能、整体收缩同步性及心肌做功的影响;LBBP纵向机械同步性优于RVSP,可明显改善左室纵向收缩功能及心肌做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急诊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的疗效初探:一项多中心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初步探讨急诊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入选2017年5月至2020年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8家中心行急诊TAVR的患者。收集机械循环辅助装置(MCS)使用情况及手术前后实验室检验[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平均主动脉瓣跨瓣压差、左心室射血分数)。主要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次要终点事件为卒中、大出血、主要血管并发症、心肌梗死、永久起搏器置入、急性肾损伤。计算器械置入成功率,器械置入成功指患者存活,单个人工主动脉瓣置入位置合适且术后平均主动脉瓣跨瓣压差<20 mmHg(1 mmHg=0.133 kPa)或主动脉瓣峰值流速<3 m/s,同时无中度及以上人工主动脉瓣膜反流。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法估计患者随访期间生存率。结果:共纳入48例患者,年龄(72.5±8.1)岁,其中男性34例(70.8%)。器械置入成功率为91.7%(44/48)。全部患者的术后平均主动脉瓣跨瓣压差较术前降低[(12.3±6.4)mmHg比(60.2±23.8)mmHg, P<0.000 1],左心室射血分数升高[(41.5±11.7)%比(31.0±11.3)%, P<0.000 1],NT-proBNP下降[3 492.0(1 638.8,7 165.5)ng/L比12 418.5(6 693.8,35 000.0)ng/L, P<0.000 1]。入选患者的院内全因死亡率为8.3%(4/48),住院期间卒中发生率为2.1%(1/48),大出血发生率为6.3%(3/48),主要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为10.4%(5/48),心肌梗死发生率为4.2%(2/48),永久起搏器置入率为6.3%(3/48),急性肾损伤发生率为12.5%(6/48)。20例患者应用了MCS,使用率达41.7%。中位随访时间196 d,随访期间全因死亡1例(因胰腺癌全身转移),新增心肌梗死2例,置入永久起搏器1例。术后30 d、1年及2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1.7%(44/48)、89.6%(43/48)、89.6%(43/48)。 结论:对于急危重症状态的失代偿性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患者,急诊TAVR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对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的疗效与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对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22年9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行TAVR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跨瓣压差、瓣口面积、活动耐力,并观察术后并发症及30 d~6年的随访结果。结果:共纳入76例患者,男50例,女26例,年龄(71.3±7.6)岁。风湿性瓣膜病16例,老年退化病变60例;二叶瓣46例,三叶瓣30例。手术成功率为96.1%(73/76)。与术前相比,术后患者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下降[(8.5±2.8)mmHg比(68.5±19.2)mmHg(1 mmHg=0.133 kPa), P<0.001],瓣口面积增加[(1.91±0.31)cm 2比(0.65±0.21)cm 2, P<0.001],6 min步行试验距离增加[(430±13)m比(201±28)m, P<0.001]。术后腹膜后血肿1例,股动脉缝合后狭窄球囊扩张并术后穿刺处感染1例,股动脉外科切开1例,瓣中瓣2例,瓣周漏5例(4例轻度,1例中度);术中急性左主干闭塞1例,术中发生心室破裂转外科手术并死亡1例,迟发性冠状动脉闭塞并死亡1例,上述3例均为手术失败。术后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起搏器植入5例,肺栓塞1例,一过性右侧肢体无力1例,消化道出血1例,尿道出血1例。术后随访时间(1.0±0.1)年(30 d~6年),死亡2例,其中1例患者在家中猝死,死因不详;1例患者术后8个月死于急性心力衰竭;慢性心力衰竭反复发作6例;其余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结论:TAVR对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有较好的疗效与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股动脉路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式简化的单中心经验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TAVR)术式简化的单中心临床经验。方法:2020年10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开始有计划地对经股动脉途径TAVR(TF-TAVR)的术式进行进一步简化,开展超声引导主入路穿刺,桡动脉副入路、无导尿,左心室导丝起搏等策略。