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牙根内吸收的病因及致病机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牙根内吸收是由破牙本质细胞活动引起的根管内牙本质缺失的病理性过程。由于其发病具有隐匿性,发现时往往已形成较大病损。前期牙本质层受损是始发因素,持续的牙髓炎症刺激是促进因素。牙外伤、牙髓的慢性炎症、活髓切断术和牙再植术等多种因素均可诱导牙根内吸收的发生。本文针对牙根内吸收的病因和致病机制进行阐述,以期为牙根内吸收的早期阻断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龋源性露髓成熟恒牙活髓保存治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保存牙髓活力、维持牙髓功能、尽可能保留患牙的微创治疗理念是当代成熟恒牙牙髓治疗的重要发展趋势。本文基于最新研究,归纳龋源性露髓的成熟恒牙活髓保存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简要介绍相关研究的新进展,以期为临床开展活髓保存治疗及今后该领域的发展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老年患者活髓切断术的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老年患者因龋露髓患牙活髓切断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将2019年10月至2022年3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综合科的龋源性露髓老年患者4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22例和对照组24例,试验组患牙进行活髓切断术、对照组患牙进行根管治疗术。试验组和对照组患牙术后1周、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进行复查,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对试验组术前及术后1周,对照组术前、第2次就诊(诊间1)、第3次就诊(诊间2)及术后1周内的自觉疼痛症状进行评分。结果:以VAS量表衡量患者术前平均疼痛评分,试验组(1.09±1.19)分,与对照组(1.13±1.23)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096、 P=0.924)。试验组术后疼痛评分(0.27±0.77)分,对照组治疗后整体疼痛(诊间1、诊间2以及术后1周)平均评分为(1.19±1.82)分,试验组术后疼痛明显低于对照组( t=-3.416、 P=0.001)。两组12个月临床成功率均为100%,治愈率分别为95.24%(20/21)(试验组)及100%(22/22)(对照组),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458、 P=0.488)。 结论:活髓切断术用于治疗老年因龋露髓患者能够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牙髓炎的活髓保存及再生治疗新进展:从基础到临床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近年关于牙髓炎治疗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这主要得益于牙髓炎治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的飞速进展,一些基础研究已转化为临床实践。牙髓炎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可以帮助临床医师更准确地诊断牙髓炎的状态,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包括间接或直接盖髓术、牙髓切断术、牙髓再生术和根管治疗术等。针对牙髓炎的诊断理念、牙髓免疫防御和修复功能研究以及新型盖髓剂材料研究均有了较大进展,牙髓炎的活髓保存治疗成功率显著提高。对于难以实现活髓保存治疗的弥漫性冠髓炎或根髓炎,除根管治疗术外,牙髓血运重建、细胞归巢和牙髓干细胞移植牙髓再生等牙髓再生术也可作为一种治疗选择。本文重点阐述牙髓炎治疗研究进展和相关的临床转化实践,旨在为牙髓炎的活髓保存和牙髓再生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后正中入路齿状突截骨治疗齿状突骨折畸形愈合致不可复性寰枢椎脱位4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齿状突骨折畸形愈合致不可复性寰枢椎脱位临床上较为少见,可引起患者头颈疼痛、活动受限、脊髓压迫及神经损害症状。传统治疗策略为前路经口咽或下颌下入路切断齿状突畸形愈合部分,再经前路或后路进行寰枢椎复位固定融合,存在经口咽Ⅱ类切口易感染、前后联合入路相关手术风险增加、学习曲线陡峭等不足。后侧方入路可经寰枢侧块关节抵达齿状突,但不便于处理双侧寰枢侧块关节间隙及内固定置入操作,而后正中入路相对显露简便、易于掌握。为此,笔者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8年9月至2021年9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4例齿状突骨折畸形愈合致不可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临床资料,探讨后正中入路齿状突截骨治疗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生物活性材料在牙髓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生物活性材料是指能在材料界面上引起组织和材料之间形成特殊化学键合的材料。近年来在牙髓治疗中出现了较多的生物活性材料。本文对生物活性材料的定义、产生和分类进行介绍,对目前临床使用的牙髓生物活性材料逐一进行介绍,结合循证医学研究进展,提出各种牙髓治疗使用的生物活性材料推荐方案,并讨论了牙髓治疗生物活性材料未来的发展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AngⅡ/TGF-β1/Smads信号通路关于神经源性膀胱诱导肾脏纤维化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建立神经源性膀胱大鼠模型,分析肾脏形态功能及血管紧张素Ⅱ/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s(AngⅡ/TGF-β1/Smads)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48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脊神经离断, n=36)和对照组(假手术, n=12),分别于6周、12周和24周通过尿动力学检测膀胱顺应性,B超检测肾脏形态,血肌酐和尿素氮分析肾功能变化,Masson和HE染色检测肾脏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检测AngⅡ/TGF-β1/Smads通路蛋白在肾脏的分布,Western印迹检测AngⅡ/TGF-β1/Smads通路蛋白表达。 