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钱柳醇提浸膏挥发性香气成分及其热裂解产物的GC-MS分析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为研究青钱柳浸膏作为添加剂应用于卷烟的可行性,采用气相-离子迁移谱(GC-IMS)分析挥发性香气成分,通过单热重-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TGA-GC/MS)模拟燃烧过程,分析青钱柳浸膏在氮气环境中的裂解产物,并对产物可能的裂解机制进行合理推测.结果表明:醛类、醇类、酮类为青钱柳浸膏的主要挥发性香气成分,占总香气成分的 62.28%.在不同温度条件下,青钱柳浸膏裂解产物差异较大,在 200℃、360℃、440℃共鉴定出 79种化合物,其中 24种致香成分对卷烟风格具有重要作用,包括醛、酮、醇、酚、呋喃、芳香族化合物和其他一些天然香气物质,其中含量较多的酚类化合物主要是由含有类似愈创木酚单元和丁香酚单元结构的化合物通过侧链的断裂、脱甲基化、脱甲氧基化、脱水等形成,呋喃及呋喃衍生物主要由糖类或糖苷类化合物通过断裂糖苷键和脱水形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穴位热痛刺激治疗偏头痛患者的疗效观察及机制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穴位热痛刺激治疗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CHEP)、血清中5-羟色胺(5-HT)、β-内啡肽(β-EP)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口服西比灵(每次5 mg,每晚1次),治疗4周为1个疗程;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穴位热痛刺激,取穴包括风池、率谷、阳陵泉、外关、太阳、印堂等,热刺激温度设定为54.5 ℃,各穴位交替刺激,每日治疗1次,治疗4周为1个疗程。于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对比2组患者偏头痛治疗效果;同时记录患者CHEP潜伏期、波幅,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2组患者血清中5-HT、β-EP及CGRP含量变化。结果:经1个疗程治疗后发现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3.3%)较对照组总有效率(75.0%)明显升高( P<0.05);治疗后观察组CHEP的N-P波幅[(30.67±2.70)μV]较治疗前及对照组[48.58±4.61)μV]均显著降低( 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中5-HT、β-EP含量[分别为(383.30±48.57)pg/ml和(42.35±6.17)pg/ml]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分别为(316.67±43.71)pg/ml、(30.79±4.63)pg/ml]显著升高( P<0.05),血清中CGRP含量[(12.75±2.28)pg/ml]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21.16±3.17)pg/ml]显著降低( P<0.05)。 结论:穴位热痛刺激能有效缓解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症状,降低CHEP的N-P波幅,其治疗机制可能与提高患者血清中5-HT、β-EP含量、降低CGRP含量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一种分体式热射病急救服的设计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在全球变暖和参与高强度运动人数增多的趋势下,热射病发病率逐年增加。热射病是一种热急症,如得不到快速有效的救治,病死率高达50%以上。早期、快速、有效降温是热射病救治的关键点。在降温的"黄金30 min"内迅速将核心体温降至38.9 ℃能获得较好的临床预后,且并发症较少,但此时间内远远不足以完成急诊转运与评估。因此,迫切需要研制一种适用于野外救治及转运的热射病急救服,以实现野外环境下早期快速有效降温的治疗目标。为此,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设计并研制了一种分体式热射病急救服,适用于在缺少医疗物资和水源的恶劣环境下以及转运过程中的热射病患者,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2020 2 1627326.4)。分体式热射病急救服由衣服部、帽子部、袖筒和包裹式裤筒4个主要部分组成,且均为温变面料制成的结构件,温变体为细孔硅胶颗粒与硝酸钾制成的复合材料。衣服部的肩部与袖筒,以及衣服部的下摆前端与包裹式裤筒均以可拆卸的连接件连接,方便固定和搬运。为了对注水量进行定量控制,还设计了注水袋和相应注水结构,以保证每次注水都能达到一致的制冷效果,且制冷温度为14~18 ℃,长时间使用不会对患者造成局部冻伤。该分体式急救服可实现热射病患者移动、救援转运时紧急应用,具有便于携带、使用方便、降温效果确切、利于搬运、成本低、可重复使用的特点,可广泛用于热射病患者现场急救及转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深部热疗对老年食管癌调强放疗患者放射性肺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深部热疗对老年食管癌调强放疗患者发生放射性肺炎情况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1日—2023年2月6日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宜兴市肿瘤医院接受调强放疗的177例老年(≥60岁)食管癌患者,根据患者是否行深部热疗分为热疗组和非热疗组。