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染预防护理对牙髓炎椅旁护理感染及满意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感染预防护理对牙髓炎椅旁护理感染情况及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择河南省人民医院2018年6月至2020年10月符合纳入标准且自愿参加该项研究的需行牙髓炎根管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98例。随机数字法均分为两组,对照组49例,观察组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椅旁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感染预防护理。综合观察患者护理期间的治疗依从性、院内感染的发生情况、焦虑、抑郁情况、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依从率87.76%(43/49),优于对照组的71.43%(35/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4.021, P=0.045)。观察组患者院内感染的总发生率4.18%(2/49),低于对照组的16.33%(8/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009, P=0.045)。两组焦虑、抑郁、心率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观察组焦虑(43.24±4.21)分显著低于对照组(54.53±4.6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2.629、 P<0.001);观察组抑郁(44.64±3.63)分显著低于对照组(53.52±4.0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1.445、 P<0.001);观察组心率(100.24±9.53)次显著低于对照组(110.53±12.46)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598、 P<0.001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3.88%(46/49),高于对照组的79.59%(39/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346, P0.037)。 结论:感染预防护理能显著降低牙髓炎椅旁护理的院内感染发生情况,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根管治疗的效率,缩短手术时间和术后疼痛,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床旁轮椅端坐活动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患者EICU获得性肌无力的改善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床旁轮椅端坐活动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价值,为EICU获得性肌无力护理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在北京医院EICU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ARDS患者66例,按照入组时间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试验组实施床旁轮椅端坐活动。比较2组在肌力、生活自理能力、机械通气时间、EICU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试验组EICU获得性肌无力6例占18.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例占4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59, P<0.05)。出EICU时,试验组的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MRC)制订的肌力评估标准的肌力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分别为(48.27 ± 5.11)、(59.67 ± 7.3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4.88 ± 6.75)、(54.06 ± 8.5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30、2.86,均 P<0.05)。试验组E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8.24 ± 1.48)、(7.15 ± 1.48) d,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85 ± 2.99)、(8.24 ± 1.77) d,试验组脱机30 min氧合指数为(296.64 ± 15.45) mmHg(1 mmHg=0.133 kPa),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88.36 ± 16.75)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77、2.72、2.09,均 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床旁轮椅端坐活动可降低ARDS机械通气患者EICU获得性肌无力发生率,缩短EICU住院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且安全有效,有临床推广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一种床旁袋鼠式护理帘椅的设计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袋鼠式护理(KMC)是一种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改善早产儿结局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低成本地降低早产儿患病率和病死率,提高其生存质量。但是随着KMC的临床实践开展,显现出许多问题,如多名患儿同时进行KMC时床旁保护性隔离问题,以及隐私保护问题,且目前医院的KMC工具为多为躺椅及屏风,护理工具体积大,操作繁琐,耗费人力,物力及空间。对此,本研究设计了一种床旁袋鼠式护理帘椅,现介绍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结构-过程-结果理论的系统化质量管理在口腔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结构-过程-结果理论的系统化质量管理在口腔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方法:将2021年1月至2021年6月期间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科实习、轮转的38名护生作为常规组,另将2021年7月至2021年12月在该院口腔科实习、轮转的38名护生作为观察组。常规组采取常规护理带教,观察组采取基于结构-过程-结果理论的系统化质量管理。对比两组的考核成绩以及教学质量评价(采用教学质量评价量表评估)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实习、轮转成绩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带教前两组各项教学质量评价得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带教后两组各项教学质量评价得分均较带教前提高(均 P<0.05),且观察组各维度教学质量评价各项得分均高于常规组(均 P<0.05)。观察组对教学方法、与临床结合、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满意度均高于常规组(均 P<0.05)。 结论:在口腔科实习、轮转护生的临床带教中采取基于结构-过程-结果理论的系统化质量管理可明显提高个人知识水平,优化教学质量,增加个人的满意度,提高口腔全科思维能力、提高口腔椅旁急救能力,能更快地适应以四手操作为基础的口腔专科护理配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剖宫产术后袋鼠式护理对初产父亲角色适应及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剖宫产术后袋鼠式护理对初产父亲角色适应及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连续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产科160例剖宫产分娩新生儿的初产父亲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新生儿出生后,由护理人员对其实施产科常规护理,将新生儿置于包被中保暖送入病房,父亲在一旁照顾,对父亲给予产后常规宣教与指导1次/d,包括新生儿沐浴、抚触及脐臀部护理,产妇乳房护理,母乳喂养,饮食,用药,出院注意事项等。