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振动筛分机除尘系统优化及现场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针对催化剂产品生产工艺中振动筛分机粉尘危害严重、治理困难的问题,应用计算流体动力学Fluent软件对振动筛分机主要粉尘逸散点,包括细料/粗料出料口和产品出料口吹扫除尘点的局部排风除尘系统进行数值模拟计算,提出振动筛分机局部通风除尘系统最优设计方案和关键技术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在无需送风吹扫的情况下可通过设置上吸罩防止粉尘扩散,但需对排风量进行准确分析计算,过大或过小均会增加粉尘外溢量。在需要吹扫的前提下,需控制送风风量使出料口形成15 cm高度的8 m/s的风速带,可在有效去除催化剂产品固体颗粒表面粉尘的同时,又确保催化剂产品落入料桶。将模拟结果在某催化剂公司的振动筛分机进行应用,作业场所最大粉尘浓度由改造前的45.80 mg/m 3降至5.46 mg/m 3,有效改善了作业场所工作环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含富血小板血浆的功能化多组分生物墨水应用于创面原位双层生物打印促进创面愈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创面原位三维生物打印是一项根据皮肤缺损结构迅速精准修复创面的技术,应用前景广阔。多组分生物墨水的配方仍需探索完善,以提高打印细胞和生物墨水的性能。富血小板血浆(PRP)作为患者组织损伤后特异性自体复合生长因子的来源,具有启动组织修复和促进组织再生的潜在能力。此研究旨在制备PRP?海藻酸?明胶(AG)复合水凝胶生物墨水,筛选优化关键配制参数,并评价其在体内外的生物效应。其三维生物打印时采用挤压工艺打印皮肤结构,并向其中分层打印加入真皮Fb和表皮干细胞。研究结果显示,PRP的加入不仅改善了种子细胞的行为,而且使后者能以旁分泌的方式调节血管内皮细胞成管和巨噬细胞极化;PRP掺入浓度为5%时效果最佳。进一步活体原位生物打印观察显示,与单纯AG生物墨水相比,PRP的加入能有效调节创面修复炎症反应,并快速启动血管生成,进而加速创面闭合,提高愈合质量。此研究揭示了PRP这种可快速简便从患者分离获得的具有修复再生初始信号功能的自体血浆成分,用于自体创面三维生物打印治疗的潜力。结合自体皮肤细胞快速分离技术及原位打印控制技术,有望实现个体化创面精准修复的临床转化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用于伤口镇痛及愈合的PLGA-PEG-PLGA热敏凝胶的制备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构建一种由PLGA-PEG-PLGA/甘油组成的温敏凝胶系统,用以负载盐酸布比卡因和多聚脱氧核糖核苷酸复方药物.方法 以胶凝温度作为关键响应参数,单因素法初步筛选凝胶基质浓度、药物装载量以及甘油添加量.随后,采用正交实验设计,并引入渗透压作为优化参数,以深化配方的优化过程.最后,对优选的配方进行质量评估.结果 优选配方包含16%PLGA-PEG-PLGA、5%甘油、2%盐酸布比卡因,0.4%多聚脱氧核糖核苷酸.常温下配方呈均一透明溶液态,胶凝温度33.83 ℃,胶凝时间100s,pH值3.11,渗透压836 mOsm,可注射性及黏附性良好.药物体外释放符合Ritger-peppas方程.开放型伤口模型证实了该样品能够有效促进伤口的愈合,达到镇痛的效果.结论 优选配方制备工艺简单,各项质量指标均符合要求,有望在临床中得到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雷公炮炙论》的白矾蜂巢制炮制工艺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传承古法,建立白矾蜂巢制的炮制工艺.方法 以炮制品外观性状、硫酸铝钾的含量、蜂巢制白矾粉末色度、溃疡损伤程度为指标,采用单因素结合星点设计-响应面法对白矾蜂巢制炮制工艺进行考察.最后采用扫描电镜法和红外光谱法对白矾、蜂巢制白矾及煅制品枯矾进行鉴别与质量控制.结果 确定了白矾蜂巢制的最佳炮制工艺为取白矾样品,置于煅药炉中煅烧,加热温度为(587+5)℃,加热时间为60min,取出,趁热加入0.6倍量蜂巢,保持温度继续加热180min,取出晾凉后,研成粉末状,用麻纸包裹,埋于深12~15cm的土壤中,土壤温度为20~25 ℃,土壤水分为20%~40%,坑埋时长为12h,即得.白矾炮制前后微观形态变化显著,炮制品粒子粒度变小,表面结构更粗糙,疏松多孔结构明显,蜂巢制白矾与煅制品枯矾相比表面的碎屑呈圆柱状或椭圆状,加入蜂巢使晶体结构出现融合现象,晶体边缘更加圆钝.白矾的红外光谱特征峰为 618、918、1113、1670、3441cm-1,蜂巢制白矾的特征峰为472、617、688、1121、1242、1 640、3 446 cm-1,枯矾的特征峰为477、618、688、1 112、1 645、3 458 cm-1,3者峰形和峰强度存在明显差异,且相似度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均显示3者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白矾蜂巢制工艺遵古继承了《雷公炮炙论》中的传统炮制方法,保留了传统煅制的特点,量化了关键操作技术点温度以及前后时间等重要参数,经验证工艺条件稳定、合理、可行性强,为大工业的生产提供了理论基础.