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围手术期益生菌治疗对新辅助化疗联合胃癌根治术后近期临床结局影响的前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益生菌治疗对新辅助化疗联合胃癌根治术后近期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9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行新辅助化疗联合胃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行益生菌治疗设为试验组,围手术期行常规治疗设为对照组。观察指标:(1)入组患者分组情况。(2)术中情况。(3)随访和术后情况。(4)炎症相关血液学指标情况。采用电话和门诊方式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术后并发症和辅助化疗启动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10月31日。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重复测量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或广义估计方程。 结果:(1)入组患者分组情况: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患者80例,男51例,女29例;年龄为64(42~80)岁。80例患者中,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2)术中情况:两组患者均顺利施行胃癌根治术。试验组患者新辅助治疗后TNM分期(0期、Ⅰ期、Ⅱ期、Ⅲ期),手术方式(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胃癌根治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消化道重建方式(Billroth Ⅱ吻合、Roux-en-Y吻合)分别为2、7、15、13例,19、21例,205(180~240)min,50(30~60)mL,6、34例;对照组上述指标分别为4、6、12、16例,23、17例,218(190~251)min,50(43~60)mL,11、29例;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U=683.00, χ2 =0.80, U=668.00、681.00, χ2 =1.87, P>0.05)。(3)随访和术后情况:80例患者均获得术后1个月随访。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分别为6例和1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23, P<0.05)。试验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固体食物耐受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化疗启动时间分别为3(3~6)剂、53(49~66)h、72(62~82)h、(72±18)h、6.0(5.5~7.0)d、26.0(25.0~28.0)d;对照组上述指标分别为6(3~10)剂、66(60~88)h、94(82~112)h、(107±23)h、7.0(6.4~8.3)d、30.0(28.0~33.0)d;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U=471.50、432.00、343.50, t=-7.62, U=411.50、319.50, P<0.05)。(4)炎症相关血液学指标情况:①试验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3、5天白细胞计数分别为(5.6±1.4)×10 9/L、(9.9±3.2)×10 9/L、(7.7±2.6)×10 9/L、(6.8±1.8)×10 9/L;对照组分别为(6.1±1.9)×10 9/L、(12.3±2.9)×10 9/L、(9.7±3.6)×10 9/L、(7.8±2.7)×10 9/L,满足球形检验( χ2 =4.17, P>0.05),采用主体内效应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白细胞计数的时间效应、干预效应、交互效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106.61、10.45、4.56, P<0.05)。②试验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3、5天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分别为55%±10%、76%±11%、73%±9%、69%±9%;对照组分别为56%±9%、84%±5%、79%±8%、74%±9%,不满足球形检验( χ2 =16.63, P<0.05),采用多变量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时间效应、干预效应、交互效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92.42、11.46、5.55, P<0.05)。③试验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3、5天C-反应蛋白分别为1.35(1.15~1.97)mg/L、14.94(8.24~21.22)mg/L、33.39(13.02~66.02)mg/L、18.36(8.27~60.43)mg/L;对照组分别为1.62(0.97~2.27)mg/L、24.03(10.42~36.52)mg/L、81.66(31.20~116.76)mg/L、46.84(28.30~80.26)mg/L,不满足正态分布,采用广义估计方程统计学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的时间效应、干预效应、交互效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Waldχ2 =145.74、9.48、9.90, P<0.05)。