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飞行模拟器病研究进展及防护策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综述有关飞行模拟器病(flight simulator sickness,FSS)的症状表现、发病机制、流行病学调查及预防措施,旨在为模拟飞行训练涉及的疾病预防与医学临时停飞等问题提供参考。资料来源与选择:国内外该领域的相关文献资料。资料引用:引用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40篇。资料综合:回顾了外军和我军在飞行模拟器训练中发生的FSS流行病学调查、机制探索与预防措施等研究进展。FSS属于模拟器诱发综合征之一,是由飞行模拟器训练引起类似运动病的生理功能紊乱症候群。FSS的发病机制可能与晕动病的感觉冲突理论、躯体不稳定理论有关。外军重视FSS的发病调查、风险评估与预防措施。我军对于FSS的系统调查较少,医学预防意识和措施与外军有一定差距。结论:初次使用模拟器者无论是否发生FSS,24 h内均不应参加飞行;对于严重或反复发生FSS者,可以在不影响实际飞行的基础上考虑适当用药。应在我军航空兵部队中开展FSS调查和相关研究工作,提高飞行员、训练人员、航卫保障人员和工业设计者的整体认知水平。通过制定相应的医学预防措施和提高模拟器人体感知觉仿真设计,加强对FSS的控制与预防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炎症牙源性组织中的干细胞在牙周骨组织再生中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通过组织工程实现牙周骨组织再生是近年的研究热点。通常,牙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来源于健康的牙源性组织,但由于获得来源和拔牙适应证的限制,健康牙源性干细胞的数量无法满足临床需求。炎症牙源性组织中的干细胞主要提取自炎症牙髓、根尖周及牙周组织,具有较健康牙源性组织中的干细胞来源丰富、保留干细胞的部分基本特征等优点,因而其有望应用于牙周骨组织再生领域。本文通过对炎症牙源性组织中的干细胞在牙周骨组织再生方面的应用现状及前景进行综述,探讨该类细胞作为种子细胞的可行性,以期为炎症牙源性组织中的干细胞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3D打印模板辅助标准化施源器在ⅢB期宫颈癌影像引导自适应近距离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3D打印模板辅助标准化施源器在宫颈癌影像引导自适应近距离治疗(BT)中的应用。方法:对23例外照射(45 Gy分25次)后宫旁受侵袭范围较大的Ⅲ B期宫颈癌患者行MRI引导自适应BT,处方剂量为7 Gy/次,共4次。根据外照射前后MRI中肿瘤消退情况确定BT范围,预估应用标准化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IC+IS)施源器剂量欠量区域。对欠量区域虚拟经会阴组织间插植针道,并优化植入角度、间距、深度等。应用图形设计软件设计辅助插植模板,并使用3D打印技术打印辅助模板,并与标准化施源器结合紧密。在全麻条件下超声引导完成IC+IS,术后对患者行MRI定位扫描。将定位MRI传入治疗计划系统进行靶区和危及器官勾画,并给予IC+IS治疗计划设计优化,最终完成计划评估及治疗。 结果:3D打印个体化插植模板平均打印时间为(3.5±1.0) h,辅助模板共引导植入插植针382根,单分次(4.2±1.5)根,剂量权重比为(16.49±9.50)%。靶区EQD 2Gy,α/ β=10剂量高危靶区D 90%为(90.45±3.03) Gy,中危靶区D 90%为(66.46±3.68) Gy。膀胱、直肠、小肠、乙状结肠的D 2cm 3EQD 2Gy,α/ β=3分别为(82.69±2.60)、(73.20±2.52)、(69.35±3.32)、(69.39±3.27) Gy,均满足临床剂量要求。1年和2年局部控制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总生存率分别为96%和87%、87%和70%、96%和78%。 结论: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的辅助插植施源器可以有效弥补现有标准化施源器在Ⅲ B期宫颈癌临床BT时大体积靶区剂量的不足,为晚期宫颈癌BT提供了较为有效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肝细胞癌治疗的新发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我国是肝癌大国,肝癌病例数多,医师治疗肝癌经验多,同时国家投入了大量资源进行相关研究,因此,我国肝癌诊断与治疗水平在很多方面都已走到世界前沿。