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南汉籍《海上心得神方》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海上心得神方》是越南后黎朝著名医家黎有卓所著的一部汉文古医籍,深受中国温补学派代表医家冯兆张所著《冯氏锦囊秘录》的影响。经考,全书66首方剂,其中45首来自于《冯氏锦囊秘录》,或直接抄录,或从《冯氏锦囊秘录》的医案中进行提炼,并补充方剂名而形成有固定名称的方剂;21首为仿效《冯氏锦囊秘录》创制的新方。《海上心得神方》反映了中国明清温补学派学术思想在越南的传播、延伸和发展状态,透视出越南传统医学的汉文化渊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朱丹溪与薛己对"阴虚"的认识及证治思路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4/7/6
"阴虚"相关论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得到丰富和发展.滋阴派与温补学派皆十分重视阴虚证的治疗.滋阴派代表人物朱丹溪以"阳有余阴不足论"和"相火论"为基础,将阴虚火旺大致分为两类治之:阴血虚而火旺者,予四物汤加知母、黄柏养血兼以泻火;阴精虚而火旺者,予大补阴丸滋阴兼以泻火.温补学派代表医家薛己为矫时人滥用苦寒之偏弊,首倡温补法治疗阴虚证.薛己认为阴虚即是脾虚,脾为至阴,故在治疗时尤其重视补益脾胃,善用补中益气之法,并强调滋补化源,常脾肾阴阳双补,并在此基础上创制了朝夕补法,将补中益气汤与地黄丸同用,对足三阴虚大有裨益.两位中医大家论治阴虚的方法看似相悖,实则是对阴虚认识的不同及证治思路的进一步拓展,通过比较两者对阴虚的认识和证治思路,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临床诊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景岳全书》论治阳痿学术思想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4/2/3
张景岳是我国明代著名温补学派医家,《景岳全书》是其代表性医著,全书内容详实,层次分明,是重要的中医临床专著.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详细阐释了阳痿病机,提出了著名的阳痿命门火衰理论.在治疗上,张氏力主温补命门,提倡阴阳互根,同时注重补益心脾,清火坚阴,并在阳痿的治疗中强调情志疏导,饮食调护,夫妻配合的作用.张景岳完善和发扬了中医学治疗阳痿的学术思想,为后世认识本病产生深远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槐轩医学用药规律分析与扶阳思想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通过挖掘、研究《槐轩医学全书》中的药物应用规律,提炼分析槐轩医学临床思想,与扶阳医派一脉理论比较,探究古今扶阳思想之差异.方法:对《槐轩医学全书》中所涉方剂与药物进行梳理提取,对符合纳入标准的药物进行统计并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 Statistics24.0 和SPSS Modeler18.0 具体分析其用药频次、性味归经、用药剂量以及关联规则、聚类.结果:共筛选方剂 386 首,涉药 327 味,用药以性温、味辛甘为主,归经多为脾经,性味归经分析呈现较强的集中现象.关联分析以中焦脾胃药物应用搭配为核心,形成具辛甘化阳理法的 15 个药对;聚类组成 6 个新方;在姜桂附应用剂量统计上,发现其趋向审慎.结论:槐轩医学以温补为特色,重视后天资先天,注重脾胃枢机调理,不偏颇阴阳,形成一系列特色理法,对扶阳学派影响深远,但与后世扶阳学派理论又有很大不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郑惠芳基于易水学派温补法论治崩漏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4/1/6
