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方己甲素对药物性聋内耳毛细胞损伤预防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前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致聋机制、药物预防及保护作用的探讨是听力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汉方己甲素也是目前广泛临床应用及热点研究的药物。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所致药物性聋的几种常见损伤机制,以及汉方己甲素在临床应用中已知的可能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引发内耳毛细胞损伤有预防和保护作用的对应机制,包括氧化应激、钙超载、FOXO3a和L型钙通道,探讨汉方己甲素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所致药物性聋的预防和保护作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日本"安政霍乱"时期汉方医家的研究与心得
编辑人员丨2周前
1858-1860年日本霍乱大流行时期,長松文忠、奥田実、浅田宗伯、大村宽、高嶋久貫、马杉质、菅間元章、和爾子讓、尾台榕堂等9位汉方医家通过临床探索、参阅中国医籍、实地调研,研究和总结了霍乱的病因、病机,成功治愈霍乱并撰写了相关著作.9位汉方医家均意识到霍乱有别于《黄帝内经》等典籍中的传统"霍乱".他们主张,霍乱源于非常之气;霍乱为外感病,多见实证,临床采用汗、吐、泻、温、清、外治等法.9位汉方医家在著作中总结各自的心得,展示他们诊疗霍乱的独到经验,主要包括:以患者的腹泻物性状、发热与否、是否腹痛区分霍乱与一般急性胃肠道疾病;尺泽及委中穴有血络隆起是霍乱将要发作的征兆,急以刺络法令泻其血,减少患者病重的可能;患者尺脉洪大,是当用生石膏之脉,尺脉沉实且腹部胀满,则是应用大黄之脉;患者剧烈的呕吐是治疗霍乱的一大难点,可用葛根加半夏汤倍生姜,或以罂粟壳为君药的济世饮,或冷服小半夏加茯苓汤,以期减缓呕吐症状,令患者能够接受后续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经典汉方通脉四逆汤古今文献分析及关键信息考证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系统梳理古今文献中关于通脉四逆汤的条文及研究,考证分析通脉四逆汤的古代文献及现代临床应用,为通脉四逆汤的现代临床应用以及制剂研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整理"通脉四逆汤"的主治病证、药物组成、炮制法、用药剂量、煎服法等信息的条文及有关临床研究,依据纳、排标准进行筛选,纳入书名、主治、药物及剂量、煎服法等,以考证通脉四逆汤的关键信息.结果 共搜集892条数据,最终筛选纳入通脉四逆汤相关条文52条,涉及古籍46本.通脉四逆汤首载于汉代张仲景《伤寒论》,由生附子、干姜、炙甘草组成.以汉代度量衡为标准将药物剂量换算至现代,建议附子用量15 g,干姜41.4 g,炙甘草27.6 g,以水600 mL,煎至240 mL,温服,去渣,日2次.古代所治主要病证为霍乱、少阴下利、手足厥逆等.共纳入27篇现代文献,分析通脉四逆汤的现代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肌肉骨骼系统及结缔组织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等.结论 通过古今文献考证分析发现,通脉四逆汤在后世流传中其药物组成、用药剂量、主治病证、煎服方法等均未有大的变化.通脉四逆汤的现代临床应用促进了中医药的传承发展,并为其药物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日本汉方制剂及其特点与中药新药研究的思考
编辑人员丨2023/8/6
通过对日本汉方制剂目录、分类、审批、生产销售等基本情况的介绍,以及对其药材、剂型、工艺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特点的分析,提出我国经典名方制剂研究应注意结合临床应用遴选经典名方,尊重中医药理论指导和中医临床应用特点,重视上市后再研究,加强质量控制研究,积极关注己上市“经典名方”制剂的再评价;中药新药研究应加强药材/饮片源头质量控制,基于人用历史开展中药复方新药研究,以“质量源于设计”的思路和理念开展中药新药的质量控制,加强工艺过程控制和质量标准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日本汉方药与我国中成药用药指导比较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随着《中医药法》的出台,经典名方制剂的应用引起各家企业的重视.目前经典名方制剂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产业、专利、质量、临床等方面,缺乏对于普及应用方面的整体研究,其中制剂说明书方面的研究作为应用研究的一个环节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分析我国现有的关于中成药说明书研究的文献,多数研究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具体样本的统计分析以及数据对比和具体建议.