结果:尿动力显示,实验组大鼠基础膀胱压明显高于对照组大鼠。B超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肾盂直径逐渐增宽( P<0.05),肾积水逐渐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BUN和Scr逐渐增加(均 P<0.01)。Masson和HE染色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胶原沉积面积和肾小管间质评分逐渐增加(均 P<0.01)。免疫组化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血管紧张素Ⅱ一型受体(AT1)、TGF-β受体1(TGF-βR1)、磷酸化Smad2表达逐渐增加(均 P<0.01),通路抑制蛋白Smad6逐渐降低( P<0.01),且各蛋白在肾脏分布具有一致性。Western印迹显示,随神经离断时间延长,AT1、TGF-βR1、磷酸化Smad2、Ⅰ型和Ⅲ型胶原表达逐渐增加,Smad6逐渐降低(均 P<0.05)。 结论:双侧脊髓神经切断引起的神经源性膀胱,由于膀胱功能障碍,膀胱压力增加,引起肾积水,肾小球结构破坏,AngⅡ/TGF-β1/Smads通路激活,肾脏发生纤维化。该方法有效,具有临床相似性,为探索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方法奠定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婴儿隐匿性脊髓栓系综合征18例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案探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婴儿隐匿性脊髓栓系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山西省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8例婴儿隐匿性脊髓栓系综合征临床资料,包括手术前后临床症状、尿流动力学检查及影像学资料.18例病儿中,11例仅表现为腰骶部皮肤外观异常,呈色素斑或皮肤凹陷;6例除皮肤外观异常外,合并尿频症状;单侧马蹄足畸形1例.所有病儿术前行腰骶MR检查显示脊髓圆锥位置正常,终丝呈脂肪附着或脂肪瘤化;尿流动力学检查逼尿肌过度活动13例,膀胱顺应性差2例,未见异常改变3例;病儿均在术中电生理监测下行经棘突间隙入路终丝切断术.结果 全组18例病儿术后随访6~36个月,术前无症状的11例病儿均无任何新发临床症状,大小便正常,双下肢活动好;6例尿频病儿,5例明显改善,1例变化不明显;1例马蹄足病儿经骨科后续使用ponseti法治疗痊愈.结论 婴儿隐匿性脊髓栓系综合征临床症状不典型,多数仅表现为腰骶部皮肤外观异常,易漏诊.需尽早行腰骶MR检查,确诊后及时手术,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神经生长因子和第10号染色体同源丢失性磷酸酶-张力蛋白基因双基因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周围神经再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和第10号染色体同源丢失性磷酸酶-张力蛋白基因(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 deleted on chromosome 10,PTEN)双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周围神经再生。方法:通过构建NGF稳定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株,PTEN基因的siRNA瞬时转染NGF-BMSC稳转株,构建双基因修饰的BMSC。采用切断坐骨神经法构建周围神经损伤模型,BMSC移植治疗,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普通细胞组和双基因修饰组。采用SFI测定实验和肌湿重恢复率测量实验检测损伤神经元的功能恢复情况,利用Nestin-1免疫组化染色,HE和LFB染色以及透射电镜下观察再生神经超微结构,检测损伤后的神经元的分化和再生能力。结果:双基因修饰组BMSC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能力明显强于普通细胞治疗组( P<0.05);双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神经损伤局部能更好地存活,分布更广;双基因修饰组BMSC治疗后,神经分化能力更强,更能促进神经轴突和髓鞘再生。 结论:NGF基因的过表达和PTEN基因的沉默的双重修饰的BMSC,能够更好地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元的分化和再生能力,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龋源性露髓成熟恒牙行活髓切断术的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龋源性露髓成熟恒牙行活髓切断术的临床疗效,并对比部分冠髓切断术(partial pulpotomy,PP)、冠髓切断术(full pulpotomy,FP)与根管治疗(root canal treatment,RCT)的疼痛控制效果、临床成功率与牙体功能.方法:选择于本院就诊的 90 例患者(90 颗龋源性露髓成熟恒牙),按不同治疗措施分为 3 组:术中去除部分冠髓,见牙髓断面新鲜,若能在 5 min内止血,则行三氧化矿物凝聚体(mineral trioxide aggregate,MTA)部分冠髓切断术(PP组);否则继续去除全部冠髓至根管口,能在 5 min内止血,则行MTA冠髓切断术(FP组);若还未能有效止血,则行根管治疗术(RCT组).术后 24 h、48 h、72 h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法评估患牙疼痛情况,对比 3 种治疗方式对疼痛控制的效果;术后 1、3、6、12 个月,通过患者症状、临床检查及根尖片进行疗效评价,对比3 种治疗方式成功率;术后 12 个月对比 3 组患牙牙体功能.结果:PP组、FP组患者疼痛评分随时间逐渐降低(P均<0.01),与术前比较,3 组患牙术后72 h VAS评分明显降低(P均<0.01);同一时间点比较,术前、术后24 h 3 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48、72 h PP组、FP组两组间疼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PP组、FP组疼痛评分低于RC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3 组患牙 1、3、6、12 个月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12 个月,3 组患牙舒适、咀嚼、稳固、语言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部分冠髓切断术及冠髓切断术治疗龋源性露髓成熟恒牙效果良好,与根管治疗相比,术后疼痛控制效果更好,更利于提高远期疗效,是适合龋源性露髓成熟恒牙的治疗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