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扎根理论的汉方医学主题访谈与见闻实录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通过文献检索与筛选,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以扎根理论三级编码框架为指导,分析我国现代以汉方医学为主题的访谈及访日见闻实录,探索汉方医学关注领域及要点。纳入文献主要从汉方医学复兴背景、法律法规、临床工作、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汉方产业、期刊书籍、代表人物、标志事件、组织交流等方面展现日本汉方医学的现代发展图景。其中,较多文献涉及汉方医学临床诊疗方式、国际交流、药物剂型与市场销售、科研机构与临床研究,以及大学教育等具体范畴,而文献中提及的具体事件、立法、组织、期刊、书籍和人物等其他信息,又为中日两国传统医学对比研究提供了重要索引。今后可以上述各领域为切入点及主体框架,进一步获取并研究相关访谈及纪实文献,从而促进国内外传统医学的交流与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日本汉方药物的妊娠期和哺乳期风险评估及对我国中成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通过对日本汉方药物的药品说明书进行妊娠期和哺乳期风险分析,评估日本汉方药物的用药风险及其对于我国中成药妊娠期风险评估的影响,为进一步开展我国中成药的妊娠期和哺乳期风险评估提供借鉴及参考.方法:针对日本医药品与医疗器械局平台收集及整理的 148 种医用日本汉方药物相关药品说明书,分析妊娠期和哺乳期相关表述,评估具有用药风险的日本汉方药物及中药组分.结合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20 年版)、《中药药物警戒》和《中药药性论》等中药典籍,对日本汉方药物可能存在的妊娠期潜在风险进行评估.基于日本汉方药物妊娠期风险中药组分,对我国 505 种中成药进行妊娠期风险评估,分析其对我国中成药妊娠期风险的影响.结果:日本 148 种日本汉方药物中,存在妊娠风险的药物共 39 种.妊娠期风险的中药组分包括大黄、牡丹皮、附子、桃仁、牛膝、芒硝和红花,主要为自身毒性及对于流产、早产的影响.哺乳期风险日本汉方药物中,因含有大黄而易引起新生儿腹泻的药物共 18 种.根据我国典籍评估,日本汉方药物具有潜在风险共 93 种.依据日本汉方药物风险组分,我国 505 种中成药中具有妊娠期潜在风险的药物共 59 种,占 345 种未标注妊娠期禁忌药物种类的 17.1%.结论:日本汉方药物基于妊娠期和哺乳期风险的中药组分对其日本汉方药物成药风险进行评估,其特殊人群的风险表述方法对我国中成药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日本汉方颗粒剂的开发和应用历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日本汉方颗粒剂的开发可能与20世纪40年代日本便利咖啡的普及有关,其中板仓武和渡边武做出了重要贡献.1944年板仓武制成颗粒剂,1947年渡边武公开发表有关颗粒剂的文章.1950年细野史郎将颗粒剂应用于临床.1957年小太郎汉方制药公司首先销售颗粒剂,到1967年已有5类6种药物进入日本医疗保险体系,这在汉方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之后,颗粒剂的使用指导和管理原则主要由日本厚生省主持召集专家制定,《一般用汉方处方手册》在临床应用中影响很大.同时,日本汉方生药制造协会在药物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发挥了很好的协调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日本经方本原剂量研究溯源
编辑人员丨2023/8/6
通过文献考据的方法,对历代日本医家对于经方本原剂量的研究源流进行了追溯.日本汉方医学对于经方本原剂量的研究可分为“模仿-消化-独创-回顾”四个阶段,即通过遣隋使、遣唐使等直接引进中国医学的模仿阶段,包括飞鸟、奈良、平安、镰仓时代;随着后世派、古方派等流派的兴起,各流派提倡不同观点的消化阶段,包括室町、战国、安土桃山时代及江户时代初期及中期;锁国后考证派兴起,并提出了多种与中国医学界不同观点的独创阶段,包括江户时代后期及明治维新时期;近代通过药物重量实测以及实验室研究等科学方法重新分析经方本原剂量的回顾阶段.现代日本经方研究结果认为,经方1两的量值为14g,这一研究结果与历史和现实最为相符,与中国“1两约合13.8g”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从腹证与本源剂量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临床运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伤寒论》被誉为"方书之祖",其中有关腹证的论述达110余条,是现代医家遣方用药的重要参考依据.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出自《伤寒论》,参考日本汉方医家所著文献以及现代文献总结出其腹证为:胸胁苦满,脐上动悸.根据本源剂量的文献研究结合《伤寒论》原文换算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中各药物的本源剂量为:柴胡60?g,生龙骨25?g,黄芩25?g,人参25?g,桂枝25?g,茯苓25?g,生半夏32?g,大黄30?g(后下),大枣15?g,生牡蛎25?g,生姜25?g.临床常用于治疗心脑系统疾病,如卒中后抑郁、睡眠障碍、精神障碍等.临证结合腹证与本源剂量使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可增加辨证的准确性,提高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以质量一致性为导向的中药混批勾兑技术研究概况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2023/8/5
