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方藤芷凝胶贴膏剂制备工艺及透皮主要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为复方藤芷膏开发新剂型,并考察其透皮主要成分.方法 以凝胶贴膏剂基质的感官评价、初黏力、持黏力为综合指标,以NP-700、甘羟铝、EDTA-2Na、甘油、PVPK-90、酒石酸、纯化水的使用量作为课题的主要考察因素.依次采用单因素设计实验法和正交设计实验法在不同材料用量配比下优选凝胶贴膏剂的最佳基质配方.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源-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PLC-ESI-QTOF-MS/MS),采用垂直Franz扩散池法进行透皮实验,检测复方藤芷凝胶贴膏剂的透皮主要成分并确定.结果 复方藤芷凝胶贴膏剂的最佳配方为NP-700 4.0 g,甘羟铝 0.5 g,EDTA-2Na 0.2 g,二氧化钛 2.0 g,甘油 40 g,PVPK-90 5.0 g,酒石酸 0.7 g,纯化水50 g,载药含量10%.透皮结果初步鉴定出3个化合物,包括大黄素、盐酸小檗碱及欧前胡素.结论 研究所得复方藤芷凝胶贴膏剂膏体均匀,表面光滑,易于涂布.成型后具有优良的初始黏力和保持黏力,易剥离,无残留,保湿性好,对皮肤无刺激性和致敏性.透皮成分的确定为寻找其药效物质基础及进一步建立全面的质量控制方法提供了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典名方沙参麦冬汤颗粒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制备经典名方沙参麦冬汤颗粒,并建立沙参麦冬汤颗粒的质量标准.方法 以熵权法及正交实验优选沙参麦冬汤回流提取工艺,与古法煎煮工艺进行对比,并进一步筛选颗粒的成型工艺.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建立沙参麦冬汤颗粒的指纹图谱和甘草苷、甘草酸的含量测定方法,并考察基准样品(煎液、冻干粉)、颗粒剂生产各环节(提取液、中间体、成品)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和甘草苷的转移率.采用薄层色谱法(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对方中麦冬、桑叶、天花粉、白扁豆、甘草 5味药材进行鉴别.结果 优化的回流提取工艺为浸泡 0h,提取两次,加水量分别为 10、8 倍,提取时间分别为 2.0、1.5 h;成型工艺为以 90%乙醇为润湿剂,加入 20%的糊精制软材,经 16 目筛挤压制粒,60℃下干燥,过 80 筛整粒制备沙参麦冬汤颗粒.10批沙参麦冬汤颗粒、基准样品与颗粒生产各环节的指纹谱图相似度均大于 0.90;基准煎液、冻干粉、提取液、中间体、成品的甘草苷转移率分别为75.60%、75.24%、91.67%、90.22%、73.57%.5味中药的TLC特征斑点清晰,且阴性无干扰.结论 指纹图谱相似度结果表明,各批次、各生产环节沙参麦冬汤颗粒的质量相对稳定,且与基准样品保持一致.经回流提取、浓缩、干燥、制粒后,甘草苷的转移率有所下降,颗粒的甘草苷转移率与原方汤剂的较为接近.本研究所建立的沙参麦冬汤颗粒制备工艺稳定可靠,质量标准检测方法简便可行,重复性好,以期为沙参麦冬汤颗粒的规模生产及其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强化术后残余腰背痛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椎体强化术后残余腰背痛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椎体强化手术治疗的OVCF患者的病例资料,提取性别、年龄、体质量、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合并高血压、是否有脊柱外伤史、是否合并Kümmell病、手术方式、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分布情况、是否合并术后椎体感染、术前和术后1年椎体高度压缩比、术前和术后1年椎体后凸Cobb角及术后1年是否残余腰背痛等信息.根据术后1年患者是否残余腰背痛,将纳入研究的患者分为术后残余腰背痛组和术后无残余腰背痛组.先对2组患者的相关信息进行单因素分析,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OVCF椎体强化术后残余腰背痛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602例OVCF患者,其中术后残余腰背痛组患者52例、术后无残余腰背痛组550例.2组患者是否有脊柱外伤史、是否合并Kümmell病、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分布情况、术后1年椎体高度压缩比、术后1年椎体后凸Cobb角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6.062,P=0.000;x2=6.453,P=0.011;(3.65±0.70)mL,(4.25±0.94)mL,t=-2.249,P=0.031;x2=12.366,P=0.000;(30.93±3.97)%,(23.21±4.02)%,t=6.917,P=0.000;12.41 °±3.69°,6.82°±2.63°,t=0.065,P=0.000].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 Kümmell 病、骨水泥分布不理想、术后1年椎体高度压缩比偏大、术后1年椎体后凸Cobb角偏大是OVCF椎体强化术后1年仍残余腰背痛的危险因素(β=1.682,P=0.031,OR=0.153;β=0.893,P=0.047,OR=2.202;β=0.635,P=0.014,OR=0.359;β=0.721,P=0.040,OR=0.762).