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体性食源性肉毒杆菌中毒的临床特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群体性食源性肉毒杆菌中毒的流行病学数据及临床资料,总结食源性肉毒中毒的影响因素、临床特征,减少误诊。方法:流行病学调查一起24人进食自制豆腐乳,导致14例群体性食源性肉毒杆菌中毒事件,分析中毒的影响因素。研究14例肉毒中毒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数据、影像学资料、治疗及预后。结果:中毒患者均为A型肉毒中毒,误诊2例,饮白酒者的中毒发病率 RR值为0.183( P=0.009)。中毒潜伏期中位数为2.0(1.0~3.0)d,10例复视、4例视物模糊为首发症状,9例继而吞咽困难、语言障碍等;4例进展为呼吸困难、胸闷等。中毒患者都意识清楚、无感觉异常、无发热、无腹泻腹痛等,实验室检测及颅脑CT/MRI无特征性异常。注射肉毒抗毒素治疗,8.0(7.0~8.5)d后好转出院,6月后随访,9例患者仍有轻微视物模糊。 结论:食源性肉毒杆菌中毒的典型临床表现是对称性下行性弛缓性瘫痪,饮白酒降低食源性肉毒中毒发病率,尽早使用肉毒抗毒素治疗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湖南省儿童毒蕈中毒的临床特征及血液净化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儿童毒蕈中毒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及血液净化疗效。方法:对2002至2020年入住湖南省儿童医院的51例急性毒蕈中毒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特征,对不同潜伏期患儿预后进行比较,并对其中给予血液净化治疗的36例危重症患儿进行疗效分析。结果:51例急性毒蕈中毒患儿的年龄分布为66(43,115)个月;毒蕈中毒有明显的季节性和空间聚集性。首发症状以消化道表现为主,表现为呕吐、腹痛、腹泻(94.1%,48/51)。临床分型中胃肠道型45.1%(23/51),多器官损害型51.0%(26/51)。住院时间6(3,11) d。其中早发型45.1%(23/51),晚发型54.9%(28/51),早发型住院时间4(2,7) d,损伤器官数目1(0,3)个,晚发型住院时间8(3,12) d,损伤器官数目为4(2,4)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晚发型患儿器官功能损伤更严重,主要表现在肝功能、凝血功能、肾功能、心肌酶,两组间好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给予血液净化治疗的36例患儿,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移酶、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尿素氮、乳酸脱氢酶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毒蕈中毒有明显的季节性与地域分布特点;首发表现以消化道症状为主;临床分型以胃肠道型及多器官损害型多见。早发型较晚发型患儿住院时间更短、并发症更少,血液净化治疗对毒蕈中毒患儿的肝功能、肾功能及凝血功能均有明显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表现为重症急性胰腺炎、消化道出血和胰管扩张的胰腺分裂症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本文报道1例罕见的胰腺分裂症。患者因腹痛,淀粉酶升高,CT提示胰头占位性病变,伴胰腺扩张,予ERCP治疗并发重症急性胰腺炎、胰腺假性囊肿,行EUS假性囊肿穿刺后出现消化道出血、失血性休克,为进一步诊疗就诊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入院后予输血、止血等内科治疗,行急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止血,病情明显好转。复查CT仍见胰管扩张。为明确其原因,予完善MRCP、EUS检查,考虑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可能,最终通过ERCP明确胰管扩张的原因为胰腺分裂,予胰管支架置入。经过3个月随访,未发现患者腹痛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改良胃肠减压在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麻痹性肠梗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改良胃肠减压在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合并麻痹性肠梗阻(P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5月至2017年12月该院消化内科诊治的中度SAP合并PI患者10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3例。研究组采用改良胃肠减压(经鼻肠梗阻导管小肠置入负压引流术)联合中药保留灌肠,对照组采用传统胃肠减压(经鼻胃管置入负压引流术)联合中药保留灌肠。对比两组患者腹痛程度、肠梗阻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临床疗效、护理不良事件及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胃肠减压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 P<0.05)。研究组患者腹痛缓解时间、血淀粉酶恢复时间、第1次排气时间、第1次排便时间、开放饮食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P<0.05)。研究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P<0.05),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结论:改良胃肠减压可有效减轻中度SAP合并PI患者腹痛程度,促进肠梗阻症状缓解,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且未增加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急性肾梗死15例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1年12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15例急性肾梗死(ARI)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因为心源性肾梗死14例,抗磷脂综合征1例;合并心房颤动12例,房性早搏2例,D-二聚体水平升高12例,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升高15例,尿潜血阳性和尿蛋白阳性11例。治疗方式为导管接触性溶栓4例,静脉溶栓2例,抗凝治疗9例。随访发现6例再发栓塞,其中2例死亡。对于存在血栓高风险因素的急性发作、持续性腹痛患者,若合并高水平LDH、尿潜血(+)和/或尿蛋白(+)提示可能为ARI,增强CT或CT血管造影可辅助早期确诊。即使存在长时间的肾动脉栓塞也应尽可能尝试重建血流,后期规范化抗凝治疗至关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丙戊酸镁缓释片致急性胰腺炎
编辑人员丨6天前