郑惠芳教授学宗易水学派,临证擅用温补法,以脾肾为核心,重视阳气,认为脾肾亏虚,寒凝血瘀是崩漏的主要病机,治疗采用的温补法包括温阳育阴、温肾化气、温阳化瘀、健脾升阳等治法.在辨证基础上,分期分时用药,出血期止血塞流以健脾升阳、温阳化瘀为主,血止后复旧固本以补肾健脾为主;青春期以滋肾益阴为主,围绝经期宜健脾升阳,兼以调养肾气.临证灵活加减,疗效显著,并指导患者预防调护,防止崩漏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基于《素问·痹论》探析沈津湛教授治疗痹证的证治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目的]总结沈津湛教授依据《素问·痹论》治疗痹证的临床思路与经验.[方法]通过跟师临证学习,从沈师对《素问·痹论》原文的解读,对痹证病因、病机、病位、治法、用药、传变、预后等方面的理解运用,以及对固本培元派、温补学派诸位医家治痹经验的继承,总结整理沈师治疗痹证的临床经验与方药特色,并选取一则系统性硬皮病验案进行佐证.[结果]沈师认为,痹证为风寒湿邪侵袭所致,其根本病因为正气虚弱,包括营卫不足、运行异常与精血亏损、阳气不足两方面,病位多在脾、肾.发病之初尚在五体,是治疗绝佳期,久而入络,转为脏腑痹,则为难治.治疗上,沈师主要继承固本培元派及温补学派多位医家的治痹思路,以脾、肾为核心,将扶正贯穿整个治疗过程.邪在肌表及痹证发作期,以除邪为先,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止痛,兼以扶正;邪入经络、脏腑后,以养正为要,依据侵邪之偏重施以补剂,风盛补血,寒甚补火,湿重补气.所举验案乃阳虚寒甚之系统性硬皮病,沈师先治以温阳散寒、除痹止痛,四诊后主以养正温阳、补益气血,取得较好疗效.[结论]沈师系统解读《素问·痹论》,认为治痹当"养正为要,除邪为先",以温阳、益气、养血、除邪、止痛、通络六法治疗痹证,疗效尚佳,对临床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陈士铎辨治黄疸的学术思想探究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通过研究清代著名医家陈士铎的学术著作,总结发现其别具特色地从黄疸的分布、深浅来辨其病位.将黄疸病因归于五脏六腑,但认为病变关键在"湿".治疗上遵五脏生克之理:润肝泄心,辨治心疸,补土利金,辨治肺疸;补命门之火,解脾土之寒而治脾肾二疸;循通补旺胆,通利消疸之治则治疗胆疸、肝疸.处方用药上利湿青睐茯苓、茵陈,健脾独钟白术,消酒疸专用柞木.陈士铎辨治黄疸受仲景、"温补学派"诸家影响颇深,但其特色地从五行理论、脏腑功能的角度治疗黄疸的思路别有新意,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极高的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薛己对易水学派的贡献
编辑人员丨2023/8/6
金元时期,张元素以脏腑辨证和杂病内伤辨治为主要学说特点创立了易水学派.易水学派学术影响深远,研习者众多,在学术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易水学派的代表医家薛己多被现代人作为温补学派的医家研究,常常忽略其在易水学派中的作用和贡献.薛己继承易水前人的脏腑辨证思想和脾胃学说,强调明确疾病病位及固护脾胃阳气的重要性,同时进一步发展了肾命学说,提出脾统血的学术观点,对后世医家完善肾命学说起到了启发和引导的作用,且促进了温补学派的产生.故通过对薛己著作思想的研究,探究薛己对易水学派学术理论的贡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宋以后浙派中医变迁及对浙派中医儿科影响初探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究宋以后浙派中医发展历程及学术渊源,并从中分析对浙江儿科流派现状的影响.[方法]运用史料考证、文献分析的方法,从历史背景、医学流派、医家生平、社会关系、地理环境等方面,总结浙派中医的发展过程.归纳浙江中医儿科流派现状特点,并剖析浙派中医对浙派中医儿科现状形成的影响.[结果]宋室南渡是浙派中医发展的转折点,钱乙、金元各家学派与浙派中医存在源流关系,易水、河间、丹溪、永嘉、钱塘、温病、温补、绍派伤寒等学派在浙江广为传播.浙江中医儿科植根于浙派中医,在其影响下,中医儿科临床偏于滋阴清热,略于应用麻桂等辛温之剂.[结论]浙派中医的形成是众多学派不断融合的过程,其中钱乙、河间、丹溪、温病等学派对浙江近代儿科医家影响深远,形成以滋阴、清热为主导的儿科临床特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龟鹿二仙膏源流考据
编辑人员丨2023/8/6
龟鹿二仙膏出现于明清之际,先后见于20余种医书和方书,其加工炮制、药物配伍及剂量基本沿袭《医便》记载.该方多用于虚损精极、遗泄、瘦削少气及目视不明等症.其使用与明清温补学派及命门学说的医学理论创新推动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