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Sigma管理模式在消毒供应中心手术器械清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6Sigma管理模式在消毒供应中心(CSSD)手术器械清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2月该院CSSD手术器械清洗情况,其中2017年1~6月未实施6Sigma管理模式为实施前,2017年7~12月实施6Sigma管理模式为实施后。比较实施前后手术器械清洗合格率、消毒灭菌合格率、手术器械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手术器械相关投诉率、护理人员清洗满意度、研究期间手术器械相关感染发生率。结果:6Sigma管理模式实施后手术器械清洗合格率及消毒灭菌合格率均显著高于实施前( P<0.05);实施后手术器械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 P<0.05);实施后手术器械相关投诉率显著低于实施前( P<0.05);实施后护理人员清洗满意度显著高于实施前( P<0.05);实施后与手术器械相关的院内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 P<0.05)。 结论:将6Sigma管理模式应用于CSSD手术器械清洗中,可提高清洗及消毒灭菌合格率,降低手术器械不良事件发生率,减少相关投诉,提高护理人员清洗满意度,同时降低手术器械相关院内感染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骨科患者手术器械消毒灭菌与管理的流程与策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2019年12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已在世界多地暴发。虽然疫情在我国得到控制,随着复工复产的逐步深入,部分COVID-19患者治愈后"复阳",特别是近1个月以来,境外输入病例逐渐增多,因此疫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医疗机构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面临巨大压力。基于2016版《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2012版《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五版)》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等相关标准,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制定本科室"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复用器械处理流程、2019-nCoV感染器械回收流程、2019-nCoV感染器械转运车处理流程"等应急预案。为疫情防控期间消毒供应中心(CSSD)各项防控管理措施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持续发展的信息追溯系统对外来器械管理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持续发展的信息追溯系统在消毒供应中心(CSSD)外来器械管理中的作用。方法:选取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2021年5-6月CSSD处理的350个外来器械包作为对照组,采取原来的信息追溯系统进行管理;选取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2021年7-8月CSSD处理的375个外来器械包作为观察组,采取持续发展改进后的信息追溯系统对外来器械进行管理,结合实际运行中所发现的问题进行逐步提醒和预警控制,比较两组外来医疗器械的各项质量管理指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外来器械的清洁与功能完好率[96.0%(360/375)]、灭菌后无菌屏障功能完好率[98.7%(370/375)]、及时观察生物监测培养结果[99.5%(373/375)]、规范交接[98.9%(371/375)]、术后清洗消毒执行情况[99.7%(374/375)]均高于对照组[84.2%(295/350)、92.6%(325/350)、91.4%(320/350)、89.1%(312/350)、84.9%(297/350)])(χ 2=28.48、15.40、27.72、31.80、58.12,均 P < 0.05),而发生器械损坏[0.8%(3/375)]、器械混装或丢失器械损坏[0.3%(1/375)]、湿包发生[0.8%(3/375)]、标签信息错误[0.3%(1/375)]、超大超重包发生[0.5%(2/375)]均低于对照组[4.3%(15/350)、4.6%(16/350)、3.4%(12/350)、10.0%(35/350)、7.7%(27/350)](χ 2=9.08、14.65、6.17、36.34、24.31,均 P < 0.05)。 结论:持续发展的信息追溯系统在CSSD外来医疗器械应用管理上至关重要,发展性的追溯系统既能不断地提高外来器械的质量指标,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同时加强了工作人员的责任心,调动了工作人员积极性,从而控制了院内感染的发生,保证了医疗患者的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PDCA理论的持续质量改进管理在管腔器械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基于计划-执行-检查-处理(PDCA)理论的持续质量改进管理在管腔器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实行管腔器械常规清洗管理(实施前),202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实行基于PDCA理论的持续质量改进管理(实施后),随机抽取100件管腔器械,对比实施前后消毒质量、工作质量、清洗不合格率、科室满意度等指标。结果:基于PDCA理论的持续质量改进管理实施后,放大镜检测、ATP生物荧光检测、杰力试纸法、微生物培养检测等消毒质量及科室总满意度较实施前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器械包装不合格,器械遗漏、错发或缺失,器械回收,物品责任人登记不明确,器械严重磨损或性能欠佳等情况以及锈斑、血迹、污渍,功能缺损,油印,氧化层脱落,管腔有异物等清洗不合格率较实施前明显减少或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基于PDCA理论的持续质量改进管理运用至管腔器械消毒管理工作中,既能提高消毒质量及消毒供应中心工作质量,又能提升科室医师使用管腔器械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根本原因分析法对消毒供应室器械清洗效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根本原因分析法对消毒供应室器械清洗效果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018年1~12月回收至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四九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处理的手术器械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流程清洗。