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蛇藤素调节HMGB1-RAGE信号通路对牙周炎大鼠牙周组织损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究南蛇藤素(Celastrol,Cel)调节高迁移率组框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晚期糖基化终产物(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RAGE)信号通路对牙周炎大鼠牙周组织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建立牙周炎大鼠模型.将大鼠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模型组(Model组)、南蛇藤素低、中、高剂量组[Cel-L 组,1 mg/(kg·d)Cel,Cel-M 组,2 mg/(kg·d)Cel 和 Cel-H 组,4 mg/(kg·d)Cel]和 Cel-H+HMGB1 重组蛋白[4 mg/(kg·d)Cel-H+R-HMGBl].评定牙周组织炎症情况;微计算机断层扫描观察牙槽骨吸收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分别观察牙周组织病理变化和破骨细胞数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 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γ-干扰素(interferon-gam-ma,IFN-γ)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和前列腺素 E2(prostaglandin E2,PGE2)水平;Westernblot检测HMGB1、RAGE蛋白水平.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Model组大鼠牙龈乳头部分缺失和牙龈上皮侵蚀或溃疡,牙龈上皮和固有层发现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牙周胶原束排列不规则,部分胶原纤维溶解变性,牙槽骨吸收明显;大鼠牙龈指数、牙龈出血指数、釉牙骨质界到牙槽嵴顶的距离值、牙周组织破骨细胞数、血清IL-6、TNF-α和IFN-γ水平、牙周组织MDA、ROS、NO和PGE2水平及HMGB1和RAGE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牙周组织SOD和CAT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Model组相比,Cel-L组、Cel-M组和Cel-H组大鼠牙槽骨损伤和炎症侵蚀减轻,大鼠牙龈指数、牙龈出血指数、CEJ-ABC值、牙周组织破骨细胞数、血清IL-6、TNF-α和IFN-γ水平、牙周组织MDA、ROS、NO和PGE2水平及HMGB1和RAGE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牙周组织SOD和CAT水平显著增加(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HMGB1重组蛋白可逆转南蛇藤素对牙周炎大鼠牙周组织损伤的抑制作用(P<0.05).结论:南蛇藤素通过抑制HMGB1-RAGE信号通路从而抑制牙周炎大鼠牙周组织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根尖牙乳头干细胞成骨分化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根尖牙乳头干细胞(stem cells from apical papilla,SCAP)具有很强的多系分化潜能,其中成骨分化可以应用于骨组织再生,为口腔颌骨缺损治疗提供新思路.成骨分化是个复杂的网络调控过程,诸如各种细胞因子、表观遗传物质、各种信号分子和信号通路等内源性物质均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可以促进SCAP的增殖、迁移和成骨分化,但其在SCAP成骨分化的不同进程中的具体机制和内在联系各不相同.对近年来有关促进SCAP成骨分化的各种因素及其可能的调控机制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其进一步的应用研究提供新信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以口腔损害为首发表现的儿童色素性扁平苔藓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儿男,10岁,因口唇红斑,全身多发斑丘疹3个月余于2020年8月就诊。患儿3个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口唇出现暗红斑,无明显痒痛等不适症状,未予重视;后躯干出现紫灰色斑疹、斑丘疹,左手中指指甲变薄,出现纵裂,自行外用药物(具体不详)治疗,未见好转遂就诊。