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例老年急性肺栓塞患者临床诊治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肺栓塞(APE)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治及结局,以加强APE诊断意识,减少漏诊及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收治的APE老年(年龄≥60岁)确诊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危险因素、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肺栓塞临床可能性评分(Wells评分)、简化肺栓塞严重指数(sPESI)、影像学检查、治疗与转归等。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Wells评分和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对APE的诊断价值。结果:入选40例老年APE患者,男性占52.5%,年龄(69.6±8.2)岁;主要危险因素为深静脉血栓形成(DVT,52.5%),其次为高血压(37.5%)、心力衰竭(35.0%);主要临床症状为劳力性呼吸困难(87.5%)、胸闷(80.0%),仅有10.0%的患者同时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咯血三联征,心悸(65.0%)和下肢肿痛(42.5%)也是常见症状;主要临床体征为呼吸急促(呼吸频率>25次/min,80.0%)、肺部湿啰音(52.5%)、心动过速(心率>100次/min,50.0%)。Wells评分评估患病可能性显示,95%的患者评分≥2分,其中中度可能性患病(2~6分)占62.5%,高度可能性患病(≥7分)占32.5%。实验室检查显示,80.0%的患者D -二聚体>0.5 mg/L,72.5%动脉血氧分压(PaO 2)<60 mmHg(1 mmHg=0.133 kPa),75.0%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 2)<35 mmHg,67.5%脑钠肽(BNP)>500 ng/L或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300 ng/L,47.5%心肌肌钙蛋白I(cTnI)>0.3 μg/L。经CTPA确诊率为88.6%(31/35);6例行肺通气/灌注显像确诊5例;4例行核磁共振肺动脉造影(MRPA)确诊。用sPESI评估病情程度显示,36例患者为中危〔sPESI≥1分26例,sPESI 0分但伴有右室功能不全(RVD)和(或)心脏生物学标志物升高10例〕,其中17例行溶栓+抗凝治疗,结果治愈8例,好转8例,死亡1例;18例行抗凝治疗,结果治愈9例,好转7例,自动出院1例,死亡1例;1例右房黏液瘤致PE者行手术治疗,但最终死亡。另外4例低危患者均行抗凝治疗,治愈2例,好转2例。Wells评分联合CTPA确诊APE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2(95%可信区间为0.73~0.98, P<0.01),敏感度为74.2%,特异度为90.0%。 结论:DVT和慢性疾病是老年APE患者易患因素,并常伴有呼吸困难、胸闷和下肢肿痛,早期抗凝治疗预后良好;Wells评分对APE诊断有重要预测价值;血D -二聚体有重要的排除价值;CTPA检查为主要确诊手段,综合其他无创检查可进一步确诊;sPESI评分可提示危险分层,进一步指导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胸痛中心持续改进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及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胸痛中心认证后,各部门急救流程的持续改进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胸痛中心确诊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206例临床资料,将认证前收治的98例患者设为对照组,认证后收治的108例患者设为研究组。对比研究组及实验组患者的开始发病至初次医疗接触时间、进门至植入球囊扩张时间、初次医疗接触至植入球囊扩张时间、总缺血时间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30 d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并对术后30 d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初次医疗接触至植入球囊扩张时间[84.5(73.0,96.0) min]、总缺血时间[205.0(159.8,307.0) min]、进门到植入球囊扩张时间[72.5(58.3,83.8) min]较对照组[112.0(93.0,132.5) min、241.0(199.0,329.0) min、78.0(68.0,96.5) min]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研究组患者开始发病至初次医疗接触时间稍短于对照组[124.5(77.3,201.0) min与130.0(76.3,216.0) 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术后30 d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16.7%(18/108)与28.6%(28/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0)。