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解决模式心理干预对急危重症孕产妇焦虑抑郁情绪、妊娠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聚焦解决模式(SFA)心理干预对急危重症孕产妇焦虑抑郁情绪、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非同期对照研究,选择符合急危重症标准的孕产妇为研究对象,其中2021年9月—2022年6月本院收治的51例为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2022年7月—2023年8月收治的53例为观察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开展SFA心理干预.比较两组情绪状态、应对方式、妊娠结局及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干预后,两组2项情绪状态评分及消极应对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42.2±3.9分、43.6±3.5分、12.9±3.5分)均低于常规组(47.4±4.6分、49.3±4.3分、16.6±3.8分),两组积极应对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24.8±5.5分)高于常规组(21.4±5.0分),观察组剖宫产率(28.3%)、产后出血率(7.6%)、早产率(3.8%)、新生儿窒息率(5.7%)均低于常规组(49.0%、21.6%、17.7%、19.6%),护理满意度(96.2%)高于常规组(80.4%)(均P<0.05).结论:应用SFA心理干预,可有效调节急危重症孕产妇情绪状态,改善其应对方式,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提升了孕产妇对护理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肺部超声联合白细胞介素在新生儿感染性肺炎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肺部超声联合白细胞介素23(IL-23)、IL-17在新生儿感染性肺炎中的诊断和预后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河北省石家庄市人民医院2020年6月至2023年8月收治124例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患儿作为肺炎组,根据新生儿危重症评分分为非危重组(>90分,72例)和危重组(≤90分,52例).另选取同期因黄疸住院未合并肺部并发症的124例新生儿作为对照组.根据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治疗7 d后超声检查情况及症状将患儿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所有患儿入院后接受肺部超声检查评价肺部超声评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清IL-23、IL-17水平.比较各分组类别患儿肺部超声评分和血清IL-23、IL-17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以上指标对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诊断和预后评估价值.结果 肺炎组肺部超声评分和血清IL-23、IL-17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危重组肺部超声评分和血清IL-23、IL-17水平均明显高于非危重组(均P<0.05);预后良好组肺部超声评分和血清IL-23、IL-17水平均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均P<0.05)o 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肺部超声评分、IL-23、IL-17联合诊断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曲线下面积为0.901,显著大于各指标单独诊断(Z=4.209、3.492、3.748,均P<0.05);三者联合评估新生儿感染性肺炎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954,显著高于各指标单独评估(Z=2.472、2.048、2.839,均P<0.05).结论 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患儿肺部超声评分和血清IL-23、IL-17水平均明显升高,其水平与病情及预后密切相关.三者联合对新生儿感染性肺炎诊断和预后评估的效能较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国25家三级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真菌败血症发生现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中国25家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中早产儿真菌败血症的发生现状和危险因素,为探讨真菌败血症预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基于证据的质量改进方法降低中国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发生率的整群随机对照试验”建立的早产儿临床数据库资料进行二次分析,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8年4月生后7 d内收入中国25家三级医院NICU的24 731例早产儿的真菌败血症发生现况。