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肺部阴影伴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男,47岁,间断咳嗽、咳痰2年,加重伴右侧胸痛、血痰3个月入院。患者入院前2年(2014年)出现咳嗽、咳白痰、轻微胸痛,查胸部CT提示右上肺2 cm×2 cm圆形低密度结节,未治疗,两周后症状缓解。入院前3个月奔跑追赶机动车后出现咳嗽、咳白黏痰、胸痛,咯暗红色血痰。体检未发现异常。白细胞计数正常,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 42.61%,胸部CT示右上肺结节3.4 cm×3.3 cm,较前增大。双肺多发斑片影,以右肺上叶及左肺下叶为重,病变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入院后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穿刺标本细菌、真菌及抗酸染色均阴性,HE染色可见纤维板层样的囊壁,壁内多发细粒棘球绦虫头节,囊壁外侧为纤维素样坏死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诊断肺包虫病,建议抗包虫治疗,患者因无自觉症状,未服药物。已随访5年,复查CT肺内团块影缩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脑泡型包虫病的诊治分析(附29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2023/9/2
目的 探讨脑泡型包虫病(CAE)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29例CAE的病例资料.所有病人均接受抗虫药物治疗,其中一期手术切除9例,分期手术切除4例.出院后随访6~48个月,平均13.8个月.结果 手术治疗的13例中,10例病灶全切除,3例次全切;末次随访KPS评分[(76.2±13.5)分]较术前[(52.3±10.6)分]明显提高(P<0.05).仅接受抗虫药物治疗16例中,死亡4例,失访3例;末次随访KPS评分[(53.8±11.5)分]与术前[(56.9±12.4)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AE多见于有牧区生活史的成年人,结合病史、血清学检查和影像检查可做到早期诊断.目前,CAE尚无特效抗虫药,一期或分期手术完整切除病灶可改善病人预后,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
-
3D腹腔镜手术治疗肝囊型包虫病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3D腹腔镜手术治疗肝囊型包虫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3月至2017年7月青海省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行3D腹腔镜手术治疗肝囊型包虫病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患者术前给予氢化可的松100 mg,预防术中发生过敏反应.手术由同一组经验丰富并已熟练掌握腹腔镜技术的外科医师完成.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分别施行3D腹腔镜肝包虫内囊摘除术+残腔处理、肝包虫外囊切除术、肝部分切除术.观察指标:(1)术中情况:手术完成情况,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情况.(2)术后恢复情况: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进食流质食物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引流管放置时间、伤口愈合情况、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3)随访情况:获得随访的患者例数、随访时间、随访期间口服抗包虫药物治疗情况、肝包虫病复发和腹腔种植转移情况.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腹部症状,术后口服抗包虫药物及包虫病复发转移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7年9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结果 (1)术中情况:4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3D腹腔镜手术,其中17例行肝包虫内囊摘除术+残腔处理,15例行肝包虫外囊切除术,8例行肝部分切除术.2例患者合并腹、盆腔包虫,均在3D腹腔镜下摘除.40例患者手术时间为(100±28) min,术中出血量为(86±24) mL,术中无患者输血.(2)术后恢复情况:40例患者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为(2.4±1.8)h,术后首次进食流质食物时间为(1.7±0.9)d.40例患者手术当天均下床活动.40例患者中,39例腹腔引流管放置时间为2~3 d;1例因术后残腔胆汁漏,引流管留置2个月后拔除.40例患者手术切口均甲级愈合,住院期间39例无出血、胆汁漏、过敏性休克、肠粘连、肠梗阻等并发症发生;1例残腔胆汁漏术后2个月拔除引流管,术后住院时间为(10.5±2.1)d.