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二黄止痛凝胶剂基质处方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优选二黄止痛凝胶剂的基质处方。方法:以凝胶剂中卡波姆940、三乙醇胺及甘油量为考察因素,以制剂的外观性状、稳定性、黏度和盐酸小檗碱体外累计释放量为综合评价指标,利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最佳处方工艺。结果:拟合回归方程为 Y=82.25+ 4.95 A+5.19 B+1.41 C+1.51 AB+0.904 0 AC-0.531 9 BC-2.92 A2-1.80 B2-0.182 1 C2, P<0.000 1, r值为0.977,方程回归拟合度较高最佳工艺处方:卡波姆940量为1.84%,三乙醇胺量为卡波姆940的1.30倍,甘油量为13.99 g,3批验证试验的平均综合评分为88.56分,与预测值的偏差分别为2.93%、2.85%、1.55%。 结论: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的二黄止痛凝胶剂制备工艺稳定,实现了处方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头顶一颗珠总皂苷提取工艺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优选头顶一颗珠总皂苷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星点设计,以头顶一颗珠中的3种主要皂苷成分(重楼皂苷Ⅵ、重楼皂苷Ⅶ和偏诺皂苷元-3-O-α-L-鼠李糖基(1→4)-[O-α-L-鼠李糖基(1→2)]-O-β-D-葡萄糖苷(PRRG)的总提取率为评价指标,以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为主要影响因素,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和二项式拟合,采用效应面优化法选择头顶一颗珠总皂苷的最佳提取工艺。结果:头顶一颗珠总皂苷的最优提取工艺为:69%乙醇回流提取2次,料液比为1∶9.7,提取时间为1.9 h,二项式拟合复相关系数 r=0.966 1,提取预测值与实际值偏差4.68%。 结论:星点设计-效应面法可用于头顶一颗珠总皂苷提取工艺的优化,精密度较高,可预测性好,该法确定的最佳工艺条件下提取率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伤科活血颗粒提取工艺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优选伤科活血颗粒的提取工艺。方法:以提取溶剂倍数、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为考察因素,以提取液中阿魏酸含量、芍药苷含量、干膏率为综合评价指标,结合单因素试验和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最佳处方工艺。结果:建立的二项式拟合方程为: Y=96.16+2.42 A+0.63 B-3.76 AB-1.57 A2-1.87 B2( P<0.01),方程模型显著。最佳提取工艺为溶剂倍数为16倍,提取2次,每次提取64 min,3批验证试验的偏差率分别为2.00%、3.23%、0.66%。 结论:星点设计-效应面法所建立的模型预测性高,筛选出的提取工艺稳定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CCD-RSM联用D-最优混料设计优化抗下肢静脉血栓颗粒制剂工艺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CCD-RSM)联用D-最优混料设计,优化抗下肢静脉血栓颗粒的制剂工艺.方法 以溶媒用量、煎煮时间为主要考察因素,以有效成分丹酚酸B和多糖含量及干膏收率的总评归一值(OD)为评价指标,采用CCD-RSM确定最佳提取工艺;以颗粒吸湿率为评价指标,结合溶化性、成型率、休止角等,利用D-最优混料设计优选最佳成型工艺.结果 最佳提取工艺:采用8倍量水提取2次,每次100 min.成型工艺为浸膏与辅料比例1:2,辅料间比例为可溶性淀粉:糊精:蔗糖=0.452:0.518:0.030.结论 优选的制剂工艺条件稳定、可行,可为抗下肢静脉血栓颗粒的生产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基于质量源于设计理念的热炎宁合剂提取工艺优化及提取过程评价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热炎宁合剂是"秦药"优势中成药品种之一,该研究基于质量源于设计(quality by design,QbD)理念,对热炎宁合剂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研究,以咖啡酸、虎杖苷、大黄素和白藜芦醇为关键质量属性(critical quality attributes,CQAs),采用Plackett-Burman试验确定料液比、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为关键工艺参数(critical process parameters,CPPs),通过星点设计-效应面法试验设计建立数学模型,构建设计空间并验证,获取热炎宁合剂最优的提取工艺为料液比 11.84 g·mL-1、提取温度 81℃、提取2 次.在最佳提取工艺下采用近红外光谱法(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建立提取过程中CQAs的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square,PLS)定量模型,结果显示,4 个CQAs定量模型的校正集相关系数(Rc)和验证集相关系数(Rp)均超过 0.9,校正集均方根误差(RMSEC)分别为 0.744、6.71、3.95、1.53 μg·mL-1,验证集均方根误差(RMSEP)分别为 0.709、5.88、2.92、1.59 μg·mL-1.表明该研究优化得到的热炎宁合剂提取工艺合理、可行且稳定可靠,所建立的NIRS定量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性,可用于提取过程中CQAs含量的快速测定,可为热炎宁合剂的工艺研究及质量控制提供实验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pH值依赖型岩黄连碱口服结肠靶向纳米粒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 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central composite design-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CCD-RSM)优化 pH 值依赖型岩黄连碱口服结肠靶向纳米粒(dehydrocavidine-chitosan/pectin-nanoparticles,DC-CS/PT-NPs)制备工艺,并对其进行质量表征及体外释放行为评价.