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护理结局分类系统的多维度干预对重症肺炎患者心理状态和APACHEⅡ评分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基于护理结局分类(NOC)系统的多维度干预对重症肺炎(SP)患者心理状态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SP患者258例,以随机数表法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各自129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研究组予以基于NOC系统的多维度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焦虑量表(SDS)及抑郁量表(SAS)评分、APACHEⅡ评分、睡眠质量评价量表(PSQI)评分,并统计两组住院时间及干预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的SAS及SDS评分较干预前减少,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此同时干预后两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及PSQI评分均较干预前减少,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另外干预期间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4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3.18%( P<0.05)。 结论:基于NOC系统的多维度干预能有效改善SP患者的心理状态及APACHEⅡ评分,同时能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炎症性肠病患者护理敏感性结局指标体系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构建炎症性肠病患者的护理敏感性结局指标体系。方法:以奥马哈问题分类系统及护理结局分类为理论依据,采用Delphi法对27名炎症性肠病护理领域的专家进行2轮专家函询,构建炎症性肠病患者的护理敏感性结局指标体系,并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结果:2轮专家函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3.33%、96.43%,意见的提出率分别为42.86%、18.52%;专家的权威系数分别为0.864、0.899,第2轮函询一级指标的协调系数为0.175~0.308。最终形成15个一级指标、33个二级指标、97个三级指标的炎症性肠病患者护理敏感性结局指标体系。结论:基于奥马哈系统及护理结局分类构建的炎症性肠病患者护理敏感性结局指标体系科学、合理,能够为炎症性肠病患者护理服务的开展提供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标准化护理术语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梳理国内标准化护理术语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脉络,揭示研究热点及趋势。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自建库至2021年12月31日收录的标准化护理术语相关期刊文献,利用CiteSpace软件对其进行文献计量、关键词聚类分析和突变词探测。结果:共纳入1 761篇文献。标准化护理术语发展分为萌芽起步期、受阻停滞期、快速增长期3个阶段。研究以临床应用为主,主要参考工具包括奥马哈系统、北美护理诊断分类、护理结局分类与护理措施分类;研究环境多涉及老年人群和脑卒中、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专科;研究主题聚焦在延续护理、个案管理、居家访视和护理教育;研究方法常采用德尔菲法进行质量评价。结论:标准化护理术语研究日受关注,整体趋势向好,但本土术语构建还有待发展。未来应面向我国临床应用需求,开发和培养护理信息学人才,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化护理术语体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奥马哈护理结局分类系统构建ICU急性肾损伤患者随访指标体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基于奥马哈护理结局分类系统,构建ICU急性肾损伤患者随访指标体系,为提高临床护理质量与开展ICU患者出院后的随访工作提供参考。方法:以奥马哈护理结局分类系统为基础,采用德尔菲法确立ICU急性肾损伤患者随访指标体系的内容,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结果:2轮函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5.00%、100.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61、0.892,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2轮专家咨询Kendall协调系数分别在0.296~0.667、0.240~0.804,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60.77~288.17,均 P<0.01)。最终确立指标体系包括4项一级指标、16项二级指标、52项三级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级指标权重系数,并通过一致性检验(一致性比率<0.1)。 结论:构建ICU急性肾损伤患者随访指标体系,为临床护理质量与开展ICU患者出院后随访工作提供参考,为ICU后随访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护理结局分类系统导向的阶梯式护理对肺癌化疗患者希望水平和癌因性疲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护理结局分类系统导向的阶梯式护理对肺癌化疗患者希望水平和癌因性疲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3年1月于苏州市吴中人民医院治疗的肺癌化疗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方式进行干预,观察组采用护理结局分类系统导向的阶梯式护理进行干预。采用心理压力指数测试两组患者的心理压力,采用Herth希望量表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后的希望水平,采用简短疲乏评估量表(Brief Fatigue Inventory,BFI)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后的癌因性疲乏情况,采用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Cancer Therapy-General,FACT-G)评估两组患者的生命质量。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心理压力测试、Herth希望量表评分、BFI评分及FACT-G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心理压力测试、BFI评分、生理状况和情感状况均较干预前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Herth希望量表评分、社会/家庭情况和功能状态均较干预前显著上升,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护理结局分类系统导向的阶梯式护理能更有效地缓解肺癌化疗患者的心理压力及癌因性疲乏,并提高患者的希望水平及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构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为临床护理人员评估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健康教育效果提供依据.