肝癌治疗方式主要分为3大类:(1)局部治疗,包括肝切除、消融治疗和肝移植。肝部分切除手术已非常成熟。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对于肝癌合并微血管侵犯的患者,解剖性肝切除长远生存比非解剖性肝切除好;而对于无微血管侵犯的肝癌患者,两者的长期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我国已发表多个预测模型,使用术前检查数据,可预测肝癌患者在肝切除术后的标本中是否合并微血管侵犯,因此,外科医师可在术前决定是否为患者行解剖性肝切除术。此外,国内大量研究结果显示:腹腔镜肝切除术或机器人肝切除术比开腹肝切除术的手术创伤小、恢复快。也有研究者建立和验证了有效预测肝癌患者术后复发的风险模型。对于风险高的患者,可进行术后辅助治疗的研究,希望能找出降低肝癌术后复发的治疗方案。有大量研究结果显示:肿瘤长径<2 cm的单发小肝癌,局部消融可达到肝切除的长远生存效果;而较大的单发肝癌(肿瘤长径为3~5 cm),应合并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或局部无水酒精注射;如肿瘤长径>5 cm时,手术切除的远期生存效果较好。肝移植近年在我国发展得很好,不但发表了超越米兰标准的不同适应证,还探索了不同研究方向以期改善肝癌患者肝移植后的生存结果。(2)区域性治疗:TACE在我国发展得也很好,通过高选择性TACE的治疗,不但治疗反应更好,不良反应相应减少。钇90微球是刚引进我国的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不适合TACE治疗的患者或 TACE治疗失败的患者,用以延长患者等候肝移植的时间和作为肝癌降期治疗的手段。钇90微球治疗肝癌的再发展为放射性半肝、肝区、肝段的放射性肝切除术,以及消融性经肝动脉内放射栓塞。这两个新发展是通过高选择性把导管插入供应肝癌的肝动脉分支,注入大剂量的钇90微球,达到整个肝癌受充分辐射而发生坏死的目的,最终使患者获得治愈的机会。(3)全身性治疗:这是近年发展最快的治疗肝癌领域。采用化疗、靶向或免疫治疗进行单独或联合使用,能控制肝癌发展。目前还要解决的问题是,在肝癌多个基因突变下,经治疗阻断一条信号通路的传递后,如何能阻止肝癌从另一条信号通路进行传递,从而继续控制肝癌的发展。笔者认为:目前肝癌治疗长远生存结果已快速得以改善,希望通过医学研究者的不懈努力,将肝癌这一顽疾变成一种可完全治愈的疾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5G远程医疗机器人手术的现状和展望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移动通信技术与医疗领域的结合催生了远程医疗,其临床实践可极大缓解区域性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并为患者提供即时、优质的诊断与治疗服务。远程医疗的概念也被应用于外科手术领域。随着高速通信技术和机器人手术系统的快速发展,远程机器人手术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但远程机器人手术对于远距离信息交互的速度和稳定性要求极高,传统通信技术逐渐无法适应远程机器人手术的发展需要。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即5G网络正凭借其高速率、高带宽、低延时等优点,给远程医疗领域,尤其是远程机器人手术的发展带来重大变革。笔者查阅相关文献,结合团队开展5G远程机器人手术经验,详细介绍5G远程医疗机器人手术的应用现状和未来展望,旨在促进该新技术的深度发展和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精母细胞相关蛋白基因变异致象限性视网膜色素变性伴黄斑营养不良一家系临床表型及基因型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并分析象限性视网膜色素变性(sector RP)的致病基因及临床表型。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21年4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sector RP一家系的1例患者(先证者)及其父母纳入研究。详细询问病史并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彩色照相、自身荧光(AF)、视野、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视网膜电图(ERG)、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采集先证者及其父母的外周静脉血3 ml,提取全基因组DNA。