患儿为第1胎第1产,足月顺产,既往体健,按序接种疫苗,否认输血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双亲否认类似病史。体检:各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口唇黏膜可见紫红色斑片,唇缘少量白色鳞屑(图1A);舌背部可见乳头瘤样增生,部分融合,上覆乳白色膜样物质,双侧颊黏膜未见白色网纹结构,口腔内未见龋齿及银汞充填物,全口牙龈未见肿胀和充血(图1B);躯干散在紫灰色丘疹、斑丘疹,表面可见少许鳞屑,不易刮除(图1C);左手中指甲板变薄,可见甲纵嵴,其余指(趾)甲未见异常(图1D)。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甲状腺素、游离甲状腺素、三碘甲腺原氨酸、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和促甲状腺激素)、病毒性肝炎(甲、乙、丙、戊型)抗原抗体检测均未见异常;抗核抗体阳性(1∶100),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阴性。甲真菌镜检阴性。皮肤镜示唇部紫红色背景下清晰的白色网状条纹及多发放射状血管及线状血管(图1E);舌背部暗紫红色背景,多发乳头瘤样增生,上覆乳白色伪膜状物质弥漫分布,部分融合呈玫瑰花状,边缘可见白色网状结构(图1F);躯干皮损为灰紫色背景下多发蓝灰色点,部分区域可见线状血管(图1G);左手中指甲板变薄,甲纵嵴(图1H)。背部皮损组织病理:表皮轻度角化过度,基底细胞局灶性液化变性,真皮浅层带状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色素失禁明显(图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Char综合征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Char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以动脉导管未闭、面部畸形和指/趾发育异常为主要特征,并可能合并多乳头、牙齿发育异常、睡眠障碍等表现。 TFAP2B已被证实为神经嵴衍生和发育相关的基因,现已发现该基因的多种变异。骨形态发生蛋白信号在胚胎发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参与肢体生长和模式形成、调控神经嵴细胞的发育等。 TFAP2B是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4的上游调控基因,其变异可能通过影响骨形态发生蛋白的表达造成神经嵴细胞增殖异常,进而导致多器官发育不全综合征。此外, TFAP2B变异也可能仅导致动脉导管未闭、而非典型的Char综合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单细胞测序技术构建小鼠磨牙牙髓细胞的发育图谱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通过在单细胞水平分析小鼠磨牙细胞间异质性,构建牙髓细胞发育的时空图谱,进一步揭示牙齿发育的过程和调控机制。方法:分别收集出生后0、3 d的C57BL/6小鼠下颌第一磨牙各10颗,制备单细胞悬液,采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scRNA-seq)技术进行测序。从本课题组前期研究中提取出生后7 d小鼠磨牙scRNA-seq数据,与0、3 d数据进行合并分析。使用Seurat程序对测序数据进行质控、标准化、降维和聚类分析;Monocle程序进行拟时序分析,预测发育轨迹;Scillus程序进行基因本体分析,对细胞功能进行注释。使用原位杂交技术对标记基因进行体内定位,明确不同亚群细胞的体内分布和时空变化。结果:Seurat分析显示小鼠磨牙细胞具有26个细胞亚群,可分为牙髓细胞、牙囊细胞、上皮细胞、免疫细胞、内皮细胞、管周细胞、胶质细胞和红细胞等八大类细胞,其中牙髓细胞包含5个亚群:成熟牙髓细胞,标记基因为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受体(coxsackie virus and adenovirus receptor,Cxadr);牙乳头细胞,标记基因为SPARC相关模块化钙结合蛋白2(SPARC related modular calcium binding 2,Smoc2);周期细胞,标记基因为Ⅱ型DNA拓扑异构酶(DNA topoisomerase Ⅱ alpha,Top2a);前成牙本质细胞,标记基因为棕榈酰蛋白羧酸酯酶(notum palmitoleoyl-protein carboxylesterase,Notum);成牙本质细胞,标记基因为牙本质涎磷蛋白(dentin sialophosphoprotein,Dspp)。随着牙胚发育,成熟牙髓细胞的比例逐渐增加,周期细胞和成牙本质细胞比例逐渐降低。原位杂交染色和基因本体分析结果显示,Cxadr+成熟牙髓细胞定位于牙冠上部,主要功能为成骨和“细胞外结构组织”;Smoc2+牙乳头细胞位于根尖,主要功能与“细胞外结构组织”和器官发育相关;Top2a+周期细胞位于牙冠下部,进行有丝分裂;Notum+前成牙本质细胞邻近上皮根鞘,和Dspp+成牙本质细胞的主要功能同为生物矿化。