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纳米炭导航行淋巴示踪在结直肠癌TNM分期中淋巴分期价值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索纳米炭混悬注射液在结直肠癌TNM分期中淋巴分期的临床价值。方法: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结直肠外科自2021年7月起,开展了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患者筛选合格后,随机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计划纳入每组可评价病例200例。试验组患者由研究者行肠镜检查,并注射纳米炭混悬液。对照组患者常规进行手术,术前不注射纳米炭混悬液。比较两组之间淋巴结检出数、阳性淋巴结检出数、淋巴分期之间的差异。结果:共361例患者纳入临床研究,其中试验组179例,对照组182例。试验组患者获取的淋巴结总数平均为(20.2±5.9)枚,高于对照组的(15.0±5.5)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84,P<0.001)。试验组患者获取的阳性淋巴结总数平均为(1.6±3.9)枚,高于对照组的(0.8±1.9)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52,P=0.005)。试验组中,97例患者(54.2%)淋巴分期为N0,56例患者(31.3%)为N1,26例患者(14.5%)为N2。对照组中,115例患者(63.2%)淋巴分期为N0,57例患者(31.3%)为N1,10例患者(5.5%)为N2。两组之间淋巴分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24,P=0.013)。结论:结直肠癌行纳米炭淋巴示踪导航可以获取更多的淋巴结和阳性淋巴结,从而得到更精准、更客观的淋巴分期,判断预后,指导后续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以腹水为主要特征的Castleman病16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总结以腹水为主要特征Castleman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过程,旨在提高对此类Castleman病的诊治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23年1月湘雅二医院及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6例以腹水为主要特征Castleman病的临床资料,并对至今国内外报道的10例以腹水为起病特点Castleman病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本文16例患者,男性10例,女性6例。16例均以腹胀为首发临床表现,伴有多发淋巴结肿大及脾脏增大。6例本院病例血红蛋白为(95.8±15.1) g/L,白蛋白为(31.7±5.0) g/L,血沉为(28.8±9.83) mm/h。腹水细胞总数为(370±190.5)×106/L,以单核细胞为主,腹水白蛋白定量为(25.4±5.6) g/L。10例文献报道患者血红蛋白为(103.8±15.5) g/L,白蛋白为(30.3±4.8) g/L,血沉为(34.1±8.6) mm/h。腹水细胞总数为(184.4±110.1)×106/L,以单核细胞为主,腹水白蛋白定量为(22.9±7.5) g/L。16例腹水CEA及细胞学检查阴性。16例病理分型为混合型5例,透明血管型4例,浆细胞型5例,未分型2例。4例单用激素治疗,症状可缓解。6例行CHOP方案(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治疗,随访1年,腹水多数可控制。结论:以腹水为主要临床特征的Castleman病有以下几个特征:男性病例多见;首发表现为腹胀,可伴有轻度贫血、低蛋白血症和血沉增快;腹水以低细胞数、较高蛋白定量和李凡他试验阳性为其特点。Castleman病诊断依据为病理组织学检查。激素和CHOP方案短期缓解症状较好,但长期效果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甲状腺乳头状癌BRAFV600E基因突变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增加,其发病机制和临床特征仍不十分明确,本文拟探讨PTC患者BRAFV600E基因突变检测结果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为PTC患者的治疗决策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严格的纳入标准从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甲乳外科2022年1-9月收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收集符合条件的病例资料,采用x2检验及logistic分析PTC患者BRAFV600E基因突变情况以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所有临床数据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0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BRAFV600E基因突变率为70.37%(76/10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桥本甲状腺炎、伴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包膜侵犯及肿瘤最大径≥0.5 cm与BRAFV600E基因突变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5岁、肿瘤最大径≥0.5 cm是BRAFV600E突变的危险因素,而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是BRAFV600E突变的保护因素.