全外显子测序,采用Sanger测序及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对变异位点进行验证,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共分离分析。结果:先证者男,17岁。双眼视力渐进性下降2年。双眼BCVA均为0.4;视网膜血管变细,黄斑区营养不良,无明显色素沉着;眼底AF检查,鼻下象限视网膜变性呈斑驳影,黄斑呈"花瓣状"强AF;视野检查,双眼对称性颞上方视野缺失;OCT检查,中心凹区域以外光感受器层消失;ERG检查,暗适应波幅降低、明适应呈熄灭状态;FFA和ICGA检查,视盘周围及下方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萎缩。其父母眼部表型正常。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先证者 SPATA7基因第10号外显子存在一错义突变c.1112T>C(p.Ile371Thr),导致编码的SPATA7蛋白第371号氨基酸由异亮氨酸变成苏氨酸;其母亲携带c.1112T>C杂合突变。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学院(ACMG)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该变异为意义不明确变异。同源染色体存在一来源于父亲的拷贝数变异,导致 SPATA7基因第10号外显子缺失。根据ACMG指南,该变异为可能致病变异。 结论:sector RP可累及黄斑,导致黄斑营养不良; SPATA7基因c.1112T>C(p.Ile371Thr)错义突变可能是本家系的致病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CEP290基因新变异相关单纯视锥视杆细胞营养不良基因型与临床表型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并分析 CEP290基因新复合杂合变异导致的单纯视锥视杆细胞营养不良(CORD)的临床表型和致病性。 方法:回顾性研究。2021年12月于河南省立眼科医院就诊并经基因检测确诊的1个CORD家系中的2例患者及2名家系成员纳入研究。受检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彩色眼底照相、自身荧光、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SS-OCT)、自适应光学眼底成像、静态阈值视野、全视野和多焦视网膜电图(ERG)检查,以及全身其他系统检查。采集受检者外周静脉血,提取全基因组DNA。应用遗传性视网膜疾病试剂盒PS400对DNA进行测序,对可疑致病突变位点进行Sanger验证及家系共分离分析。参照美国医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学会(ACMG)指南对突变位点致病性进行分析。通过GERP++、Clustal Omega、Weblogo分析软件明确该基因突变位点在不同物种间的保守性。结果:2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21、29岁。患者右眼和左眼BCVA分别为0.7、0.4和0.3、0.4。全视野、多焦ERG检查,视锥细胞、视杆细胞功能降低,以视锥细胞功能下降更甚。SS-OCT检查,黄斑外核层变薄,椭圆体带及嵌合体带光反射信号减弱。自适应光学眼底成像检查,黄斑中心凹10°视角内视锥细胞排列紊乱、密度降低,部分区域视锥细胞萎缩透见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全身其他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基因检测结果显示,2例患者均携带 CEP290 c.950T> A(p.Leu317*)(M1)、c.4144_4149del(p.Tyr1382_Glu1383del)(M2)复合杂合变异。其父亲、母亲分别携带M2、M1。M1、M2分别为新发现无义突变、新发现缺失突变,在人群基因频率数据库、ExAC数据库、千人基因组计划数据库中未见。M1被Mutation Taster、CADD软件预测为有害,GERP++显示其影响的氨基酸高度保守;根据ACMG指南评为疑似致病性变异。M2为临床意义未明变异。先证者父母临床表型未见明显异常。Sanger测序验证,符合家系共分离。 结论:CEP290基因突变导致的单纯CORD患者在视锥细胞结构异常、密度下降,视锥、视杆细胞功能下降时,仍保留较好的视力。 