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质子放疗独立剂量计算平台的搭建与验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基于上海先进质子放疗设备(SAPT)水平固定束,利用开源剂量计算引擎搭建质子放疗独立剂量计算平台并验证该平台的准确性。方法:通过测量SAPT水平固定束的绝对积分深度剂量以及空气中束斑大小,并结合蒙特卡洛模拟得到水中束斑大小增量,笔形束参数与剂量计算引擎相结合,搭建了适用于该水平固定束的剂量计算平台。计算平台精确性的验证主要通过绝对剂量验证和相对剂量验证实现。绝对剂量验证主要是比较单个立方体计划射野中心轴线上不同深度计算值和实测值的点对点误差。相对剂量验证主要是比较计算值和实测值的横向一维及二维相对剂量分布。同时,对单高斯束斑模型和双高斯束斑模型的精确性进行比较。结果:计算值和实测值的点对点绝对剂量偏差在2%以内。3个立方体在中心深度的二维平面相对剂量分布的计算值与实测值的20%~80%半影宽度及半高全宽的偏差分别在1、2 mm以内。3个立方体计划及2个临床病例在中心深度的二维平面相对剂量分布的实测值与计算值的二维γ通过率(3 mm/3%)均>95%。双高斯束斑模型在剂量梯度变化较大或者射程较大的计划中相较于单高斯束斑模型计算得更准确。结论:独立剂量计算平台的精确度能满足临床要求,可利用此平台研究其他剂量相关的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微小RNA-200a通过Wnt/β-连环蛋白通路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来源外泌体miR-200a对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2019年3月至2020年7月,收集从4周龄SD大鼠(福建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取的BMMSCs来源外泌体,与从新西兰兔提取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共培养,提取BMMSCs来源外泌体,与肾小管上皮细胞共培养,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上皮-间充质转化(EMT)标志物E-钙黏蛋白(E-cadherin)、N-钙黏蛋白(N-cadherin)和波形蛋白(Vimentin)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明确外泌体对EMT的影响。构建过表达和低表达miR-200a的BMMSCs,分别与肾小管上皮细胞共培养,Western blot检测E-cadherin、N-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及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各标志蛋白的表达水平。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肾小管上皮细胞中miR-200a与β-catenin基因CTNNB1是否直接结合。使用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 t检验分析组间差异。 结果:高剂量外泌体组E-cadherin表达水平较低剂量组更低(0.51±0.09比0.78±0.12, t=3.115, P<0.05),而N-cadherin(2.05±0.22比1.40±0.13, t=6.478, P<0.001)和Vimentin(1.01±0.13比0.75±0.12, t=2.987, P<0.05)表达水平高于后者。高表达miR-200a外泌体处理组E-cadherin表达水平较低表达miR-200a外泌体处理组降低(0.71±0.09比1.48±0.14, t=4.751, P<0.05),而N-cadherin(1.55±0.12比0.75±0.10, t=11.603, P<0.01)和Vimentin(0.88±0.07比0.37±0.04, t=6.039, P<0.05)表达水平前者较后者更高。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标志蛋白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表达量在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89±0.21比0.92±0.15, t=0.130, P>0.05),而低表达miR-200a外泌体处理组p-GSK3β、β-catenin和T细胞因子-1(TCF-1)表达水平均高于高表达miR-200a外泌体处理组(1.89±0.17比1.15±0.12, t=4.125, P<0.05;1.32±0.09比0.74±0.15, t=4.962, P<0.05;0.96±0.08比0.38±0.05, t=6.740, 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显示,野生型β-CTNNB1肾小管上皮细胞中,miR-200a组细胞荧光活性显著低于miR-NC组(0.51±0.07比0.98±0.08, t=13.251,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突变型β-CTNNB1的细胞中,miR-200a组细胞荧光活性与miR-N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94±0.05比0.96±0.07, t=0.247, P>0.05)。 结论:BMMSCs来源外泌体miR-200a通过直接作用β-catenin基因CTNNB1,降低β-catenin表达,抑制Wnt/β-catenin通路激活,从而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EMT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DTC患者 131I治疗后左甲状腺素钠片最佳初始剂量预测模型探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应用机器学习方法为 131I治疗后的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构建左甲状腺素钠片最佳初始剂量的预测模型。