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微信打卡督导的自我管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运动干预效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微信打卡督导的自我管理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运动锻炼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12月溧水区人民医院老年MHD患者10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运动锻炼干预,观察组联合应用基于微信打卡督导的自我管理。干预6个月,比较两组运动自我效能、运动益处和障碍感知、运动行为能力等指标。结果:干预6个月,观察组中途退出1例,对照组中途退出3例,实际纳入病例104例。两组运动自我效能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同组治疗前( P<0.05),且观察组干预后与干预前评分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两组运动益处与障碍感知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同组干预前( P<0.05),且观察组干预后与干预前评分差值均高于对照组( P<0.05)。两组运动行为能力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同组干预前( P<0.05),且观察组干预后与干预前评分差值均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基于微信打卡督导的自我管理有助于促进MHD患者运动自我效能感的养成,增强运动益处和障碍感知,提高运动行为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老年认知障碍患者运动依从性影响因素质性研究的Meta整合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整合老年认知障碍患者运动依从性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方法:本文研究类型为质性研究的Meta整合。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INAHL、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有关老年认知障碍患者运动依从性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4月25日。2名研究者采用澳大利亚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循证卫生保健中心的质性研究质量评价工具(2016版)独立评价文献,采用汇集性整合方法整合结果。结果:共纳入16篇文献,提炼出54个研究结果,重新归纳形成7个类别,整合形成3个结果,即影响老年认知障碍患者运动依从性的个人因素,包括内在动机因素、身体和认知功能因素、心理因素;影响老年认知障碍患者运动依从性的社会人际因素,包括锻炼团队和照顾者因素;影响老年认知障碍患者运动依从性的环境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因素。结论:老年认知障碍患者的运动依从性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医护人员应增强患者运动感知益处信念,关注运动心理体验;建立全方位支持系统,综合评估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全面评估运动环境,营造良好运动氛围,提高患者运动积极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健康认知行为护理在冠心病体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健康认知行为护理在冠心病体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河南省胸科医院体检中心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接收的冠心病体检患者260例,根据体检时间的不同,将其分为参照组(2021年3月至2021年9月)和干预组(2021年10月至2022年3月),参照组130例实施常规健康宣教护理,干预组130例实施健康认知行为护理,于复查就诊时、干预4 w后,对两组的健康信念、健康行为及自我效能等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体检时,两组的健康信念、健康行为、自我效能感等得分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干预4个月后,干预组的感知严重性、维护健康动机、感知到易感性、感知到障碍、感知到益处等健康信念得分高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同期参照组相比,干预组的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心理疏导、戒烟戒酒等健康行为明显增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干预组的一般自我效能、应对问题、完成自我管理、达成效果等情况增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对该院体检中心接收的冠心病患者实施健康认知行为护理,可增强患者疾病健康信念感,规范其健康行为,提高自我管理效能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锻炼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锻炼自我效能量表、感知锻炼益处/障碍量表、糖尿病特异性感知锻炼益处/障碍量表、糖尿病运动知识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自评抑郁量表对192例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