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标准化二次分诊模式构建分诊系统及流程对儿科急诊效率及候诊期间意外事件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基于标准化二次分诊模式构建分诊系统及流程对儿科急诊效率及候诊期间意外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儿科急诊在2018年6~12月按照传统急诊分诊方法接受救治患儿60例设为对照组,另取2019年1~6月通过构建基于标准化二次分诊模式的分诊系统及流程来接收救治患儿60例设为试验组,对比在两种分诊干预下患儿就诊候诊时间、候诊期间意外事件发生情况以及患儿家属就诊满意度的差异。结果:试验组不同病情分级患儿的候诊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患儿候诊意外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患儿家属就诊各方面及总体满意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基于标准化二次分诊模式构建分诊系统及流程在儿科急诊中应用效果显著,可大大缩短患儿候诊时间,减少候诊期间意外事件发生,保障患儿候诊安全,提高患儿家属就诊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流程分散策略的二次分诊模式在急诊患者候诊管理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二次分诊模式对急诊患者候诊管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1~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收治的1 350例普通候诊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就诊预检分诊模式。选取该院急诊科2018年1~2月收治的1 140例普通候诊患者为观察组,采用二次分诊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候诊质量(候诊不良事件、漏诊率等),调查两组患者的候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候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漏诊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在候诊环境、人文关怀、候诊服务方面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二次分诊模式能够提高急诊患者的候诊管理质量,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改善护理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11例创伤弧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该病快速诊断流程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创伤弧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分享诊疗经验,建立该病的快速诊断流程。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2009年1月—2022年11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广东省人民医院烧伤与创面修复科收治11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创伤弧菌感染患者。统计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入院时间,确诊时间,感染途径,基础疾病,受累肢体,入院时的临床表现及体征,入院时的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CRP)、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肌酐、降钙素原、白蛋白、N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血钠水平,住院期间的病原菌培养结果与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结果及创伤弧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治疗方式,住院时间,转归。对比分析有、无海水/海产品接触史患者的入院时间和确诊时间,是、否早期接受足量抗生素治疗患者的病死比和截肢/指比。对存活的手部受累患者,统计末次随访时使用Brunnstrom分期评定的手功能情况。综合患者临床特征和救治情况,建立创伤弧菌感染的快速诊断流程。结果:患者中男7例、女4例,年龄(56±17)岁,多在夏、秋季发病,入院时间为发病后3.00(1.00,4.00)d,确诊时间为发病后4.00(2.00,8.00)d。有、无海水/海产品接触史患者分别有7、4例,这2类患者的入院时间相近( P>0.05);有海水/海产品接触史患者确诊时间为发病后2.00(2.00,5.00)d,明显短于无海水/海产品接触史患者的发病后9.00(4.25,13.00)d( Z=-2.01, P<0.05)。10例患者有基础疾病。患肢为右手者8例、左手者1例、下肢者2例。入院时,发热患者共9例;11例患者感染部位均伴疼痛、患肢红肿,有瘀斑/坏死、水疱/血疱的患者各9例;6例患者发生休克,2例患者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入院时,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异常的患者数均为8例,CRP、降钙素原、NT-proBNP水平异常的患者数均为10例,肌酐、血钠水平异常的患者数均为5例,血小板计数、ALT、AST水平异常者少。住院期间,11份创面组织/分泌物标本的病原菌培养结果中4份阳性,结果回报时间为5.00(5.00,5.00)d;9份血液标本的病原菌培养结果中4份阳性,结果回报时间为3.50(1.25,5.00)d;7份创面组织/分泌物或血液标本的mNGS结果均为阳性,结果回报时间为1.00(1.00,2.00)d。3株检测出的创伤弧菌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等10种临床常用抗生素敏感。共10例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其中4例患者截肢/指;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抗感染治疗。11例患者住院时间为(26±11)d,其中9例患者治愈,2例患者死亡。与未早期接受足量抗生素治疗的6例患者比较,早期接受足量抗生素治疗的5例患者的病死比、截肢/指比均无明显变化( P>0.05)。术后3个月~2年,对8例患者进行了手功能评定,结果为残废手者4例、不完全残废手者2例、功能恢复手者2例。当患者临床表现有肢体红肿且有海水/海产品接触史或创伤弧菌脓毒症预检分诊RiCH评分≥1分时,应立即启动病原学检测,从而快速诊断创伤弧菌感染。 结论:创伤弧菌感染在夏、秋季多发,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结果有明显感染特征,可伴有多器官功能损害;病死比及致残比均较高,对患肢功能影响大;早期诊断困难,易延误治疗,mNGS有助于快速检测。对于有肢体红肿伴海水/海产品接触史或创伤弧菌脓毒症预检分诊RiCH评分≥1分的患者,应立即启动病原学检测以快速诊断创伤弧菌感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在儿童急诊分诊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儿童早期预警评分(pediatric early warning score,PEWS)系统在儿内科急诊预检分诊中病情评估的价值及可行性.方法 选取2015年7-12月来无锡市儿童医院急诊科儿童内科就诊3~5岁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现场采集相关数据,进行PEWS评分,以72 h内是否收住入院作为评定标准,寻求PEWS评分值与病情危重关联度.