方法 采用离子凝胶法制备DC-CS/PT-NPs,以粒径、PDI、ζ电位、包封率、载药量作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考察和CCD-RSM优化DC-CS/PT-NPs制备工艺.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差示扫描量热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和 X 射线衍射法(X-ray diffraction,XRD)对 DC-CS/PT-NPs进行表征,并进行体外释放性能评价.结果 最佳处方为壳聚糖质量浓度为1.5 mg/mL,果胶质量浓度为1.5 mg/mL,TPP质量浓度为2.0mg/mL,壳聚糖pH值为5.0.DC-CS/PT-NPs包封率为(61.64±1.77)%,载药量为(8.05±0.18)%,粒径为(418.65±4.92)nm,ζ电位为(-14.14±0.22)mV.DC-CS/PT-NPs呈均匀的球形或类球形;制备成纳米粒后,药物的晶型发生了改变;体外释药结果表明,DC-CS/PT-NPs在人工胃液中2 h仅释放24.35%,在人工小肠液中4 h累积释放率<40%,在人工结肠液中10h累积释放率>85%.结论 CCD-RSM所建立的模型可用于DC-CS/PT-NPs处方优化,DC-CS/PT-NPs具有良好的体外结肠释药特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硼砂煅制工艺优化及质量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优化硼砂煅制工艺,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 以铺设厚度、煅制温度、煅制时间为影响因素,失水率、蓬松度、粉碎率、四硼酸钠含量为评价指标,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硼砂煅制工艺.采用扫描电镜(SEM)、热重分析(TG)、拉曼光谱、X射线衍射(XRD),比较硼砂煅制前后质量差异.结果 最佳条件为铺设厚度 2 cm,煅制温度 365℃,煅制时间 100 min.煅制后,硼砂微观形态、成分组成、晶型结构发生变化,失去全部结晶水而转变为非晶体状态.结论 该方法稳定可行,可用于工业大批量生产煅硼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基于信息熵理论的BP-ANN结合CCD-RSM优化黄连-黄柏提取工艺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 基于熵权法结合星点设计-效应面法(CCD-RSM)和误差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BP-ANN)建模优化黄连-黄柏的提取工艺.方法 采用HPLC测定表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小檗碱的含量,应用UV测定总生物碱的含量,并计算提取量.采用信息熵理论对上述 5 个指标的的提取量与干膏得率进行综合评分,以CCD-RSM的 13 组数据作为训练数据,采用BP-ANN进行建模及分析,以综合评分作为考察指标,仿真模拟预测黄连-黄柏最佳提取工艺参数.结果 最佳提取工艺为加 11 倍量水煎煮 2 次,每次煎煮 95 min,此时综合评分达到最大值 106.41.结论 BP-ANN建立的数学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性,优化的提取工艺高效、稳定、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拉帕替尼自微乳给药系统的制备与体内外质量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 制备拉帕替尼自微乳给药系统,进行体外质量评价与大鼠体内药动学性质考察.方法 通过检测拉帕替尼在不同辅料中的溶解度,选择合适的辅料绘制伪三元相图,利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处方组分,确定最终处方.对制备的拉帕替尼自微乳进行粒径、Zeta电位检测,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微观形态,并考察不同介质、不同稀释倍数、不同放置时间对粒径的影响,进行拉帕替尼自微乳与拉帕替尼混悬液体外释放实验与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结果 最终确定拉帕替尼自微乳处方为玉米油∶油酸∶RH40∶TP=20∶20∶48∶12,平均粒径为(35.88±0.61)nm,Zeta电位为(-2.81±0.25)mV;在不同介质(pH 1.0、pH 4.5、pH 6.8)、不同稀释倍数(1∶50、1∶100、1∶200)下放置6 h,粒径稳定;体外释放48 h,药物累计释放量达70%;大鼠药动学实验结果显示,与拉帕替尼混悬液相比,拉帕替尼自微乳的Cmax与AUC显著提高.结论 拉帕替尼自微乳给药系统性质稳定,改善了药物的溶解度,提高了拉帕替尼在大鼠体内的生物利用度,对拉帕替尼新剂型的研发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葛花-枳椇子"药对总黄酮微乳的制备及质量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葛花-枳椇子"药对中黄酮类有效部位因其不稳定特性,在体内生物利用度较低,该研究利用具有两性载体性质的微乳解决此问题.通过油相与乳化剂、助乳化剂的滴定配伍试验进行伪三元相图的绘制,筛选空白微乳的处方组成;以平均粒径、PDI为评价指标,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处方;得到投药量较高的载药微乳,对其理化性质、外观形态、稳定性进行质量评价.结果发现,以丁酸乙酯为油相、聚山梨酯 80(吐温 80)为表面活性剂、无水乙醇为助表面活性剂时,得到的微乳区域面积最大,Km 在结果相差较小时选择 1∶4以保证制剂的使用安全性;利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的处方组成为丁酸乙酯(16.28%)-吐温 80(9.59%)-无水乙醇(38.34%).当投药量达到体系总质量 3%时制得的总黄酮微乳外观澄清透明,其平均粒径、PDI、电位分别为(74.25±1.58)nm、0.277±0.043、(-0.08±0.07)mV,透射电镜(TEM)下载药微乳呈圆球形,均匀分布;离心稳定性与温度稳定性良好,未见分层、破乳现象;显著提高了总黄酮的体外溶出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