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在天津市肿瘤医院空港医院接受 131I治疗后促甲状腺激素(TSH)抑制治疗最终达标的266例DTC患者[男性78例(男性组)、女性188例(女性组),年龄18~70(40.0+11.5)岁]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生化指标(共16项)和出院后定期复查的甲状腺功能相关数据及左甲状腺素钠片每次的调整剂量。通过计算随机森林模型重要度筛选出较为重要的临床特征;以筛选出的特征为自变量,以左甲状腺素钠片达标剂量为因变量构建多种回归模型,通过交叉验证选出准确率最高的模型。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卡方检验。 结果:266例患者的体重、身高、体重指数、体表面积、血红蛋白、平均红细胞体积、收缩压/舒张压、术后甲状旁腺激素、达标时左甲状腺素钠片剂量分别为(68.4±12.9)kg、(165.8±12.8)cm、24.6±3.5、(1.9±0.2)m 2、(140.1±19.1)g/L、(88.6±5.5)fl、(125.7±18.9)mm Hg/(82.7±12.4)mm Hg、(4.1±2.2)pmol/L、(117.0±30.1)μg/d。通过特征筛选,重要度排在前6位的临床特征依次为体表面积、体重、血红蛋白、身高、体重指数、年龄,其重要度均数依次为0.2805、0.1951、0.1315、0.1252、0.1080、0.0819。径向基核的支持向量回归(SVR)模型预测左甲状腺素钠片剂量的准确率(53.4%,142/266)最高,高于经验给药的首次达标率(15.0%,40/266);SVR模型在女性组中预测左甲状腺素钠片剂量的准确率高于男性组[60.6%(114/188)对35.9%(28/78)],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3.51, P<0.001)。 结论:基于机器学习构建的SVR模型有望提高经 131I治疗后的DTC患者左甲状腺素钠片的首次达标率,并且在女性患者中更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高能光源储存环及同步加速器屏蔽计算与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验证和探讨在高能同步辐射光源辐射屏蔽计算中半经验公式和蒙特卡罗模拟方法的一致性和适用性。方法:分别采用半经验公式和蒙特卡罗模拟独立计算单电子打靶时屏蔽体外产生的周围剂量当量。结果:Jenkins半经验公式计算结果与蒙特卡罗模拟结果比值范围为111%~153%,Sakano半经验公式计算结果与蒙特卡罗模拟结果比值为201%。结论:对单一屏蔽材料,半经验公式可简单、保守地完成对高能电子加速器的屏蔽计算。对于多种屏蔽材料,宜采用蒙特卡罗模拟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自身免疫病患者乳汁中羟氯喹的浓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检测自身免疫病患者乳汁中羟氯喹及其活性代谢物去乙基羟氯喹(DHCQ)的浓度,结合观察随访,评价哺乳期服用羟氯喹对婴儿的安全性,并探讨导致患者乳汁中药物浓度个体差异的因素。方法:纳入服用羟氯喹至少6个月且处于哺乳期的自身免疫病患者,通过建立一种新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来检测患者服药前(0 h)、服药后2、4、6 h乳汁样本和服药后6 h全血中羟氯喹及DHCQ的浓度。其次通过测定患者与羟氯喹代谢相关的细胞色素酶P450(CYP)的CYP3A4*1G(rs2242480)、CYP3A5*3(rs776746)、CYP2D6*10(rs1065852、rs1135840)的基因型,分析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患者乳汁中药物浓度个体差异的相关性。随访哺乳患者的婴儿的视力、听力及一般生长状况。统计学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 t检验、 χ2分析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 结果:共纳入15例患者,服用200 mg/d的患者羟氯喹和DHCQ的平均浓度分别为(520±261)ng/ml、(177±112)ng/ml;服用400 mg/d的患者羟氯喹和DHCQ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 036±374)ng/ml、(397±271)ng/ml。全血中羟氯喹平均浓度为(661±308)ng/ml,DHCQ平均浓度为(267±73)ng/ml。其中,4例患者服药后2 h乳汁中羟氯喹及DHCQ浓度达到高峰,11例于服药后4 h乳汁中羟氯喹及DHCQ浓度达到高峰。不同CYP基因型与患者乳汁中药物浓度和达峰时间的个体差异未见相关性。随访服用含有羟氯喹的乳汁5~10个月的婴儿的听力、视力、一般生长状况均无异常。结论:乳汁羟氯喹、DHCQ浓度与患者服药剂量呈正相关,乳汁中羟氯喹、DHCQ浓度在服药后4 h达到高峰,服药6 h后乳汁中羟氯喹、DHCQ的浓度和血液浓度相近。建议哺乳期服用羟氯喹的患者可于服药4 h后进行哺乳,减少婴儿通过乳汁摄取的羟氯喹及其活性代谢物。但是,羟氯喹对于婴儿的安全性和CYP基因多态性对于乳汁浓度的影响未来仍需扩大样本和进行长期随访来进一步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孕期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暴露抑制Hedgehog信号导致后代肾脏自噬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孕期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暴露对后代肾脏的毒理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6只孕鼠在孕期14~18 d分别随机予以850 mg/(kg·d)的DBP处理3只孕鼠为染毒组,另外3只孕鼠予以等剂量的玉米油处理为对照组。在产后第1天分别随机收集各组6只子代鼠的肾脏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检测肾脏自噬水平,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及定量分析验证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在肾脏中的表达。用Western blot及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肾脏组织中Hedgehog信号通路上的相关标志物的表达水平。