本研究回顾性连续收集2020年10月之前3个月(2020年7—9月,常规组)和之后3个月(2020年10—12月,简化组)患者的基线特征、手术相关数据、术后30 d随访结果,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共纳入患者93例,常规组42例,简化组51例。简化组中计划应用超声引导入路穿刺51例,成功应用51例(100%);计划应用桡动脉副入路49例,成功应用45例(92%);计划无导尿48例,最终无导尿35例(73%);计划左心室导丝起搏12例,最终成功应用11例(92%)。两组患者在基线资料、器械成功率、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术后瓣膜功能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简化组的平均手术时间[(62.5±17.9)min 比(78.3±16.7)min, P<0.001]、手术室时间[(133.7±25.1)min 比(159.2±42.6)min, P<0.001]、X线照射时间[(17.2±6.5)min比(20.2±7.7)min, P=0.027]均短于常规组。 结论:本中心针对TF-TAVR术式的简化方案安全、可行,有效提高了手术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J-Valve TM系统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治疗主动脉瓣疾病的短期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使用J-Valve TM系统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TAVI)治疗主动脉瓣疾病的短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20年1月—2022年5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动脉瓣病变患者42例,其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47~85(71.5±8.0)岁,体质量指数(22.2±3.4)kg/m 2。42例患者中,单纯主动脉瓣狭窄2例,主动脉瓣狭窄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25例,单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5例。42例患者均使用J-Valve TM系统行TAVI治疗,按主动脉瓣是否有二叶畸形分为非二叶畸形组32例和二叶畸形组10例,按是否合并主动脉瓣狭窄分为合并狭窄组27例和单纯关闭不全组15例。观察指标:(1)对比不同分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2)观察所有患者术中、术后及随访期间总体情况;(3)比较不同分组患者手术时间,心血管重症监护病房(CICU)机械通气时间、CICU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后1周超声心动图的左心房(LA)直径、左心室(LV)直径、射血分数(EF)、跨瓣压、瓣周漏等指标情况。 结果:(1)非二叶畸形组与二叶畸形组、合并狭窄组与单纯关闭不全组在年龄、性别、心功能分级,超声心动图检查LA直径、EF、二尖瓣中度以上反流例数,以及合并症等临床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非二叶畸形组与二叶畸形组的LV直径、跨瓣压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合并狭窄组与单纯关闭不全组的LV直径、跨瓣压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2)4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65~330(151.1±62.2)min。术中2例患者同期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支架置入术;2例患者在体外循环设备支持下完成TAVI手术;2例患者术中发生瓣膜位移,经调整后顺利完成手术。42例患者CICU机械通气时间357.5(115.0,600.0)min,CICU留置时间18.0(14.0,38.3)h。CICU治疗期间,1例患者心功能较差、2例患者氧饱和度较低,予相应治疗后好转。42例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心功能均为Ⅱ级以下。出CICU转入普通病房后3例患者因新发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置入永久起搏器,术后新发心房颤动4例,脑血管意外2例,予相应治疗后症状好转。术后1周复查超声心动图显示,人工瓣膜启闭正常,无中度及以上反流;术后瓣周漏21例,无中度及以上瓣周漏;术后LA直径、跨瓣压、二尖瓣中度及以上反流例数均少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14、 Z=4.98、 χ2=6.76, P值均<0.05);LV直径、E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42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术后住院 χ2=6.76时间7.0(6.8,10.5)d,住院总时间23.5(16.0,32.0)d。42例患者中29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12个月,平均4.7个月。随访期间患者胸闷、心慌等症状较术前改善,活动耐力增加,无新发房室传导阻滞、心房颤动等相关并发症;脑血管意外患者出院后1个月复查头颅CT显示梗死面积减少。