结论 BRAFV600E检测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BRAFV600E检测结果与甲状腺乳头状癌部分临床病理特征存在相关性,BRAFV600E检测结果对临床治疗决策和预后判断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血管生成素1、2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预后价值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探讨血管生成素1、2(Ang1、Ang2)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其生存预后分析.方法 收集32例初诊DLBCL患者及30名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外周血,ELISA检测血清Ang1、Ang2水平.取DLBCL患者活检组织及25例非肿瘤病变患者颈部手术切除的正常淋巴结活检组织(对照组)标本,免疫组化检测CD34的表达并计算微血管密度;结合DLBCL患者临床特征、随访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DLBCL 患者血清 Ang1 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36.22±9.12)ng/mL vs.(30.92±13.37)ng/mL],DL-BCL 患者血清Ang2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28.42±10.78)ng/mL vs.(23.81±3.68)ng/mL],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LBCL患者淋巴瘤组织CD34高表达,而正常淋巴结组织CD34低表达;DLBCL患者淋巴瘤组织微血管密度计数较正常淋巴结组织增多(25.5±4.4 vs.13.2±3.0,P<0.05).Ang1水平与性别、年龄、国际预后指数(IP1)评分、临床分期、细胞起源(COO)亚型均无明显相关性.Ang2水平与Ann Arbor分期有关,Ⅰ~Ⅱ期DLBCL患者Ang2低表达,而Ⅲ~Ⅳ期患者Ang2高表达(P<0.05);Ang2水平与性别、年龄、IPI评分、COO亚型均无明显相关性.Ang1低表达患者OS时间与Ang1高表达患者无明显差异(25.86个月vs.23.11个月,P=0.722);Ang2低表达患者OS时间明显高于Ang2高表达患者(32.24个月vs.17.66个月,P=0.002).单因素分析显示Ann Arbor分期、IPI评分、Ang2水平均为影响患者OS时间的因素;而性别、年龄、Ang1水平与患者OS时间无明显相关性.多因素分析显示Ann Arbor分期、IPI评分、Ang2水平均为影响患者OS时间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Ang1、Ang2在DLBCL患者高表达,促进淋巴瘤血管新生;Ang2水平影响DLBCL患者生存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支气管脂肪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患者,男,54岁,因"胸闷伴咳嗽2周,发现左主支气管新生物3 d"于2021年3月5日入院。2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气逼,伴咳嗽咳痰,咳少量白色黏痰,伴低热,体温37.5 ℃,无心悸、胸痛、寒颤、头晕、头痛,无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不适,行胸部CT检查示左下肺不张,行电子支气管镜检查示左主支气管新生物,病理活检考虑息肉,肿瘤。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史,无烟酒嗜好,无遗传病史。体格检查:T 36.5 ℃,P 85次/min、R 20次/min、BP 124/81 mmHg,发育正常,BMI 20 kg/m2。全身皮肤黏膜正常,无皮下结节,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左侧语颤减弱,左下肺叩诊呈实音,左下肺呼吸音减弱,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腹及四肢检查阴性。2021年3月5日胸部增强CT示左主支气管内见一不规则类圆形低密度影,并向下延续到下叶支气管,测CT值约为-60 Hu,伴左肺下叶肺不张(图1),诊断:左侧支气管内占位(脂肪瘤)。三大常规、C反应蛋白、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正常。2021年3月9日全麻下行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支气管镜下见左主支气管内一类圆形新生物堵塞,表面光滑,活检时质韧、可活动、不易出血(图2),周围支气管黏膜轻度充血水肿;用高频电圈套器对新生物进行分次套扎后,发现新生物源自左下叶支气管,使用氩气刀烧灼残余病灶及活检钳钳取。套扎的支气管新生物病理提示脂肪瘤(图3)。术后患者胸闷气逼、咳嗽咳痰较前好转。2021年3月12日复查胸部CT示左肺下叶支气管内肿瘤切除术后改变,左肺下叶支气管内见类圆形稍低密度影,左下叶节段性肺不张较前改善(图4)。术后1周复查电子支气管镜示:左主支气管内肿瘤切除后通畅,左下支气管开口处仍有少量疤痕和肿瘤组织残留,管腔部分阻塞,给予活检钳清除。2022年6月23日随访,患者无明显不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儿童非结核分枝杆菌腮腺淋巴结炎三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总结并分析儿童非结核分枝杆菌腮腺淋巴结炎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病理学特征、治疗及预后,以提高对儿童非结核分枝杆菌腮腺淋巴结炎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至2023年12月在广州市胸科医院住院诊断的3例儿童非结核分枝杆菌腮腺淋巴结炎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卡介苗接种史、结核病接触史等)、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手术及病理结果、治疗方案及预后.