Monocle分析显示牙髓细胞有2条发育轨迹,从Smoc2+牙乳头细胞起始,经过Top2a+周期细胞,再分化为Cxadr+成熟牙髓细胞或成牙本质细胞。结论:scRNA-seq技术能在转录组水平充分揭示细胞间的异质性,为研究器官发育过程和调控机制提供了有力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药物性牙龈增生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药物性牙龈增生在临床上比较常见,是由某些药物引起的牙龈增生和体积增大,牙龈边缘和牙龈乳头增生为主要临床表现,不仅对患者的发音功能、咀嚼功能以及吞咽功能产生严重影响,同时给患者的生活也带来极大的痛苦,使患者产生心理障碍。目前对于药物性牙龈增生的发病机制尚无定论,仍需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该文就胶原合成与降解失衡机制、炎症机制、上皮细胞的增值和凋亡机制等方面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细胞分裂周期蛋白42对牙根发育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究细胞分裂周期蛋白42(cell division cycle 42,CDC42)对牙根发育的影响及其对上皮根鞘(Hertwig root sheath,HERS)细胞增殖与迁移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免疫荧光追踪CDC42在小鼠出生后5 d(postnatal day 5,P5;P3、P7、P14含义依此类推)、P7、P14磨牙牙根的表达情况。将9只8周龄C57BL/6J雄鼠按简单随机抽样法分为3组(每组3只),取P3 C57BL/6J乳鼠牙胚于气-液环境下培养1 d后植入小鼠肾被膜下观察牙根发育情况。对照组在小鼠肾被膜下仅植入牙胚,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PBS)组植入牙胚及吸附PBS的凝胶珠,ML141组植入牙胚及吸附CDC42抑制剂ML141的凝胶珠。通过慢病毒转染敲低HERS细胞中Cdc42表达,进行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CCK-8)检测、胸腺嘧啶核苷类似物(5-ethynyl-2′-deoxyuridine,EdU)检测以及划痕实验。对迁移的细胞进行高尔基体(GM130)和细胞骨架(F-actin)免疫荧光染色。通过CCK-8和EdU检测比较对照组和敲低组的细胞增殖活性,通过划痕实验比较对照组和敲低组的细胞迁移率。结果:CDC42在牙根发育中表达于HERS上皮、高度极化的成釉上皮和成牙本质细胞,以及临近的牙乳头和牙囊细胞中。肾被膜移植结果显示,ML141组牙根长度[(0.61±0.09)mm]显著短于对照组[(1.03±0.19)mm]( P=0.007)和PBS组[(0.98±0.10)mm]( P=0.021)。慢病毒转染后,敲低组Cdc42相对表达量(0.31±0.33)显著低于对照组(1.05±0.08)( t=15.38, P<0.001),敲低效率接近70%。转染后3、4、5 d,敲低组细胞活性(分别为0.87±0.04、0.96±0.10、0.59±0.06)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09±0.13、1.55±0.32、1.10±0.09)( t=3.16, P=0.016; t=4.23, P=0.002; t=5.08, P<0.01),敲低组细胞增殖率[(1.65±0.64)%]显著低于对照组[(4.02±1.12)%]( t=5.21, P<0.001)。Cdc42敲低后,敲低组24和48 h细胞迁移率[分别为(45.1±4.2)%、(56.4±8.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63.8±7.4)%、(80.2±7.8)%]( t=3.78, P=0.019; t=3.62, P=0.023)。对照组中迁移细胞中高尔基体沿迁移方向定向分布,而在敲低组中高尔基体沿细胞核周围分布。 结论:CDC42在牙根发育中对牙根长度调节具有重要作用,其可能通过影响HERS细胞的迁移与增殖介导牙根伸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牙龈卟啉单胞菌诱发炎症微环境促进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牙龈卟啉单胞菌诱发食管炎症微环境在小鼠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将180只C57BL/6小鼠分为对照组、牙龈卟啉单胞菌组、4-硝基喹啉-1-氧化物(4NQO)组、4NQO+牙龈卟啉单胞菌组、4NQO+牙龈卟啉单胞菌+塞来昔布组和4NQO+牙龈卟啉单胞菌+抗生素(甲硝唑、新霉素、氨苄青霉素和万古霉素,ABC)组,每组30只。给予ABC饮水2周,之后8周,对照组和牙龈卟啉单胞菌组小鼠饮用纯水,其余4组给予含30 μg/ml 4NQO的饮水。第11~12周,牙龈卟啉单胞菌组、4NQO+牙龈卟啉单胞菌组、4NQO+牙龈卟啉单胞菌+塞来昔布组和4NQO+牙龈卟啉单胞菌+ABC组小鼠行上颌第2磨牙结扎;第11~34周,每周3次口腔感染牙龈卟啉单胞菌。