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巴尔通体肝脓肿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儿童巴尔通体肝脓肿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诊治的1例巴尔通体肝脓肿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分别以"Cat scratch disease" "Bartonella infection" "Acute liver failure" "猫抓病" "肝脓肿" "巴尔通体感染"为关键词检索PubMed、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10月报道的儿童巴尔通体肝脓肿病例,总结其资料。结果:患儿,男,11岁,否认猫抓史及饲养宠物史。反复高热20余天,伴脐周痛,颈部及腹腔淋巴结肿大,脾大;病程中伴血生化转氨酶轻中度升高,磁共振示肝内多发小占位,并提示脓肿可能,血二代宏基因病原体检测提示汉氏巴尔通体感染,发病后先后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阿奇霉素、美罗培南、替考拉宁治疗,淋巴结缩小,但仍高热。给予多西环素、利福平抗感染治疗后症状缓解,肝内占位逐渐消失。文献检索共检索到28例巴尔通体肝脓肿患儿,其中男13例,女15例,11例患儿仅以发热为主要表现,14例发热伴腹痛为主要表现,3例仅以腹痛为主要表现。淋巴结肿大11例,肝脏肿大9例,腹部压痛8例,猫抓皮损3例。有明确实验室检测,12例白细胞计数升高,18例C-反应蛋白升高,18例红细胞沉降率升高,3例肝功能异常。影像学检查,13例行超声检查示肝脏内可见多个低回声结构,14例行CT检查示肝脏内多发低密度病变,5例行MRI检查示肝脏多发脓肿病变。23例患儿检测血巴尔通体抗体阳性,2例猫抓病皮肤实验阳性,3例进行肝或淋巴结组织活检示坏死性肉芽肿及多发星形微脓肿,3例进行血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血巴尔通体DNA阳性。有明确治疗方案及预后的20例,均治愈。结论:缺少猫抓病史及血巴尔通体抗体检测,巴尔通体肝脓肿诊断较困难,巴尔通体病原体宏基因高通量测序及肝脏影像学可辅助明确诊断;及早诊断,及时针对性抗感染治疗,巴尔通体肝脓肿患儿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发热伴出疹症候群监测预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发热伴出疹症候群(RFS)监测预警研究进行系统综述,为我国RFS监测与防控提供参考。方法:以“发热”“出疹”“监测”以及 “fever” “rash” “surveillance”为中英文检索词并补充其自由词,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语种限定为中文及英文,对纳入文献信息进行摘录整理及汇总描述。结果:共纳入36篇文献,中英文分别为21篇和15篇。RFS病原学监测共19篇,病原体主要包括麻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风疹病毒、肠道病毒、人类B19病毒、登革病毒、A组链球菌、伤寒/副伤寒沙门菌、人疱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和腺病毒;重大活动/突发自然灾害监测8篇,监测时段集中在2010-2015年,包括运动会、世界博览会、地震、热带风暴和宗教集会等;异常病例/聚集性疫情监测预警8篇,以国外研究为主,监测症候群范围广,监测场所为医疗机构,主要依靠《国际疾病分类》第九版(ICD-9)编码或患者主诉中诊断及症状进行自动判别预警;仅1篇针对预测研究,为蒙古国开展的基于传染病监测数据预测研究。36篇文献的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法、基于时间的预警模型(如回归分析法、固定阈值法、休哈特控制图法及累积和控制图法)和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结论:未来RFS监测体系方向应聚焦已知病原和可能的未知病原监测预警相结合的模式,可进一步完善预警系统设计,实现无感化病例监测与早期预警,应用当下的信息抓取技术和智能建模方法,提高RFS监测预警的敏感度和特异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先天性复拇畸形术后随访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报告先天性复拇畸形手术治疗结果的家长主观评价,及与Chung分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我院自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先天性复拇畸形病例3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Chung分型,Ⅰ型17例,Ⅱ型4例,Ⅲ型6例,Ⅳ型6例。对患儿家长的主观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包括功能和外观VAS评分、术后功能和外观不满意之处、再手术意向、拇指抓握情况、日常生活及社交情况。Chung分型的VAS评分差异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其余计量资料采用 t检验。 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15~42个月,平均22.2个月。ChungⅡ型外观评分显著低于Ⅰ、Ⅲ、Ⅳ型的外观评分。Ⅳ型患儿家长再手术意向最低。