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Killip Ⅲ、Ⅳ级( OR 2.618,95% CI 1.244~5.509, P=0.011)、开始发病到初次医疗接触时间>90 min( OR 4.562,95% CI 2.167~9.603, P<0.001)、进门到植入球囊扩张时间>60 min( OR 2.227,95% CI 1.087~4.563, P=0.029)是术后30 d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胸痛中心流程的持续改进可以促使本地区内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更有效地缩短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时间,减少术后30 d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出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急性下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成功一例及治疗策略思考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静脉桥血管急性闭塞所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患者给予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对2019年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静脉桥血管急性闭塞所致的急性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患者男性,58岁,12年前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因急性下壁STEMI 4 h再次入院,即刻给予阿司匹林0.3 g嚼服,替格瑞洛180 mg口服,肝素注射液4 000 U静脉注射,给予重组尿激酶原50 mg静脉溶栓。通过观察胸痛症状的缓解、心电图ST段回落、心肌酶峰前移判定溶栓成功,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观察原位冠状动脉及桥血管病变情况,制定进一步治疗策略,心脏超声检查了解心脏结构和功能,随访1年,观察有无心绞痛发作及心血管事件。结果:溶栓1 h时成功,急性下壁STEMI后第8天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罪犯血管为升主动脉-大隐静脉-右冠状动脉,全程弥漫性病变,大量血栓影,原位冠状动脉左主干弥漫性60%狭窄,前降支、右冠状动脉开口完全闭塞,回旋支近段完全闭塞,给予强化抗栓治疗14 d,好转出院。患者急性STEMI后第41天,复查冠状动脉造影,主动脉-大隐静脉-右冠状动脉内血栓影消退,心脏超声显示左心室舒张内径53 mm、射血分数55%,给予改善生活方式,强化药物治疗,心肌梗死后1年,患者无心绞痛发作,能胜任日常工作和生活。结论:对于CABG术后>10年的患者,原位冠状动脉慢性闭塞,发生静脉桥血管闭塞所致急性STEMI时,采用静脉溶栓治疗,符合尽早再灌注治疗的原则,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湖南胸痛联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PCI技术规范(2022年版)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病死率、致残率高,急诊PCI尽早开通梗死相关动脉、实现早期心肌再灌注是救治的最有效方法。该技术规范复习了最新国内外相关文献、共识、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重点详细阐述STEMI急诊PCI的适应证与禁忌证、技术要点、常见并发症处理、围手术期抗血栓治疗及STEMI并发症处理等,以促进STEMI急诊PCI的规范化与同质化,降低病死率与病残率,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云南省高海拔地区急性肺栓塞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云南省高海拔地区急性肺栓塞(APE)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该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入选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入院的APE患者。将入选患者按照危险分层分为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入选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人口统计学资料、主要症状、APE的危险因素、心率、收缩压、实验室检查结果[D-二聚体、心肌肌钙蛋白I(cTNI)、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等]以及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检查结果,分析入选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研究共入选患者392例,年龄(63.5±15.7)岁,男性224例(57.14%),其中低危组59例、中危组304例、高危组患者29例。患者最主要的症状为胸痛[157例(40.05%)],然后依次为呼吸困难[107例(27.30%)]、咯血[55例(14.03%)],20例(5.10%)患者以晕厥为首发症状,典型的“三联征”患者仅有6例(1.53%)。大部分患者为非特异性表现,胸闷223例(56.89%)、咳嗽208例(53.06%)。入选患者APE危险因素占比最高的为下肢静脉血栓179例(45.66%),其次为高血压138例(35.20%)、手术63例(16.07%)、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62例(15.82%),然后为冠心病57例(14.54%)、糖尿病57例(14.54%)、脑梗死51例(13.01%)、高龄47例(12.00%)、肿瘤15例(3.83%)、活动受限7例(1.79%)、妊娠6例(1.53%)和使用激素4例(1.02%)。低危组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比例高于中危组( P<0.01);高、中危组COPD患者的比例均高于低危组( P均<0.01);高危组高血压患者的比例低于中、低危组( P均<0.01);中危组高龄患者的比例高于低危组( P<0.01)。低、中、高危组患者间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高危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高于中、低危组( P均<0.05)。高危组患者NT-proBNP和cTNI水平均高于中、低危组( P均<0.05)。