随机抽取2019年1~12月回收至消毒供应中心处理的手术器械为观察组,采用根本原因分析法管理影响清洗效果的因素。比较两组医疗器械的清洗效果。结果:两组在目测方面的合格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隐血试验阳性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的清洗时间短于对照组,零配件暂缺、器械损坏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根本原因分析法有利于提高消毒供应室的手术器械清洗质量,降低工作人员的工质量,减少对医疗器械的损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国人172例Oxford 3代单髁膝关节置换术探索手术器械配套规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回顾分析172例单髁膝关节置换(UKA)手术患者的临床特征、手术工具及植入假体的型号,为围手术期医护人员在手术前准备手术器械及假体提供参考。根据研究结果,专科手术小组优化了手术器械包的配套:在股骨成型工具常规包中,男性患者配型号S、M,备用包配型号XS、L;女性患者常规包配股骨的型号XS、S,备用包配型号M、L。胫骨成型工具常规包配AA、A、B、C、D五种型号,型号E、F放入备用包。减少了手术器械清洗、包装、灭菌等人力物力的消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细节化结合强化安全管理在消毒供应室护理质量改善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细节化结合强化安全管理在消毒供应室护理质量改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9月作为研究时间截点,选取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2021年10月至2022年2月未实施细节管理模式前17名工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纳入实施前,选取2022年3~9月实施细节管理模式后17名工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纳入实施后(与实施前为同一批人员)。对比实施前后护理质量、医疗器械消毒灭菌水平、医疗器械管理质量、医疗器械使用满意度。结果:实施后沟通交流能力、风险识别能力、安全防范意识、去污区、无菌物品存放区、检查包装及灭菌区、损坏、清洗、包装、发放时间、器械性能、准备充分程度评分均显著优于实施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细节化结合强化安全管理可提高消毒供应室护理质量,改善医疗器械消毒灭菌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硅油附着眼科手术器械清洗专家共识(2020)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RFID技术追溯系统对消毒供应中心器械消毒灭菌效果及医院感染风险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RFID技术追溯系统对消毒供应中心器械消毒灭菌效果及医院感染风险的影响。方法:2020年1~7月利用RFID技术对泰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器械实现可视化及追溯管理,比较实施前(2019年7~12月)及实施后(2020年1~7月)消毒供应中心器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医院感染情况。结果:与实施前比较,实施后手术室器械在清洗、消毒、包装、物品验收、器械去向等方面合格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器械损坏率、器械遗失率低于实施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实施后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实施后B-D试验合格率、生物监测合格率高于实施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实施后各科室对器械回收效率、器械清洗灭菌质量、器械包装完整性、器械发生准确率、与科室沟通等方面满意率显著高于实施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应用RFID技术对医疗器械实施追溯管理能有效提高器械消毒灭菌效果,有效预防医院感染风险,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Ilizarov外固定结合碎骨技术治疗胫骨营养不良型骨不连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Ilizarov外固定结合断端碎骨技术治疗胫骨营养不良型骨不连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1年1月期间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骨科收治的11例胫骨营养不良型骨不连患者资料。男7例,女4例;年龄为32~61岁,平均44.6岁。本次入院前最后一次手术固定方式:组合外固定支架固定6例,锁定接骨板内固定5例。本次入院前最后一次手术至本次手术时间为9~26个月,平均14.2个月。11例患者均采用Ilizarov外固定结合断端碎骨技术治疗。术后第2天扶双拐下床逐渐负重行走,术后2个月扶单拐行走,术后3个月弃拐、正常负重行走。记录患者的外固定支架佩戴时间、骨愈合时间及疗效等。结果:11例患者术后获12~30个月(平均20.0个月)随访。Ilizarov外固定支架佩戴时间为6~10个月,平均8.6个月。4例患者出现针道轻度感染,应用生理盐水清洗针道后愈合;2例患者出现针道中度感染,口服阿莫西林胶囊1周并用生理盐水清洗针道后愈合。所有患者骨不连均获愈合,愈合时间为6~10个月,平均8.6个月。末次随访时根据Ilizarov技术研究与应用协会骨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8例,良2例,可1例;根据Ilizarov技术研究与应用协会肢体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9例,良2例。结论:Ilizarov外固定结合断端碎骨技术治疗胫骨营养不良型骨不连的疗效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