CEP290基因M1、M2分别为新发现无义突变、新发现缺失突变,扩大了单纯CORD的致病基因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真实世界研究在乳腺癌诊疗中的发展现状与未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真实世界研究逐渐成为改变临床实践的重要证据来源之一,尤其是对于无法行随机对照试验的临床问题。近年来,乳腺癌领域真实世界研究逐渐兴起,现有研究成果已开始助力乳腺癌流行病学分析,推动罕见病诊疗及适应证批准,并促进真实世界治疗现状分析及疗效评价。我国学者也建立了乳腺癌数据库并开展了相关真实世界研究,为我国临床实践提供了真实世界证据。但目前国内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学者发表的真实世界研究文献数量相对较少,研究类型中鲜有实效性临床研究,并且缺少真正用于决策制定的真实世界研究。未来需要结合国内优势,进一步完善数据库,开展基于国人数据及助力药物研发的真实世界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无源域适应的脑电情绪识别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现有脑电情绪识别中的域适应方法利用源域数据及其特征分布来训练模型,不可避免地需要频繁访问源域,可能会导致源域受试者的隐私信息泄露.针对该问题,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高斯混合模型、核范数最大化和Tsallis熵的无源域适应(GNTSFDA)脑电情绪识别方法.首先,基于源域数据和本研究所提出的CNN和Transformer特征混合(CTFM)网络,利用交叉熵损失训练得到源域模型;然后,通过高斯混合模型聚类生成目标域数据的伪标签以构建分类损失;最后,基于伪标签和分类损失在目标域数据上对源域模型再训练以更新其参数,从而得到目标域模型,训练过程中还利用核范数最大化损失来提升模型预测的类判别性和多样性,同时利用Tsallis熵损失来减少模型预测的不确定性.GNTSFDA方法采用留一被试交叉验证的实验范式分别在SEED(源域14个受试者,目标域1个受试者)、SEED-Ⅳ(源域14个受试者,目标域1个受试者)和DEAP(源域31个受试者,目标域1个受试者)公开数据集上进行了实验.结果显示,在3个数据集上,目标域模型情绪识别的准确率分别为80.20%、61.20%和58.89%,相较于源域模型分别提升8.98%、7.72%和6.54%.GNTSFDA方法仅需要访问源域模型参数,而不是源域,从而有效地保护了源域受试者的隐私信息,在脑电情绪识别的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玻璃海鞘作为模式生物的优势及其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6/1
随着实验生物学的持续发展,常用模式生物的应用局限日益凸显.由于实验动物和人类的相关研究之间存在差异,严重影响到动物实验研究结果的转化应用.本文介绍了一种在进化上与脊椎动物亲缘关系最近的无脊椎动物,同时也是脊椎动物的姊妹分支——尾索动物玻璃海鞘(Ciona intestinalis).本综述通过总结近年来玻璃海鞘在各领域的研究进展,说明其作为新型模式生物具有的优势与巨大应用前景.玻璃海鞘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1)玻璃海鞘全基因组测序完成并建立了许多相关数据库,多种胚胎基因编辑技术已经在玻璃海鞘中成功应用,使玻璃海鞘成为易于遗传学操作且能够直观研究目的基因功能和相互作用的动物模型.(2)神经生物学领域,玻璃海鞘具有与脊椎动物相似的中枢神经系统组织结构且拥有众多同源神经肽和激素分子,使其在研究内分泌与神经内分泌相关分子的作用机制、功能进化方面具有优越性.同时,玻璃海鞘幼虫对光刺激的敏感性与习惯性可用于探索行为可塑性相关机制.(3)免疫学领域,玻璃海鞘已有成熟的固有免疫系统,并进化出部分适应性免疫系统相关基因的前体,加之编码免疫相关基因较简单,故而可以作为免疫领域研究较理想的模式生物.(4)发育生物学领域,众多研究聚焦玻璃海鞘的脊索发育过程和其中的表达调控机制,提示脊索动物共同的进化发育策略.另外有关心脏发育方向的研究则对人类心脏发育基因网络的理解做出重要贡献.(5)医学领域中,玻璃海鞘的神经复合体和虹吸管具有再生能力,以及心脏在严重损伤后仍然可以存活并恢复收缩功能,使得玻璃海鞘可作为研究再生问题和心脏受损的动物模型.同时玻璃海鞘作为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模型在新药开发方面也有其独特优势.此外,玻璃海鞘的完整生命周期仅5个月左右,便于用其观察记录衰老全过程,探索不同因子的衰老效应.总之,本综述旨在说明玻璃海鞘作为模式动物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并且有望在更多的科学研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