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2019年中国4省农村重点地区肝癌死亡相关行为危险因素及其滞后效应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2009-2019年我国江苏省、安徽省、山东省、河南省(4省)农村重点地区肝癌死亡率变化趋势,探讨行为危险因素对肝癌死亡的影响及其滞后效应,为我国肝癌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基于2009-2019年全国死因监测数据库及3次4省农村重点地区居民肿瘤及危险因素调查数据,采用Joinpoint 4.2软件计算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分析肝癌标化死亡率的时间变化趋势;采用 χ2检验与趋势 χ2检验分析行为习惯因素的地区分布差异和时间变化趋势;采用Stata 16软件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分析行为危险因素与肝癌死亡的相关性及其滞后效应。 结果:2009-2019年4省金湖县、射阳县、灵璧县、寿县、蒙城县、汶上县、巨野县、罗山县、沈丘县、西平县农村重点地区肝癌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AAPC<0, P<0.05)。4省农村重点地区咸菜/咸鱼类、红肉类、水产品类食物摄入频率呈下降趋势,新鲜蔬菜、新鲜水果、乳制品等健康食品的摄入频率呈上升趋势,油炸类食物、泡菜、烟熏类食物、霉变食物、咖啡、豆制品摄入频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P<0.05);豆制品、乳制品的摄入频率<20.00%。油炸类、咸菜/咸鱼类食物、现在吸烟率、饮酒率、未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率与肝癌死亡呈正相关且存在滞后效应,滞后期分别为4、1、6、5、4年。 结论:2009-2019年我国4省农村重点地区肝癌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油炸类食物和吸烟、饮酒等行为危险因素与肝癌死亡存在相关关系及滞后效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国10个地区成年人腌制蔬菜摄入情况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描述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队列10个地区不同种类腌制蔬菜摄入的地区、时间和人群分布特征。方法:CKB项目分别在2004-2008年、2008年和2013-2014年开展了基线调查、第一次和第二次重复调查。根据10个地区第二次重复调查对象的咸菜和酸泡菜平均摄入频率,将调查地区分为摄入咸菜为主地区、摄入酸泡菜为主地区和几乎不摄入腌制蔬菜地区。然后分别在前两组地区中运用logistic回归描述腌制蔬菜摄入的时间变化趋势和人群分布特征,并分析其他膳食特征的分布情况。结果:摄入咸菜为主地区包括青岛、哈尔滨、苏州、浙江项目点,而摄入酸泡菜为主地区包括甘肃、四川项目点,两类地区分别纳入204 036和105 573名基线调查对象。摄入咸菜为主地区在基线调查、第一次和第二次重复调查腌制蔬菜的平均摄入频率分别为3.1、3.3、1.8 d/周;摄入酸泡菜为主地区相应的频率为2.8、2.7、1.6 d/周,均呈下降趋势( P<0.001)。基线调查时两类地区的已婚、文化程度较低者腌制蔬菜摄入频率均更高;摄入咸菜为主地区年龄较大者腌制蔬菜摄入频率更高,而摄入酸泡菜为主地区相反( P<0.001)。随着腌制蔬菜摄入频率的增加,两类地区经常摄入辣食、口味偏咸等人群比例也呈增加趋势( P<0.05)。 结论:CKB项目人群的腌制蔬菜摄入种类和水平存在明显的地区和人群分布差异,摄入频率呈下降趋势,且与其他膳食特征存在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测定方法的改良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3/16
对比教材中的目视比色法和光电比色法,利用比色式亚硝酸盐检测试剂对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进行测定,不必配制多种试剂和使用复杂的实验仪器,能够简化操作过程,提高实验效率.应用改良后的测定方法进行拓展实验,结果表明:食盐质量分数对泡菜亚硝峰的出现时间无明显影响,但对峰值大小有明显影响;添加香辛料可有效清除泡菜中的亚硝酸盐;腌制的白萝卜较卷心菜更易积累亚硝酸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降解尿酸乳酸菌复合菌系的筛选与菌株组合提升降解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12/9