T2DM)患者进行调查,探讨其锻炼自我效能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超重/肥胖T2DM患者锻炼自我效能属于中等水平,受到感知锻炼益处、糖尿病特异性感知锻炼障碍和社会支持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糖尿病足溃疡患者限制负重活动促进与阻碍因素的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了解糖尿病足溃疡患者限制负重活动的体验,探讨影响患者坚持限制负重活动的影响因素,为制订个体化的护理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采取目的抽样法选取2023年3—5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内分泌科糖尿病足门诊就诊的19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为访谈对象,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对其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并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运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整理分析资料。结果:访谈的19例患者中男12例,女7例,年龄45~78岁。访谈结果显示糖尿病足溃疡患者限制负重活动依从性不容乐观,影响因素归纳为3个主题,13个亚主题,即微观系统层面(日常生活需求、益处和风险感知、固化的运动习惯、疾病状态、运动治疗信念不足、压力与愧疚感),中观系统层面(医护患信任关系、健康教育、适当的激励、经济负担、亲情支持),宏观系统层面(医疗资源有限、信息支持不足)。其中阻碍因素(10个)多于促进因素(5个),阻碍因素包括日常生活需求、固化的运动习惯、周围神经病变导致的痛觉减退、运动治疗信念不足、压力与愧疚感、健康教育缺陷、经济负担、亲情支持不足、医疗资源有限、信息支持不足;促进因素包括益处和风险感知、足部疼痛、医护患信任关系、适当的激励、亲情支持。结论:糖尿病足溃疡患者限制负重活动依从性受多层面因素的共同影响,应从微观、中观、宏观各层面共同干预,从而提高患者限制负重活动依从性,促进伤口愈合,改善患者生命质量及疾病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中国9~18岁汉族儿童青少年感知运动益处与障碍及其与校内体育活动时间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描述2019年中国9~18岁汉族儿童青少年感知运动益处与障碍的现况,并分析其与校内体育活动时间的关系。方法:利用2019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数据,选取163 656名9~18岁汉族儿童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和体育活动时间儿童青少年感知运动益处得分、感知运动障碍得分和感知运动益处与障碍比值的差异,采用 χ2检验比较儿童青少年校内体育活动时间的差异。建立log-binomial回归模型,在调整个人、家庭和学校等校内体育活动时间影响因素后,分别分析儿童青少年校内体育活动时间与其感知运动益处得分和感知运动障碍得分,以及感知运动益处与障碍比值之间的关系。 结果:儿童青少年参与身体活动的感知运动益处得分、感知运动障碍得分和感知运动益处与障碍比值的 M( Q1, Q3)分别为4.11(3.78,4.78)、2.70(2.10,3.20)和1.55(1.22,2.07),其中,城市儿童青少年、男生、年龄较小和校内体育活动时间≥1 h的儿童青少年感知运动益处得分和感知运动益处与障碍比值更高,且感知运动障碍得分更低(均 P<0.001)。儿童青少年校内体育活动时间≥1 h的报告率为41.4%。log-binomial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当模型中纳入感知运动益处得分与感知运动障碍得分这两个变量时,感知运动益处得分每增加1分,校内体育活动时间≥1 h的可能性提高11%( OR=1.11,95% CI:1.10~1.12),感知运动障碍得分每增加1分,校内体育活动时间≥1 h的可能性降低15%( OR=0.85,95% CI:0.84~0.85);当模型中纳入感知运动益处与障碍比值这一变量时,感知运动益处与障碍比值每增加1,校内体育活动时间≥1 h的可能性增加12%( OR=1.12,95% CI:1.11~1.12)。 结论:儿童青少年的感知运动益处与障碍水平与其校内体育活动时间显著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冠心病PCI术后患者居家运动康复依从性现状及影响因素的混合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调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居家运动康复依从性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于 2022 年 7 月—2023 年 2 月选取烟台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的 215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运动自我效能量表、居家运动康复依从性随访问卷、运动益处/障碍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其进行调查,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居家运动康复依从性的影响因素.目的抽样法选取量性研究中依从性低的 14例患者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运用Colaizzi 7 步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提炼主题.