根据早产儿是否发生真菌败血症分为真菌败血症组和未发生真菌败血症组,分析真菌败血症的发生率和病原。使用χ 2检验比较不同出生胎龄、不同出生体重和不同NICU早产儿真菌败血症发生率。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比较真菌败血症组和未发生真菌败血症组早产儿预后。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144例真菌败血症组早产儿和288例无真菌败血症组早产儿,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发生真菌败血症的危险因素。 结果:24 731例早产儿中166例(0.7%)发生真菌败血症,真菌败血症早产儿出生胎龄为(29.7±2.0)周,出生体重为(1 300±293)g,其中87.3%(145/166)为出生胎龄<32周的早产儿。出生胎龄和出生体重越低,真菌败血症的发生率越高(均 P<0.001)。极早产儿和超早产儿真菌败血症发生率分别为1.0%(117/11 438)和2.0%(28/1 401),极低出生体重儿和超低出生体重儿中分别为1.3%(103/8 060)和1.7%(21/1 211)。3家NICU无真菌败血症发生,其余22家NICU真菌败血症的发生率范围为0.7%(10/1 397)~2.9%(21/7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166例早产儿真菌败血症病原菌主要为念珠菌150例(90.4%),其中白色念珠菌有59例、非白念珠菌有91例,非白念珠菌以近平滑假丝酵母菌(41例)为主。真菌败血症早产儿发生中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调整 OR=1.52,95% CI 1.04~2.22, P=0.030)和严重早产儿视网膜病(调整 OR=2.55,95% CI 1.12~5.80, P=0.025)风险增加。使用广谱抗菌药物(调整 OR=2.50,95% CI 1.50~4.17, P<0.001)、长时间中心静脉置管(调整 OR=1.05,95% CI 1.03~1.08, P<0.001)和长时间使用全肠外营养(TPN)(调整 OR=1.04,95% CI 1.02~1.06, P<0.001)均是发生真菌败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中国NICU早产儿真菌败血症主要病原为白色念珠菌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真菌败血症早产儿发生中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和严重早产儿视网膜病风险增加。使用广谱抗菌药物、长时间中心静脉置管和长时间使用TPN可增加早产儿发生真菌败血症的风险。后续需针对这些危险因素采取措施以降低NICU真菌败血症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尿nephrin对危重新生儿急性肾损伤的早期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尿nephrin对危重新生儿发生急性肾损伤(AKI)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7月至10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收治的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NICU住院期间是否发生AKI,分为AKI组和非AKI组。检测患儿入NICU第1个24 h尿nephrin水平,并于入NICU 24 h内行新生儿急性生理学评分(SNAP)。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评估尿nephrin与各变量的关系。以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在校正混杂因素后尿nephrin与AKI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尿nephrin对新生儿AKI的早期预测价值。 结果:共纳入156例新生儿,16例(10.2%)在NICU住院期间发生AKI。AKI组尿nephrin、尿白蛋白及SNAP评分的中位数分别为0.27 μg/mg uCr、0.48 g/g uCr、9分,而非AKI组尿nephrin、尿白蛋白及SNAP评分的中位数分别为0.16 μg/mg uCr、0.16 g/g uCr、7分。AKI组尿nephrin( Z=-3.201, P=0.001)、尿白蛋白水平( Z=-2.652, P=0.008)及SNAP( Z=-2.611, P=0.009)显著高于非AKI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新生儿尿nephrin水平与尿白蛋白显著相关( B=0.488, SE=0.117, P<0.001)。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胎龄、出生体质量、性别、SNAP、机械通气、呼吸暂停后,尿nephrin与AKI显著相关( P=0.018),其预测新生儿AKI的AUC值为0.746(95% CI:0.606~0.886, P=0.001)。 