家长对外观不满意包括拇指偏斜、拇指粗细差异、瘢痕等;对功能不满意包括拇指活动度降低、拇指力量减弱等。其中拇指偏斜、瘢痕、拇指力量减弱对家长外观或功能的评价有显著影响。大部分患儿日常生活和社交评估获得良好的结果。结论:复拇畸形术后功能和外观家长短期随访整体满意度较高,指体偏斜是影响术后结果和满意度的主要因素,这些结果均与Chung分型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肾虚血热型胎漏辨治思路及验案举隅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肾虚血热型胎漏的基本病机为肾水不足致虚热内生,加之血分蕴热,扰及冲任,冲任不固,迫血妄行,而成胎漏。本病多表现为妊娠期间阴道下血,腰膝酸软,心烦少寐,手足心热,舌红、苔少,脉滑数或细数之肾虚有热之征象,治疗时应抓主症、顾兼症,谨守病机,随证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期间眼专科机构开展病毒核酸检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评估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当前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防控正处在最紧张的关键阶段,医院的任务是一手抓抗击新冠病毒疫情,一手抓有序开展医疗工作。近日各地眼科正在陆续全面开诊手术,这就要求必须精准阻断疫情传播,避免在眼科出现二次病毒传播和医护人员在院交叉感染。我们进行了多方位的疫情防控管理探索,尤其是高度重视对患者和医护等人员个人的防护,取得了初步效果。主要做法包括一方面通过增加C反应蛋白(CRP)和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等血液学指标和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标准化核酸检测作为眼科手术患者术前筛查常规检测项目,以尽可能避免隐性无症状感染者传播,降低院内交叉感染的风险;另一方面采用病毒核酸检测方法为返岗员工进行疫情筛查,有利于医院确保眼科诊疗活动的安全及质量,减轻医务人员疫情防控期间的心理和精神压力,并为其他相关疫情防控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信息化引导下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处置流程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持续无创辅助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信息化引导下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ENAD)处置流程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持续无创辅助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前后对照混合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2021年7月1日至2022年7月31日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需要持续无创辅助通气治疗的39例COPD患者。以2022年1月28日完成危重患者ENAD管理软件研发为时间节点,2021年7月1日至2022年1月28日收治的2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22年1月29日至7月31日收治的19例患者为观察组。两组患者接受一致的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方案。对照组实施以肠内营养不耐受处置流程为核心的常规ENAD处置流程;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信息化引导下ENAD处置流程,通过系统软件主动抓取ENAD患者信息,提醒医护团队完善腹泻相关检查并提供备选处置方案。比较两组患者止泻时间、喂养中断率及针对腹泻干预7 d后能量和蛋白质摄入量、血生化指标、血电解质代谢异常发生率、日持续无创辅助通气时间与气管插管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除基础脉率存在差异外,在性别分布、年龄及入院时生命体征、基础营养状态、动脉血气分析、血生化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当出现ENAD后,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更早获得止泻〔d:3.00(2.00,3.25)比4.00(3.00,5.00), P<0.01〕,且喂养中断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0.53%(2/19)比65.00%(13/20), P<0.01〕;针对腹泻干预7 d后,观察组患者能量摄入量显著高于对照组〔kJ·kg -1·d -1:66.28(43.34,70.36)比47.88(34.60,52.32), P<0.01〕,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B)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Hb(g/L):119.79±10.04比110.20±7.75,Alb(g/L):36.00(33.75,37.25)比31.00(30.00,33.00),PAB(mg/L):155.79±25.78比140.95±14.97,均 