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护士工作站在住院患者口服药物发放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移动护士工作站在住院患者口服药物发放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分析心内科2019至2020年1月至3月住院期间需发放并服用口服药纳入标准的患者240例,将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3月31日的12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3月31日的12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采取传统工作方式进行收药及口服药物发放;观察组使用(移动护士工作站)PDA扫描方式进行收药及口服药物发放,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发放口服药物发生错误事件情况以及护士发放口服药工作效率。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因落实身份识别、查对制度发生错误事件的例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比较口服药工作实践中,较对照组护士,观察组护士工作时间更优,数据结果相比差异( P<0.05)。 结论:应用PDA扫描工作方式进行住院患者口服药药物发放,同时将工作流程简化,能使错误差错发生率降低,护士工作效率提升,护理质量提高,取得较好的成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门诊护理投诉原因及危机管理措施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门诊护理投诉管理及危机管理措施实施效果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该院门诊就诊的患者200例,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门诊护理管理,实验组在常规门诊护理管理基础上行危机管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门诊投诉率、差错率及对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者的门诊投诉率及差错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患者对门诊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儿科及产科门诊投诉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针对门诊复杂医疗环境采取危机管理措施,可以显著降低差错率和投诉率,明显改善护理满意度,对减少医患纠纷、改善医患关系、保障和谐医疗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科护士作为第二受害者的感知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调查儿科护士作为第二受害者的经历与支持现状,并分析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便利抽样方法选取2019年3—6月河南省2所三级甲等医院的221名儿科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第二受害者经历与支持测评量表(Second Victim Experience and SupportTool,SVEST)对其进行调查。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对儿科护士作为第二受害者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共发放问卷500份,有效回收462份,有效回收率92.4%,将经历过不良事件、医疗差错和患者安全隐患事件的问卷221份(47.8%)纳入研究分析。结果:儿科护士第二受害者经历与支持量表总分为(80.63±10.27)分;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工作年限、科室、每周工作时间、职业生涯经历不良事件数的儿科护士第二受害者经历与支持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工作年限、科室、职业生涯经历不良事件数、患者护理方面问题、管理及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对儿科护士第二受害者经历与支持具有预测作用,共解释总变异的50.7%。 结论:儿科护士作为第二受害者经历的负面影响较严重,可获得的支持较少,医院管理者应重视第二受害者的身心健康,建立员工支持项目为其提供情感和信息支持,尽可能地减少不良医疗事件对儿科护士的伤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10家儿科医疗机构用药安全自我评估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初步了解国内10家儿科医疗机构用药安全管理现状。方法:采用"ISMP医院用药安全自我评估量表优化版(161项)"(简称"量表"),福棠儿童医学发展研究中心药学专业委员会的10家儿科医疗机构对本单位用药安全管理情况进行自我评估。"量表"包括10个关键要素、20个核心指标和161项测评项目。汇总参评机构用药安全自我评估结果,对各关键要素、核心指标和测评项目的百分得分、实施比例等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10家参评医疗机构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量表"的填写。汇总结果显示,用药安全自我评估总体百分得分为74.72%;百分得分最高和最低的关键要素分别为要素Ⅲ(用药医嘱和其他药品信息的沟通,83.89%)和要素Ⅹ(质量流程和风险管理,67.84%),完全实施比例最高和最低者分别为要素Ⅲ(66.67%)和要素Ⅸ(患者教育,40.00%),部分实施比例最高和最低者分别为要素Ⅸ(46.25%)和要素Ⅲ(26.67%),未实施比例最高和最低者分别为要素Ⅹ(18.38%)和要素Ⅵ(药物治疗设备的采购、使用和监控维护,6.25%)。20项核心指标中,百分得分最高和最低者分别为指标10(保证非药品类化学品与患者隔离,避免因误用导致患者受到伤害,96.25%)和指标7(采取制定临床路径、建立标准化给药时间、管理流程等措施,保证患者接受标准化的诊疗,57.50%),完全实施比例最高和最低者分别为指标20(在药物储存、配制、准备和给药过程中遵循院感控制措施,90.00%)和指标17(在医院内建立公平公正的用药安全文化,鼓励和倡导安全行为,而非采取惩罚性措施处理用药差错相关医务人员,25.00%);部分实施比例最高和最低者分别为指标7(55.00%)和指标20(5.00%);未实施比例最高和最低者分别为指标17(22.86%)和指标10(0)。结论:10家参评儿科医疗机构在用药医嘱和其他药品信息沟通、药品储存和分发等环节的管理水平较高,在公正文化建设、用药风险主动防范、信息系统完善方面存在不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患者流量探索门诊护士固定岗与动态岗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分析门诊患者流量,探索门诊护士固定岗与动态岗联合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调取HIS系统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期间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各护理科室在每月、每天不同时段的患者流量数据,分析其变化规律。打破原有的排班模式,门诊所有护理科室岗位优效组合、搭配排班,固定岗与动态岗相结合的模式:各科室根据工作特点选出部分人员组成门诊动态岗,轮转排班;同时根据门诊流量比例改革绩效。比较排班模式改变前后人力资源利用情况、高峰时段患者等候时间、投诉及护理差错发生次数、护患满意度。