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种点尿法估算中国人群24 h尿钠排泄量的可行性评价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Kawasaki法、INTERSALT法和Tanaka法估算中国人群24 h尿钠排泄量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于2017年在浙江省抽取义乌市、海宁市、泰顺县、宁波市鄞州区、丽水市莲都区的1 499名18~69岁居民,采用问卷调查收集基本信息并进行体格测量,收集24 h尿液后记录尿量并检测尿钠、尿钾和尿肌酐浓度,最终共有1 426名调查对象通过了尿液完整性检测。分别应用Kawasaki法、INTERSALT法和Tanaka法估算24 h尿钠排泄量,并与实测值进行比较。结果:调查对象年龄为(46.71±14.04)岁,其中男性700名,占49.1%。调查对象24 h尿钠排泄量实测值为(167.10±74.70)mmol,Kawasaki法估值偏高,为(184.61±57.10)mmol,INTERSALT法和Tanaka法估值偏低,分别为(134.62±39.21)和(143.20±35.66)mmol。估算差值(95 %CI)(mmol)由小及大依次为Kawasaki法[17.51(13.54,21.47)]、Tanaka法[-23.90(-27.60,-20.20)]和INTERSALT法[-32.48(-36.29,-28.67)]。随着24 h钠盐摄入量的增加,各估算方法均由高估转为低估:在24 h钠盐摄入量<9.0 g者中,INTERSALT法估算差值(95 %CI)最小,在<6.0和6.0~8.9 g者中分别为[43.15(37.73,48.57)]和[1.26(-2.10,4.63)]mmol;在24 h钠盐摄入量≥9.0 g者中,Kawasaki法估算差值(95 %CI)最小,在9.0~11.9和≥12.0 g者中分别为[-12.50(-18.14,-6.86)]和[-53.73(-61.25,-46.22)]。Bland-Altman法一致性分析显示,Kawasaki法估算值与实测值的一致性最好,范围外点数最少(69个,占4.84%)。 结论:在3种点尿法中,Kawasaki法对预测中国人群24 h尿钠排泄量具有更好的适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90Y树脂微球治疗患者尿液中 90Y放射性活度检测和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患者接受 90Y树脂微球选择性内放射治疗(SIRT)后48 h内所排泄尿液中 90Y的放射性活度,为术后患者排泄物的管理提供建议。 方法:收集3名患者在术后0~24 h和24~48 h两个时间段内排泄的尿液,并对尿液中的 90Y放射性活度进行检测和分析。 结果:3名患者术后0~24 h和24~48 h尿液中的 90Y放射性活度排泄量分别为(1 266±258)kBq/GBq和(140±106)kBq/GBq, 90Y放射性活度浓度分别为(640±113)kBq/L和(53±12)kBq/L。 结论:90Y树脂微球治疗术后肝癌患者0~24 h排泄尿液中的 90Y放射性活度比24~48 h高。术后患者可通过增加排泄尿量的方式来加速排出体内游离的 90Y;患者住院期间的排泄物应按照HJ 1188-2020《核医学辐射防护与安全要求》的要求处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清RBP4联合尿L-FABP在2型糖尿病合并早期肾损伤诊断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联合尿液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合并早期肾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根据24 h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将2016年5月至2017年11月由本院确诊收治的90例T2DM患者分为T2DM组(无早期肾损伤,46例)及T2DM合并肾损伤组(合并早期肾损伤,44例),另选取同期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患者的血清RBP4、尿L-FABP水平,并检测患者的血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C)、脂蛋白(a)[Lp(a)]等肾功能指标水平,分析RBP4、L-FABP与各肾功能指标间的相关性,另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RBP4、L-FABP对T2DM合并早期肾损伤的诊断价值。结果:T2DM合并肾损伤组患者的血清Scr、BUN、Cys-C、Lp(a)水平均显著高于T2DM组及对照组(均 P<0.05),且T2DM组的上述各指标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 P<0.05);T2DM合并肾损伤组患者的血清RBP4、尿L-FABP水平均显著高于T2DM组及对照组(均 P<0.05),且T2DM组的血清RBP4、尿L-FAB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 P<0.05);T2DM合并肾损伤组患者的血清RBP4、尿L-FABP均与Scr、BUN、Cys-C、Lp(a)水平呈正相关(均 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RBP4、尿L-FABP诊断T2DM合并早期肾损伤的截断值分别为59.34 ng/mL、6.12 μg·[(g·Cr)] -1,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28、0.753,两者联合诊断效能最优,AUC为0.874。 