④试验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3、5天降钙素原分别为0.02(0.02~0.04)μg/L、0.08(0.06~0.12)μg/L、0.12(0.07~0.21)μg/L、0.09(0.06~0.15)μg/L;对照组分别为0.02(0.02~0.04)μg/L、0.14(0.07~0.71)μg/L、0.35(0.14~0.71)μg/L、0.24(0.10~0.48)μg/L,不满足正态分布,采用广义估计方程统计学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降钙素原的时间效应、干预效应、交互效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Waldχ2 =62.88、14.71、18.33, P<0.05)。 结论:新辅助化疗联合胃癌根治术患者行围手术期益生菌治疗,可降低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抗菌药物使用、加快胃肠道功能恢复、降低术后炎性指标、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可尽早行术后化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大气污染物颗粒物黑碳对小鼠泪膜功能的损害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大气污染物颗粒物来源黑碳混悬溶液点眼对小鼠泪膜功能的损害作用。方法:选取28只6~8周龄SPF级雄性BALB/c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平均分为0.5 mg/ml组、1 mg/ml组、5 mg/ml组和对照组,每组7只,分别采用0.5 mg/ml、1 mg/ml、5 mg/ml黑碳混悬液和磷酸盐缓冲溶液点右眼,每次4 μl,每天3次。于处理前及处理后4、7、10、14 d对小鼠行泪液分泌量、泪膜破裂时间(TBUT)检测及角膜荧光染色(CFS)和结膜充血情况评估。结果:在处理后第14天,0.5 mg/ml组、1 mg/ml组、5 mg/ml组和对照组泪液分泌量分别为(2.74±0.74)、(2.73±0.76)、(2.31±0.67)和(5.31±0.36)mm,TBUT分别为(4.87±0.28)、(4.00±0.76)、(3.23±0.43)和(6.22±0.22)s,CFS分别为4(3,4)、5(5,6)、7(7,8)和0(0,1)分,结膜充血评级分别为2(2,3)、2(2,3)、3(2,3)和0(0,1)。0.5 mg/ml组、1 mg/ml组、5 mg/ml组和对照组不同时间点泪液分泌量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组别=83.325, P<0.001; F时间=86.551, P<0.001; F交互作用=5.181, P<0.001),其中0.5 mg/ml组、1 mg/ml组、5 mg/ml组各时间点泪液分泌量均明显低于相应时间点对照组,组内处理后4、7、10、14 d泪液分泌量均明显低于处理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各组不同时间点TBUT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组别=75.130, P<0.001; F时间=56.265, P<0.001; F交互作用=6.103, P<0.001),其中0.5 mg/ml组、1 mg/ml组和5 mg/ml组各时间点TBUT明显短于相应时间点对照组,组内处理后4、7、10、14 d TBUT均较处理前明显缩短,1 mg/ml组和5 mg/ml组处理后14 d TBUT均较处理后4、7、10 d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各组不同时间点CFS评分和结膜充血分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组别与测量时间交互作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FS: H组别=59.249, P<0.001; H时间=49.959, P<0.001; H交互作用=15.980, P=0.192.结膜充血分级: H组别=57.622, P<0.001; H时间=42.062, P<0.001; H交互作用=12.565, P=0.401),其中0.5 mg/ml组、1 mg/ml组和5 mg/ml组处理后各时间点CFS评分和结膜充血分级明显高于相应时间点对照组,组内处理后4、7、10、14 d CFS评分和结膜充血分级均明显高于处理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大气污染物颗粒物来源黑碳眼表暴露可造成BALB/c小鼠泪膜功能的损伤和眼表炎症,并在一定程度上对眼表的损伤呈浓度及时间依赖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吸气努力对液体反应性的影响:健康青年人预测模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健康青年人吸气量与肱动脉峰流速变异度的相关性,探讨吸气努力对液体反应性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方法,对2021年11月至2022年3月在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工作或学习的健康青年受试者进行筛查。利用便携式肺功能仪测量受试者平静呼吸、中等力量呼吸和深呼吸3种状态下的吸气量Vt1、Vt2、Vt3,用于评估吸气努力程度;同时超声多普勒测量肱动脉峰流速变异度(ΔV 峰值),用于判断液体反应性。比较3种呼吸状态下的ΔV 峰值差异,对吸气量和ΔV 峰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根据曲线下面积预测吸气努力诱发出现液体反应性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结果:67名受试者完成全部筛查,其中医学生67.16%(45/67)、医务人员17.91%(12/67)、护理员14.94%(10/67)。年龄(29.24±7.77)岁,按性别分为男性组21名,女性组46名。男女2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47, P=0.638)。男性组身高、实际体质量、体质量指数和理想体质量均高于女性( t值分别为9.64、7.03、2.86、13.71,均 P<0.05)。男性组Vt1、Vt2、Vt3对应的ΔV 峰值分别为(9.17±3.04)%、(14.80±8.17)%、(30.10±16.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2.17, P<0.001)。