以"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children,lymphadenitis"为检索词,在 PubMed 数据库中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为2004-2023 年,共检索到相关文献 189 篇,以"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children,lymphadenitis,parotid gland"为检索词,在PubMed数据库中进行检索,仅检索到相关文献5篇;分别以"非结核分枝杆菌,儿童,淋巴结炎"和"非结核分枝杆菌,儿童,腮腺"为检索词,在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中进行检索,未检索到相关中文文献.阅读文献入选50例及本研究病例,共53例进行文献复习.结果:53例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为(2.71±1.52)岁.以反复颈面部肿物为主要表现,常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病程1个月至1年,多数无发热,无明显咳嗽及其他呼吸道症状,彩色超声、CT及核磁检查提示腮腺脓肿,25例结核菌素皮肤试验阳性,10例脓液及病灶组织抗酸杆菌染色阳性,病理均提示慢性肉芽肿性炎,非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核酸阳性,抗酸杆菌染色阴性,脓液及病灶组织GeneXpert MTB/RIF阴性,血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阴性.经手术联合阿奇霉素、利福平、乙胺丁醇等抗感染治疗后痊愈,未再复发.结论:当婴幼儿反复出现单侧无痛性腮腺或耳前淋巴结肿大,皮肤潮红至紫罗兰色,不伴发热、咳嗽、消瘦、盗汗等全身症状,常规抗生素治疗效果差,血IGRA阴性,无活动性肺结核病史,需警惕非结核分枝杆菌腮腺淋巴结炎,确诊后需及时手术切除联合抗感染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血清PTX3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血清正五聚蛋白3(pentraxin 3, PTX3)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骨转移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2年9月至2023年7月我院收治的184例转移性NSCLC患者,NSCLC骨转移69例为观察组,NSCLC非骨转移115例为对照组。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血清PTX3表达水平。对比两组血清PTX3含量,分析血清PTX3表达与NSCLC骨转移的相关性,比较治疗前后NSCLC骨转移血清PTX3表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判断血清PTX3对NSCLC骨转移诊断。结果:两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转移69例,对照组淋巴结转移40例、肺转移31例、脑转移21例、肝转移14例、肾上腺转移12例。观察组血清PTX3 104.80(175.48)ng/ml高于对照组21.48(22.02)ng/ml(P<0.05)。血清PTX3表达与NSCLC骨转移者性别、年龄、癌症史、吸烟指数、BMI指数、病理类型、原发灶位置、单器官转移、转移灶数量、骨转移性质、血钙、血碱性磷酸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NSCLC骨转移血清PTX3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TX3诊断NSCLC骨转移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60(95%CI:0.802~0.919),最佳诊断截断值为35.385 ng/ml,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55和0.748。结论:血清PTX3高表达与NSCLC骨转移密切相关,对NSCLC骨转移诊断具有临床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SOX新辅助化疗后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与常规根治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近期随访比较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替吉奥联合奥沙利铂(SOX)新辅助化疗后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与常规开腹根治术治疗进展期胃癌患者近期随访结果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9月SOX新辅助化疗后接受手术的91例患者临床资料,46例采用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腔镜组),45例采用开腹根治术(开腹组)。应用SPSS 27.0软件分析数据,围手术期指标、免疫功能等计量资料以()描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术后并发症等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患者的生存情况。