在体外实验中,分别予以Hedgehog信号通路的抑制剂索尼德吉Sonidegib及激动剂重组音刺猬蛋白(SHH)处理NRK52E肾小管上皮细胞,采用Western blot分析各组的自噬水平。组间比较采用独立 t检验。 结果:IHC提示染毒组Beclin-1的表达高于对照组(2.37±0.12比1.00±0.10, t=15.190, P<0.05),蛋白印记及其定量分析显示染毒组Beclin-1蛋白表达量高于对照组(1.20±0.104比1.00±0.01, t=3.317, P<0.01)。同时,Western blot及其定量分析表明,暴露组Hedgehog信号通路标记物Gli1和Ptch1表达低于对照组(1.00±0.15比0.43±0.09, t=5.644, P<0.01;1.00±0.01比0.35±0.10, t=11.20, P<0.01)。RT-qPCR也提示暴露组Gli1和Ptch1表达低于对照组(1.00±0.18比0.51±0.10, t=4.122, P<0.01;1.00±0.10比0.62±0.08, t=5.140, P<0.01)。体外研究证实当加入Hedgehog抑制剂Sonidegib后,实验组的NRK52E细胞自噬指数(LC3Ⅱ/LC3Ⅰ)高于对照组(0.49±0.11比1.25±0.05, t=10.890, P<0.01),而当加入其激动剂SHH后,实验组的自噬指数低于对照组(0.49±0.11比0.36±0.09, t=11.260, P<0.01)。 结论:孕期DBP暴露通过抑制Hedgehog信号引起后代肾脏发生自噬,从而可能引起肾脏相关疾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CRIM1对非小细胞肺癌辐射敏感性和转移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富含半胱氨酸型运动神经元蛋白1(CRIM1)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辐射敏感性和转移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短发夹RNA(shRNA)敲降NSCLC H460、H358细胞中CRIM1的表达,并将H460、H358细胞分别分为3组:H460细胞、H460-shCRIM1细胞、H460-shNC细胞和H358细胞、H358-shCRIM1细胞、H358-shNC细胞,其中shCRIM1表示用shRNA敲降CRIM1的表达,shNC表示阴性对照。采用小干扰RNA(siRNA)敲降H358细胞中CRIM1的表达,并将细胞分为2组:H358-siNC细胞和H358-siCRIM1细胞。采用细胞克隆形成实验(照射剂量为0、1、2、4 Gy)、慧星实验(照射剂量为8 Gy)和细胞免疫荧光实验(照射剂量为6、8、12 Gy)观察CRIM1对H460细胞辐射敏感性的影响。采用Transwell实验、细胞黏附实验观察CRIM1对H460、H358细胞转移的影响。构建小鼠H460原位肿瘤模型,采用组织病理学检查评估裸鼠肺内原位接种肿瘤转移情况。采用转录组学分析法探讨CRIM1影响NSCLC细胞转移的可能机制。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与H460-shNC细胞相比,1、2 Gy照射后H460-shCRIM1细胞的克隆形成率明显降低[1 Gy:(87.04±8.04)%对(58.01±4.39)%;2 Gy:(48.23±1.22)%对(31.43± 0.08)%],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48、19.50,均 P<0.05)。慧星实验结果显示,8 Gy照射后H460-shCRIM1细胞的olive尾距长于H460-shNC细胞,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7±0.54对1.05±0.42, t=2.14, P<0.05)。细胞免疫荧光实验结果显示,H460-shCRIM1细胞受照后磷酸化组蛋白H2AX foci数多于H460-shNC细胞(6 Gy:14.33±2.81对11.00±3.92;8 Gy:34.00±11.14对21.17±6.15;12 Gy:25.80±3.96对20.17±3.31),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45、5.52、2.47,均 P<0.05)。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H460-shCRIM1、H358-shCRIM1细胞的迁移率分别较H460-shNC、H358-shNC细胞明显升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73、10.19,均 P<0.05)。细胞黏附实验结果显示,H460-shCRIM1、H358-shCRIM1细胞的黏附能力分别较H460-shNC、H358-shNC细胞下降,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86、3.66,均 P<0.05)。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原位接种H460-shCRIM1细胞的裸鼠肺内转移灶明显多于H460-shNC细胞。转录组学分析结果显示,筛选出的细胞黏附相关基因连接黏附分子2(JAM2)、连接蛋白3(NECTIN3)和紧密连接蛋白4(CLDN4)在H460-shCRIM1、H358-siCRIM1细胞中的表达均下降;并在体外实验中得到验证,其中,H460-shCRIM1细胞相较于H460-shNC细胞分别下降了86.66%、49.35%、30.27%( t=47.52、7.47、18.98,均 P<0.05),H358-siCRIM1细胞相较于H358-siNC细胞分别下降了36.60%、31.70%、50.00%( t=7.40、7.10、16.56,均 P<0.05)。 结论:抑制CRIM1可增强NSCLC细胞H460的辐射敏感性,CRIM1可能通过影响肿瘤细胞连接的方式影响NSCLC的转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CT引导3D打印共面模板辅助 125I粒子植入治疗胸壁转移瘤的疗效与剂量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3D打印共面模板(3D-printed coplanar template,3D-PCT)辅助CT引导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radioactive 125I seedimplantation,RISI)治疗胸壁转移瘤的技术方法和临床疗效,并分析剂量学参数对疗效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1年3月于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行3D-PCT辅助CT引导 125I粒子植入治疗55例胸壁转移瘤临床资料。