结论:T2DM合并早期肾损伤患者的血清RBP4、尿L-FABP水平显著上升,两者联合检测有利于T2DM合并早期肾损伤的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健康体检人群工作时长与尿钠、钾排泄水平的关联性及按时就餐行为在其中的中介机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健康体检人群工作时长与尿钠、钾排泄水平的关联性及按时就餐行为在其中的中介机制。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于2017年8月至2022年8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招募64 400名健康体检人群为研究对象,使用《健康体检基本项目专家共识》中的健康体检自测问卷收集入组对象社会人口学特征等一般资料,通过Kawasaki法测量其尿液中的钠、钾排泄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工作时长与尿钠、钾排泄水平的关联性,采用logistic回归和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按时就餐、工作时长与尿钠、钾排泄水平及其比值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中的中介机制。结果:纳入分析的64 400名健康体检人群中,男性39 274名(60.98%),女性25 126名(39.02%),年龄(43.80±11.13)岁,平均工作时长>8 h/d者16 980名(26.37%),无法按时吃三餐者4 332名(6.73%),平均尿钠、钾排泄量及其比值分别为(4.12±1.86)g/d、(2.06±0.80)g/d、2.05±0.66。工作时长与尿钠、钾排泄量及其比值呈显著正相关( r=0.034、0.021、0.032),按时就餐行为与尿钠、钾排泄量呈显著负相关( r=-0.022、-0.019)(均 P<0.001)。按时就餐行为在工作时长与尿钠排泄量的关联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效应值=-0.006),根据劳动强度分层后,该中介作用仅存在于轻度体力劳动者中(均 P<0.001)。 结论:工作时间延长会导致尿钠、钾排泄水平增加,按时就餐行为有利于轻度体力劳动者减盐/减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腹腔镜肾折叠术在儿童极重度肾积水治疗中的应用评价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腹腔镜肾折叠术在儿童极重度肾积水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7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15例极重度肾积水患儿的相关资料。其中,男12例,女3例;平均年龄为5.1岁,年龄范围为7个月至8岁;患侧为左侧10例,右侧5例。将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个治疗组,A组8例,采取的手术方式为腹腔镜肾盂成形术,B组7例,采取的手术方式为腹腔镜肾盂成形术联合肾皮质折叠缝合术。所有患儿的肾盂分离距离均>40 mm,术前检查提示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致肾积水,其中1例合并肾外伤。结果:所有患儿术后均留置输尿管内支架管、肾周引流管和导尿管。观察术后患儿恢复情况,了解其尿路感染、肾功能恢复情况和肾脏形态恢复情况。所有患儿手术过程顺利,手术时间范围为110~195 min,术后2~3 d拔出肾周引流管,7~10 d拔出导尿管,6~8周拔出输尿管内支架管。A组患儿中5例术后出现反复尿路感染;5例中的2例经抗感染治疗痊愈,肾脏体积较大;5例中的3例行肾造瘘术,术后1例感染治愈后行顺行肾脏输尿管造影检查提示肾脏排泄基本通畅,拔出造瘘管后恢复顺利,但肾脏形态较大,另2例经顺行肾脏输尿管造影检查提示肾脏容积较大,排泄缓慢,夹闭肾造瘘管后患侧腰部疼痛,提示局部梗阻,再次行腹腔镜肾盂成形并肾脏折叠术,术后恢复顺利,术后未再出现反复尿路感染。B组患儿中的3例在留置内支架管期间出现暂时性的尿路感染,经拔出支架管并积极抗感染后治愈。所有患儿复查核素肾动态显像显示分肾功能较前好转,肾小球滤过率提高,排泄曲线有下降段,B组患儿肾小球滤过率恢复程度较好于A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在肾脏形态及肾皮质厚度方面,B组优于A组。结论:腹腔镜肾折叠术联合肾盂成形术适用于儿童极重度肾积水肾脏形态和功能的修复,有助于肾内尿液的排空和尿路感染的控制,肾脏形态恢复好,极重度肾积水合并肾皮质较薄时,肾折叠术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金雀异黄酮对人CYP1A2、CYP2A6、NAT2及XO酶活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金雀异黄酮在健康受试者体内对咖啡因主要代谢产物药代动力学的影响,从而阐明金雀异黄酮对人CYP1A2、CTP2A6、NAT2及XO酶活性的影响。方法:18名健康受试者于试验第1天口服咖啡因100 mg后收集0~24 h的外周静脉血以及0~12h总尿液,第2~15天服用金雀异黄酮1000 mg/d,第16天早上服用探药咖啡因100mg,第16天服用咖啡因后收集0~24h的外周静脉血以及0~12 h总尿液标本。血、尿标本中咖啡因及代谢产物的浓度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定量检测,计算血中咖啡因及主要代谢产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及各代谢物的尿液排泄量。结果:与服用金雀异黄酮后相比,受试者血浆中1,7-二甲基黄嘌呤(17X)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24 h)显著降低了11.77%( P=0.007)。