(3)随访情况:4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1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9个月.随访期间40例患者无特殊不适,均按时口服抗包虫药物,随访期间患者无肝包虫病复发和腹腔种植转移发生.结论 3D腹腔镜治疗肝囊型包虫病安全可行,其治疗不规则肝囊型包虫病优势明显,近期疗效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他克林体外抗细粒棘球蚴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他克林体外抗细粒棘球蚴的作用效果.方法 体外分离和培养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和生发层细胞,经浓度为4、8、10、20和40μg/mL的他克林作用3 d后经0.1%亚甲基蓝染色观察,记录死活原头节的数目以计算原头节死亡率,另外用CCK-8试剂盒检测药物对生发层细胞活性的影响并计算细胞活性抑制率.同时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分别观察药物对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和生发层细胞超微结构造成的影响.结果 经20μg/mL和40μg/mL的他克林体外作用3 d后,原头节的死亡率高达100%,其中死亡原头节的体壁出现轻微肿胀且伴随着外部轮廓的消失,同时超微结构亦发生明显改变,原头节体壁组织中出现了大量的空泡和脂肪滴.当他克林浓度为40μg/mL时,可造成生发层细胞全部死亡.细粒棘球蚴生发层细胞粘附于培养介质的基质消失、细胞发生聚集且数目减少.扫描电镜可观察到他克林作用3d后的细胞出现塌陷或者萎缩.结论 他克林可直接影响体外培养的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和生发层细胞的活性,是潜在的包虫病治疗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肝包虫病误诊为肝癌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3/8/6
1 病例资料患者女性,44岁,汉族.因“乏力、厌油、身黄、尿黄1个月余”于2017年10月31日入住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患者入院前1个多月无诱因地出现乏力、厌油和恶心呕吐,继之出现小便颜色加深,呈浓茶样改变,随后巩膜、皮肤黄染,无腹痛、腹胀、腹泻等不适,于当地诊所就诊,给予口服药物治疗后症状无缓解(具体用药不详),患者为进一步诊治来本院,门诊肝功能检测结果示:AST 130 U/L,ALT 124 U/L,ALP 647 U/L,GGT348 U/L,Alb 41.7 g/L,TBil 65 μmol/L,DBi147.5 μmol/L;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抗HEV-IgM(-).门诊以“慢性乙型肝炎”收入本院感染科住院治疗.患者自患病以来精神、睡眠,食欲差,体质量无明显变化,大便正常.患者否认肝炎病史及大量饮酒史,姐姐有乙型肝炎病史.自诉未到过长江流域工作与生活,10年前在四川省甘孜州石渠县务工3年.查体:发育正常,营养良好,慢性病容,未见肝掌和蜘蛛痣,全身皮肤及巩膜中度黄染,心肺未见明显异常,腹平软,未见腹部静脉曲张,全腹无压痛及腹肌紧张,未触及腹部包块,肝、脾肋缘未触及,肝及肾区无扣击痛,腹部移动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水肿,病理征未引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棘球蚴(包虫)病疫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棘球蚴病是由棘球属绦虫的幼虫寄生于动物(包括人)体内而引起的一类古老疾病,其中细粒棘球蚴病和多房棘球蚴病严重阻碍着畜牧业的发展和人类身体健康,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棘球蚴病的有效防治需要抗棘球蚴药物和疫苗以及其他措施的综合实施.虽然一些抗棘球蚴药物作为疫病防控的重要手段已被应用,但化学药物存在耐药性、药物残留、环境污染等问题,而疫苗因具有安全、无残留、动物无休药期、符合“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方针等优点,如今得到愈来愈广泛地研究和应用,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突破.本文对棘球蚴病不同类型疫苗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旨在对棘球蚴病疫苗的研制和开发有更加全面系统的了解和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异体血管重建肝静脉流出道在离体肝切除并自体肝移植术中的运用体会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异体血管重建肝静脉流出道在离体肝切除并自体肝移植术中运用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川省人民医院器官移植中心2019年8月收治的1例行离体肝切除并自体肝移植联合异体血管重建的晚期复杂肝包虫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为44岁女性,因“右侧腹部疼痛伴皮肤、巩膜黄染6+个月且加重20+d”入四川省人民医院.