女性组Vt1、Vt2、Vt3对应的ΔV 峰值分别为(9.89±3.51)%、(16.39±9.16)%和(31.06±13.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9.13, P<0.001)。2组Vt1-ΔV 峰值、Vt2-ΔV 峰值和Vt3-ΔV 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0.81、0.68、0.25,均 P>0.05)。吸气量与ΔV 峰值呈明显正相关( r=0.63,95% CI=0.54~0.71, P<0.001);二者之间线性回归方程为ΔV 峰值=5.36+0.57×吸气量[ml/kg(理想体质量)]。以ΔV 峰值=10%为液体反应性判断标准,预测吸气努力诱发液体反应性的AUC为0.77(95% CI:0.71~0.83, P<0.001),吸气量最佳阈值为17.49 ml/kg(理想体质量),敏感度为69.72%,特异度为76.27%。以ΔV 峰值=15%为液体反应性判断标准,预测出现液体反应性的AUC为0.87(95% CI:0.81~0.91, P<0.001),吸气量最佳阈值为25.43 ml/kg(理想体质量),敏感度为77.78%,特异度为84.68%。 结论:健康青年人吸气努力程度与肱动脉峰流速变异度明显正相关,且强烈自主呼吸会诱发出现液体反应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可溶性CD73与脓毒性休克的交互作用对90 d病死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基础研究表明,可溶性CD73(sCD73)可抑制炎症反应,限制持续免疫细胞激活引起的过度组织损伤。芬兰一项前瞻性观察性急性肾损伤(FINNAKI)研究表明,sCD73与脓毒症90 d病死率无关。本研究通过对FINNAKI研究数据进行二次分析,旨在进一步探讨sCD73水平与脓毒症患者90 d病死率的关系在脓毒性休克与非脓毒性休克中是否一致。方法:FINNAKI研究是2011年9月1日至2012年2月1日在芬兰17个重症监护病房(ICU)进行的一项前瞻性观察性队列研究,该研究患者的脓毒症/脓毒性休克诊断参照脓毒症1.0(Sepsis-1)诊断标准,收集该研究中患者的一般资料、治疗情况、并发症及90 d病死率等资料。为了评估sCD73与90 d病死率的关系在脓毒性休克和非脓毒性休克患者中的区别(即交互作用),采用似然比检验,将乘积项(sCD73×脓毒性休克或非脓毒性休克)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交互检验;采用脓毒症3.0(Sepsis-3)诊断标准进行敏感性分析;采用广义相加模型(GAM)对脓毒性休克和非脓毒性休克患者中sCD73与90 d病死率关系的交互作用进行验证。结果:共纳入588例连续入院的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患者,90 d死亡164例,90 d病死率为27.89%。基于Sepsis-1诊断标准,非脓毒性休克患者159例,脓毒性休克患者429例。与非脓毒性休克患者比较,脓毒性休克患者血乳酸(Lac)水平、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1 d液体平衡及机械通气、12 h急性肾损伤(AKI)、肾脏替代治疗(RRT)、术后入ICU比例均明显升高,急诊入ICU比例明显降低。基于Sepsis-3诊断标准,非脓毒性休克患者383例,脓毒性休克患者205例;两组间临床资料分析结果与基于Sepsis-1的分析结果类似。基于Sepsis-1,非脓毒性休克与脓毒性休克患者90 d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90%(38/159)比29.37%(126/429), P>0.05〕;但基于Sepsis-3,脓毒性休克患者90 d病死率明显高于非脓毒性休克患者〔37.56%(77/205)比22.72%(87/383), 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交互检验显示,无论使用Sepsis-1还是Sepsis-3,在非脓毒性休克和脓毒性休克患者中,调整了所有混杂因素后(除外合并症数量),sCD73与90 d病死率的关系显著不同,即存在交互作用,Sepsis-1和Sepsis-3的交互检验 P值分别为0.046、0.027。在非脓毒性休克患者中,sCD73与90 d病死率呈正向关联〔Sepsis-1:优势比( OR)=1.46,95%可信区间(95% CI)为0.99~2.13, P=0.053;Sepsis-3: OR=1.34,95% CI为1.02~1.74, P=0.034〕。在脓毒性休克患者中,sCD73与90 d病死率有负向关联趋势(Sepsis-1: OR=0.91,95% CI为0.69~1.20, P=0.494;Sepsis-3: OR=0.80,95% CI为0.55~1.17, P=0.249)。GAM模型验证结果与Logistic回归方程交互检验结果一致。 结论:在非脓毒性休克和脓毒性休克患者中,sCD73与90 d病死率的关系显著不同,即存在交互作用。在非脓毒性休克患者中,sCD73与90 d病死率呈正向关联;在脓毒性休克患者中,sCD73与90 d病死率有负向关联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大鼠煤工尘肺模型肺功能与炎症因子的变化特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点大鼠煤工尘肺模型肺功能与炎症因子的变化特点。方法:于2021年6月,将96只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1、3、6个月对照组和染尘组(煤尘组、煤矽尘组、石英组),每组8只。适应性饲养一周后,采用一次性非暴露式气管灌注法(1 ml/只),染尘组分别给予50 g/L煤尘、煤矽混合尘和石英尘悬浮液,对照组给予0.9%生理盐水溶液。灌注后满1、3、6个月时采用动物肺功能仪检测肺功能,随后全部处死大鼠并取肺组织和肺泡灌洗液,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形态变化,ELISA法检测肺泡灌洗液中细胞介素(IL)-1β、IL-18、IL-4和IL-10的含量。多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处理和处理时间对相关指标的影响分析采用两因素[组间处理因素(4个水平)、观察时间因素(3个水平)]4×3析因设计方差分析。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煤尘组大鼠肺组织出现煤斑,煤矽尘组大鼠肺组织出现煤斑和煤矽结节,石英组大鼠肺组织出现矽结节。