两组均采用6 MV X射线常规调强放疗,热疗组在放疗前1 h内使用体外热疗设备HG-2000Ⅲ进行高频深部热疗,每周2次,加热温度为41~43 ℃,时间为40 min。通过倾向评分匹配校正组间混杂因素后,采用 χ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有效率;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情况。 结果:倾向评分匹配后两组各42例患者,匹配后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及放疗剂量参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热疗组客观缓解率显著高于非热疗组(83.3%∶64.3%, P=0.04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热疗组发生放射性肺炎、症状性(≥2级)放射性肺炎概率均显著小于非热疗组(61.9%∶85.7%, P=0.013;21.4%∶47.6%, P=0.012)。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热疗是症状性放射性肺炎的独立保护因素( P=0.011)。 结论:老年食管癌患者调强放疗期间使用深部热疗不仅能提高肿瘤治疗效果,还能降低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细胞减灭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在胃癌腹膜转移中的治疗策略的系统综述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胃癌的腹膜转移与疾病迅速进展相关。细胞减灭术(CRS)后直接进行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已成为治疗胃癌腹膜转移患者的重要手段。然而,HIPEC存在不同的治疗方案,如开腹或闭腹、灌注液、管数、温度、持续时间以及不同的药物方案,可影响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本文旨在通过对不同的HIPEC药物技术方案进行系统综述,为HIPEC治疗方案和技术的标准化提供更多参考证据。本文纳入两项随机对照试验、3项Ⅰ和Ⅱ期前瞻性临床试验、两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和34项回顾性队列研究,共1 511例患者。最常见的HIPEC方案为将顺铂50~75 mg/m 2和丝裂霉素C 30~40 mg/m 2溶解于3~4 L生理盐水中,在42℃~43℃的温度下,胃肠吻合后,于闭腹的HIPEC系统中,使用2~3根导管,灌注液流速为500 ml/min,持续时间为60~90 min。在胃肠吻合后进行HIPEC的研究中,吻合口漏发生率较低。采用开腹HIPEC以及两种药物治疗方案的研究显示总体生存率更高。目前HIPEC的治疗方案存在较大异质性,在临床试验中,需进一步比较技术方法和不同的药物方案,以明确最佳治疗方案,使得该技术合乎标准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假热66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部分“发热”患者只是体表局部温度升高,而体核温度正常,我们将其称之为假热。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发热门诊诊断为“假热”的6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患者均为青少年,多是感冒症状消失后,腋温不降反而逐渐升高;患者多无明显不适或仅有轻度“头蒙”;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解热镇痛药退热无效。假热是一种相对独立的临床现象,不属于功能性发热、伪装热,其机制有待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一种基于相变材料的热射病降温组件的设计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热射病是一种由热刺激引起、发展快速、对机体健康产生严重危害的危重疾病,可引起多器官功能受损,病死率较高。此外,约30%的幸存者会遗留不同系统的后遗症,如神经系统。目前早期迅速降温为热射病治疗的核心。因此,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与工程师合作,针对野外以及院内救治的特点,研发了一种热射病降温组件,以实现在野外和院内早期迅速降温及有效的目标温度管理(TTM)。降温组件由降温毯、降温帽两大部分组成,二者均由温变面料制成。降温毯包括背衬层、缓冲层、柔性导热囊体、温变组件、固定部件、温度传感器。降温帽包括主体及侧耳,其中主体佩戴于患者头顶,正面装有柔性显示屏,便于实时监测降温毯温变组件的温度;侧耳可包裹患者双耳及颈部,设计有鼓膜测温计可对鼓膜温度实时监控以指导降温治疗的时程、及时停止降温。该降温组件具有携带和操作方便、实时监测温度、降温效果确切、可重复使用的特点,用于热射病患者的现场急救、转运、病房内持续降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电热干式保暖潜水服的设计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设计一种应用自携式电源加热的保暖潜水服,解决潜水员水下低温保暖问题。