入选患者中合并肺动脉高压者105例(26.79%),高危组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比例高于低危组( P<0.01);右心室增大者104例(26.53%),高危组合并右心室增大患者的比例高于中危组,中危组又高于低危组( P均<0.01)。入选患者心电图表现以肢导联T波倒置最为常见[98例(25.00%)],其次为S ⅠQ ⅢT Ⅲ[83例(21.17%)]。 结论:云南省高海拔地区APE患者以胸痛、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以晕厥为首发症状,典型“三联征”的患者较少,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为下肢静脉血栓、高血压、COPD。不同危险分层的患者临床症状、危险因素、实验室检查结果有所不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人工智能和多组学赋能胸痛中心高质量发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胸痛中心建设是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建设之一,是高危胸痛早期识别、分层和及早救治的重要保障,人工智能和多组学技术的进步,赋能智慧化胸痛中心建设高质量发展,为高危胸痛,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预警标志物的研发提供了支持,实现了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全生命周期精准管理,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毛霉菌病3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合并毛霉菌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1年1月收治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童血液肿瘤科的3例ALL合并毛霉菌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分别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毛霉菌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mucormycosis”为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数据库自建库至2021年6月的相关文献,总结ALL合并毛霉菌病的临床特点、诊疗经过及预后。结果:例1,男,12岁,因“确诊ALL 7 d”就诊,诱导化疗期间出现发热、胸痛,肺泡灌洗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检出米根霉菌,应用两性霉素B联合泊沙康唑,病情好转后改为泊沙康唑单药应用,出现骨质破坏,再次加用两性霉素B。例2,男,4岁,因“面色苍白1个月,皮肤出血点10 d”就诊,诊断为ALL,诱导化疗期间出现咳嗽、发热,血液mNGS检出微小根毛霉,应用两性霉素B联合伏立康唑,出现播散感染,改为两性霉素B联合泊沙康唑,并行皮肤创面封闭式负压引流术。例3,女,2岁,因“发热20 d,下肢跛行10 d,咳嗽6 d”就诊,诊断为ALL,诱导化疗期间出现发热、咳嗽,肺泡灌洗液mNGS检出微小根毛霉,应用两性霉素B联合泊沙康唑,病情好转后改为泊沙康唑单药应用。随访至2021年6月,3例患儿病情好转,未出现毛霉菌感染反复,原发病处于完全缓解状态。检索符合条件的中文文献7篇、英文文献17篇,共25例儿童ALL合并毛霉菌病患儿。结合本组3例,28例中11例鼻眶脑型,4例肺型,2例皮肤型,2例胃肠道型,9例播散型。17例发生于诱导化疗期间,8例发生于维持化疗期间,3例发生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后。15例曾应用伏立康唑治疗。19例药物联合手术治疗,7例单纯药物治疗,2例未治疗。21例经治疗后好转,7例死亡。结论:ALL合并毛霉菌病多发生于诱导化疗阶段,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行mNGS可协助明确病原体,为明确诊断提供依据。病情需要时联合外科手术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ATP合酶C亚基在缺血性心脏病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ATP合酶C亚基(Csub)在缺血性心脏病(IHD)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9年5月至2020年12月玉环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101例胸痛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5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42例;同时选择体检中心年龄匹配的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HC)。所有患者均于急诊抢救室药物及介入措施干预前完成抽血,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Csub含量,分析Csub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同时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中超敏心肌肌钙蛋白T(hs-cTnT)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含量。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Csub、hs-cTnT及CK-MB对IHD的早期诊断价值。结果:3组受试者年龄、性别、既往史等基线资料均衡,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CK-MB、hs-cTnT及B型钠尿肽(BNP)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生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MI组及UAP组Csub含量均明显高于HC组〔8.96%(6.37%,11.53%)、4.27%(3.23%,6.49%)比1.56%(1.07%,2.33%),均 P<0.01〕,且心肌缺血更为严重的AMI组Csub含量较UAP组进一步升高〔8.96%(6.37%,11.53%)比4.27%(3.23%,6.49%), P<0.01〕。