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区药品储存环节用药错误防范技术指导原则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住院病区存放少量常用和急救药品可方便患者临时治疗,并可为危重患者的救治赢得宝贵时间,但病区药品储存环节存在用药错误的风险。为加强病区储存药品的管理,减少用药错误,合理用药国际网络中国中心组临床安全用药组、中国药理学会药源性疾病学专业委员会和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社组织医学、药学、护理、医院管理等专业的专家,以《中国用药错误管理专家共识》为依据,制定《病区药品储存环节用药错误防范技术指导原则》。病区药品储存环节有关的用药错误包括药品储存不当、药品品规错误、药品数量错误、药品放置错误。风险因素包括管理因素(管理制度不健全、未指定专人或专岗管理、未实施定期检查督导)、流程因素(未制定相应的标准操作流程或操作流程不完善或不合理)、环境因素(药品存放空间和设备不符合要求、未提供专门的标签)、人员因素(未对药品使用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人员安排不合理)和药品因素(病区存储的药品种类和数量过多)。防范策略包括技术策略(强制和约束性管理策略、实施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制定标准化的标识和流程、建立规范目录清单和审核项目清单)和管理策略(建立管理体系和制度、配备充足的人力资源、加强培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医院药品和耗材物联网智能管理实践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在公立医院药品和耗材零加成的政策背景下,以临床实践问题为导向,以信息化平台为抓手,构建医院药品和耗材的物联网智能管理体系值得探讨。医院采用智能药柜延伸病区管理、耗材"一物一码"二级库房管理模式,再造物资供应流程,最终实现信息全程可追溯,统一物品流和数据流,节省人力资源,提高运营管理效率,达到保安全、降成本、增效益的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物联网平台的传统病房智慧升级后的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物联网平台对传统病房进行智慧升级,实现病区智慧化、精细化管理,对升级后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于2020年6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心内科2个病区作为试点单元,实施智慧化病房管理模式。以易改造、易施工、易维护为原则,在实现物联网全覆盖的基础上,接入硬件和软件系统,完成传统病房智慧升级,采用结构化观察、半结构式访谈法评估升级后工作效率以及患者的使用体验。结果:升级后生命体征采集与记录耗时、护理风险评估与耗时、标识牌制作与悬挂耗时分别为(4.24 ± 0.87)、(4.07 ± 0.86)、0 min与升级前的(6.50 ± 2.95)、(4.73 ± 1.62)、(1.13 ± 0.43)min相比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8.04、3.99、28.96, P<0.01)。半结构式访谈结果显示,患者认为智慧病房智能化,节省人力和等待时间;操作简单,改善医护工作者和患者使用体验;系统更新不及时等问题。 结论:传统病房智慧升级有助于患者精细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医护工作者和患者使用体验,在未来发展中不断改进,可为同类病区的智慧升级提供实践路径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智能化心身干预方案在中晚期癌症患者症状群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认知行为疗法的智能化心身干预方案对中晚期癌症患者疼痛、疲乏、睡眠障碍症状群及不良情绪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9—12月在山西省某三甲医院肿瘤科住院的77例中晚期癌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病区分为对照组( n=39)和试验组( n=38),对照组进行肿瘤疾病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智能化的心身干预。采用中文版简明疼痛评估量表(BPI-C)、中文版简明疲乏评估量表(BFI-C)、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以及患者健康抑郁问卷(PHQ-9)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效果进行评价。 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疼痛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试验组患者干预后疼痛得分与干预前相比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疲乏得分均下降,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干预后试验组疲乏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睡眠、焦虑、抑郁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中晚期癌症患者症状群管理的智能化方案初步证明对患者的疼痛、疲乏、睡眠障碍症状群及心理情绪问题具有一定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医院呼吸治疗远程管理和智慧化平台的探索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建设基于呼吸治疗电子病历系统,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医院呼吸治疗远程管理智慧化平台,有利于提高危重患者呼吸治疗管理水平。医院呼吸治疗远程管理智慧化平台的构建包括建立结构化呼吸治疗电子病历;获取不同品牌、型号呼吸机数据,并与电子病历系统对接;人工智能对呼吸系统疾病病理生理学以及特定干预措施背后的生理学、病理进行分析,辅助诊断、指导治疗并预测预后;构建跨院区、病区远程网络。平台的建立能够实现全院多点呼吸治疗设备数据采集、实时呼吸分析和报警,从而实现数据远程访问、信息集中化、数据标准化,以实现院内、院间医患的呼吸治疗远程管理。利用智慧化平台管理尽管有许多优点,但具体落实仍存在挑战,包括数据隐私和安全方面的潜在问题、实施和维护的财务和人力成本问题,且系统平台需要不断优化,临床使用需要专业培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德尔菲法构建普通病房护理电子智能看板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基于德尔菲法构建普通病房护理电子智能看板系统,在临床应用并研究其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为类实验研究,整群抽样法分别抽取2021年11月和2022年1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电子看板试点病区工作的39名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通过德尔菲专家函询,构建普通病房护理电子智能看板各级菜单及其详细内容并展开应用,采用中文版护士交班评估量表评价应用前后护理人员的交班效果。结果:2轮函询专家的权威系数分别为0.868和0.886,专家咨询的Kendall协调系数分别为0.068和0.076(均 P<0.01)。