结论:合并Kümmell病、骨水泥分布不理想、术后椎体高度和椎体后凸畸形矫正不佳是OVCF椎体强化术后残余腰背痛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和凝血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患者神经功能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2月至2017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9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治疗方式分为颈动脉支架成型术(CAS)组45例和CEA组45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CEA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7.78%,明显高于CAS组(84.44%,χ 2=4.939, P=0.026)。两组患者治疗前凝血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CEA组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水平低于CAS组( t=22.801、3.752、6.039、169.556, 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CEA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CAS组( P<0.05)。CEA组患者高灌注综合征、再狭窄、血肿发生率较CAS组低(6.67% vs 22.22%,χ 2=4.406, P=0.036)。 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凝血功能,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复合骨再生支架的构建及其促大鼠肌袋成骨活性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构建丝素蛋白(SF)、细菌纤维素(BCNR)、羟基磷灰石(HAp)复合骨再生支架并评价其促成骨活性的价值。方法:将HAp颗粒、BCNR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依次加入SF水溶液中,搅拌均匀后倒入不同大小的模具,-25 ℃下处理24 h,冷冻成型,通过冻干机将复合支架冻干。将SF与BCNR不同质量比的复合支架设置为A组(2∶1)、B组(4∶1)、C组(6∶1),将未加入BMP2的无活性复合支架设置为D组。扫描电镜检测支架的表面形貌和孔隙结构;压汞仪检测支架的孔隙率;万能材料试验机压缩支架,获得应力-应变曲线,分析支架的压缩强度和杨氏模量。将永生化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iMEF)接种到A组、B组、C组及D组复合支架上。细胞接种4、8 d后,细胞活/死染色检测各组活细胞和死细胞比例;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活性;碱性磷酸酶(ALP)染色检测各组染色阳性细胞;ALP活性检测观察各组细胞的ALP活性。选取15只雌性SD大鼠,构建大鼠肌袋异位成骨模型,植入不同SF与BCNR质量比的复合支架及未加入BMP2的无活性复合支架,分别为A′组(2∶1)、B′组(4∶1)、C′组(6∶1)和D′组,另设假手术组,每组3只。假手术组在切开皮肤、钝性分离股四头肌肌肉,于肌肉中形成肌袋后,仅缝合肌袋及皮肤,不植入支架,其他四组在肌袋内植入对应的支架,并缝合肌袋及皮肤。术后2、4周行X线片检查,观察各组骨形成情况。术后4周,收集植入的支架与组织复合物,进行病理组织切片、HE染色和Masson 染色,观察各组成骨情况。另对组织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各组成骨标志物Ⅰ型胶原蛋白(COL1)和骨桥蛋白(OPN)的表达情况。结果:扫描电镜显示,相较于A组和C组,B组片层结构和微孔结构更加规则、均匀;孔隙率分析结果表明,B组和C组孔隙率分别为(89.752±1.866)%和(84.257±1.013)%,均高于A组的(81.171±1.268)%( P<0.05或0.01),而C组孔隙率低于B组( P<0.01)。力学性能检测结果显示,B组和C组压缩强度分别为(0.373±0.009)MPa和(0.403±0.017)MPa,均高于A组的(0.044±0.003)MPa( P<0.01),B组和C组杨氏模量分别为(7.413±0.094)MPa和(9.515±0.615)MPa,均高于A组的(1.881±0.036)MPa( P<0.01),而C组压缩强度和杨氏模量均高于B组( P<0.05或0.01)。细胞活/死染色结果显示,细胞接种4 d后,B组死细胞明显少于A组、C组和D组;细胞接种8 d后,B组活细胞最多,死细胞最少。CCK-8实验结果显示,细胞接种4 d后,A组和B组细胞增殖活性分别为0.474±0.009和0.545±0.018,均高于D组的0.394±0.016( P<0.01),C组细胞增殖活性为0.419±0.005,与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A组和C组细胞增殖活性均低于B组( P<0.01);细胞接种8 d后,B组细胞增殖活性为1.290±0.021,高于D组的1.047±0.011( P<0.01),C组细胞增殖活性为0.794±0.032,低于D组( P<0.01),A组细胞增殖活性为1.086±0.020,与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A组和C组细胞增殖活性均低于B组( P<0.01)。ALP染色结果显示,细胞接种4、8 d后,相较于D组,A组、B组和C组有更多的阳性细胞,B组阳性细胞多于A组和C组。