结论:尿nephrin作为肾小球损伤的生物标志物与AKI的发生显著相关,对危重新生儿AKI的发生有早期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性粒细胞CD 11b、可溶性CD 14亚型和线粒体偶联因子-6在新生儿败血症病情转归危险度分层中的作用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CD 11b(nCD 11b)、可溶性CD 14亚型(sCD 14-St)和线粒体偶联因子-6(CF-6)在新生儿败血症病情转归危险度分层中的作用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0年3月山西省儿童医院121例败血症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新生儿危重症评分(NCIS)将新生儿分为非危重组(NCIS>90分)35例,危重组(NCIS 70~90分)49例,极危重组(NCIS<70分)37例;预后不良(死亡)25例,预后良好(存活)96例。新生儿于治疗前检测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nCD 11b、sCD 14-St和CF-6。nCD 11b、sCD 14-St和CF-6与病情程度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nCD 11b、sCD 14-St和CF-6预测败血症新生儿不良转归的价值。 结果:危重组和极危重组nCD 11b、sCD 14-St、CF-6、PCT和CRP明显高于非危重组[(414.68 ± 93.29)和(532.74 ± 101.85)MFI比(325.45 ± 71.90)MFI、(892.40 ± 113.72)和(1 249.53 ± 95.41) ng/L比(784.66 ± 103.72)ng/L、(84.79 ± 28.35)和(121.66 ± 34.27)ng/L比(42.59 ± 13.51)ng/L、(19.24 ± 6.30)和(34.96 ± 11.95)μg/L比(8.89 ± 2.24)μg/L、(109.49 ± 36.77)和(247.13 ± 82.06)mg/L比(56.84 ± 17.25)mg/L],极危重组明显高于危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nCD 11b、sCD 14-St和CF-6与病情程度呈正相关( r = 0.719、0.813和0.823, P<0.01)。预后不良新生儿nCD 11b、sCD 14-St、CF-6、PCT和CRP明显高于预后良好新生儿[(618.58 ± 146.92) MFI比(374.55 ± 120.03) MFI、(1 516.91 ± 194.38) ng/L比(828.13 ± 175.67) ng/L、(165.84 ± 25.63)ng/L比(62.51 ± 16.75)ng/L、(43.46 ± 10.14)μg/L比(20.19 ± 6.30)μg/L和(321.09 ± 94.56)mg/L比(88.24 ± 29.19)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nCD 11b、sCD 14-St和CF-6预测败血症新生儿不良转归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63、0.796和0.838(95% CI 0.678~0.836、0.713~0.864和0.760~0.899),三者联合的AUC为0.921(95% CI 0.858~0.962)。 结论:nCD 11b、sCD 14-St和CF-6与新生儿败血症病情程度和预后有关,可作为病情转归危险度分层及评估预后的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ICU获得性肌无力的评估现状及阻碍评估的影响因素调查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ICU获得性肌无力(ICU-AW)的评估现状,分析阻碍ICU-AW评估的影响因素,为完善ICU-AW评估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横断面调查方法。首先,基于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研究目的自行设计访谈提纲,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13名医务人员(ICU专科护士8名、临床医生3名、呼吸治疗师和康复治疗师各1名)进行访谈;然后,全面分析和提炼访谈主题,构建调查问卷并对其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最后,对我国的ICU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ICU医务人员的一般情况、ICU-AW的评估现状和影响因素。结果:调查问卷的复测信度为0.92,专家效度为0.96。共有31个省、市、自治区的3 563名ICU医务人员参与调查,提交问卷3 563份,剔除不合格问卷357份(包括被调查者来自新生儿或儿科ICU 173份、被调查者ICU工作时间<6个月89份、无效问卷95份),最终回收有效问卷3 206份,有效回收率为90.0%。在3 206名ICU医务人员中,医生616名(占19.2%),护士2 371名(占74.0%),呼吸治疗师129名(占4.0%),康复治疗师51名(占1.6%),营养师39名(占1.2%);年龄(30.7±6.3)岁;文化程度以本科居多(65.9%),硕士及以上学历占14.1%;副高及以上职称占8.0%;ICU工作年限(5.94±4.50)年。在临床实践中,仅有26.5%的ICU医务人员确定自己曾经治疗或护理过ICU-AW患者;52.9%的医务人员仅凭临床经验来评估ICU-AW,使用ICU-AW评估工具的人群仅占12.3%。大多数ICU医务人员认为应接受ICU-AW相关专业培训(81.8%),应重视ICU-AW如同重视ICU其他并发症(压疮、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75.1%),并认为ICU-AW评估应纳入ICU日常诊疗活动(61.2%);但仅10.2%的医务人员接受过ICU-AW相关知识培训,高达42.7%的医务人员认为自身ICU-AW相关知识不能满足临床需要。