P<0.05〕,日持续无创辅助通气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h:14(12,16)比16(14,18), P<0.01〕,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 2)较对照组明显降低〔mmHg(1 mmHg≈0.133 kPa):66.00(62.00,70.00)比68.00(67.50,70.05), P<0.05〕;而两组患者蛋白质摄入量、血电解质代谢异常发生率、因急性呼吸衰竭需要气管插管发生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信息化引导下ENAD处置流程可使发生ENAD的COPD持续无创辅助通气患者更早获得止泻,并能够改善患者蛋白质能量代谢与呼吸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扩张型心肌病伴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行心脏、升主动脉、全弓移植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2014年12月,我院为1例扩张型心肌病终末期合并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实施了全心脏、升主动脉、全弓移植+降主动脉术中支架植入术,手术过程顺利。术后受者心功能逐渐恢复正常,于术后48 d痊愈出院,并定期来院复查。术后2年半,受者感染胸部带状疱疹,治愈后皮肤结痂瘙痒,反复抓挠后皮肤破溃,因长期抗排异治疗,机体免疫力低下,导致感染并继发败血症,经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最终因感染性休克死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人胰腺癌恶病质小鼠模型的建立及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建立可以体现胰腺癌恶病质主要特征的小鼠模型,研究其表型、代谢和恶病质相关分子表达变化。方法:将裸鼠随机分为对照组(6只)和肿瘤组(6只)。肿瘤组裸鼠腹腔注射人胰腺癌细胞Panc01建立胰腺癌恶病质模型,密切记录其体重、食物摄入、抓力及体成分变化。2周后处死并解剖小鼠,观察腹腔内肿瘤转移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小鼠肌肉和脂肪组织中恶病质相关分子的基因表达情况,以及外周血中相关炎症因子表达情况。结果:肿瘤组小鼠出现明显恶病质表型,表现为食物摄入、瘦体重和抓力减少,并在骨骼肌和心肌中观察到其肌肉分解代谢增强。出现下丘脑炎症反应,白色脂肪组织解偶联蛋白1表达增多,血液学结果异常,包括白细胞增多和贫血。结论:人胰腺癌细胞Panc01腹腔注射裸鼠是研究胰腺癌恶病质的可靠模型,它再现了胰腺癌过程的关键特征,并诱导了广泛的恶病质表现。因此,该模型适合于探索胰腺癌恶病质相关生理系统的机制研究以及新疗法的临床前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数字疗法在儿童神经康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催生了数字疗法(digital therapeutics,DTx)这一新兴行业。相较于传统疗法的局限性,DTx的优势使其成为儿童神经精神系统疾病新的治疗策略。数字疗法联盟定义了DTx并规定了DTx产品应遵守的核心原则。对于用户、提供者、支付方以及企业,DTx都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DTx的适应证广泛,目前在儿童神经康复领域,DTx主要适用于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认知障碍、癫痫及视觉障碍等疾病的康复。巨大的优势和价值是DTx兴起和快速发展的主要内因,但DTx的成熟将面临诸多挑战。未来,相信在众多外力的推动下,DTx行业将会抓住机遇赢得挑战,为儿童神经康复事业的发展提供新动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肌肉再分布技术在智能仿生假肢信号识别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肌肉再分布技术(MRT)在智能仿生假肢信号识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于2016年12月至2017年4月期间采用MRT技术治疗4例肢体远端截肢患者,均为男性,其中上肢截肢患者3例,截肢水平分别位于前臂中远1/3处、腕掌关节和腕中关节;下肢截肢患者1例,截肢水平位于小腿中远1/3处。MRT手术是利用残端肢体内的肌肉、肌腱进行移位,将4~6根肌腱锚定在皮肤不同区域,通过肌肉主动收缩牵拉肌腱,使不同区域皮肤发生明显形变。术后观察项目包括皮肤形变、电容信号数据及并发症情况等。在进行电容信号测量时,嘱患者分别执行抓握、屈腕、伸腕、屈指、伸指,或踝背伸与跖屈、伸趾和屈趾动作,利用电容传感测量系统采集患肢形变信息并进行分析。结果:4例患者均获随访,共有20处部位接受MRT手术。术后3个月时患者均能主动控制相应肌肉收缩并产生皮肤形变,有效形变率为80%(16/20)。电容信号测量结果分别利用线性判别分析(LDA)和二次判别分析(QDA)两种分类器对各种动作进行识别,发现上肢整体识别准确率分别为97.27%和100%,每种动作各自识别准确率均为100%;下肢整体识别准确率分别为95.32%和100%,每种动作各自识别准确率均为100%。术后有1例患者创面不愈,经多次换药后愈合。结论:MRT能有效将人体运动意图进行输出,增加了运动信号源的数目及强度,有助于患者更好地控制智能仿生假肢,为人机交互提供了新的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