尿液中17X和1-甲基黄嘌呤(1X)的排泄量分别显著降低了14.31%( P=0.027)和27.18%( P=0.002),而1,7-二甲基尿酸(17U)显著性增加了57.33%( P=0.028),1-甲基尿酸(1U)显著降低了14.61%( P=0.028),未发现尿液中咖啡因和5-乙酰氨基-6-甲酰氨基-3-甲基尿酸(AFMU)排泄量的变化。 结论:金雀异黄酮在体内影响了中国健康受试者咖啡因的主要代谢产物药代动力学,通过对药物代谢活性酶的影响从而产生相应的药物相互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住院痛风患者皮下痛风石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住院痛风患者皮下痛风石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9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646例住院痛风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根据有无皮下痛风石分为痛风石组(172例)和无痛风石组(474例)。测量身高、体质量、腰围、臀围、血压。抽取肘静脉血检测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素氮、肌酐、尿酸和C反应蛋白(CRP);留取24 h尿液检测尿酸。计算体质量指数(BMI)、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和尿酸排泄分数(FUA)。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住院痛风患者皮下痛风石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痛风石组男性比例、病程、发作累及关节数、吸烟史率、饮酒史率、吸烟量、饮酒量、酒龄、烟龄、LDL-C、尿素氮、血肌酐和血尿酸明显高于无痛风石组[98.84%(170/172)比94.09%(446/474)、10(5,16)年比5(2,9)、6(4,8)个比3(2,5)个、66.86%(115/172)比58.44%(277/474)、65.70%(113/172)比57.38%(272/474)、11(0,20)支/d比10(0,20)支/d、100(0,250) ml/d比50(0,162) ml/d、10(0,26)年比0(0,20)年、20(0,30)年比10(0,20)年、(3.44 ± 0.98) mmol/L比(3.25 ± 0.97) mmol/L、5.81(4.61,7.46) mmol/L比5.38(4.39,6.66) mmol/L、89.4(74.3,107.5) μmol/L比85.1(72.5,98.9) μmol/L和514.4(452.9,595.2) μmol/L比499.0(404.8,572.4)],发病年龄、红细胞、血红蛋白和eGFR明显低于无痛风石组[(37.78 ± 10.56)岁比(40.17 ± 13.06)岁、(4.72 ± 0.74) × 10 9/L比(4.88 ± 0.56) × 10 9/L、(141.15 ± 17.19)g/L比(146.00 ± 13.06)g/L和87.7(65.9,108.4)ml/min比93.3(75.9,113.1) ml/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0.01);两组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痛风家族史、BMI、腰臀比、血压、FUA、白细胞、TC、TG、HDL-C、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根据病程将患者进行分组,病程≤5.0年、病程5.1~10.0年和病程>10.0年患者痛风石发生率分别为15.34%(50/326)、27.67%(44/159)和48.45%(78/161),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60.59, P<0.01);根据血尿酸四分位数进行分组,血尿酸<424.05 μmol/L、血尿酸424.05~505.24 μmol/L、血尿酸505.25~576.17 μmol/L和血尿酸≥576.18 μmol/L患者痛风石发生率分别为14.91%(24/161)、32.72%(53/162)、29.01%(47/162)和29.81%(48/161),四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15.70, P<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痛风病程、吸烟量、发作累及关节数、血尿酸和LDL-C是影响住院痛风患者皮下痛风石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OR = 1.069、1.020、1.317、1.002和1.262,95% CI 1.032~1.097、1.006~1.032、1.223~1.417、1.000~1.003和1.033~1.541, P<0.01或<0.05)。 结论:痛风病程、受累关节数、血尿酸水平、不健康生活方式和脂代谢紊乱是住院痛风患者皮下痛风石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肠道菌群移植对大鼠肾脏中草酸钙结晶的抑制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肠道菌群移植(FMT)对高草酸诱导的SD大鼠肾草酸钙结晶形成的影响。方法:6只雄性豚鼠给予正常豚鼠饲料喂养1个月,而后给予含5%草酸的饲料喂养,收集5%草酸饮食前及第14天的豚鼠粪便,分别记为豚鼠正常饮食(GSC)组和豚鼠高草酸饮食(GOD)组。将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饮食(SC)组、高草酸饮食(OD)+磷酸缓冲盐溶液(PBS)灌胃组(OD+PBS组)、OD+肠道菌群移植(FMT)组和SC+FMT组。