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莫利用药引起顽固性低血糖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 男,83岁,体质量80 kg.因左足第四、第五足趾变黑1年入院.患者1年前无明显外伤左足第四、第五足趾疼痛,未处理,逐渐出现左足第四、第五足趾变黑.既往史:高血压20余年,自服苯磺酸氨氯地平5 mg每日一次,血压控制平稳;肾功能异常9年,服用开同和尿毒清颗粒;11年前因右颈动脉狭窄于我院行右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1年,半年前于我院行双侧膝下动脉球囊扩张术;1年前因胸主动脉夹层于我院行胸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冠心病3年,2年前于北京阜外医院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目前应用波立维早1片、阿托伐他汀钙10 mg晚2片,单硝酸异山梨酯20 mg每日二次、每次一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失神经支配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失神经支配与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高血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心室重塑等多种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失神经支配在心脏移植早期影响患者的静息心率和对运动的反应性.因此,本文就失神经支配在心血管疾病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阐述失神经支配在治疗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机制,以期为心血管疾病治疗提供新的补充治疗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蛋白组学探讨灵芝酸X治疗肝母细胞瘤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基于蛋白组学探讨灵芝酸X(ganoderic acid X,GAX)对人肝母细胞瘤HepG2、HuH6细胞模型和非肥胖型糖尿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nonobese diabetic-severe combined immune deficient,NOD-SCID)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的作用机制,为灵芝酸X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采用CCK-8法检测灵芝酸X对HepG2、HuH6细胞活力的影响;EdU实验检测灵芝酸X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划痕实验检测灵芝酸X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Hoechst 33258染色检测灵芝酸X对细胞凋亡的影响;建立NOD-SCID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分析对照组及灵芝酸X低、中、高剂量组(5、10、20 mg·kg-1)肿瘤体积和质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评估灵芝酸X的药物毒性.此外,收集HepG2细胞对照组和灵芝酸X高剂量组的细胞,分别进行laber-free蛋白组学分析,筛选差异蛋白并富集相关信号通路,CYTO-ID?染色检测细胞自噬情况,Western blot实验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量.体外结果显示,灵芝酸X呈剂量依赖性抑制HepG2、HuH6细胞的增殖、迁移、诱导凋亡;体内研究显示灵芝酸X显著抑制肿瘤体积和质量,且对小鼠主要脏器(心、肝、脾、肺、肾)无明显损害;laber-free蛋白组学结果显示灵芝酸X在肝母细胞瘤治疗过程中参与多种信号通路,其中自噬途径高度富集.CYTO-ID ?染色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灵芝酸X诱导细胞自噬并上调苄氯素1(Beclin-1)、自噬相关基因5(ATG5)、微管相关蛋白1A/1B-轻链3(LC3)-Ⅱ蛋白表达量,下调螯合体1(p62)蛋白表达量.该研究表明,灵芝酸X通过诱导自噬进而抑制肝母细胞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诱导凋亡,并显著抑制肿瘤生长,是一种有希望的癌症辅助治疗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D-shant心房分流器用于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短期结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评估单中心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患者植入D-shant心房分流器的短期临床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入住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的12例接受经皮植入D-shant的HFrEF患者.使用超声心动图评估心腔大小和心室功能,同时收集右心导管测量的数据和患者临床指标,并将术后12个月的随访数据与D-shant植入前所搜集的数据进行比较.研究的主要终点为随访期间发生的重大心脏、神经或肾不良事件.次要终点为功能状态的提升,包括心功能、生活质量和运动能力.结果 对12例患者都成功使用D-shant实施了经皮心房分流术.术后即刻透视和超声心动图证实所有患者的D-shant定位准确、血流通畅.术后血流动力学评估显示,平均肺毛细血管楔压显著下降[(29.8±3.4)mmHg比(17.8±0.8)mmHg,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个月随访时,累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3%(因1例患者接受心脏移植),左心房内径从(65.8±6.5)mm显著缩小至(48.0±4.5)mm(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此外,临床心功能指标、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运动能力均有显著改善.结论 这项单中心研究发现,使用D-shant心房分流器对HFrEF患者实施经皮心房分流术是安全有效的.