研究了128品目的日本汉方制剂说明书及相关用药指导,具体分析了日本汉方制剂和我国中成药在中药经典名方的选择、说明书内容以及目录索引和指导手册方面的差异,并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探讨,提出了在经典名方目录的确立、用药说明书内容以及索引方式的改善、整体指导手册及应用数据库的确立3个方面的具体建议,以对我国中药经典名方的应用和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从“尺肤”考证看日本尺肤腹诊法指导经方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本文通过详细考证“尺肤”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的意义,参考日本汉方医家的腹诊著作,提出“尺肤”乃是鸠尾至脐部皮肤的观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腹部皮肤分区对应的脏腑及汤证,介绍腹诊的基本方法,利用腹部皮肤“寒热、缓急、小大、滑涩、坚脆”的差异结合中医基础理论为临证提供更多参考.选取大建中汤证及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等5个经方腹诊代表汤证结合临床分别论述,力图使腹诊之学于理论上有源头活水,于临证上亦能有所裨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日本汉方颗粒剂的开发和应用历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日本汉方颗粒剂的开发可能与20世纪40年代日本便利咖啡的普及有关,其中板仓武和渡边武做出了重要贡献.1944年板仓武制成颗粒剂,1947年渡边武公开发表有关颗粒剂的文章.1950年细野史郎将颗粒剂应用于临床.1957年小太郎汉方制药公司首先销售颗粒剂,到1967年已有5类6种药物进入日本医疗保险体系,这在汉方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之后,颗粒剂的使用指导和管理原则主要由日本厚生省主持召集专家制定,《一般用汉方处方手册》在临床应用中影响很大.同时,日本汉方生药制造协会在药物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发挥了很好的协调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从腹证与本源剂量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临床运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伤寒论》被誉为"方书之祖",其中有关腹证的论述达110余条,是现代医家遣方用药的重要参考依据.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出自《伤寒论》,参考日本汉方医家所著文献以及现代文献总结出其腹证为:胸胁苦满,脐上动悸.根据本源剂量的文献研究结合《伤寒论》原文换算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中各药物的本源剂量为:柴胡60?g,生龙骨25?g,黄芩25?g,人参25?g,桂枝25?g,茯苓25?g,生半夏32?g,大黄30?g(后下),大枣15?g,生牡蛎25?g,生姜25?g.临床常用于治疗心脑系统疾病,如卒中后抑郁、睡眠障碍、精神障碍等.临证结合腹证与本源剂量使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可增加辨证的准确性,提高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日本汉方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研究概况
编辑人员丨2023/8/5
日本在20世纪末提出大部分糖尿病都不是“消渴”,认为症状上可以称之为“消渴”的糖尿病,实际上已经到了糖尿病并发症时期,采用西医进行血糖管理不再容易,到了“消渴”这一步,在改善症状方面,相比现代医学,汉方治疗是更为主要的治疗手段.发病原因不同的糖尿病中医证型不同,肥胖为发病原因的多表现为实热证.日本汉方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常用处方包括糖尿病肾病常用方剂、糖尿病神经功能障碍常用方剂、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常用方剂等,其中糖尿病肾病常用方剂主要包括八味地黄丸和柴苓汤;糖尿病神经功能障碍常用方剂包括牛车肾气丸、舒经活络汤、桂枝加术附汤、抑肝散、加味逍遥散、人参养荣汤等;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包括下肢动脉病变和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病变的常用方剂为归芪建中汤,糖尿病足的常用方剂为归芪建中汤加附子.日本汉方的研究模式和发展现状能为我们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鉴,但多以小样本自主研究为主,一般规律及用单味药的作用机制阐述整个中药复方的功能并不完整,掩盖了复方整体的功能性,在临床应用上也不能彰显其用药的灵活性.今后,应加强治疗糖尿病并发症中医药的系统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日本刺络专著《刺络编》小考
编辑人员丨2023/8/5
从日本刺络史、成书背景及渊源、主要内容等方面展开论述,探讨日本江户时代获野元凯所著《刺络编》的学术特色与价值.该书从汉兰折衷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刺络疗法的理论与操作.关于刺络理论,荻野元凯最先提出“达郁”的观点,他认为刺络是通过疏通气血治疗疾病.刺络前应熟知刺络禁忌与刺变的应对方法,注意刺络安全;刺络时讲究灵活选络,并可根据不同的疾病选择针具,放血量也需因人而异;在刺络的过程中可根据血液的性质、颜色及味道判断病情.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尺中、手背、腘中、少商、大敦、额上、鼻中、舌下、外肾等9个部位的刺络方法及主病.《刺络编》在理论与临床上丰富了日本刺络疗法,对现今刺络疗法的应用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