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分析法可以从微观形态层面和成分结构变化2个方面对白矾生品、蜂巢制白矾和枯矾进行鉴别与质量控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至真方固体双向发酵工艺的建立及其药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以中药固体双向发酵方法,建立至真方的新型发酵工艺.方法 ①通过文献研究拟定候选发酵菌种.对候选发酵菌种进行平板混合实验,考察各菌种间生长兼容性.采用CCK-8 细胞增殖抑制实验,比较不同发酵条件下所得产物对人结直肠癌细胞(HCT-8)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评判发酵体系的优劣,从而确定发酵菌种、发酵时长等关键发酵参数,建立发酵工艺.②通过 HCT-8 细胞增殖抑制率,以及巨噬细胞(RAW264.7)NO释放率和吞噬活性测定,比较至真方发酵前后的体外药效差异.结果 黑曲霉和酵母菌为最优发酵菌种组合,4 d为最优发酵时长.在此发酵条件下,发酵组对HCT-8 细胞的IC50 为 67.41 μg·mL-1,生药组对HCT-8 细胞的IC50 为 1 032 μg·mL-1;与生药组比较,发酵组能显著抑制RAW264.7 释放炎症因子NO,并显著提升其吞噬活性.结论 该研究建立了至真方固体双向发酵新工艺.在该发酵体系下,至真方的体外抗结直肠癌活性、抗炎活性和促免疫活性得到显著提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人抗凝血酶-Ⅲ浓缩制剂的制备与质量评价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建立一种从废弃的Cohn法组份Ⅳ沉淀中提取制备人抗凝血酶Ⅲ浓缩制剂的工艺,并通过与国外已上市人抗凝血酶-Ⅲ产品进行质量及相关药代动力学参数对比,评价制备的人抗凝血酶-Ⅲ浓缩制剂的质量情况.方法 对制备的人抗凝血酶-Ⅲ浓缩制剂和国外已上市人抗凝血酶-Ⅲ产品Thrombate Ⅲ?进行活性、纯度、肝素亲和力等关键质量属性的检测对比,并进行小鼠体内消除半衰期对比研究,评价 2 种制品的质量相似性.结果 制备的人抗凝血酶-Ⅲ浓缩制剂活性为 56.7 IU/mL,Thrombate Ⅲ?活性为 53.4 IU/mL;制备的人抗凝血酶-Ⅲ浓缩制剂的纯度为 99.1%,Thrombate Ⅲ?的纯度为 97.3%;制备的人抗凝血酶-Ⅲ浓缩制剂中具肝素亲和活性的分子约为89.1%,Thrombate Ⅲ?分子中具肝素亲和活性的分子约为 84.6%;制备的人抗凝血酶-Ⅲ 浓缩制剂的比活为10.98 IU/mg,Thrombate Ⅲ?的比活为 9.98 IU/mg;制备的人抗凝血酶-Ⅲ浓缩制剂在小鼠体内的消除半衰期为5.19 h,Thrombate Ⅲ?在小鼠体内的消除半衰期为 4.85 h;经t检验分析,制备的人抗凝血酶-Ⅲ浓缩制剂中的hAT-Ⅲ与Thrombate Ⅲ?中的hAT-Ⅲ在小鼠血清中的药物消除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3 1).结论 与国外已上市同类产品Thrombate Ⅲ?相比,制备的人抗凝血酶-Ⅲ浓缩制剂的各项关键质量指标均非劣于Thrombate Ⅲ?,说明本文所述人抗凝血酶-Ⅲ的制备工艺能有效从废弃的Cohn法组份Ⅳ沉淀中提取高质量的人抗凝血酶-Ⅲ制剂,能有效提高人血浆综合利用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质量源于设计理念的热炎宁合剂提取工艺优化及提取过程评价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热炎宁合剂是"秦药"优势中成药品种之一,该研究基于质量源于设计(quality by design,QbD)理念,对热炎宁合剂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研究,以咖啡酸、虎杖苷、大黄素和白藜芦醇为关键质量属性(critical quality attributes,CQAs),采用Plackett-Burman试验确定料液比、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为关键工艺参数(critical process parameters,CPPs),通过星点设计-效应面法试验设计建立数学模型,构建设计空间并验证,获取热炎宁合剂最优的提取工艺为料液比 11.84 g·mL-1、提取温度 81℃、提取2 次.在最佳提取工艺下采用近红外光谱法(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建立提取过程中CQAs的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square,PLS)定量模型,结果显示,4 个CQAs定量模型的校正集相关系数(Rc)和验证集相关系数(Rp)均超过 0.9,校正集均方根误差(RMSEC)分别为 0.744、6.71、3.95、1.53 μg·mL-1,验证集均方根误差(RMSEP)分别为 0.709、5.88、2.92、1.59 μg·mL-1.表明该研究优化得到的热炎宁合剂提取工艺合理、可行且稳定可靠,所建立的NIRS定量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性,可用于提取过程中CQAs含量的快速测定,可为热炎宁合剂的工艺研究及质量控制提供实验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基于正交设计优化新鲜川芎中挥发油提取工艺