第13~34周,4NQO+牙龈卟啉单胞菌+塞来昔布组和4NQO+牙龈卟啉单胞菌+ABC组小鼠分别接受塞来昔布和ABC处理。34周后处死小鼠,观察小鼠食管黏膜大体和形态学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和免疫组化检测小鼠食管组织中炎症和肿瘤相关分子表达。结果:34周时,4NQO单独处理未能显著增加小鼠食管黏膜乳头状增生病灶数、病变面积和食管壁厚度,单纯性增生病灶数(中位数为1.00个, P<0.05)和轻、中度不典型增生病灶数(中位数为2.00个, P<0.01)显著增加,小鼠食管组织中白细胞介素6(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myc mRNA的表达量[分别为8.35(3.45,8.99)、6.90(2.01,9.72)、12.04(3.31,14.08)、2.21(1.80,3.04),均 P<0.05]和磷酸化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pSTAT3)、Ki-67、磷酸化组蛋白2A变异体(pH2AX)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4NQO+牙龈卟啉单胞菌组小鼠食管黏膜病变显著,乳头状增生病灶数(中位数为2.00个)、病变面积(中位数为2.51 mm 2)和食管壁厚度(中位数为172.52 μm)最大,且均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单纯性增生病灶数(中位数为1.00个, P<0.05)和轻、中度不典型增生病灶数(中位数为1.00个, P<0.01)显著增加,小鼠食管组织中IL-6、IL-1β、TNF-α、γ-干扰素(IFN-γ)、c-myc、cyclin D1 mRNA的表达量[分别为12.27(5.35,22.08)、13.89(10.04,15.96)、19.56(6.07,20.36)、11.37(8.23,20.07)、2.62(1.51,4.25)和4.52(2.68,7.83), P<0.05或 P<0.01]和pSTAT3、环氧合酶2(COX-2)、Ki-67、pH2AX蛋白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塞来昔布干预明显减少了4NQO联合牙龈卟啉单胞菌引起的黏膜病变面积(4NQO+牙龈卟啉单胞菌+塞来昔布组中位数为1.84 mm 2, P<0.05)和浸润癌病灶数(4NQO+牙龈卟啉单胞菌+塞来昔布组中位数为0.00个, P<0.01),降低了pSTAT3和pH2AX的表达。ABC干预明显减少了4NQO联合牙龈卟啉单胞菌所诱导的乳头状增生病灶数(4NQO+牙龈卟啉单胞菌+ABC组中位数为1.00个, P<0.05)和浸润癌病灶数(4NQO+牙龈卟啉单胞菌+ABC组中位数为0.00个, P<0.01),降低了pSTAT3的表达,但对pH2AX的表达无明显影响。 结论:在4NQO诱导的基因组损伤基础上,牙龈卟啉单胞菌能通过诱发炎症微环境促进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发生,使用COX-2抑制剂或ABC可以通过阻断IL-6/STAT3信号通路,减轻食管组织的炎症反应,抑制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牙源性始基瘤4例临床病理学观察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牙源性始基瘤(primordial odontogenic tumour,PO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4例颌骨POT的临床资料,采用影像学检查、HE和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4例患者发病年龄5~21岁;男女性各2例;发病部位于上、下颌骨各2例.临床表现为缓慢生长的无痛性肿块,切面呈灰黄、灰白色,周围多与1枚未萌牙牙冠相关.肿瘤由黏液样背景中散在疏松梭形或星形细胞组成,周边可见单层立方、柱状上皮被覆,部分区域可见乳头状反褶内陷,2例可见钙化.结论 POT是罕见的良性牙源性混合性肿瘤,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掌握其特征性的组织学表现可作出正确诊断,行完整切除者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牙源性干细胞促血管化与组织再生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牙源性干细胞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特性,通过与内皮细胞相互作用或分泌多种血管生成相关细胞因子促进血管再生.目前已分离并鉴定出的牙源性干细胞主要包括牙髓干细胞、脱落乳牙干细胞、牙周膜干细胞、根尖牙乳头干细胞、牙龈间充质干细胞和牙囊干细胞.本文通过整理分析近年文献资料,对上述牙源性干细胞促血管生成与组织再生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