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清性激素水平与青春期女孩特发性脊柱侧弯的关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血清性激素水平与青春期女孩特发性脊柱侧弯(AIS),以及脊柱侧弯程度和骨密度的关系,分析用性激素鉴别青春期女孩发生AIS概率的可行性、可信度.方法:选择2018年2月至2023年12月我康复中心收治的38例青春期女孩AIS患者(AIS组),另 于招募29例同龄的无AIS女孩为对照组.检测血清促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激素(FSH)、孕酮、雌二醇(E2)水平以及脊柱Cobb角、躯干旋转角度、骨密度.分析AIS患者性激素水平与骨密度、脊椎侧弯程度的相关性,以及用性激素水平判断青春期女孩发生AIS概率的价值.结果:AIS组血清LH水平、Cobb角、躯干旋转角度高于对照组(t=4.532、42.835、23.808,P<0.05),E2、骨密度低于对照组(t=2.814、7.082,P<0.05).AIS 患者血清LH与Cobb角、躯干旋转角度呈正相关(P<0.05),与骨密度呈负相关(P<0.05),E2水平与Cobb角、躯干旋转角度呈负相关(P<0.05),与骨密度呈正相关(P<0.05).E2、LH鉴别青春期女孩发生AIS的曲线下面积为0.690、0.801,联合E2、LH鉴别青春期女孩发生AIS的 曲线下面积为0.807,具备鉴别价值(P<0.05),但是与单独E2、LH的鉴别价值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性激素水平与青春期女孩AIS发病有关联关系,在AIS的发病机制和病情进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通过单独或联合观测E2、LH数据,有助于发现AIS并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CBCT和EXT图像引导系统在高级别脑胶质瘤放疗中的应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运用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联合ExacTrac X射线(ExacTrac X-Ray,ETX)图像引导系统对高级别脑胶质瘤放疗患者进行首次与剩余分次放疗的位置验证,探讨最优的图像引导验证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某院接受脑胶质瘤调强放疗的20例患者的资料,首次治疗患者使用CBCT图像引导系统确定治疗中心在体表的对应位置,并进行复位与标记,之后在线将CBCT图像与定位CT图像进行自动配准,运用ETX图像引导系统来验证残余摆位误差;剩余分次治疗使用ETX图像引导系统对摆位误差进行位置验证.计算患者在六维方向[Lat方向(左右)、Lng方向(头脚)、Vrt方向(前后)、Pitch方向(绕左右旋转)、Roll方向(绕头脚旋转)、Yaw方向(绕前后旋转)]上的摆位误差及其区间分布.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首次治疗患者的摆位误差只需1次校正的占比为75.00%,剩余分次治疗患者的摆位误差只需1次校正的占比为78.62%.首次治疗经CBCT联合ETX图像引导复位均能满足治疗要求;剩余分次治疗中,在六维方向上校正前后的摆位误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摆位误差区间分布显示,患者在首次治疗和剩余分次治疗中六维方向上的误差值均在0~1 mm和0°~1°.结论: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术后采用CBCT联合ETX图像引导系统进行首次及剩余分次治疗,能快速、准确地确认治疗中心并复位,减小摆位误差,可提高治疗的准确性与重复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光栅立体成像观察高尔夫专项训练对儿童脊柱三维结构影响的纵向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针对少年儿童高尔夫长期专项训练对脊柱三维结构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系统研究,揭示儿童脊柱生物力学适应机制,为预防高尔夫训练可能引发的潜在运动损伤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纵向观察设计,选取高尔夫训练中心的15名男性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在基线(入组时)、3个月和6个月3个时间点,使用光栅成像技术采集参与者的脊柱三维图像数据,并进行动态监测和分析.结果:高尔夫训练对儿童脊柱三维结构产生一系列适应性变化,主要体现在骨盆倾斜距离、椎体平均偏移、椎体旋转角度、骨盆旋转角度和骨盆扭转角度等指标的显著变化.这些变化具有时间效应特点,表明儿童脊柱生物力学系统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结论:高尔夫训练会引起儿童脊柱三维结构的适应性变化,需要重视脊柱及骨盆生物力学平衡的维护,采取对称性训练等干预措施,以预防运动损伤、提高训练质量、延长运动生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筋出槽,骨错缝"理论探讨腰骶部结构的影像表现特点与非特异性腰痛关系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基于"筋出槽,骨错缝"理论探讨腰骶部结构的影像表现特点与非特异性腰痛的关系.方法:纳入60例非特异性腰痛患者(腰痛组)和43例健康志愿者(无腰痛组),拍摄受试者腰椎正侧位X线片和CT片.于腰椎正侧位X线片上分别测量腰骶角、冠状面横骶径、冠状面横髂径,于腰椎横断位CT片上测量横断面横髂径;并分别计算冠状面横骶径、冠状面横髂径、横断面横髂径的相对值[(右侧径值-左侧径值)/右侧径值× 100%].于腰椎横断位CT片上,采用切线平行法判断L5椎体是否旋转.比较2组受试者的腰骶角、L5椎体旋转发生率,以及冠状面横骶径、冠状面横髂径、横断面横髂径的相对值.将冠状面横骶径、冠状面横髂径、横断面横髂径相对值<-5%定义为左侧相对偏长,将相对值>5%定义为右侧相对偏长,将-5%≤相对值≤5%定义为两侧基本对称.将腰痛组患者按照左侧疼痛、右侧疼痛及双侧疼痛划分,比较不同疼痛侧别患者的腰骶部影像学指标的对称性.结果:腰痛组患者腰骶角小于无腰痛组(t=2.458,P=0.016),冠状面横髂径相对值大于无腰痛组(Z=-2.288,P=0.022),L5椎体旋转发生率高于无腰痛组(x2=5.589,P=0.018);2组受试者冠状面横骶径相对值、横断面横髂径相对值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508,P=0.132;Z=-1.817,P=0.069).