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疮疡理论辨治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认为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BPS)内镜下广泛出血、Hunner溃疡等表现以及其病情反复、迁延难愈的特点与中医学疮疡的特征相符,治疗上可参考疮疡的中医治疗思路.IC/BPS病机多表现为本虚标实,以脾肾亏虚为本,湿热、瘀血为标.治疗以托、补之法为本,兼用消法,以活血清热、通络止痛治其标.临证常用内托生肌散加减以益气活血,消肿托毒;同时结合具体症状配合四君子汤或缩泉丸健脾补肾以扶正,并根据瘀血、湿热等兼证针对性配伍三棱、莪术等活血化瘀,薏苡仁、泽泻等清热利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止痛如神汤对肛瘘术后创面愈合效果及血清纤维连接蛋白、表皮生长因子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止痛如神汤对肛瘘术后创面愈合效果及血清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 FN)、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 EGF)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8年3月-2020年3月本院患者10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51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止痛如神汤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3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临床症状评分,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FN、EGF水平,观察治疗期间创面愈合时间和便血消失时间,以及治疗前后创面纵径和创面面积,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0%(50/51)、对照组为72.6%(37/5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3.209, P<0.01)。观察组治疗后疼痛程度评分、创面渗液评分及肉芽形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15.448、21.424、28.641, P值均<0.001)。观察组治疗后创面愈合时间[(6.04±1.20)d比(9.42±1.58)d, t=12.166]和便血消失时间[(15.72±2.86)d比(19.95±4.33)d, t=6.862]均较对照组缩短( P<0.01)。治疗后,观察组创面纵径[(1.89±0.31)cm比(2.82±0.54)cm, t=10.666]和创面面积[(3.26±0.54)cm 2比(4.98±1.10)cm 2, t=10.024]均小于对照组( P<0.01);观察组血清FN[(2.92± 0.50)mg/L比(2.45±0.39)mg/L, t=5.293]、EGF[(7.03±1.44)μg/L比(5.47±1.03)μg/L, t=6.293]水平高于对照组( P<0.01)。 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止痛如神汤有助于肛瘘术后患者创面的愈合,可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血清FN、EGF水平及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瘀毒论探讨中药联合黄蜂痔疮膏治疗痔术后肛门下坠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观察内服化瘀解毒中药联合外用黄蜂痔疮膏、消炎止痛栓治疗痔术后肛门下坠的临床疗效,为整体缓解痔术后患者肛门不适寻求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 2022 年 3 月至 2022 年 12 月于我院肛肠科行痔手术治疗术后自觉肛门下坠的患者 186 例,随机将其分为中药联合组(62例)、膏栓联合组(62例)、对照组(62例).中药联合组给予口服化瘀解毒中药联合外用黄蜂痔疮膏、消炎止痛栓入肛,膏栓联合组除去中药口服,对照组仅给予消炎止痛栓入肛.治疗 7d后对比 3 组患者肛门下坠感、疼痛评分、便前急迫感评分、排便不爽感评分,评价整体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中药联合组及膏栓联合组与对照组比较,能改善患者的肛门下坠感,改善疼痛、便前急迫、排便不爽等术后并发症状(P<0.05),疗效确切,安全性良好;其中中药联合组在改善肛门下坠及疼痛、排便不爽感方面,更优于膏栓联合组(P<0.05).结论:痔术后患者经口服化瘀解毒中药配合黄蜂痔疮膏外用、消炎止痛栓入肛对于缓解肛门下坠及疼痛、排便不爽感优于单用栓剂,并能改善并发症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针-药-低温冷喷"三联序贯疗法治疗颜面再发性皮炎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观察"针-药-低温冷喷"三联序贯疗法治疗颜面再发性皮炎的临床疗效,并运用皮肤镜对皮损治疗前后进行观察对比.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0年10月来院治疗的68例颜面再发性皮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n=34)和对照组(n=34),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皮损处均进行皮肤镜观察对比.治疗组内服中药凉血消斑汤,同时根据皮损特点于皮损处行火针治疗后低温冷喷,并外用止痛消炎膏外敷;对照组给予盐酸西替利嗪片口服,同时给予低温冷喷并配合外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皮损改善情况、不良反应及复发率进行分析评估.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且治疗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症状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皮肤镜检测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皮损较对照组改善明显,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结论:"针-药-低温冷喷"三联序贯疗法治疗颜面再发性皮炎可明显减轻面部皮损严重程度,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止痛如神汤加减方联合康复新液灌肠治疗气滞血瘀型混合痔术后肛门疼痛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观察止痛如神汤加减方联合康复新液灌肠治疗气滞血瘀型混合痔术后肛门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2月在崇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混合痔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C组三组.A组30例,予常规西医治疗;B组35例,在A组基础上予康复新液灌肠治疗;C组35例,在B组基础上,予止痛如神汤加减方治疗.三组术后1 d、7 d均评价创面水肿、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情况,通过数字疼痛评分法(NRS)评价肛门疼痛情况,记录三组患者肛门水肿消退时间、创面分泌物消失时间、创面愈合时间,检测三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皮生长因子(EGF)、β-内啡肽(β-EP)、白细胞介素-22(1L-22)、纤维连接蛋白(F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术前、术后1个月测量患者直肠肛管抑制反射阈值、肛管静息压、肛管高压带长度.