方法:采用防水、保暖和加热综合技术设计电热干式保暖潜水服,潜水服包括防水层、加热保暖层和水下电池组。结果:无人实验和人体试验结果表明,潜水服具有水密、3.155克罗(CLO)保暖能力、电加热能力,可保障潜水员在(10±2)℃水温环境下维持体心温度35.8℃以上5 h。结论:电热干式保暖潜水服可水下加热保暖,解决高压低水温环境下工作的低温问题,为潜水员提供水下所需热能,使潜水员在水下保持正常体温,有助于提高水下作业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热性惊厥复发及左乙拉西坦间歇短程预防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热性惊厥(febrile seizures,FS)复发的临床特征,观察左乙拉西坦(levetiracetam,LEV)预防FS复发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01例FS复发病例的临床资料,了解FS复发情况及LEV应用过程可能的不良反应。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回归分析FS复发与LEV预防的关系。结果:101例FS复发病例中以18~60月龄为主(62.4%,63/101),其中18~36月龄(39.6%,40/101)为复发高峰;FS复发均发生于发热24 h内,74.3%(75/101)发生于发热3 h内;39.6%病例(40/101)为非高热惊厥,其中30.0%(12/40)发作时温度≤38 ℃。95例FS纳入回顾性队列研究,应用LEV预防38例(4例失访),未预防57例(7例失访),预防组复发率为17.6%(6/34),对照组为44.0%(22/50),预防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 χ2=6.325, P=0.012)。Cox回归分析复发各因素关系,提示药物预防( OR=0.325,95% CI 0.129-0.821)及FS家族史( OR=3.060,95% CI 1.427-6.560)影响FS复发。按有无FS家族史分层,显示在有/无FS家族史两层中药物预防均减少FS复发( OR=0.316,95% CI 0.124-0.802)。 结论:FS患儿18月龄后复发风险增大,发热早期及低热时占比多;药物预防FS复发,应注意高发月龄,及早、低热应用;使用LEV预防FS复发有效,不良反应轻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蕊福平果胶对劳力性热射病动物模型的肠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劳力性热射病(EHS)动物肠功能受损情况,探讨预防性口服蕊福平果胶(RFP)对EHS动物肠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将120只10周龄无特定病原(SPF)级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温对照组、EHS模型组、EHS饮水组(H 2O+EHS组)及EHS果胶组(RFP+EHS组),每组30只。H 2O+EHS组及RFP+EHS组动物于训练适应期每日灌胃蒸馏水或RFP 20 mL/kg,连续5 d,1周后利用温控跑台调整温控范围为(37±1)℃,通过一次性高温力竭运动制备EHS大鼠模型;EHS模型组动物在训练适应期不给予任何补液干预;常温对照组动物置于温度为(25±2)℃、湿度为(55±5)%的常温恒温箱中自由活动,不给予任何处理。对各组大鼠进行行为学评价(包括疼痛回缩反射、仰卧翻正反射和前肢拉力测试);取下腔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炎症反应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6、IL-1β、IL-10)〕及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取肠黏膜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病理学改变,并进行Chiu评分。 结果:EHS模型组大鼠发生行为学、炎症反应指标和病理学等改变,表现为疼痛回缩和仰卧翻正反射延迟,前肢拉力下降,炎症反应指标明显升高,且出现明显的肠黏膜损伤,提示EHS大鼠模型制备成功。H 2O+EHS组大鼠除炎症反应指标有所改善外,其他指标与EHS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FP+EHS组大鼠给予RFP预处理后,疼痛回缩反射及仰卧翻正反射均较EHS模型组明显改善〔疼痛回缩反射(分):1.4±0.2比0.3±0.2,仰卧翻正反射(分):1.0±0.1比0.2±0.1,均 P<0.05〕,前肢拉力明显提高(N:13.0±0.5比8.2±0.6, P<0.01);促炎因子水平较EHS模型组显著降低〔TNF-α(ng/L):67.5±9.2比194.3±13.7,IL-6(ng/L):360.0±54.1比981.2±84.4,IL-1β(ng/L):33.7±9.0比88.7±6.1,均 P<0.01〕,抗炎因子IL-10水平则较EHS模型组进一步升高(ng/L:208.7±10.5比103.7±7.0, P<0.01);肠黏膜损伤程度较EHS模型组明显减轻,Chiu评分和DAO活性显著低于EHS模型组〔Chiu评分(分):1.5±0.2比3.8±0.0,DAO(U/L):83.7±6.7比128.7±10.5,均 P<0.05〕。 结论:高温环境训练可造成大鼠肠屏障功能受损,诱发内毒素血症及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预防性口服RFP能够保护EHS大鼠肠道屏障功能,缓解SIRS,促进EHS发生后基本神经反射及肌力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