1例22岁男性因双相情感障碍症状复发,在既往丙戊酸镁缓释片500~750 mg/d和富马酸喹硫平400~600 mg/d治疗的基础上,将丙戊酸镁缓释片剂量增加至1 000 mg/d,继续富马酸喹硫平600 mg/d治疗。17 d后,患者突发腹痛,急查血淀粉酶4 710 U/L,脂肪酶649 U/L,尿淀粉酶9 116 U/L;腹部CT检查示胰腺周围模糊。考虑为丙戊酸镁缓释片诱发急性胰腺炎。停用该药,继续给予富马酸喹硫平治疗,同时给予禁食、奥美拉唑、生长抑素和头孢他啶等对症支持治疗。3 d后患者腹痛症状基本消失,10 d后复查血淀粉酶101 U/L,脂肪酶118 U/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227例儿童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儿童急性胰腺炎(AP)的临床特点和预后,为临床预防和治疗儿童AP提供参考。方法:基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回顾分析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AP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患儿分为轻症急性胰腺炎(MAP)组和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组。收集并比较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和预后指标;分析AP患儿的流行病学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儿童发生SAP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227例AP患儿,其中MAP组161例,SAP组66例。AP患儿中位年龄12.00(8.00,16.00)岁,男性126例(占55.51%),首发临床症状以腹痛、恶心呕吐和腹胀为主(分别占97.36%,61.67%和14.10%),21例(9.25%)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4例(1.76%)患儿因合并脓毒症、多器官功能衰竭、创伤性休克等发生院内死亡。流行病学特征显示,AP患儿首次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7~17岁(占85.02%);病因以胆源性疾病(29.96%)、病毒感染(29.07%)和特发性因素(19.82%)为主;2011至2020年,AP患儿就诊人数呈波动趋势,其中2018至2020年AP患儿就诊人数连续3年上升。与MAP组比较,SAP组患儿年龄明显更大,女性比例、农村来源比例、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体质量指数(BMI)、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水平、住院费用、病因为创伤性因素和药物性因素比例明显更高,血钙水平、病因为病毒感染因素比例明显更低,住院时间明显更长(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ACHEⅡ评分〔优势比( OR)=1.495,95%可信区间(95% CI)为1.293~1.728〕和年龄( OR=1.352,95% CI为1.182~1.546)可能与儿童发生SAP密切相关(均 P<0.001)。 结论:儿童AP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和青春期儿童,总体病死率较低;胆源性疾病、病毒感染和特发性因素是常见病因;APACHEⅡ评分和年龄可能是儿童发生SAP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间歇性睾丸扭转的临床诊治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间歇性睾丸扭转(ITT)的临床特点、诊治及预后,以提高对ITT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9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的9例ITT患儿的临床资料。年龄4.7~13.9岁,平均11.9岁。临床表现为阴囊、睾丸疼痛,疼痛可自行缓解,疼痛次数平均2.4次(1~5次),每次持续1 min~3 d,其中1例伴恶心和左下腹痛。阴囊、睾丸疼痛次数4例为1次,5例反复多次,其中1例多次睾丸扭转手法复位缓解。5例急性发作期患儿,病程为4~24 h,查体均见患侧阴囊红肿伴触痛明显,提睾反射消失;超声检查提示2例睾丸无血供,1例睾丸血供减少,1例睾丸血供正常伴附睾头增大,1例睾丸血供正常伴睾丸上方精索血管扭转。4例慢性期患儿病程为5~24个月,查体见患侧阴囊较对侧松弛,睾丸位置低,提睾反射存在,其中1例伴睾丸横位,1例伴睾丸萎缩发育小;超声检查提示1例存在睾丸萎缩变小,其余3例睾丸正常。9例均行睾丸探查、双侧睾丸固定术,其中5例急性发作期患儿行急诊手术;4例慢性期患儿行择期手术。结果:9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睾丸坏死,睾丸挽救率为100%(9/9)。所有患儿均存在患侧睾丸附睾鞘膜附着异常,为钟摆畸形,其中2例伴健侧睾丸附睾钟摆畸形。所有患儿术后第1天出院。术后随访时间1~69个月,中位时间10个月,均未见睾丸疼痛复发。除1例术前患侧睾丸已存在睾丸萎缩外,所有患儿睾丸均恢复良好,未见睾丸萎缩变小。结论:ITT主要临床表现为患侧阴囊、睾丸疼痛,可自行缓解,疼痛持续时间长短不一;查体见睾丸横位或睾丸萎缩、发育小有助于诊断;超声检查因睾丸扭转可自行复位而表现多样。ITT一经诊断,需尽早行双侧睾丸固定术,以防阴囊、睾丸疼痛再次发作及潜在的睾丸缺血损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合并急性腹痛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肝门静脉积气是急性腹痛的少见原因。文献报道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肝门静脉积气的比例较健康人群升高,但临床中关于该病的典型影像学特征、治疗选择及患者预后仍不完全清楚。本文报道一例发生急性肝门静脉积气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诊疗过程及典型腹部CT改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1个月后反复腹泻便血患者的临床特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部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患者急性呼吸道症状缓解后,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会持续存在。为进一步探讨分析COVID-19后反复腹泻、便血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诊疗经验,回顾性总结并随访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2023年1月1日至3月30日收治的感染新型冠状病毒1个月后反复腹泻、便血的3例患者。研究发现该3例患者在诊疗过程中存在结肠黏膜充血水肿,炎症标志物白细胞介素-6升高,分别为40.36、266.90、10.30 ng/L。经常规抗感染和肠外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该3例患者排除禁忌证后均加用糖皮质激素控制肠道炎症,患者症状好转后出院。有肠道症状的重症COVID-19患者,应尽早完善内镜、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等评估病情,排除禁忌证后尽早使用糖皮质激素抑制肠道炎症有助于早期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