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腔镜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开腹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开腹组,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P<0.05);两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腔镜组患者术后1d、3dCD4+、CD4+/CD8+水平均高于开腹组,CD8+低于开腹组(P<0.05);术后1d、3d腔镜组患者白细胞介素6(IL-6)、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低于开腹组(P<0.05);两组患者生存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OX新辅助化疗后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可获得与开腹根治术相当的近期疗效,但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具有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应激反应更轻等优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术前D-二聚体、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对乳腺癌临床诊断及预后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探讨D-二聚体、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8 年9 月至 2020 年 3 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乳腺癌患者 67 例,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 30 例作为健康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浆D-二聚体、血小板(PLT)及淋巴细胞(L)数值,并计算PLR.分析D-二聚体、PLR水平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乳腺癌组术前D-二聚体[1.13(0.62,2.18)mg/L]、PLR[135.2(106.6,166.5)]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对照组[D-二聚体:0.35(0.16,0.59)mg/L,PLR:102.9(88.4,115.8),P均<0.001].术后复发组的术前D-二聚体[1.39(0.78,2.33)mg/L)、PLR(152.2(118.0,169.3)]水平显著高于术后未复发组[D-二聚体:0.35(0.16,0.59)mg/L,PLR:102.9(88.4,115.8),P均<0.001].D-二聚体用于乳腺癌筛查及区分乳腺癌复发的ROC下面积(AUCROC)分别为 0.891、0.724,PLR的AUCROC分别为 0.735、0.689,二者联合的AUCROC分别为 0.907、0.762.D-二聚体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P=0.02)、远处转移(P=0.03)显著相关,而PLR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01).二者联合高值组的无病生存率(DFS)显著低于低值组(中位生存时间:24.8 个月vs 30.5 个月,P=0.048).结论 术前D-二聚体、PLR水平与乳腺癌的淋巴转移及远处转移显著相关,且可以预测乳腺癌患者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肺腺癌miR-3653表达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及预后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组织微小RNA(miR)-3653与肺腺癌(lung adenocarcinoma, LUAD)中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 HR-HPV)的关系,以及miR-3653对LUAD诊断和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102例LUAD患者,收集肿瘤组织和癌旁非癌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R-3653。采用流式荧光液相芯片技术测定组织HR-HPV分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分析miR-3653判断HPV阳性(HPV+)和HPV阴性(HPV-)LUAD及LUAD癌旁组织。采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miR-3653与LUAD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 D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 OS)的相关性。结果:LUAD组织中miR-3653表达1.33(0.76,2.63)较癌旁组织3.39(1.71,7.09)降低(Z=-6.617,P<0.001); LUAD组织miR-3653低表达(<1.33)者淋巴结转移数量多(P<0.05)。LUAD中HR-HPV感染29例(28.43%)高于癌旁组织的8例(7.84%)(χ2=14.560,P<0.001)。LUAD与HR-HPV-[0.94(0.69,2.19)]、LUAD与HR-HPV+[2.20(1.49,3.68)]、癌旁组织HR-HPV-[2.96(1.67,6.63)]、癌旁组织HR-HPV+[8.95(8.16,11.52)]中miR-3653逐渐升高(H=60.818,P<0.001)。ROC曲线显示组织miR-3653诊断LUAD的AUC为0.768(0.704~0.832)、HR-HPV感染AUC0.616(0.528~0.703)、诊断LUAD中HR-HPV感染AUC 0.766(0.673~0.859)。中位DFS为12.25个月,病情进展36例(35.29%);中位OS为18.50个月,全因死亡21例(20.59%),HR-HPV感染且miR-3653高表达者中DFS和OS较HR-HPV感染、miR-3653高表达者长。结论:miR-3653与LUAD发生、预后和HR-HPV感染有关,可诊断HR-HPV感染阳性LUAD,对预后风险分层有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