结果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居家运动康复依从性得分为(13.11±4.06)分,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运动自我效能、运动益处/障碍、社会支持进入回归方程(P<0.05),共解释总变异的 40.8%.质性研究共提炼出 3 个主题,7个亚主题:个人特质和经验(体能欠佳与既有疾病交互影响、运动兴趣不足与运动时间缺乏、认知误区);行为特定的认知(运动自我效能不足、安全体验感知欠佳);社会支持系统(家庭支持不足、专业支持缺乏).结论 冠心病PCI术后患者居家运动康复依从性处于低等水平,年龄、运动自我效能、运动益处/障碍、社会支持是其主要的影响因素.并且,体能欠佳与运动兴趣不足、居家运动康复过程中的障碍难以克服、对疾病治疗的认知局限以及居家运动康复过程中难以获得专业支持均是风险因素.医护人员应关注重点人群,定期评估患者的运动障碍因素,给予针对性个案指导,提高患者居家运动康复的依从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终末期肾病患者运动行为感知潜在类别与运动行为改变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识别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运动行为感知的潜在类别,并分析不同潜在类别与运动行为改变的关系,为针对性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2年6月-2023年5月选取郑州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265例ESRD患者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透析患者感知运动益处及障碍量表以及运动行为改变评定量表进行调查,采用潜在剖面分析提取运动行为感知的潜在类别,以一般资料和潜在类别为自变量,运动行为改变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共241例ESRD患者完成调查.ESRD患者的运动行为感知可分为3个潜在类别:感知益处型(27.80%)、感知障碍型(17.43%)和轻微感知障碍型(54.77%).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和运动行为感知潜在类别是ESRD患者运动行为改变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ESRD患者的运动行为感知存在群体异质性,临床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运动行为感知潜在类别给予针对性干预,以促进其运动行为改变的启动与长期维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脑卒中患者运动康复体验质性研究的Meta整合
编辑人员丨2024/7/27
目的 系统评价和整合脑卒中患者参与运动康复的真实体验,为进一步开展脑卒中患者运动康复助推策略及相关实践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CNAIHL、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关于脑卒中患者康复过程的经历、体验及相关心理状态的质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8月17日.结果 共纳入10篇文献,提炼59个研究结果,归纳为14个新类别,综合成5个整合结果:感知运动康复的益处;运动康复的多元驱动力;在长期康复中逐渐失去耐性;产生新的康复需求并积极应对;开展自我康复困境重重.结论 医护人员应关注脑卒中患者运动康复过程中的真实感受、内心需求及运动康复参与的现实困境,针对脑卒中患者制订个性化的运动康复助推策略,实现运动康复科学化、精准化,改善患者远期康复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北京市中小学生身体活动时间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路径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描述北京市中小学生每天身体活动时间现况,并分析个体、家庭、学校、社区层面的影响因素及其路径.方法:使用2023年北京市中小学生的横断面调查数据,研究对象为3 157名小学生和初中生.使用问卷调查学生的基本信息、每天总体和在校身体活动时间、掌握的运动项目数量,以及感知身体活动益处和障碍情况,感知家庭、学校和社区身体活动支持性环境情况.采用Log-binomial回归模型分析身体活动与影响因素的关联,使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影响因素的路径分析.结果:2023年北京市中小学生每天总体身体活动≥2 h报告率为33.1%,每天在校身体活动≥1 h报告率为64.8%.学生掌握的运动项目数量与每天总体身体活动≥2 h报告率呈剂量反应关系(P-trend<0.001),感知身体活动益处得分和障碍得分比值及感知家庭、学校、社区身体活动支持性环境得分均与学生每天总体身体活动≥2 h报告率呈正相关关系(PR=1.24,95%CI:1.20~1.28;PR=1.51,95%CI:1.38~1.66;PR=1.50,95%CI:1.37~1.64;PR=1.21,95%CI:1.16~1.27).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学生掌握的运动项目数量(β=0.11,P<0.001)、感知身体活动益处得分和障碍得分比值(β=0.15,P<0.001),以及由家庭、学校和社区构成的支持性环境得分(β=0.13,P<0.001)均与学生每天总体身体活动≥2 h报告率直接相关,其中支持性环境得分通过影响学生掌握的运动项目数量(β=0.21,P<0.001)、感知身体活动益处得分和障碍得分比值(β=0.56,P<0.001),学生掌握的运动项目数量通过影响感知身体活动益处得分和障碍得分比值(β=0.05,P=0.003),与学生每天总体身体活动≥2 h报告率间接相关.学生每天在校身体活动≥1h报告率与每天总体身体活动≥2 h报告率的影响因素及路径相似.结论:北京市中小学生身体活动时间未达到国家要求,未来需构建家庭、学校和社区一体化身体活动支持性环境,培育中小学生的运动技能,树立自主运动的观念,保障中小学生每天校内外各1 h身体活动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