患者入院时一般情况差,如高胆红素、低蛋白血症等,体质量45 kg,标准肝体积为852 mL.包虫病灶侵蚀第一、二肝门、肝右静脉及肝后下腔静脉,肝静脉流出道在体重建困难,肝包虫病灶完全在体切除也极为困难.患者入院后经PTCD减黄治疗后一般情况良好,经讨论并严格评估后需采用离体肝切除联合自体肝移植手术.手术时间为15h,术中出血量约为2000 mL.术后行常规治疗,继续抗病毒治疗,监测国际标准化比率值在1.5~2.5,无需服用抗免疫排斥药物.患者术后第4天转回普通病房,无胆汁漏、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病理学诊断:泡性棘球蚴病.术后1周复查增强CT提示,异体血管重建的肝脏流出道通畅,无狭窄,无血栓形成,患者目前在随访中.结论 采用自体肝移植术治疗复杂肝包虫病,肝静脉流出道重建宜采取个体化策略;异体静脉因管径长度匹配、无需抗排斥、低感染风险等优点可作为重建肝静脉流出道的理想材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噻虫啉治疗继发性泡型包虫病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通过观察不同浓度噻虫啉(Thia)对棘球蚴的杀伤作用,评价噻虫啉应用于治疗多房棘球蚴病的效果,旨在探索噻虫啉开发为抗包虫病先导化合物的潜能.方法 体外实验中以不同浓度噻虫啉作用于多房棘球蚴原头节,以0.1%伊红染色评价原头节存活情况,并通过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观察原头节超微结构改变.体内实验将继发性感染多房棘球蚴小鼠分为3组:模型组、阿苯达唑组(ABZ,100 mg/kg)、Thia组(20 mg/kg),以未感染小鼠作为空白对照组.经药物灌胃治疗4 w后,分离小鼠脾脏和包虫囊肿称取重量,计算脾脏指数和抑囊率,HE染色后观察囊肿形态学改变.此外,从体外(LO2和HepG2细胞)和体内(Balb/c小鼠)评价噻虫啉毒性.结果 40 μg/mL噻虫啉在体外即表现出对原头节的杀伤作用,并导致原头节体表及内部结构破坏.体内药物治疗4 w后,小鼠脾脏指数较模型组增高(P<0.05),包虫囊肿重量较模型组减轻(P<0.05).包虫囊肿病理显示Thia组未见生发层结构.噻虫啉浓度低于80 pg/mL无明显细胞毒性,20 mg/kg噻虫啉无明显的体内肝肾毒性.结论 噻虫啉在体内外表现出明显的抗多房棘球蚴作用,并能增强小鼠的免疫功能,具有开发为抗包虫病先导化合物的潜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减体积式病灶切除联合药物治疗在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中的治疗体会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总结肝减体积式病灶切除联合药物治疗对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的疗效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收集青海省人民医院普外科于2013年3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收治的行肝减体积式病灶切除联合药物治疗的46例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6例患者术后失访3例,获访43例,随访时间3~79个月,中位数为40个月.随访期间死亡15例,其中5例因合并脑包虫病于术后16~36个月出现癫痫急性发作、脑水肿而死亡;4例患者因全身多发转移于术后9~36个月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2例术前合并肺包虫转移的患者因术后出现急性肺栓塞而死亡;4例因反复胆道感染于术后2年内死亡,余患者随访期间均存活,未发现远处脏器转移.结论 肝减体积式病灶切除联合药物治疗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患者住院费用,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多模态超声检查技术在1例儿童罕见早期肝囊型包虫病诊断与随访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肝囊型包虫病早期症状隐匿,且超声影像学表现可能不典型,易误诊和漏诊.现探讨多模态超声在早期肝囊型包虫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患儿进行病史采集、问诊查体,进行血清学抗体检测,采用多模态超声检查技术采集进行评估以获取临床诊断依据.在药物治疗过程中,使用多模态超声检查技术对定期对病灶大小及超声形态学特征变化进行观察.结果 在肝脏发现两个病灶,其中一个病灶为罕见的CL型囊型包虫病,另一个为CE1型病灶的早期阶段.在随访过程中两个病灶均呈现出肝囊型包虫病病灶的退变过程,分别由CL、CE1型退变为CE3及CE4型.结论 本研究采用多模态超声检查技术诊断与随访肝囊型包虫病CL型和CE1型病灶,提供了罕见的CL型存在的临床证据,提示基层筛查中和医院检查中应对该类病灶予以重视.此外,也表明多模态超声检查技术在早期肝囊型包虫病的诊断中有一定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