结果 急诊就医的3189例患者中,存活3175例,死亡14例;存活组评分(2.1±0.3)明显低于死亡组(10.4±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住PICU抢救73例患儿(包括14例死亡患儿)的评分值均在10分以上.说明PEWS评分值越高,病情越危重,更需要入院观察或抢救;同时证实PEWS评分在儿内科急诊预检分诊中对患儿病情危险程度具有较高的分辨能力.结论 不同年龄段的儿童使用不同PEWS评分标准的对病情分辨能力更高,且方法简单、可操作性强,实行二次评估,更能提高PEWS在急诊室预检分诊中的敏感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改良急诊分诊制度对急诊患者分诊准确率及漏诊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改良急诊分诊制度则是在"以制度为中心"的刚性管理的基础上融合柔性管理,通过制定规范的分诊标准、采用合理的预警式评分工具实施二次分诊及规范化的护士准入制度等管理措施,推崇规律、自觉、柔性化,将管理服务化,进而提高急诊患者的分诊准确率,降低漏诊率,提高患者满意度[1].本研究通过对2016年6月至8月112例急诊患者实施改良分诊制度进行护理管理,显著提高了病情严重程度分级准确率,降低了漏诊率,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标准化急诊预检分诊模式在区域性胸痛中心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标准化急诊预检分诊模式在区域性胸痛中心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选取2017年7-12月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胸痛患者200例,依据就诊时间先后分为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所有患者在分诊时采用十二导联心电图筛查,筛选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的预检分诊方法,观察组采用标准化急诊预检分诊模式进行干预,对比两组STEMI患者在急诊的停留时间、从首次医疗接触(FMC)到介入开通冠脉时间(FMC-to-B)、FMC-to-首份心电图时间、进入医院大门到球囊开通时间(D-to-B)、肌钙蛋白Ⅰ获得时间及急性胸痛患者的病死率.结果:观察组诊断为STEMI 53例,对照组诊断为STEMI 63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诊断为STEMI病例严重程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TEMI患者在急诊的停留时间、FMC-to-B、FMC-to-首份心电图时间、D-to-B、肌钙蛋白Ⅰ获得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标准化急诊预检分诊模式可明显缩短STEMI患者在急诊的停留时间、FMC-to-B、FMC-to-首份心电图时间、D-to-B及肌钙蛋白Ⅰ获得时间,并降低病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思维导图在规范急腹症急诊预检分诊流程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思维导图在规范急腹症患者急诊预检分诊流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2月于我院急诊科就诊的急腹症患者,将思维导图实施前(2017年10月-2018年2月)的3 656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思维导图实施后(2018年10月 2019年2月)的3 033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成立思维导图专项小组,以“急腹症预检分诊”作为中心关键词,从看、问、查、测、分级、分科、候诊期和急救护理8个方面出发,设计条理清晰的思维导图,并对急诊分诊护士进行思维导图内容培训和实践指导.评价思维导图实施前后护士的分诊准确率、分诊评估所需时间.结果 应用思维导图培训后,预检分诊准确率有明显提升,分科准确率由97.8%提升至98.6%(x2=6.339,P=0.012),分级准确率由98.2%提升至99% (x2=8.537,P=0.003);分诊评估时间明显缩短(t=4.812,P=0.000),二次分诊检出率达到3.2%.结论 思维导图能够简洁明了地将急腹症患者预检分诊的重点工作清晰呈现,方便护士记忆和实践,将问诊路径标准化,有助于提高分诊准确率,使高危患者得到及时有效地救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标准化二次分诊模式在儿科急诊患儿管理中的建立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标准化二次分诊模式在儿科急诊患儿管理中的实践与应用效果.方法 构建标准化二次分诊模式:包括设立二次分诊岗及巡诊岗、改良智能化二次分诊系统、再造二次分诊流程,并在儿科急诊实施.结果 实施标准化二次分诊模式后,患儿家属满意度明显提高、患儿候诊期问意外事件发生率及候诊时间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1).结论 标准化二次分诊模式通过建立有效的分诊系统及流程,及时发现并调整潜在危重患儿的就诊路径,提高分诊质量的同时保障患儿安全,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提升儿科急诊医疗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收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广州定点医院发热门诊的应急检诊与防控管理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制定便于门诊实施的管理方案,减少院内交叉感染.方法 医院迅速启动应急预案,进行人员整合,明确人员分工,对环境合理布局,弹性排班,完善各项制度及流程,分区分带、明确指引,落实好标准防护,加强线上线下培训.物资专人管理,及时了解医护人员及患者的思想动态变化,给予心理疏导及人性化关怀.结果 2020年1月21日至3月16日,一次预检分诊台分诊患者130973例,发热门诊的二次预检分诊台分诊患者2384例,需住院隔离治疗患者共176例,经发热门诊筛查入住发热病房的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6例.所有患者都能及时安排就诊,无漏诊,医护人员零感染,无院内交叉感染,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实施标准化就诊流程及防控方案全面部署,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可以有效防治疫情的扩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风险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检分诊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检分诊中的应用,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以珠海市人民医院风险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开始实施时间(2021年3月中旬)为界线,将实施前(2021年2月至2021年3月初)接受传统急诊护理路径干预的116例AMI患者纳入对照组,将实施后(2021年3月中旬后至2021年4月)入组的118例AMI患者纳入观察组.对比两组急救各阶段时间、抢救效果、并发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急救各阶段时间和住院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急诊诊断准确率、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院内心肌梗死再发率、二次手术率低于对照组(P<0.01).而两组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风险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应用于AMI患者的预检分诊可促进护理工作有条不紊的执行,从而提高其急救质量,且患者满意度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