结果:排班模式改变后,节约护士约1.60人;抽血室、输液室高峰时段患者等候时间分别从(16.40±6.36)min缩短至(7.31±2.31)min、从(26.26±7.08)min缩短至(12.44±3.8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投诉及护理差错发生次数由13降到1例;患者满意度从86.56%上升到98.43%,护士自我评价满意度从66.67%上升到97.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门诊各护理科室固定岗与动态岗相结合排班模式是一项合理利用人力资源的有效措施,在持续推动门诊优质护理服务中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公众药品不良反应认知和行为意向的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公众对药品不良反应(ADR)的认知和行为意向情况。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纸质问卷和微信问卷2种形式,对2018年9月至12月在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候诊及等候取药的患者或家属进行现场问卷调查。被调查者以无记名方式填写问卷,答毕现场回收。经2位药师筛选合格问卷,对调查问卷中关于ADR认知和行为意向的每个问题选项赋予一定分值,对得分进行百分化,并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回收问卷519份,合格问卷508份,有效回收率为97.9%。受访者对ADR认知的中位得分为50(0,100),行为意向中位得分为86(36,100)。≥60岁的老年人对ADR认知和行为意向的得分均低于20~39岁和40~59岁人群(均 P<0.05),大学/大学专科学历者对ADR认知和行为意向得分明显高于中学/中等专业学历者(均 P<0.05);城镇居民对ADR认知和行为意向得分均明显高于郊区及农村居民(均 P<0.05)。仅有55.9%(284/508)的调查对象对ADR定义的选择是正确的,44.1%(224/508)调查对象认为ADR是用药错误、药品质量或医疗差错造成的,62.6%(318/508)认为发生ADR应该由医院、药品生产企业和监管部门承担责任。在发生ADR后,有91.9%(467/508)的调查对象表示愿意向相关部门报告,但有25.6%(130/508)的调查对象不知道报告部门和不知道如何填写报表。 结论:公众对ADR的认知度较低;尽管有报告ADR的意向,但因对ADR的认知度较低,对报告部门、报告途径等不了解而受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信息化给药闭环管理模式对护理给药不良事件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调查信息化给药闭环管理模式对护理给药不良事件的影响,并对实施信息化给药闭环管理模式后的46例护理给药不良事件进行分析,了解事件发生的特点,并制订对策,以减少护理给药错误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实施信息化给药闭环管理后(2018年1—12月)系统上报的46起护理给药不良事件,对46起事件从差错的类别、原因、环节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将各类事件与信息化给药闭环系统实施前的2017年全年发生的护理给药不良事件进行比较。结果:实施给药闭环管理后,各类给药不良事件与2017年比较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身份识别错误17起(17/46,36.96%),给药遗漏8起(8/46,17.39%),剂量和途径错误分别7起(7/46,15.22%)和5起(5/46,10.87%)。发生给药差错的环节主要为给药环节(26起)和摆药环节(14起)。 结论:给药不良事件最常发生在给药环节,而身份错误是最常见的错误类型,护理管理者应针对护理给药错误的种类及特点制订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持续监控并提高给药闭环扫码率,加强护士培训,做好给药及摆药时的查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短串联重复序列分型用于甄别组织病理标本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病理诊断向来就是诊断疾病的"金标准",正确的病理诊断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和预后的判断。然而由于临床病理诊断工作非常繁杂,偶有不慎,可能会出现标本缺失、张冠李戴、蜡块内混入其他组织等病理技术上的差错。法医物证中的个体识别除了广泛用于灾难事故、交通事故和失踪人口的身份认定、刑事案件中对犯罪嫌疑人的同一认定外,还可以应用于医疗卫生领域,如医源性的病理切片、蜡块的同一认定,肿瘤组织来源的确认,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后供体与受体的基因型比对等。该文就其中心鉴定的3个案例做一分析,并谈谈如何利用短串联重复序列(STR)分型图谱甄别正确的组织病理标本。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区域消毒供应中心对器械灭菌及医疗安全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区域消毒供应中心对器械灭菌及医疗安全的影响。方法:东莞市东部中心医院于2018年7月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区域消毒供应中心,将2017年5月至2018年6月消毒供应中心进行消毒灭菌处理的200件物品设定为对照组,将2018年7月至2019年5月消毒供应中心进行消毒灭菌处理的200件物品设定为研究组。对两组的服务质量、物品清洗质量、消毒灭菌质量、供应差错、投诉、医疗纠纷进行评价、设计满意度问卷调查表,在集中管理前后运用问卷星调查了解区域消毒供应中心服务对象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所提供的消毒灭菌服务质量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在清洗、消毒、灭菌质量及医疗安全情况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中心服务对象对供应物满意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区域消毒供应中心,能提高器械灭菌合格率,降低医疗风险事件发生率,且能提高服务科室的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家庭中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家庭中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将2016年1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该院收治的82例儿科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给予家庭中心式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家属满意度、FAD评分、HAMA、HAMD评分、护理质量评分及护理差错率等情况。结果:护理前,两组患儿的FAD评分、HAMA、HAMD评分、护理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儿HAMA、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患儿的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儿的护理差错率(4.87%)低于对照组(19.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针对儿科患儿给予家庭中心式护理干预,可明显提升患儿家属的满意度,降低FAD评分,缓解HAMA、HAMD情绪,提升护理质量评分,降低护理差错率,临床借鉴价值高,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