方法:以"知信行"理论、护理结局分类系统为指导,通过文献研究、半结构式访谈法、德尔菲法及层次分析法,确定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及各指标权重.结果:两轮专家函询的有效问卷回收率分别为94.74%和1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93和0.95,构建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包含了一级指标3项,二级指标7项,三级指标71项.结论:本研究构建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能够为临床护理人员进行全面、科学的健康教育效果评价提供参照标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群护理领域相关理论的整合性综述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了解群护理领域相关理论及其应用情况.方法:系统检索PubMed、EMbase、OVID、Web of Science、CINHAL等英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和维普数据库等中文数据库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2月28日.根据人群健康框架进行分类,采用归纳法,提炼形成群护理的理论性框架.结果:共纳入52篇文献,涉及26个理论,聚焦群体水平的健康结局、健康效益及健康公平,包括常见的重大慢性疾病病人人群、健康人群、弱势群体、流动人口等.结论:理论性框架有助于解释护理促进群体健康的重要概念和关系,未来可进一步发展为中域理论,以指导护理实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护理本科生应用临床照护分类系统分析护理记录单的实践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 分析护理本科生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病历中应用临床照护分类系统(Clinical Care Classification System,CCC)的情况.方法 2022年6月-12月,由2名护理学专业教师提前收集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病历并制订护理标准化术语作为参考答案,经预实验后以抽签形式为每名学生分配1份病历.选取2022级116名全日制护理专业本科生基于临床照护分类系统分析患者病历,并编码相关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和护理结局.随后评价学生编码的正确率并统计编码错误的情况分布,对学生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了解其运用标准化术语的体验.结果 116名学生对116份病历最终共编码分析9 502条护理术语,包括1 276条护理诊断,6 950条护理措施,1 276条护理结局;学生编码正确率最高为100%,正确率最低为58.82%,正确率均值为88.18%.学生术语编码错误主要集中在思维过程改变、脑部改变、伤害风险等护理诊断及活动、身体调节、安全等类别护理措施中.学生认为临床照护分类系统能体现护理程序的步骤及内容,并可涵盖大部分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照护行为;临床照护分类系统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病历中的映射和分析存在一定困难,但理论及实践探索可促进对临床照护分类系统的学习及应用.结论 护理本科生基本能够理解临床照护分类系统并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病历分析中进行应用,建议在教学中增加相应内容,提高学生对临床照护分类系统的运用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健康促进学校视域下青少年参与身体活动的心理和行为健康效益及生活质量的系统综述
编辑人员丨2023/12/2
目的 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和PRISMA原则,系统综述健康促进学校视域下青少年参与身体活动的心理行为和生活质量健康效益.方法 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收集2011年1月至2023年6月发表的青少年参与学校身体活动及其健康结局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并进行系统综述.结果 最终纳入8篇文献,来自6个国家,涉及23 652例参与者,主要来源于公共卫生、护理、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杂志、国际环境研究等期刊.身体活动干预类型主要包括体适能类(热身和伸展、休闲中心活动、穿梭跑、跳千斤顶和跳绳、深蹲和俯卧撑、跑步、腕关节及手臂训练)、技能类(运球、传球、投球和接球)和运动项目类(Kripalu瑜伽、篮球、排球和足球运动、Ringo替代运动、网球、跳绳).活动频率为每周1~6次,活动强度以低至高强度为主,活动持续时间2~40周.健康效益主要涉及3个方面:在心理健康方面,社交情绪能力提升,负面情绪减少,自我效能感提高,主观情绪感受、行为控制和智力改善,认知适当改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能构建应对压力策略,学习掌握情绪调节、正向思维和应对压力的认知结构;在身体活动相关的行为健康方面,身体健康水平和身体活动水平提高,健康责任感和意识提升,有关营养、健康的知识更加丰富,行为控制能力提高,执行功能改善,学业成绩和学校活动的参与度提高,无故缺勤等现象减少;在生活质量方面,学业成绩提高,能养成运动习惯及健康生活行为方式,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掌握人际关系和压力管理技能.结论 在健康促进学校视域下,将青少年的身体活动融入学校健康促进体系,通过实施体适能类、技能类和运动项目类的身体活动干预,可以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健康及生活质量,主要表现为:改善认知和执行功能,提高社交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形成正向思维,养成积极的身体活动行为方式以及健康素养,建立积极的心态,提高学业成绩,塑造良好的健康习惯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人际关系和压力管理能力,增加整体幸福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2
-
PICC带管出院病人护理敏感性结局指标的构建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目的:构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带管出院病人护理敏感性结局指标并进行应用,探讨其对PICC置管病人院外护理结局的影响.方法:将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174例PICC 带管出院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90例和对照组8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PICC 置管护理教育,观察组给予基于PICC带管出院病人护理敏感性结局指标设计的PICC 带管出院病人护理干预方案.评估干预前后两组病人自我护理能力量表(ESCA)、肿瘤病人PICC自我管理能力量表(CPPSM)、健康调查简表(SF-36)、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病人CPPSM、ESCA、SF-36、SCL-90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敏感性结局指标体系制定的个性化干预方案可将高效、优质的护理延伸至病人出院后,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改善病人带管出院的护理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