ALP活性检测结果显示,细胞接种4 d后,A组、B组和C组细胞ALP活性分别为1.399±0.071、1.934±0.011、1.565±0.034,均高于D组的0.082±0.003( P<0.01),而A组和C组细胞ALP活性均低于B组( P<0.01);细胞接种8 d后,A组、B组和C组细胞ALP活性分别为2.602±0.055、3.216±0.092、2.145±0.170,均高于D组的0.101±0.001( P<0.01),而A组和C组细胞ALP活性均低于B组( P<0.01)。X线片检查结果显示,术后2周,假手术组、D′组、A′组和C′组均无明显骨形成,而B′组有明显骨形成;术后4周,A′组、B′组和C′组均有明显骨形成,B′组骨形成明显多于其他两组,而假手术组和D′组均无明显骨形成。HE染色和Masson染色结果显示,术后4周,B′组形成大量均匀分布的新生骨组织,而A′组和C′组只在局部有少量新生骨组织,D′组仅有部分组织长入,且无明显新生骨组织,B′组形成的新生骨组织的成熟度比A′组和C′组更高。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B′组COL1和OPN阳性染色均较A′组和C′组更多。COL1和OPN表达强度分析结果显示,A′组、B′组和C′组COL1表达强度分别为2.822±0.384、22.810±2.435、12.480±0.912,OPN表达强度分别为1.545±0.081、5.374±0.121、2.246±0.116,B′组和C′组COL1、OPN表达强度均高于A′组( P<0.01),而C′组COL1和OPN表达强度均低于B′组( P<0.01)。 结论:基于SF、BCNR和HAp成功构建复合骨再生支架,其中SF和BCNR质量比为4∶1的复合支架具有均匀孔隙结构、高孔隙率、良好的力学性能和生物相容性、优异的体外促成骨性能,还具有优异的骨诱导性和骨传导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课题达成型品管圈的围手术期多学科疼痛管理模式的构建及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基于课题达成型品管圈方法构建和应用围手术期多学科疼痛管理模式,提升患者围手术期疼痛管理质量。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将2020年6—7月来自聊城市人民医院胃肠、肝胆、胸科、泌外和关节外5个科室的310例手术患者作为改进前组,实施常规围手术期疼痛管理模式。2020年8月开始开展课题达成型品管圈活动,遵循主题选定、课题明确化、目标设定、方案拟定、最佳方案追究、方案实施、效果确认等步骤,实施围手术期多学科疼痛管理模式,将5个科室2021年2—3月收治的310例手术患者作为改进后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镇痛管理质量和医务人员镇痛管理水平。结果:改进后组患者的多模式镇痛管理方案实施率、术后24 h内下床活动率、术后康复依从性优良率、患者睡眠平均分均提高( P<0.05);患者中重度疼痛发生率、术后24 h内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 P<0.05)。改进后医务人员疼痛知识知晓率、护士的静息、活动疼痛评估记录准确率、护士疼痛知识得分均提高( P<0.05)。 结论:应用课题达成型品管圈构建和实施围手术期多学科疼痛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提升手术患者的镇痛管理质量,加速患者康复,同时提高医务人员的疼痛管理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隔离式无线电子听诊器的研制及其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为解决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时医生穿着防护服无法听诊的问题,研制隔离式无线电子听诊器。方法:采用低噪声音频放大、高频采样、高精度模数转换和不锈钢一体成型听诊器体件等技术提升音频质量;定制不自动关机的蓝牙耳机,可自动回连听诊器,解决穿着防护服时蓝牙耳机自动关机后开机难的问题。结果:隔离式无线电子听诊器在武汉火神山医院、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等医院进行了临床应用,在新冠肺炎的日常诊察中收到良好反馈。结论:隔离式无线电子听诊器可满足医生穿着防护服条件下的听诊需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帕金森病患者血浆增强α-突触核蛋白聚集体稳定性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血浆孵育形成的α-突触核蛋白(α-Syn)聚集体的稳定性。方法:收集自2020年6月至2020年12月于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10例PD患者外周血液样本及同期10例健康体检人员外周血液样本,用140 μL 0.01 mol/L PBS将1 mg重组人α-Syn溶解后分别与70 μL健康人员、PD患者血浆及PBS于37 ℃环境下恒温振荡孵育7 d(依次命名为HC、PD及PBS组);预成型原纤维(PFF)组采用10 μg α-Syn PFF用于后续实验。利用不同浓度胰蛋白酶(胰蛋白酶:α-Syn浓度比分别为1∶80、1∶40、1∶20)、不同浓度蛋白酶K(PK)(1.0、1.5、2.0 μg/mL)消化各组蛋白后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消化前后α-Syn水平的差异。