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实施袋鼠式护理:父亲取舒适位半靠在躺椅上,解开胸口衣服,在研究人员帮助下将裸体新生儿头上脚下呈60°左右趴在父亲胸口,进行最大面积的皮肤接触,用一条毛毯盖在新生儿背部,父亲衣服包裹着新生儿,整个过程播放轻柔的音乐,鼓励父亲与新生儿进行言语交流、抚触等。新生儿返回病房后立即进行首次袋鼠式护理,之后以同样方式进行2次/d,持续30~40 min/次,于出生前3 d共完成6次护理。两组住院周期均为5 d。对入组初产父亲角色适应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进行评分,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比较两组新生儿出院时初产父亲角色适应水平及主观幸福感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估两者的相关性。 结果:试验组角色适应总分及角色认同情况、亲子依附建立、照护行为实施3个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83.91±7.90)比(78.79±9.44)分、(28.94±2.64)比(27.85±3.36)分、(28.39±3.15)比(26.46±3.52)分、(26.59±4.26)比(24.48±3.81)分]( t=3.725、2.276、3.647、3.309,均 P<0.05);主观幸福感总分及健康的担心、精力、忧郁或愉快心境3个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88.34±6.38)比(83.43±7.26)分、(7.70±1.77)比(6.95±1.46)分、(20.03±3.15)比(18.76±2.94)分、(19.41±2.01)比(17.99±2.68)分]( t=4.546、2.928、2.625、3.805,均 P<0.05),且显著高于干预前[(74.83±5.84)分、(6.11±2.22)分、(16.98±2.68)分、(15.18±2.13)分]( t=13.069、5.207、6.261、13.332,均 P<0.05)。初产父亲主观幸福感与角色适应水平呈正相关( r=0.614, P<0.001)。 结论:剖宫产术后袋鼠式护理可提高初产父亲角色适应水平及主观幸福感,且主观幸福感与角色适应水平存在正相关,角色适应越好,主观幸福感越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早期活动对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患者出院后病死率影响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早期活动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机械通气患者出院后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科学网(Web of Science)和荷兰医学文摘Embase数据库,收集关于早期活动对ICU机械通气患者出院后病死率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同时追溯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0年9月17日。对照组给予ICU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早期活动,包括床上被动或主动辅助活动、坐于床边、床旁站立、转移至床旁椅和辅助步行。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绘制漏斗图分析文献发表偏倚。结果:最终纳入10项RCT研究,共1 323例患者,其中对照组660例,试验组663例。文献质量评价结果显示,7项研究为A级,3项研究为B级,提示纳入文献整体质量较高。Meta分析结果显示,目前的临床证据表明,早期活动不会增加ICU机械通气患者出院后的病死率〔优势比( OR)=0.92,95%可信区间(95% CI)为0.75~1.13, P=0.449〕;亚组分析显示,早期活动有降低ICU机械通气患者出院后3、6、12个月病死率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个月病死率: OR=1.02,95% CI为0.74~1.40, P=0.927;6个月病死率: OR=0.95,95% CI为0.70~1.27, P=0.712;12个月病死率: OR=0.60,95% CI为0.33~1.10, P=0.101)。漏斗图显示,纳入文献分布不完全对称,提示可能存在发表偏倚。 结论:ICU机械通气患者进行早期活动并不会增加出院后的病死率,且有降低病死率的趋势,但由于纳入文献较少、样本量较小且各研究早期活动具体实施情况存在差异,仍需要开展大量的高质量RCT研究进一步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六手操作模式在口腔门诊手术室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随着医疗模式的不断改变,护理模式由原来的传统护理模式转变为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模式. 为了适应口腔医学的快速发展,满足患者需求,我院在门诊手术治疗过程中增加1名巡回护士,从而使椅旁护士专注于手术过程中的护理配合,从而形成六手操作模式. 2017年1月以来,我院口腔外科实施六手操作模式,以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六手操作在CEREC椅旁修复系统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六手操作在CEREC椅旁修复系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 ~2017年1月在我科应用CEREC椅旁修复系统制作全瓷修复体治疗的200例患者,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四手操作,试验组采用六手操作进行治疗,并对两组患者舒适度、满意度及就诊时间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患者的舒适度、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就诊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六手操作在CEREC椅旁修复系统中有明显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笑气吸入镇静麻醉下拔牙术的四手操作规范护理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总结笑气吸入镇静麻醉下拔牙术四手操作护理程序,以提升工作效率.方法 通过2010~2017年工作经验总结,整理笑气吸入镇静麻醉下拔牙术四手操作护理资料.结果 完成整理并推广后,四手操作能使护士主动参与配合治疗,与医师融为一体,更好地发挥了护士的工作能力,增加了护士在工作中的自身价值.结论 四手操作和口腔护士的出现,使椅旁健康教育能得到较好的落实,能有效进行感染控制,有助于手术治疗的成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床旁端坐法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床旁端坐法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本研究采用类实验性研究方法,组建床旁端坐管理团队.选取2016年3月-2018年7月的30例患者作为实验组,接受床旁端坐;选取2014年1月-2016年2月的2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比较两组ICU获得性衰弱的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拔除气管插管前(脱离呼吸机30 min)氧合指数、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对照组的ICU获得性衰弱的发生率分别为26.60%、57.14%,实验组、对照组的机械通气时间为(5.94±1.05)d、(8.47±1.45)d,ICU住院时间为(7.11±0.99)d、(9.93±2.06)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对照组的拔除气管插管前(脱离呼吸机30 min)氧合指数为(294.20±21.18) mmHg(1 mmHg=0.133 kPa)和(290.96±27.36) mmHg,实验组、对照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3.3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床旁轮椅端坐可有效降低ICU获得性衰弱的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并且安全有效,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