仅18.7%的医务人员会主动评估患者是否发生ICU-AW;不足半数(42.3%)的医务人员认为应每天评估ICU-AW,且ICU评估工具的使用也不统一,44.0%的ICU医务人员认为医学研究委员会肌力评分量表(MRC-Score)是ICU-AW最理想的评估工具,其次是神经电生理检查(17.2%)和徒手肌力评估量表(MMT,11.1%)。在阻碍ICU-AW评估影响因素的调查中,医护人员缺乏ICU-AW相关知识是主要因素(88.1%),其次是医护人员没有ICU-AW评估指南(76.5%),患者认知障碍或理解能力有限(84.6%)、病情危重导致无法配合评估(83.0%),以及科室对ICU-AW评估重视不足(77.5%)。结论:目前我国ICU-AW评估现状不尽如人意,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医护人员缺乏ICU-AW相关知识和技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伴肺动脉高压的危险因素评估与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早产儿伴肺动脉高压(PH)的危险因素,并构建早期预测PH发生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入住苏新云新生儿围生期协作网7家合作单位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出生胎龄<32周且确诊BPD的777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出生体重、出生胎龄等围生期资料及住院期间临床指标。计算机随机按8∶2比例分为训练队列和验证队列,采用非参数检验或 χ2检验比较两队列间差异;根据是否存在PH,分为PH组和非PH组。在训练队列中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BPD伴发PH的高危因素,基于BPD严重程度和高危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采用Bootstrap法进行内部验证。最后,应用训练队列和验证队列对预测模型进行模型区分度准度、临床适用度的评估。 结果:777例BPD早产儿中130例伴发PH,发生率为16.7%。777例BPD早产儿出生胎龄为28.7(27.7,30.0)周,其中男454例(58.4%),女323例(41.6%)。训练队列共622例,其中PH组105例、非PH组517例;验证队列共155例,其中PH 25例。训练队列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5 min Apgar评分低( OR=0.87,95% CI 0.76~0.99),剖宫产出生( OR=1.97,95% CI 1.13~3.43),小于胎龄( OR=9.30,95% CI 4.30~20.13),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动脉导管未闭( OR=4.49,95% CI 2.58~7.80),晚发型败血症( OR=3.52,95% CI 1.94~6.38)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OR=8.67,95% CI 3.98~18.91)均为BPD伴发PH的独立危险因素(均 P<0.05)。基于独立危险因素和BPD严重程度构建列线图模型,训练队列和验证队列中列线图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95% CI 0.79~0.88)、0.87(95% CI 0.79~0.95),列线图校准曲线接近于理想的对角线,临床决策曲线高于两条极端曲线。 结论:5 min Apgar评分低、剖宫产出生、小于胎龄、合并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动脉导管未闭、晚发型败血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BPD早产儿发PH的风险增加。据此及BPD严重程度建立的列线图模型为预测BPD伴发PH的发生风险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有助于临床医生早期进行个体化干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体外膜肺氧合治疗28例危重新生儿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在危重新生儿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省儿童医院及福建省妇幼保健院2021年4月至2023年4月接受ECMO治疗的危重新生儿病例资料,总结使用ECMO的诊疗过程、结局和并发症。结果:共纳入28例,男21例,女7例;平均出生体重3 187 g(1 760~4 100 g)。原发病为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23例(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3例,先天性心脏病6例,先天性膈疝3例,胎粪吸入综合征1例),心脏手术后低心排综合征2例,极重度贫血2例,心律失常1例。28例患儿均采用静脉-动脉ECMO模式。ECMO开始时间为生后37.0(19.5,93.8)h,77.3%入院后24 h内开始,ECMO运行时间79.5(46.0,96.8)h,住院时间23.0(6.5,29.5)d。20例(71.4%)ECMO成功撤机。ECMO治疗24 h后血管活性药物评分、氧合指数及血乳酸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8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血小板减少(最低24×10 9/L)和血红蛋白下降(最低68 g/L),其他并发症包括肾功能不全及液体超载17例、机械装置相关并发症8例、神经系统并发症10例。 