药品质量一致性关乎临床疗效与安全,受到国家和相关行业的高度重视.与化学药相比,中药源于天然,受产地、栽培加工技术、气候等自然因素影响较大,质量一致性差.质量一致性已成为中药产业发展的痛难点,严重影响中医临床疗效的稳定可控及现代研究结果的可重复、被认可,也是中成药走向国际市场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混批勾兑技术是其他行业与学科保障质量一致性的有效方法,在酿酒行业、烟草行业与香水行业广泛应用.在国外,混批勾兑技术在保障银杏叶制剂金纳多的质量一致性方面取得巨大成功,在日本汉方制剂生产应用30余年.近年来,混批勾兑技术被引入中药学领域,用于保障中药质量一致性,并取得了一定进展.该文回顾了混批勾兑技术在其他学科的应用概况,综述了国内外中药学或天然药物领域混批勾兑的算法原理与软件系统,阐述了混批勾兑技术的具体实施过程,展望了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解决中药复杂物质体系质量一致性的应用前景,以期抛砖引玉,为解决中药质量一致性难题,推动中药产业在新时代高质量高水平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技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六君子汤治疗神经性厌食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神经性厌食(AN)是以强烈拒绝摄食、体重明显减轻以致危及生命为特征,并伴有肥胖恐惧及体像障碍的身心疾病.文献报道,AN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遗传、神经内分泌失衡、脑奖赏系统病变及社会心理等方面.目前的西医临床研究中,食欲刺激、药物干预和心理治疗(如家庭干预)是治疗AN的最常用方法.新近研究发现,AN不但难以根治,而且病程会相对延长并且会增加过早死亡的风险,同时长期的住院治疗使患者及其家庭需要承担不菲的费用.AN可归属于中医的"痞满"、"虚劳"、"纳呆"、"食少"等范畴.六君子汤源自明代虞抟编著的《医学正传》,该方由四君子汤加陈皮、半夏组成,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化痰等功效,主治脾胃气虚兼痰湿症,食少便溏、胸脘痞闷、呕逆等.本文通过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知网等数据库,对六君子汤治疗AN国内外的临床报道进行了归纳总结.国医大师段富津运用六君子汤加味治疗因家长溺爱纵食所致厌食的3例患儿,取得显著疗效.周书兰等给120例AN患儿(平均年龄为6.7岁,男性患儿76例,女性患儿44例)以四逆散合六君子汤,并按照辨证施治的原则进行药物加减治疗,结果治愈62例,占51.7%;好转48例,占40.0%;无效10例,占8.3%,总有效率达91.7%.张娟娟等随机将AN患儿(平均年龄为3.42岁,男性患儿14例,女性患儿12例)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给予培菲康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加硫酸锌口服液或六君子汤加减方进行治疗,发现培菲康散加六君子汤加减方组的总治疗效果更好,能够改善患者食欲,增加食量,并提高其血锌含量.金京丽以香砂六君子汤加白芍、枳实、山楂治疗1例15岁男性AN患者,其厌食症状得到有效缓解.日本学者报道,在对发病半年且未经治疗的5例AN患者(平均年龄21.2岁,均为女性)使用汉方六君子汤(Rikunshito)联合归脾汤进行治疗,全部病例症状均迅速改善,其中2例患者在短时间内明显好转.总之,六君子汤及其加减方在临床上治疗AN可取得满意疗效,可以有效地促进食欲、改善AN症状.但是,经检索文献发现,至今未有运用动物实验探究六君子汤治疗AN的作用机制的研究报道.鉴于六君子汤在临床上防治AN疗效确切,有必要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中药治疗放化疗性口腔黏膜炎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放化疗性口腔黏膜炎是放化疗的一种常见的不良反应,其发病机制通过五个阶段模型进行阐述,其中包括一系列生物学信号的传导,尚未完全明确.目前缺乏较为理想的药物治疗方法.中药作为多靶点治疗方法,多个临床研究已证实其治疗效果.目前对于中药治疗口腔黏膜炎的作用机制研究体现在调节炎症因子,抑制炎症反应,包括下调促炎细胞因子、调节抗炎因子的水平;抗氧化应激损伤,包括上调抗氧化剂、降低过氧化产物的水平;促进黏膜修复,促进生长因子的分泌、加速黏膜修复细胞迁移;改善口腔环境,表现为抑制口腔的酸性环境;抑制细菌生长,包括抗革兰阴性菌活性、防止微生物感染;止痛,包括减轻机械性疼痛超敏反应及自发痛等方面.但多数研究仍局限于单一的作用机制,并未从多层面、多靶点进行研究.对日本汉方药Hangeshashinto的研究从抗炎、抗菌、抗氧化、止痛、促进修复多方面进行阐述,较为充分体现了中药的多靶点作用机制.该文对中药的作用机制研究进行阐述,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近代日本汉方医学的转型
编辑人员丨2023/8/5
日本汉方医学的复兴历程是传统医学研究的焦点问题,目前学界多探讨战后汉方复兴的社会因素,鲜少着眼于医学体系内部的转变,从医学理念、药物研究、医师组织、社会互动等方面考察汉方医学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的转型过程.医学理念上,汉方界主张"以汉方医学为经,西洋医学为纬",两者应优势互补;在药物研究领域,结合近代药理学和理化手段进行药物分析和品质管理,注重药物创新,开发新剂型;医师团体在组织、教育和宣传方面借鉴了近代模式;同时与西医界、产业界联合,从而形成了东西融合的现代汉方医学,促进了汉方的复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