(3)非二叶畸形组与二叶畸形组、合并狭窄组与单纯关闭不全组比较,手术时间、CICU机械通气时间、CICU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时间,术后1周复查超声心动图LA直径、LV直径、EF、跨瓣压、瓣周漏等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使用J-Valve TM系统行TAVI是治疗主动脉瓣疾病的一种较好的选择,患者术后短期(12个月以内)疗效好,心功能明显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133例儿童右心室中间隔选择性位点起搏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在儿科患者心内膜右心室中间隔选择性位点起搏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小儿科自2015年6月至2019年12月133例植入主动固定导线(3830)至右心室中间隔选择性位点起搏的患者资料,年龄(5.9±4.5)岁,体重(23.2±14.9)kg。心脏结构正常患者88例(88/133,66.2%),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后无心内分流及血流动力学无异常患者45例(45/133,33.8%)。随访观察植入手术疗效和安全性、导线参数及对心功能的影响。结果:133例起搏治疗患者将导线植入右心室中间隔,成功132例(132/133,99.2%),手术时间(93.5±36.3)min,X线曝光时间(2.5±2.7)min,X线曝光量(5.0±3.7)mGy。除1例术后1 d发生导线脱位复位成功外,随访未发生囊袋感染、心肌穿孔、导线晚期脱位、导线故障、膈肌刺激、静脉血栓等并发症。随访(23.2±15.6)个月,导线参数中长期随访基本稳定,阈值轻度升高,感知无明显变化,阻抗下降[阈值:(1.25±0.89)V对(0.52±0.23)V, P<0.05;感知:(12.56±4.29)mV对(13.26±5.22)mV, P=0.076;阻抗:(550.7±117.2)Ω对(680.2±114.2)Ω, P<0.05]。植入后QRS时限为(110.90±10.65)m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与植入前相比维持在正常范围[LVEF:64%±8%对65%±4%, P=0.376;LVEDD:(40.21±7.17)mm对(40.69±5.93)mm, P=0.172]。 结论:主动固定导线(3830)在儿科患者中临床应用安全有效,可实现儿童最佳位点起搏右心室中间隔起搏。中长期随访参数稳定,右心室中间隔起搏具有较好的心功能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后左束支起搏的临床应用初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左束支区域起搏(LBBP)运用于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AVI)后患者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连续入选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中国医学院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TAVI治疗、术后置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35例。根据心室电极放置位置,分为LBBP组(12例)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P)组(23例)。计算LBBP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观察其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并于术后第3天及1、3、6个月测量起搏器程控参数。比较两组患者TAVI术后1、3、6个月时的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及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指标。结果:共纳入35例患者,年龄(76.4±7.7)岁,男性19例(54.3%)。与RVAP组患者比较,LBBP组患者在起搏器置入术中的手术时间[(86.58±17.10)min比(68.74±9.18)min, P<0.001]及X线透视时间[(20.08±4.44)min比(17.00±2.26)min, P<0.001]更长。LBBP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为11/12,12例患者均无气胸和血胸、电极脱位、感染以及囊袋出血等严重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随访期间起搏器程控参数均在理想范围且稳定。共随访7.43(5.21,9.84)个月,术后3、6个月时,与RVAP组患者比较,LBBP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值均更高[3个月时:(60.75±2.89)%比(57.35±3.33)%, P=0.004;6个月时:(63.17±3.33)%比(56.17±3.97)%, P<0.001],NT-proBNP值均更低[3个月:822(607,1 150)ng/L比1 052(902,1 536)ng/L, P=0.006;6个月:440(330,679)ng/L比783(588,1 023)ng/L, P=0.001];术后1、3、6个月时,LBBP组患者的QRS时限均较RVAP组患者短[1个月时:99(97,107)ms比126(124,130)ms, P<0.001;3个月时:98(96,105)ms比129(128,133)ms, P<0.001;6个月时:96(94,104)ms比130(128,132)ms, P<0.001]。 结论:对于TAVI术后存在永久起搏器适应证的患者,LBBP是可行、安全可靠的,短期可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状态,但远期效果尚待进一步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