腰痛组不同疼痛侧别患者的横断面横髂径对称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309,P=0.011),冠状面横骶径、冠状面横髂径对称性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12,P=0.473;x2=5.367,P=0.372).结论:腰骶角变小、L5椎体旋转、冠状面横髂径相对值增大与非特异性腰痛有关,且横断面横髂径对称性与腰痛侧别有关.这些影像表现特点可能是非特异性腰痛患者腰骶部结构"筋出槽,骨错缝"的影像学证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屈膝踏足逆行再植法在 趾旋转撕脱离断再植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总结屈膝踏足逆行再植法在 趾旋转撕脱离断再植术的优点和缺点及应用体会。 方法:2016年1月-2021年6月,采用屈膝踏足逆行再植法对11例旋转撕脱性离断 趾行断趾再植术,其中男10例,女1例。年龄18~50岁,平均32岁。致伤原因:机器皮带绞伤5例,碾压伤4例,车祸伤2例。受伤部位:左 趾4例,右 趾7例,均为完全离断,均伴有屈伸肌腱近端抽出。术后患者均获随访,其中门诊随访7例,电话随访2例,微信随访2例。 结果:术后9例 趾完全成活,2例 趾坏死。断趾再植成活率为81.8%(9/11),手术时间2~3 h,平均2.5 h。X线片复查示,术后8~12周成活 趾骨折及关节融合均一期愈合。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10.5个月。成活 趾外形饱满,趾甲生长良好。末次随访时 趾端静态TPD为8~12 mm,平均10 mm。患足行走及跑步无影响。 结论:采用屈膝踏足逆行再植法行 趾旋转撕脱性离断再植术具有视野暴露良好、镜下操作方便、可缩短手术时间、再植成活率高的优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手术与非手术治疗Mason Ⅱ型桡骨头骨折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手术与非手术治疗Mason Ⅱ型桡骨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采用手术和非手术治疗Mason Ⅱ型桡骨头骨折患者的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非手术组和手术组,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法对两组患者进行1∶1匹配,共58对患者成功匹配。手术组男24例,女34例;年龄为(40±14)岁;体重指数为(23.7±3.4)kg/m 2。非手术组男22例,女36例;年龄为(42±13)岁;体重指数为(23.5±3.9)kg/m 2。比较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患肢肘关节屈伸和前臂旋转范围、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快速上肢功能障碍评分(q-DASH)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治疗后获(24±9)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手术组与非手术组肘关节屈伸范围分别为134°(132°,136°)、134°(131°,136°),前臂旋转范围分别为176°(174°, 179°)、178°(175°, 179°),MEPS评分分别为100(100, 100)、100(100, 100)分,q-DASH评分分别为0(0, 0)、0(0, 0)分,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手术组与非手术组分别有4、6例患者出现肘关节疼痛,两组并发症发生率(6.9% vs. 10.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手术与非手术治疗Mason Ⅱ型桡骨头骨折疗效相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深度相机的三维点云放疗实时监测系统的研发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利用深度相机开发三维点云放疗实时监测系统并验证其可行性。方法:以深度相机坐标系为世界坐标系,由校准模体得到定位CT坐标系与世界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关系。患者的定位CT点云经上述关系转换到世界坐标系中并与深度相机实时获取的患者表面点云配准计算六维误差,完成摆位验证及放疗中分次内体位误差监测。统计系统六维计算误差的均值、标准差,配准后点云的豪斯多夫距离以及各部分程序运行时间,验证系统的可行性。选取15例真实患者,统计本系统与锥形线束CT之间六维误差。结果:模体实验中,系统在左右、头脚、腹背方向的误差分别为(1.292±0.880)、(1.963±1.115)、(1.496±1.045)mm,在偏转、俯仰、翻滚角度的误差分别为0.201°±0.181°、0.286°±0.326°、0.181°±0.192°。对于真实患者,系统平移误差在2.6 mm以内,旋转误差在1°左右,程序运行1~2帧/s,精度和速度满足放疗要求。结论:基于深度相机的三维点云放疗实时监测系统能自动完成放疗前摆位验证、放疗中体位实时监测,并提供误差视觉反馈,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屈曲间隙角度测量垫块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屈曲间隙角度测量垫块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9年2月—2021年12月阜阳市人民医院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56例,其中男17例、女39例,年龄59~78(68.5±4.5)岁。56例患者采用简单随机抽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6例,采用屈曲间隙角度测量垫块辅助完成TKA;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股骨远端外旋3°的测量截骨技术完成TKA。观察指标:(1)比较2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等临床基线资料。