短期随访表明,分流管持续通畅,并且干预措施与改善功能状态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肾类器官血管化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肾类器官是利用人多能干细胞或组织来源的成体干细胞诱导分化形成主要包含肾小管结构的类器官,由于缺乏血管网络的支持,其组织结构不成熟和生长受限,如何实现肾类器官的血管化是该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目前,免疫缺陷动物移植、改变诱导分化方案、微流控芯片及调整细胞外基质和氧气浓度等方法可促进肾类器官血管化,为肾类器官科学研究及其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国胰肾联合移植临床诊疗指南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糖尿病是全球性疾病,而中国成人糖尿病患者数量位居世界第一。胰肾联合移植作为治疗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或糖尿病合并终末期肾病最有效的手段,在1型糖尿病和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中可获得同样的疗效。为了进一步实现胰肾联合移植临床诊治标准化,由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组织器官移植学专家,制订《中国胰肾联合移植临床诊疗指南》,指南采用2009版牛津大学循证医学中心的证据分级与推荐强度标准制订,针对胰肾联合移植类型、适应证和禁忌证、供器官及受者评估、器官获取及修整、术式选择、并发症的诊治、受者随访等方面的32个关键临床问题,给出了较为详细的循证推荐,旨在通过循证指导临床实践,全面提升我国胰肾联合移植诊治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内皮粘蛋白抗体与肾移植术后抗体介导排斥反应和移植肾预后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肾移植前内皮粘蛋白(EMCN)抗体与抗体介导排斥反应(ABMR)以及移植物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21~2022年在山西省第二人民医院进行移植肾穿刺活检诊断为ABMR或高度怀疑为ABMR的受者作为病例组,以2022年行肾移植且移植肾功能稳定的受者作为对照组。最终病例组纳入18例受者,对照组纳入37例受者;另有9例受者移植肾穿刺活检诊断为非ABMR,纳入移植物预后分析。比较两组移植前EMCN抗体水平差异,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移植前EMCN抗体预测术后ABMR的最佳截断值,分析移植前EMCN抗体对移植肾存活和功能恶化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ABMR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受者移植前EMCN抗体检测校正值分别为(0.87±0.64)和(0.41±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5,P<0.05)。移植前EMCN抗体水平对ABMR发生具有预测作用,ROC曲线下面积为0.7679(95%CI 0.64~0.90,P<0.05)。根据约登指数(0.41)确定截断值为0.4276,敏感度为70.59%,特异度为70.27%。移植前EMCN阳性受者和EMCN阴性受者移植肾存活率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EMCN阳性受者经移植肾穿刺活检确诊或高度怀疑ABMR的比例高于EMCN阴性受者(41.4%和14.3%),移植肾功能恶化比例亦高于EMCN阴性受者(48.3%和11.4%)(P均<0.05)。肾移植前EMCN抗体水平和HLA-DSA是术后发生ABMR的独立危险因素(HR=5.50和5.56,95%CI 1.89~16.06和1.08~28.63),供肾冷缺血时间越短ABMR风险越低(HR=0.41,95%CI 0.25~0.70)。结论:肾移植前EMCN抗体水平与术后ABMR和移植物功能恶化相关,对ABMR有预测作用,是ABM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体外膜肺氧合在遗体捐献供肾保护中的应用指南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为进一步规范体外膜肺氧合在我国遗体捐献供肾保护中的应用,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组织国内多个学科相关领域专家,参考《体外膜肺氧合在中国公民逝世后捐献供器官保护中的应用专家共识(2016版)》《体外膜肺氧合用于尸体供器官保护的技术操作规范(2019版)》及国内外已发表的文献和指南,制订了《体外膜肺氧合在遗体捐献供肾保护中的应用指南》,新版指南提出13个临床问题,并根据现有证据给出推荐意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细胞外囊泡在肾移植诊断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细胞外囊泡(EV)是细胞释放到周围环境中的脂质双分子层囊泡,具有一系列信号传导作用,参与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EV作为疾病生物标志物和治疗载体的巨大潜能。在肾移植领域,研究显示尿液EV可以反映移植肾的病理生理状态,被认为具有潜在的诊断价值。此外,部分细胞来源的EV在移植免疫调节方面具有一定的治疗特性,凭借免疫原性低、具有靶向性和工程化潜能等优势,有望成为新一代的药物递送载体。本文综述EV的分类、分离和表征及其在肾移植诊断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国肾脏移植受者尿路感染临床诊疗指南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尿路感染是肾脏移植术后最常见的感染性并发症.为了进一步降低肾脏移植术后受者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提高中国肾脏移植术后受者尿路感染的诊疗水平,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并保证受者用药安全和有效性,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组织肾脏移植专家和感染性疾病专家,结合我国肾脏移植术后尿路感染的临床现状,并参考 2022版《中国泌尿外科和男科疾病诊断治疗》和 2019 版《美国移植学会感染性疾病实践指南中实体器官移植受者的尿路感染》,从肾脏移植术后尿路感染的临床分类和定义、流行病学和病因学、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制定《中国肾脏移植受者尿路感染临床诊疗指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