与对照组比较,各染尘组大鼠用力肺活量(FVC)、第0.2秒用力呼气容积(FEV 0.2)在组间处理和处理时间上存在交互作用( P<0.05)。随着染尘时间的增加,FVC、FEV 0.2在染尘3至6个月时明显下降,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在染尘1至3个月时明显下降( P<0.05)。各染尘组大鼠肺功能指标最低的是石英组,其次为煤矽尘组、煤尘组。各组大鼠促炎因子IL-18在组间处理和处理时间的主效应及交互效应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70.79、45.97、5.90, P均<0.001),且存在交互作用。各染尘组肺泡灌洗液中炎症因子含量最高的是石英组,其次为煤矽尘组、煤尘组。各组大鼠抗炎因子在组间处理和处理时间的主效应及交互效应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IL-4: F=41.55、33.01、5.23, P=<0.001、<0.001、<0.001;IL-10: F=7.46、20.80、2.91, P=0.002、<0.001、0.024),且存在交互作用。各染尘组大鼠抗炎因子含量最高为石英组,其次为煤矽尘组、煤尘组。 结论:大鼠煤工尘肺各类型均出现肺功能下降和炎症因子含量升高,其中石英组损害最为严重。肺功能主要在3至6月出现损害,炎症因子含量在1至3月就开始发生变化。肺功能指标MVV变化最早、最明显,IL-18适合监测煤工尘肺促炎反应变化,IL-10适合监测抗炎反应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气液界面培养肠道类器官的医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类器官技术是继2D细胞系、动物、异种移植模型之后崭新的生物学研究体系,2017年被《Nature》杂志评选为年度最佳生物学技术。这种基于基质胶构建的类器官模型是一种能在体外模拟人体器官功能、结构的三维细胞复合体,主要由上皮细胞构成。其中,经由气液界面培养的类器官模型因其能够在体外重现肿瘤免疫微环境而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对气液类器官的诞生、发展及其在以肠道疾病为首的多种疾病中的应用进行总结概述,探讨气液界面培养的类器官体系在药物敏感性实验、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价值,并对该模型在目前研究应用中的不足与展望进行分析,旨在为未来疾病研究、药物开发以及实现个体化免疫治疗提供更有力的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急性病毒性毛细支气管炎:回顾性多中心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毛细支气管炎是冬季PICU主要住院病种,也是冬季医疗资源主要消耗因素。因毛细支气管炎而机械通气患者的诊治尚未标准化,本文旨在评估各中心治疗方式及预后是否具有差异。设计和场所:英国伦敦3家三级PICUs内的回顾性队列研究(中心A、B、C)。方法:对2012至2016年间因急性病毒性毛细支气管炎接受有创机械通气(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IMV)治疗的462例1岁以下患儿进行分析。收集数据包括所有镇静用药,48 h累积液体平衡性和气管插管位置(经口或经鼻)。主要预后指标为IMV持续时间。采用广义线性模型测试校正混杂因素后的各中心间IMV时间差异,混杂因素包括校正孕周(corrected gestational age,CGA),氧饱和度指数(oxygen saturation index,OSI),合并细菌感染,早产,呼吸道合胞病毒状态,死亡风险评分和合并症。结果:基线特征相似,A中心死亡风险评分较高,C中心入院OSI较高。A中心使用苯二氮 类和阿片类镇静剂最多,经鼻气管插管最少而48 h时平均累积性液体平衡最高。A中心校正平均IMV持续时间较C中心长44%(95% CI 25%~66%, P<0.001)。大多数混杂因素与IMV持续时间有关;所有均在生物学上似乎可信。CGA与IMV持续时间在小于32周的早产儿呈负相关,而在足月或32~37周的早产儿则并非如此(交互作用)。这表示在校正年龄为0月时,32周以下婴儿平均IMV时间比足月婴儿长55%;此效应在8月龄时消失。 结论:各中心医疗行为和患儿预后均存在差异。此二者之间的关系可望通过科学实施"最佳医疗集束化管理"进一步检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PICCO与CVP技术在重症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 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与中心静脉压(CVP)技术在重症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重症感染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1年1-12月在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采用CVP技术进行监测的35例重症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另选取2022年1月-2023年8月在医院ICU采用PICCO技术进行监测的34例重症感染患者作为研究组.2组患者分别依据CVP、PICCO监测情况开展液体复苏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生理指标、预后状况及治疗30 d内病死率,分析研究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情况.