编辑人员丨2024/7/20
为优化川芎挥发油提取工艺,建立以新鲜川芎为原料提取制备挥发油的新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乙醇回流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进一步考察优选回收浓缩、油水分离等关键工艺参数.以藁本内酯和洋川芎内酯A作为指标成分,应用HPLC一测多评法进行含量测定.以提取量、油收率、油含量为评价指标,最终确定川芎挥发油提取制备新方法为:鲜川芎切片,加8倍量70%乙醇回流提取2次(以干药材计,第一次需测定鲜川芎水分,调节乙醇浓度为70%),每次1.5 h,滤液回收浓缩至2.0~3.0g生药/mL,静置过夜,弃去水层,上层乳化层加热至60℃离心,分取油层,余下乳化层再加氯化钠至饱和并加热至60 ℃离心,合并油层,即得川芎挥发油.新方法所得川芎挥发油收率约为3%,藁本内酯和洋川芎内酯A含量达70%.该研究所建立的新方法生产设备要求低、操作简便易行,可实现川芎挥发油的高效制备,且含量高、品质优,为川芎挥发油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利用实验设计筛选并优化SARS-CoV-2单抗F61亲和层析阶段工艺参数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 利用实验设计(Design of Experiment,DoE)筛选及优化实验对SARS-CoV-2单抗F61亲和层析工艺参数进行筛选及优化,获得最佳工艺条件.方法 选择8个可能在亲和层析中影响实验响应结果的工艺参数并制定其水平范围,利用DoE筛选实验对选择的工艺参数进行8因子2水平筛选实验,通过检测响应值,用统计学软件拟合数学模型,经帕累托图分析获得3个显著影响关键质量属性的关键工艺参数(P<0.05),再选择DoE响应曲面法对关键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实验.首先完成全析因实验设计部分,检测响应结果拟合数学模型,分析弯曲项P值判断显著因子的工艺参数范围处于最佳范围内(弯曲P<0.05)后,再根据实验的序贯性补齐中心复合表面设计(central composite face-centered design,CCF)实验,通过检测响应结果拟合响应曲面模型,获得工艺最佳条件范围,最终通过重复试验验证最佳参数值的稳定性.结果 在筛选实验中获得在亲和层析阶段影响F61的显著因子为洗脱缓冲液pH、洗脱缓冲液盐浓度、中间淋洗缓冲液盐浓度、平衡缓冲液盐浓度.通过CCF实验最终获得亲和层析中关键工艺参数的最佳条件,当洗脱缓冲液pH为3.2、洗脱缓冲液盐浓度为0.07 mol/L NaCl、中间淋洗缓冲液盐浓度为0.31 mol/L NaCl,F61在亲和层析阶段收率达95.25%,宿主细胞蛋白(host cell protein,HCP)残留量为97.33 ppm,样品单体纯度达98.51%.结论 用不同类型DoE方法进行了F61亲和层析阶段工艺参数的筛选和优化,获得了最佳工艺条件,为F61纯化工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基于Plackett-Burman和G1-熵权法设计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中药颗粒成型工艺:以小儿热速清颗粒为例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基于Plackett-Burman和G1-熵权法设计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小儿热速清制粒成型工艺.方法:以二次成型率、吸湿率、休止角、溶化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优选合适的因素与水平进行Plackett-Burman设计进而确定关键工艺参数,采用基于G1-熵权法结合响应面设计优化小儿热速清颗粒的成型工艺.结果:优化后处方为药辅质量比7∶3,糊精∶甘露醇质量比1∶1,矫味剂阿司帕坦质量分数0.3%、蜜桃香精质量分数0.2%;工艺:80%乙醇(2%PVP-K30)为润湿剂湿法制粒,60 ℃干燥1h;综合评分的平均值为94.46.结论:该制备工艺可靠、稳定、重复性好,可用于优化小儿热速清颗粒的成型工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