其中,SC组和SC+FMT组采用正常大鼠饲料喂养;OD+PBS组和OD+FMT组采用含5%草酸的饲料喂养;OD+FMT组和SC+FMT组大鼠给予GOD组的豚鼠粪便滤液灌胃,连续灌胃7 d。收集各组大鼠的24 h尿液及粪便。对粪便标本的16SrRNA基因进行测疗,检测大鼠及豚鼠的肠道菌群。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大鼠尿草酸含量。对各组大鼠及其肾脏称重,计算肾脏指数。对大鼠肾脏组织行HE染色观察组织学形态变化,行Pizzolato染色检测肾组织内草酸钙结晶沉积情况。结果:与GSC组相比,GOD组肠道中Muribaculaceae科、双歧杆菌科等共11个科细菌相对丰度明显增加。OD+PBS组较SC组大鼠肠道菌群的微生物多样性降低,OD+FMT组较OD+PBS组大鼠肠道菌群的微生物多样性有所恢复。SC+FMT组大鼠肠道菌群偏离了SC组,与GOD组菌群相似度增加。在OD+FMT组中,Muribaculaceae科、丹毒丝菌科及双歧杆菌科等共18个科的细菌显著富集,FMT激活了以Muribaculaceae科细菌为代表的肠道微生物网络。与SC组相比,OD+PBS组大鼠的肾脏指数明显增加(6.12±0.53与7.63±0.67, P<0.05),而OD+FMT组较OD+PBS组肾脏指数显著降低(6.53±0.64与7.63±0.67, P<0.05)。SC组、OD+PBS组及OD+FMT组大鼠的尿草酸含量分别为(0.61±0.05)、(0.89±0.04)、(0.72±0.04)μmol/ml。SC组大鼠肾脏中未见草酸钙结晶(0分),OD+PBS组中检测到较多的草酸钙结晶[(4.83±0.41)分],OD+FMT组草酸钙结晶评分[(3.17±0.75)分]较OD+PBS组更低( P <0.01)。 结论:FMT激活了大鼠肠道中以Muribaculaceae科细菌为代表的微生物网络,显著降低了OD大鼠的尿草酸排泄及肾脏草酸钙结晶沉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尿酸排泄昼夜节律与尿酸结石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尿酸结石发生率在全世界达4%~50%,并且逐年增高。研究发现,尿酸排泄的昼夜节律影响尿酸结石的形成。尿酸排泄具有白天高、夜间低的规律,由于夜间和清晨尿酸浓度增高、尿液pH值较低,夜间增加尿液碱化的剂量可以防止清晨尿酸结石的形成。因此,根据尿液pH值昼夜节律变化,白天应用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降尿酸治疗,晚上辅以尿液碱化治疗,是否可以为尿酸结石的防治提供新的策略。文章从尿酸排泄的昼夜节律以及其对尿酸结石形成的影响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可行的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177Lu-DOTA-TATE治疗晚期转移性神经内分泌瘤的辐射剂量学、药代动力学和安全性评估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 177Lu-1,4,7,10-四氮杂环十二烷-1,4,7,10-四乙酸-D-苯丙氨酸1-酪氨酸3-苏氨酸8-奥曲肽( 177Lu-DOTA-TATE)治疗晚期转移性神经内分泌瘤(NETs)的辐射剂量学、药代动力学和安全性。 方法:前瞻性分析2021年7月至2022年3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确诊的6例晚期转移性NETs患者,其中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50.2±9.6)岁。给予患者静脉注射 177Lu-DOTA-TATE,单次给药剂量为(7 400±740)MBq,最多给药4个周期,每个周期间隔(8±1)周。由于疫情影响导致 177LuCl 3原料供应困难,因此仅3例患者接受了完整的4个周期治疗,1例患者接受了3个周期治疗和2例患者接受了1个周期治疗后退出研究。分析 177Lu-DOTA-TATE在患者体内的分布和代谢情况,计算辐射剂量学、药代动力学等相关参数,并进行安全性随访。接受辐射剂量学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患者在首次给药后不同时间点采集SPECT图像、血液样本以及尿液样本。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 结果:3例NETs患者完成了辐射剂量学研究, 177Lu-DOTA-TATE的吸收剂量由大到小依次为肿瘤病灶>肾脏>脾脏>肝脏。3例患者同时完成了药代动力学研究,达峰浓度(C max)均值为16.61 μg/L,从0时至最后1个可定量浓度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 0-t)均值为57.11 μg/(L·h),从0时外推到无穷的血药浓度-时间(AUC 0-∞)均值为76.25 μg/(L·h),表观分布容积(V z)均值为222.55 L,清除率(CL)均值为3.44 L/h,分布相的半衰期(T 1/2α)均值为0.89 h,消除相的半衰期(T 1/2β)均值为48.94 h。 177Lu-DOTA-TATE主要经肾脏代谢,患者体内药物在给药后48 h内累积排泄率为61.05%。6例患者接受 177Lu-DOTA-TATE治疗后安全性随访期均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治疗前后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尿常规等检查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1.437~1.378,均 P>0.05)。 结论:177Lu-DOTA-TATE主要经泌尿系统排泄,其体内清除速度快,肿瘤摄取高,在晚期转移性NETs患者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与耐受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