结论:对于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等重症新生儿,ECMO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儿呼吸和循环功能,但易合并不同程度的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以脑室内出血(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IVH)为重点研究早产儿脑白质损伤(white matter damage,WMD)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山西省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639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头颅MRI结果将患儿分为WMD组(145例)和对照组(494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早产儿发生WMD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之间性别、胎龄、宫内窘迫、剖宫产、生后窒息、1 min Apgar评分、脐动脉pH值、母亲年龄、怀孕次数、试管婴儿、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胎膜早破、急性绒毛膜羊膜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WMD组与对照组比较,出生体重[(1 571±611)g比(1 438±489)g, t=-2.393]、脐动脉碱剩余[-5.9(-8.2,-3.9)mmol/L比-5.3(-7.2,-3.5)mmol/L, Z=-2.538]、脐动脉乳酸[3.7(2.4,5.3)mmol/L比2.8(2.0,4.1)mmol/L, Z=-4.607]、败血症(28.5% 比15.6%, χ 2=12.280)、动脉导管未闭(82.6% 比74.7%, χ 2=3.911)、低碳酸血症(57.2% 比 45.0%, χ 2=6.696)、有创通气(75.9% 比 53.0%, χ 2=24.010)、多胎妊娠(19.3% 比 30.6%, χ 2=7.111)、产前使用糖皮质激素(51.0% 比 61.9%, χ 2=5.451)、最低PaCO 2[(28.4±6.7)mmHg比(31.4±8.0)mmHg, t=4.471]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间IVH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40.015, P<0.01),多重比较显示WMD组Ⅲ-Ⅳ级IVH的占比高于对照组( 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脐动脉乳酸、Ⅲ-Ⅳ级IVH、败血症和有创通气是早产儿发生WMD的主要危险因素,其 OR值(95% CI)分别为1.121(1.023,1.228),11.435(3.925,33.314),1.758(1.064,2.904),1.640(1.004,2.680)。而多胎妊娠是早产儿发生WMD的保护因素, OR值(95% CI)为0.587(0.358,0.962)。 结论:脐动脉乳酸、Ⅲ-Ⅳ级IVH、败血症和有创通气是早产儿发生WMD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生儿难治性脓毒性休克早期预测指标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新生儿难治性脓毒性休克的早期预测指标。方法:选择2020年7月至2021年12月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新生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病程中的最高脓毒性休克评分(septic shock scores,SSS)分为难治组和非难治组,比较两组患儿围生期情况、诊断脓毒性休克时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独立危险因素,并对独立危险因素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得出截断值作为脓毒性休克发生不良预后的早期预测指标。结果:共纳入130例患儿,难治组54例,非难治组76例。与非难治组相比,难治组患儿诊断脓毒性休克时的pH、BE值、每搏指数、心输出量、心脏指数明显降低( P<0.05),平均动脉压与心脏指数比值(mean arterial pressure to cardiac index ratio,MAP/CI)[(12.7±5.2)比(8.8±2.9)]、SSS[床边式SSS:1(0,3)分比0(0,0)分;计算式SSS:4.4(1.3,19.2)分比1.3(1.2,1.4)分;改良版计算式SSS:16.7(3.4,20.6)分比2.6(1.8,4.0)分]明显升高(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AP/CI高是新生儿难治性脓毒性休克的独立危险因素,曲线下面积0.734,最佳截断值为11.6,敏感度62%,特异度87%,阳性预测值79%,阴性预测值77%;改良版计算式SSS高是新生儿脓毒性休克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曲线下面积0.845,最佳截断值为5.8,敏感度83%,特异度72%,阳性预测值21%,阴性预测值97%。 结论:MAP/CI升高(≥11.6)、改良版计算式SSS升高(≥5.8)可分别作为新生儿难治性脓毒性休克诊断及预测死亡的早期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