最终形成的电子智能看板包含一级菜单4个,二级菜单8个,三级菜单13个;电子智能看板应用后,护士交交班评估量表总分由(79.62 ± 7.64)分提升至(83.51 ± 2.4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03, P<0.05)。 结论:构建的护理电子智能看板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可靠性,能够改善护士交班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智能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对非重症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建立并应用智能早期预警评分系统(electronic further 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 system, e-fMEWS),探讨其在非重症单元住院患者病情评估及预警中的作用,以期为临床护理人员提供早期、动态识别患者病情潜在恶化风险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12月及2020年1月至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多个非重症单元住院患者262 805例。其中2018年1月至12月住院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由责任护士使用传统的单一评估指标启动应急反应系统;2020年1月至12月的患者作为研究组,应用e-fMEWS启动应急反应系统。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⑴患者住院时间≥24 h;⑵患者年龄≥14周岁。排除标准:⑴患者入院前进行过心肺复苏;⑵患者治疗中途中止治疗或者转院;⑶接受姑息治疗患者;⑷急诊预检分诊I级收治非重症病区的患者。比较两组患者快速反应小组(rapid response team, RRT)启动情况、心搏呼吸骤停小组启动情况,以及启动RRT的患者心搏呼吸骤停发生例数、有创机械通气例数、转入重症监护室例数、住院天数及预后情况。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进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结果:e-fMEWS评估下,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心搏呼吸骤停小组启动比例下降0.03%;启动RRT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缩短,发生院内呼吸心搏骤停例数下降(12.2% vs. 13.2%)及转入重症监护单元例数较少(42.8% vs. 50.6%),治愈/好转率提高(58.4% vs. 56.1%)。 结论:应用e-fMEWS有助于临床护理人员快速、准确识别患者病情潜在恶化风险,通过早期识别非重症单元的潜在重症患者,早期干预、及时治疗,避免不良事件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医院病区麻醉药品智能管控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构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病区麻醉药品智能管控体系并评估其实施效果。方法:在引入智能药柜的基础上开发相关软件建立与智能药柜和医院信息系统对接的麻醉药品智能管控系统,构成麻醉药品智能管控体系。在管控系统中建立病区远程麻醉药品基数数据库(基数库),根据取用病区基数药品还是住院药房药品设计2条麻醉药品批号锁定闭环通路。基于智能药柜功能系统建立麻醉药品智能化管理流程,分别在处方开具、处方审核、药品调配和帐册登记等环节进行流程重塑。比较管控体系实施前、后流程重塑环节的工作效率。结果:成功构建了麻醉药品智能管控体系。全院所有病区均部署了基数库,实现了全院级远程管理。2条批号锁定闭环通路有效管控了麻醉药品的先进先出,并解决了麻醉药品批号追溯难的问题,实现了麻醉药品从入库到患者应用全流程的批号闭环追踪和实时统计、准确查询的精细化管控。智能化管理流程的建立避免了医师处方开具环节和药品调配环节的手工操作程序,简化了药师处方审核程序,提高了处方开具、审核和药品调配的准确率。管控体系实施后医师开具医嘱/处方、护士处理问题处方、药师审核处方、调配药品和药房盘点、专册登记等各项工作的耗时均明显少于管控体系实施前(均 P<0.001),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结论:通过构建医院病区麻醉药品智能管控体系,初步实现了全院麻醉药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全程闭环式可追溯管理,并明显提高了工作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智能化护理体系文件管理系统的建立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建立并应用智能化护理体系文件管理系统,为临床护士提供床旁指导,规范临床护理服务。方法:建立智能化护理体系文件管理系统,并在临床成功应用,其功能包括上传管理、智能检索、跨专科共享、多终端查阅、阅读痕迹管理、个体化文件修订提醒及文件效期管理等。收集人工管理纸质版体系文件和智能化系统管理电子体系文件时文件管理耗时、文件检索时间、文件管理中问题发生率的情况,评价智能化护理体系文件管理系统的应用效果。结果:文件管理员领取、回收文件年均耗时原来为(492.68 ± 14.04)min与(195.43 ± 8.12)min,系统建立后可直接在电脑上做文件更新和作废处理,彻底节省了领取与回收的时间;检索目标文件耗时由原来的(82.72 ± 7.47)s下降至(44.75 ± 5.28)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34.242, P<0.01);病区文件缺失平均发生率为2.78%,版本不一致平均发生率为5.56%,系统上线后,文件统一管理、同步更新,杜绝文件缺失及版本不一致的情况;不再需要打印纸质文件,显著降低耗材成本。 结论:通过智能化护理体系文件管理系统的建立及应用,合理优化文件管理流程,有效提高文件使用的准确性与便捷性,降低文件管理的人力与耗材成本,提高文件管理的效率与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医护一体化模式和排队机制在手术安排与调度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医护一体化模式和排队机制制订手术安排与调度方案,并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将2018年在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完成手术的患者设为对照组,2019年同期完成手术的患者设为试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调度方法,试验组在医护一体化和排队机制的理论基础上制订手术安排与调度方案,在方案实践中通过达成医护一体化共识。各科室制订接台细则、提交手术信息和需求时预排序,手术室根据各病区手术信息安排手术、运行规则、手术室护士能级匹配及动态调整、明确急诊手术的接台办法、实时监测与反馈等,严格执行既定方案,并通过手术台利用率观察其应用效果。结果:2019年平均每个手术台完成手术5.36例/d,手术台利用率由91.26%提升至95.74%。结论:应用基于医护一体化和排队机制的手术调度方式,能够实现医护共同决策、合作,在提高手术台利用率等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在未来,可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方法不断优化手术调度模式、提高手术室运行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