结果:C组创面水肿、NRS评分较A组、B组低(P<0.05),创面肉芽组织生长评分较A组、B组高(P<0.05);C组创面分泌物消失时间、肛门水肿消退时间、创面愈合时间较A组、B组短(P<0.05);C组直肠肛管抑制反射阈值、肛管静息压较A组、B组高(P<0.05),C组肛管高压带长度较A组、B组短(P<0.05);C组TNF-α、IL-22水平较A组、B组低(P<0.05),C组β-EP、EGF、FN、VEGF水平较A组、B组高(P<0.05).结论:止痛如神汤加减方联合康复新液灌肠可抑制炎症因子水平,调节疼痛介质及EGF、FN、VEGF指标,缓解肛门疼痛,促进创面愈合,提升肛门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消栓止痛胶囊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探究消栓止痛胶囊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22年6月期间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脉管科收治的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5例.所有受试者均予以西医外科腹主动脉-股主动脉穿刺的常规治疗,对照组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消栓止痛胶囊治疗.治疗2周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血流速度指标[平均血流速度和血流频谱峰值]、血清生化指标[尿酸(Uric acid,UA)和超敏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平均血流速度、血流频谱峰值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平均血流速度、血流频谱峰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生化指标hs-CRP、UA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血清生化指标hs-CRP、UA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95.56%(43/45)明显高于对照组82.22%(37/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50,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消栓止痛胶囊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调节机体代谢反应,抑制炎症反应,临床疗效优越且安全性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从"肠道黏膜屏障完整性"角度探讨黄芩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黄芩汤出自《伤寒论》,为治疗热泻热痢的经典方剂,具有清肠止痢,和中止痛之功效,被后世誉为治痢之先方.现代临床上黄芩汤主要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目前研究发现,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与肠道黏膜完整性的破坏有关.黄芩汤能够保护肠道黏膜机械屏障、改善肠道菌群失调进而调节生物屏障、缓解氧化应激进而调控化学屏障、减轻肠道黏膜的炎症反应及维持肠道内的免疫平衡状态进而保护免疫屏障等.黄芩汤可通过上述多途径维持肠道黏膜的完整性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从肠道黏膜屏障角度出发,从机械屏障、生物屏障、化学屏障、免疫屏障、细胞信号通路(IL-6/JAK/STAT3信号通路、NLRP3/Caspase-1细胞焦亡通路、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多方面对黄芩汤调控溃疡性结肠炎肠道黏膜屏障保护的作用机制予以论述.中医学方面,营卫是人体的营养与防御系统,起到维护人体的生命活动与防御外来病邪方面的重要作用.肠道黏膜为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同时可以防御外来病原体的入侵,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营卫与肠道黏膜具有相似性,从调和营卫角度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等为肠道疾病的防治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加味芍甘附子汤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疗效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类风湿关节炎(RA)属于一种慢性、进行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呈对称性,疾病后期可致功能障碍、关节畸形,甚至累及神经、心、肺等.RA所致的关节损害无法逆转,西医治疗通常以消炎镇痛、抗风湿等药物来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甲氨蝶呤(MTX)是一种抗风湿免疫抑制剂,属于RA的一线药物,临床上常将其与非甾体类抗炎药物联用,可起到消炎、止痛、消肿和抑制骨质破坏等作用[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基于"病-药-量"探讨《中华医典》含丹参方剂用药规律的数据挖掘
编辑人员丨2024/4/13
目的 基于"病-药-量"分析《中华医典》中含有丹参的中药方剂的用药规律,为丹参的临床应用及药品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中华医典》中收集含有丹参的中药方剂,采用Excel 2020建立丹参临证方药数据库,对其病症、证型、药物使用频次、功效类别、性味归经、剂型及用量等进行统计分析,运用SPSS Statistics 22.0、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结果 共收集含丹参方剂1 196首,主治病证分类共511种,其中高频病证(频次≥9)主要为"中风""脚气""虚劳""痹痛""腰痛".治疗"中风"证型以阴虚风动为主,"脚气"证型以湿热蕴结为主,"虚劳"证型以肾阳虚为主,"痹病"证型以风寒湿痹为主,"腰痛"证型以寒湿腰痛为主.组方中使用频次≥150的药物有16味,使用频次较高的有当归、人参、茯苓等.药物功效种类以活血调经药、补气药、发散风寒药、补血药、利水消肿药较多;药性使用频次由高到低为温、寒、平;药味多选用苦、甘、辛味;药物归经以肝、肺、肾、心经为主.高频病症剂型及药物用量分析显示,治疗"中风"时,丹参常用剂量为41.31 g,剂型多为汤剂和散剂,核心药物配伍防风以祛风止痉;治疗"脚气"时,丹参常用剂量为123.93 g,剂型多为汤剂,核心药物配伍防风以除湿止痉;治疗"虚劳"时,丹参常用剂量为41.31 g,剂型多为散剂,核心药物配伍熟地黄以滋阴补血;治疗"痹病"时,丹参常用剂量为37.3 g,剂型多为酒剂,核心药物配伍肉桂以温经散寒;治疗"腰痛"时,丹参常用剂量为41.31 g,剂型多为酒剂,核心药物配伍牛膝以通血下行.结论丹参可治疗多系统疾病,在诸多疾病中主要发挥活血化瘀、通经止痛功效.根据不同疾病特点,与其他药物相配伍时,丹参又被赋予"祛风""壮骨""祛湿""止痉"等功效,为丹参临床应用及新药开发提供了理论参考及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椎管内脊膜瘤个案报道
编辑人员丨2024/3/30
报道一例运用独活寄生汤加针刺结合脊柱外科椎管减压术治疗腰椎椎管内脊膜瘤的病案.腰椎椎管内脊膜瘤属于良性肿瘤,极少出现恶性变,以神经根受压的临床症状为典型表现,与诸多腰椎疾患症状相似,易发生漏诊、误诊.目前西医治疗一般采用椎管减压术,即切除肿瘤,解除对脊髓的压迫,在此基础上予以消炎止痛、消肿、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该病归属于中医学腰腿痛范畴,应用中药、针刺等治疗措施代替西药对症治疗,不仅能显著降低其不良反应,还有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