59例AMI患者均接受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根据Csub中位数将AMI患者分为高于中位数组(29例)和低于中位数组(30例),结果显示,两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支架植入数量及术后用药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显示,Csub对IHD的诊断效能〔曲线下面积(AUC)=0.98,95%可信区间(95% CI)为0.95~1.00〕略低于hs-cTnT(AUC=0.99,95% CI为0.99~1.00),却高于CK-MB(AUC=0.94,95% CI为0.89~0.99)。Csub最佳截断值为4.74%时,诊断IHD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87.0%。 结论:Csub在IHD患者血清中显著升高,且随着缺血程度的加剧进一步升高,其可作为诊断以及评估心肌缺血发展的新型诊断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改良CADILLAC和GRACE及TIMI评分对急性STEMI患者PCI术后近期死亡风险预测价值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建立改良支架置入术后降低血管成形术后期并发症危险评分(CADILLAC)系统,比较改良CADILLAC、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评分(GRACE)、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危险评分(TIMI)3种评分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近期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9月至2020年12月贵州省人民医院急诊内科经急诊胸痛快速通道收治心内科住院的169例STEMI并行PCI患者的临床资料。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STEMI患者PCI术后30 d内与病情危重程度密切相关的因素,并参考CADILLAC评分设置,建立改良CADILLAC评分系统。分别计算患者入院后改良CADILLAC、GRACE及TIMI评分分值,并记录患者发病后30 d内因心血管疾病(CVD)死亡的病例数。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3种评分系统对STEMI患者行PCI术后30 d内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169例STEMI患者PCI术后30 d内因CVD共死亡16例,实际病死率为9.4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5岁、心功能Killip分级≥Ⅲ级、室性心律失常、ST段抬高≥0.2 mV、心肌肌钙蛋白I(cTnI)增高、收缩压(SBP)<90 mmHg(1 mmHg≈0.133 kPa)均是STEMI患者PCI术后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以上述预测因素联合左室射血分数(LVEF)<0.40构建改良CADILLAC评分系统。死亡患者GRACE、TIMI及改良CADILLAC评分均明显高于存活患者〔GRACE评分(分):197.60±31.83比149.81±36.72,TIMI评分(分):11.21±2.13比7.27±1.97,改良CADILLAC评分(分):12.60±2.52比6.96±2.17,均 P<0.05〕。3种评分危险分层越高,患者PCI术后30 d内因CVD的病死率越高〔GRACE评分低危、中危、高危患者的病死率分别为2.41%(2/83)、9.61%(5/52)、26.47%(9/34),TIMI评分低危、中危、高危患者的病死率分别为3.12%(3/96)、12.82%(5/39)、23.53%(8/34),改良CADILLAC评分低危、中危、高危患者的病死率分别为3.19%(3/94)、7.69%(4/52)、39.13%(9/23),均 P<0.01〕。GRACE、TIMI及改良CADILLAC评分预测STEMI患者PCI术后30 d死亡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5〔95%可信区间(95% CI)为0.702~0.923〕、0.725(95% CI为0.666~0.812)和0.882(95% CI为0.732~0.936),均 P=0.000;其预测准确性的敏感度分别为81.59%、78.65%、89.26%,特异度分别为78.62%、57.12%、75.54%。 结论:GRACE和改良CADILLAC评分对STEMI患者PCI术后近期死亡风险有预测价值,且改良CADILLAC评分预测更为准确;而TIMI评分对STEMI患者PCI术后近期死亡风险的预测作用较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多种药物过敏致Ⅱ型Kounis综合征反复发作
编辑人员丨2天前
1例70岁男性患者行电子结肠镜息肉冷切除术后4 h,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过程中突发全身瘙痒、剧烈胸痛、左上肢放射痛,伴荨麻疹;血压85/50 mmHg(1 mmHg=0.133 kPa),心率95~106次/分,心律绝对不齐;心电图示V 2~V 6导联ST段抬高。冠状动脉造影示左前降支中段闭塞,抽吸血栓后植入支架1枚,症状缓解。肠息肉冷切除术后第12天,给予磺达肝葵钠1.5 mg皮下注射,1 min后患者突然意识丧失、血压测不出,考虑为过敏性休克,给予抗过敏、升血压、增强心脏功能等治疗后意识、血压恢复。肠息肉冷切除术后第14天,患者第6次应用托拉塞米10 mg静脉注射5 min后出现皮肤瘙痒、皮疹,伴胸闷、憋气,血压下降,立即给予抗过敏治疗后症状缓解。结合病史和皮肤点刺试验结果,考虑患者为反复发作的Ⅱ型Kounis综合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