(2)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出血量,以及术中初始屈曲间隙不平衡(IFA)发生率;观察患者术后假体安装的位置情况及术后切口愈合情况。(3)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比较2组患者膝关节屈曲功能受限、膝关节异响等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后3个月膝内翻角、股骨假体旋转误差,术后1年采用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膝关节疼痛缓解情况、采用膝关节协会(KSS)评分标准分别评估膝关节临床评分和功能评分、测量膝关节的关节活动度(ROM)评估膝关节活动改善情况。结果:(1)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2)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和围术期出血量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术中观察组IFA发生率为7.7%(2/26),低于对照组的53.3%(16/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3.30, P<0.001)。术后复查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假体安装的位置良好。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3)56例患者术后随访14~25(21.0±3.2)个月。随访期间观察组膝关节僵硬1例,对照组膝关节僵硬2例、异响1例,2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14, P=0.710)。术后3个月,观察组股骨假体旋转误差(0.4°±1.7°)小于对照组(1.4°±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66, P=0.008);2组间膝内翻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73, P=0.468)。术后1年,观察组VAS评分(1.3±0.6)分,低于对照组的(2.2±1.1)分;膝关节KSS临床评分(91.2±2.9)分、功能评分(91.1±4.3)分及膝关节ROM为106.9°±10.6°,均大于对照组的(88.0±6.2)分、(86.8±4.6)分、90.9°±1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65、2.45、3.61、3.96, P值均<0.05)。 结论:屈曲间隙角度测量垫块在TKA中可以辅助调整股骨远端外旋截骨角度,有利于膝关节屈曲间隙平衡,减少术中创伤,提高近期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应用自行研制的运动模体研究呼吸状态改变对立体定向门控放疗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患者呼吸状态的改变对实时位置监测系统(RPM)引导下自由呼吸立体定向门控放疗影响。方法:通过自行研制运动模体模拟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基线偏移,呼吸频率改变,呼气末延时、吸气末延时,以及不规则呼吸情况,并分析三维适形、固定野动态调强、单弧旋转调强3组计划各状态变化与模体中心小球位置(L)及电离室受照剂量的相关性。结果:自研模体的摆位重复性和测量稳定性良好。L与基线偏移呈现正相关( r=0.99, P<0.01)。基线偏移小于摆位误差时,剂量变化在4%以内,相对较小,超出后受照剂量快速下降并呈现负相关( r= -0.95, P<0.01),偏移超出与不超出摆位误差时所测得的受照剂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Z= -3.06, P<0.01)。3组计划受基线偏移的影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呼吸频率改变对L和剂量影响较小。吸气末延迟和呼气末延迟都导致3组计划剂量下降,最大达-1.74%,同时吸气末延迟相对呼气末延迟影响更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Z= -2.67, P <0.01),但延迟时间长短对剂量的影响率没有明显相关性( P>0.05),3组计划受波形改变的影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不规则呼吸对剂量影响较大,3组计划重复测量6次受照剂量分别为三维适形(709.68±180.00)cGy;固定野动态调强(751.40±127.16)cGy;单弧旋转调强(750.00±185.60)cGy,均小于处方剂量,一致性欠佳。 结论:患者呼吸状态改变会导致剂量下降,基线偏移超出摆位误差阈值或者波形变异较大出现不规则呼吸时更甚,且与放疗技术不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旋转点下移的前臂逆行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旋转点下移的前臂逆行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自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我们采用旋转点下移的前臂逆行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6例。一期修复12例,二期修复4例。手掌背侧7例,虎口部7例,手指背侧2例。缺损面积为4.0 cm×3.0 cm~9.5 cm×6.0 cm。皮瓣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或采用全厚皮片移植修复。结果:术后16例皮瓣均存活,其中15例伤口Ⅰ期愈合,1例皮瓣术后发生静脉危象,拆除缝线积极处理,经加强换药最终存活。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为6~18个月,平均13个月,皮瓣外形不臃肿,质地良好,无明显色素沉着,供受区功能恢复良好。结论:旋转点下移的前臂逆行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血供可靠,操作相对简便,可修复手部远端创面,同时降低骨间后神经损伤的手术风险,减少供区损害,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