结果:(1)胰蛋白酶对PFF的消化作用:随着胰蛋白酶浓度的增加,PFF逐渐减少,当胰蛋白酶与α-Syn PFF蛋白浓度比提高至1∶20时,相对分子质量>35 000处的α-Syn聚集体基本被消化,与其他浓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胰蛋白酶对α-Syn聚集体的消化作用:在相对分子质量<25 000处,当胰蛋白酶与蛋白浓度比为1∶20时,与HC和PD组比较,PBS组α-Syn表达水平降低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相对分子质量35 000~40 000处,3种胰蛋白酶浓度下3组α-Syn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与HC和PD组相比,PBS组降低均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相对分子质量>40 000处,当浓度升高到1∶20时,PD组α-Syn才出现明显减少,被消化程度表现为PBS组>HC组>PD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3)PK对PFF的消化作用:当PK浓度为1.0、1.5及2.0 μg/mL时,相对分子质量>35 000处蛋白均已被基本消化,相对分子质量<25 000处α-Syn单体明显减少并出现小分子片段;与阴性对照(PK浓度为0 μg/m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4)PK对α-Syn聚集体的消化作用:在相对分子质量<25 000处,PBS组α-Syn单体被消化成更小的片段,而HC和PD组α-Syn单体未见明显消化,同一浓度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相对分子质量35 000~40 000处,随着PK浓度增加,PBS组α-Syn二聚体被消化程度明显增加;HC组α-Syn二聚体的量随着PK浓度增加而增加;而PD组α-Syn二聚体的量随PK浓度的增加变化不明显;同一浓度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相对分子质量>40 000处,随着PK浓度增加,PBS、HC及PD组α-Syn均出现一定程度减少,同一浓度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PD患者血浆孵育形成的α-Syn聚集体的稳定性高于HC血浆及PBS孵育形成的α-Syn聚集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高压氧治疗对下肢静脉曲张伴活动性溃疡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高压氧辅助治疗对下肢静脉曲张伴活动性溃疡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溃疡愈合速度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廊坊市人民医院介入血管外科收治的下肢静脉曲张伴活动性溃疡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观察组48例,2组患者均采用经皮血管瘤腔内药物灌注术+经皮静脉内激光成型术,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常规换药处理和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术后在常规换敷料基础上给予高压氧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生活质量、溃疡愈合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经高压氧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为66.67%,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治疗后2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后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活力、情感职能维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2组患者溃疡面积均较治疗前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后溃疡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3例耳痛,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6.25%,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8.75%,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高压氧辅助治疗下肢静脉曲张伴活动性溃疡患者临床效果显著,可明显促进溃疡面愈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竹叶石膏颗粒制备及质量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优化竹叶石膏颗粒提取和成型工艺,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采用正交试验优选竹叶石膏颗粒的最佳提取工艺;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竹叶石膏颗粒最佳成型工艺;建立特征图谱,以薄层鉴别(TLC)和含量测定进行质量评价.结果:竹叶石膏颗粒的最优提取工艺为:加6倍量水,煎煮3次,每次1 h;竹叶石膏颗粒最优成型工艺为:糊精为辅料,药辅比1∶1,乙醇浓度80%,乙醇用量为药粉和辅料总量的0.25倍;特征图谱共确定5个特征峰;建立了竹叶石膏颗粒中人参、甘草、生姜的薄层鉴别方法,并测定其中荭草苷、异荭草苷、甘草苷、甘草酸的含量.结论:该研究建立的提取、成型工艺稳定可靠,颗粒质量一致性良好,可用于竹叶石膏颗粒的质量评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