[背景]高尿酸症由血液中尿酸含量明显升高而导致,利用乳酸菌对人体的益生作用缓解高尿酸血症越来越受到关注.[目的]获得具有降解尿酸能力的乳酸菌复合菌系与纯培养菌株.[方法]以泡菜为样品来源,以尿酸为底物,采用MRS培养基筛选降解尿酸的乳酸菌复合菌系,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复合菌系对尿酸的降解能力.[结果]得到一组乳酸菌复合菌系,当培养温度为 37 ℃、pH值为 6.20、静置培养 72 h后复合菌系对尿酸的降解率为 12.08%;通过优化培养条件,当该菌系在以牛肉膏为单一氮源、初始pH值为 5.00、温度为 35 ℃的条件下培养 72 h,尿酸降解率上升至 17.19%,降解率比优化前提高了 42.3%;从该菌系中分离出两株具有尿酸降解能力的菌株UA-1与UA-2,它们的尿酸降解率分别为10.85%和8.65%;通过形态学观察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经鉴定两株菌均为布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buchneri).将两株单菌组合降解尿酸试验发现,UA-1 与 UA-2 比例为 2:1 的尿酸降解率为 20.2%,比原复合菌系的降解能力提高了67.22%.[结论]研究证明了乳酸菌复合菌系对尿酸的降解能力优于单个菌株,为后续利用乳酸菌复合菌系应用提供了数据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一株凝结芽孢杆菌的分离筛选及产孢条件优化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凝结芽孢杆菌除了具有一般乳酸菌的益生功能外,还具较强的耐酸、耐胆盐、耐高温、易贮存等生物特性.[目的]从泡菜中筛选一株性能优良的凝结芽孢杆菌用于微生态制剂的制备,并对其产孢率进行优化,为该菌株的进一步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选择性培养基通过特定的培养条件,筛选到一株抑菌效果良好的产酸芽孢杆菌,并对其进行特异性引物的鉴定、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及生理生化实验.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对菌株的产芽孢条件进行优化.[结果]筛选得到一株凝结芽孢杆菌BC01,该菌株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CVCC 1527)、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 CVCC 2228)、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 CVCC 46)、猪霍乱沙门氏菌(Salmonella choleraesuis CVCC 503)等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模拟胃液处理120 min存活率达到94%;0.3%的胆盐存活率达到84.3%.单因素及正交试验优化后的最适培养基配方:糖蜜10.0 g/L,酵母浸出粉20.0 g/L,NaC1 5.0 g/L,K2HPO4 5.0 g/L,MnSO4 10.0 mg/L;最适培养条件:接种量4%,温度45℃,初始pH 7.0,转速200 r/min,培养时间36 h.在该优化条件下,其活菌数最高达到6.7×109 CFU/mL,产孢率达到89.2%.[结论]筛选得到一株可用于微生态制剂的菌株——凝结芽孢杆菌BC01,对其产孢率进行了优化,为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产蛋白质类抑菌物质乳酸菌的分离鉴定与抑菌特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取传统发酵泡菜汤,通过透明圈法筛选出一株兼性厌氧型乳酸菌,菌落周围能产生抑菌圈,将其标记为A5.菌体呈短杆状,为革兰氏阳性菌,具有运动性.淀粉水解实验呈阴性,明胶液化实验、甲基红实验、葡萄糖氧化发酵实验、纤维素分解实验呈阳性.排除酸抑制作用和过氧化氢抑制作用后,发酵上清液依然维持较高的抑菌活性,而将发酵上清液用蛋白酶处理后,抑菌活性明显降低,综上实验说明,该乳酸菌A5发酵上清液中存在一种蛋白质类的抑菌物质(细菌素).将发酵上清液的pH进行调节,然后测定其抑菌活性,发现在pH 2时仍然保持较强的抑菌活性,表明A5所产的抑菌物质对酸有良好的耐受性.经16S rDNA分子生物学鉴定,该菌属于鼠李糖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 rham-nosus),暂命名为Lactobacillus rhamnosus sp.A5.该类物质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具有较广的抑菌谱,而且对酸有良好的耐受性,为其开发成为一种天然无毒的广谱抑菌剂提供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成都地区中老年人饮食和生活习惯对双歧杆菌种群结构影响的初探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初步探讨健康中老年人饮食和生活习惯对其肠道双歧杆菌结构的潜在影响.方法 成都地区招募145名45~78岁中老年人,问卷调查其生活习惯,并收集粪便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定性定量分析粪便中双歧杆菌属及其8个优势菌种组成,统计分析不同情况下双歧杆菌属和种在数量上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 本研究中链双歧杆菌(98.62%)和长双歧杆菌(95.17%)检出率最高,双歧杆菌属和种在年龄和性别上无明显差异.