结果 2组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CVP及动脉血乳酸(Lac)水平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组间、交互效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HR、MAP、ScvO2、CVP及Lac水平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时间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HR、MAP、ScvO2、CVP及La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 h、2 d、4 d后,2组患者HR、Lac水平均低于治疗前,MAP、ScvO2及CVP水平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2 h、2 d、4 d后全心舒张末容积指数(GEDVI)、心输出量指数(CI)及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研究组患者GEDVI、CI水平逐渐上升,EVLWI水平逐渐降低,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30 d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0);Kaplan-Meier 生存曲线显示,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30 d内总生存率为91.18%和85.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59,P=0.455).结论 PICCO与CVP技术均可有效指导重症感染患者的液体复苏治疗,但PICCO技术较CVP技术对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及疾病预后的效果更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应用PICCO监测脓毒症休克患者不同时间达复苏目标对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应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ulse indicates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PICCO)监测脓毒症休克患者不同时间达复苏目标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治疗的脓毒症休克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ntrathoracic blood volume index,ITBVI)达到850~1 000 mL/m2的时间不同分为早期达标组(0~6 h)31例和晚期达标组(7~12 h)25例.记录2组患者0 h、6 h、12 h、24 h、48 h的氧合指数、乳酸、感染相关的器官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肝肾功能指标[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并比较2组患者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7 d及28 d病死率.结果 2组氧合指数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组乳酸浓度均呈逐渐降低趋势,早期达标组乳酸浓度显著低于晚期达标组,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SOFA评分均呈逐渐降低趋势,早期达标组乳酸浓度显著低于晚期达标组,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组SCr、ALT、AST、TBIL水平呈逐渐降低趋势,早期达标组乳酸浓度显著高于晚期达标组,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组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7 d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达标组28 d病死率明显低于晚期达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PICCO监测指导下对脓毒症休克患者实施液体复苏治疗,早期达标与晚期达标均可改善患者预后,但早期达标组较晚期达标组可明显降低SOFA评分,减少28 d病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早期血浆置换联合生长抑素治疗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究早期血浆置换(PE)联合生长抑素治疗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HLAP)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21 年 2 月—2023 年 12 月本院收治HLAP患者资料,患者入院后,均根据急性胰腺炎指南接受常规治疗,包括以目标为导向的液体复苏、抑制胰酶分泌、尽早肠内营养以及根据需要进行维护脏器功能支持治疗,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常规组(常规降脂治疗联合生长抑素)和PE组(早期PE联合生长抑素),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卡钳值为 0.01),以 1∶1 匹配常规组和PE组,每组获得 58 例基线资料可比的患者.比较两组恢复情况(腹痛缓解时间、肛门排气时间、ICU留治时间、住院时间),治疗前、治疗 3d后生化指标[血清三酰甘油(TG)、血清淀粉酶(AMY)、脂肪酶(LPS)]、炎症指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PE组腹痛缓解时间、肛门排气时间、ICU留治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常规组(P<0.05);血乳酸、TG、AMY、LPS组间、时间点及交互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组治疗后各时间点AMY、LPS均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两组PCT、IL-6、TNF-α水平均下降(P<0.05),且治疗后PE组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PE联合生长抑素治疗可有效清除HLAP患者血液循环中的TG,促使乳酸、AMY、LPS水平下降,有效缓解症状,进一步促进患者康复和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