吸烟人群短双歧杆菌显著低于不吸烟人群(P<0.05);每日摄入水果人群的双歧杆菌属和链双歧杆菌高于未每日摄入人群(P<0.05);每日饮牛奶、喜好泡菜等腌制食物是双歧杆菌属的有利因素,饮酒、喜好油腻食物是双歧杆菌属的不利因素;每日食用坚果为两歧双歧杆菌的不利因素,但为短双歧杆菌的有利因素;每日进食谷薯类食物为长双歧杆菌的有利因素,而蛋类食物为其不利因素;运动为链双歧杆菌的有利因素,且运动时间越长作用越强,饮酒为链双歧杆菌的不利因素;不同睡眠状况下双歧杆菌无明显差异.结论 生活习惯与肠道双歧杆菌种群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性,不同习惯对不同双歧杆菌的影响可能存在质及量上的差异,因此全面调节饮食和生活习惯有望更有效地改善双歧杆菌菌群结构及多样性进而促进健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食管癌高发区农村居民饮食状况调查及防治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调查分析食管癌高发区农村居民饮食状况,为食管癌的预防供参考依据.方法:用自制问卷对盐亭县3个乡镇20岁以上农村居民的饮食状况进行走访入户调查.结果:调查有效问卷共937人,男性491人(52.4%),女性446人(47.6%),平均年龄(52.8±17.6)岁.饮用自来水、深井水及其他类型清洁水源的农村居民分别为674人(71.9%)、106人(11.3%)、37人(3.9%),饮用浅井水、河水的居民分别为54人(5.8%)、2人(0.2%).近一年对水果、豆制品食用频率大的居民分别为356人(38.0%)、294人(31.4%),近十年食用频率逐渐变大的居民分别为246人(26.3%)、175人(18.7%).近一年对泡菜、酸菜、腌菜、烧烤、烫热食物食用频率小的居民分别为450人(48.O%)、437人(46.6%)、621人(66.3%)、541人(57.7%)、443人(47.3%),近10年食用频率逐渐变小的居民分别为277人(29.6%)、315人(33.6%)、328人(35.0%)、314人(33.5%)、304人(32.4%).14.5%的居民喜食较硬米饭,17.2%的居民喜食较咸的菜,46.5%的居民喜食温度较高的食物,32.4%的居民进食速度较快.调查的491名男性中有205人(41.8%)经常吸烟,有190人(38.7%)经常饮酒.结论:食管癌高发地区的防治工作已有明显成效,但部分农村居民仍存在不良的饮食习惯,我们应进一步加强饮食习惯和一级预防的联系,降低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泡菜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及pH值变化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检测分析自制泡菜泡制过程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及pH值变化规律,为安全地泡制及食用自制泡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白萝卜、豇豆、辣椒为原料,在盐含量为8%、发酵温度为25℃的条件下泡制,用离子色谱法测定泡制过程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含量及pH值,对结果数据进行分析,绘制其变化曲线,找出规律.结果 3种泡菜硝酸盐含量随泡制时间先快速降低,然后在第8d~10d出现反弹峰,最后反弹峰下降后趋于平缓.亚硝酸盐含量先是随泡制时间升高,在第5d~6d出现“亚硝峰”,随后下降,至第10 d后趋于平稳,且其含量符合国家卫生标准限值要求.pH值先随泡制时间下降,下降到一定值时,趋于平稳,维持在3.0 ~3.5.结论 自制泡菜泡制过程中硝酸盐含量、pH值下降明显,亚硝酸盐含量虽出现“亚硝峰”,但泡制10 d后,含量很小,可安全食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植物乳杆菌对重金属Pb2+、Cr6+和Cu2+的耐受性与吸附作用相关性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从四川矿区泡菜样品中分离得到1株对重金属铅(Pb)、铬(Cr)和铜(Cu)具有较高耐受性的菌株,经16S rDNA初步鉴定为1株植物乳杆菌.研究重金属铅、铬和铜对该植物乳杆菌的最小抑制浓度(MIC).比较不同初始pH、初始离子浓度、吸附时间和菌体加入量对植物乳杆菌吸附3种重金属的影响,探讨MIC与吸附作用相关性.使用MIC的方法测定重金属对该菌的最小抑制浓度,原子吸收法测定对重金属的吸附效果.研究表明,该菌对Pb2+、Cr6+和Cu2+的耐受性分别为6.67、0.67和2.17 mmol/L;其吸附性最适初始pH分别为4、6和6;最优初始离子浓度分别为100、100和50 mg/L;最优加菌量分别为3、6和5 g/L;最佳吸附时间分别为12、2和8 h.在100 mg/L的初始离子浓度下对Pb2+、Cr6+和Cu2+的吸附率最高分别可达96%、61% 和49%.MIC与吸附作用没有明显相关性.结果表明该菌具有优良的吸附性能,为今后含有乳酸菌的食品或饲料制剂的开发提供了新的乳酸菌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