术前经TPS制定治疗计划,术中在3D-PCT辅助下行 125I粒子植入,术后第3天复查CT进行术后剂量验证。术后定期复查CT计算局部控制率、总生存(OS)率,并评价患者疼痛缓解情况及相关并发症。采用Log-rank检验、Cox回归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局部控制时间(local control time, LCT)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剂量学参数预测LCT的临界值。 结果:55例行3D-PCT辅助CT引导 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胸壁转移瘤患者术后1、2、3年OS率为72.7%(40/55)、21.8%(12/55)、16.4%(9/55);术后3、6、12、24个月局部控制率为96.4%(53/55)、86.5%(45/52)、85.0%(34/40)、91.7%(11/12)。术后GTV、粒子数目、 D90、 D100、 V100、 V150、 V200、CI、EI、HI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 V90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6)。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病理分级、 D90、 D100、 V90和 V200对LCT有显著影响( P<0.05);将之纳入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后病理分级、 D90为LCT独立影响因素,其余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Log-rank生存分析显示 D90≥127 Gy的患者比 D90<127 Gy局部控制时间显著延长(χ 2=16.61, P=0.000)。术后3个月疼痛缓解率为80.8%(21/26)。1~2级度放射性皮炎5例,Ⅲ度放射性皮炎1例。 结论:对于胸壁转移瘤,应用3D-PCT辅助CT引导 125I粒子植入剂量精准可控,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当 D90≥127 Gy时LCT显著延长, D90为LCT的独立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唾液酸酶-3基因过表达对软骨肉瘤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SW1353细胞中唾液酸酶3(NEU3)表达及定位情况,探究过表达NEU3对人软骨肉瘤SW1353细胞增殖及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用Lipo3000转染试剂构建NEU3过表达细胞株,实验分组为4组:空白对照组un,不予任何处理;条件对照组blank,加入等剂量转染试剂;阴性对照组pcon,加入空载质粒;处理组pNEU3,加入NEU3基因过表达质粒。并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验证细胞株NEU3 mRNA表达水平,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验证细胞株NEU3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划痕实验检测NEU3过表达对人软骨肉瘤SW1353细胞迁移的影响。利用EdU增殖实验、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增殖实验检测NEU3过表达对软骨肉瘤细胞SW1353增殖的影响。用独立样本 t检验比较转染前后NEU3 mRNA水平及细胞增殖、迁移能力差异。 结果:转染NEU3基因过表达质粒后,Real-time PCR结果显示,NEU3基因mRNA显著上调( t=5.622,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DU增殖实验结果显示,NEU3过表达后软骨肉瘤细胞SW1353增殖速度显著增加[对照组阳性率细胞分别为(6.56±2.29)%、(11.81±6.49)%、(8.64±3.90)%;处理组为(40.57±14.32)%, t=11.355,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划痕实验结果显示,NEU3过表达后软骨肉瘤细胞SW1353迁移速度明显提升[对照组剩余划痕面积分别为(18 343±367)、(20 803±124)、(26 472±483) dpi;处理组剩余划痕面积分别为(3 320±193) dpi, t=7.265,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过表达NEU3基因可提高人软骨肉瘤SW1353细胞增殖能力及迁移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鼻咽癌放疗患者鼻咽部出血风险的列线图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构建鼻咽癌放疗患者鼻咽部出血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并验证该模型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6月—2021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317例鼻咽癌放疗患者,根据是否发生鼻咽部出血将患者分为出血组( n=103)和非出血组( n=214)。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鼻咽癌放疗患者鼻咽部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列线图模型。采用校正曲线、 Hosmer- Lemeshow( H- L)拟合优度检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 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颅底侵犯、同步化疗、耳前野+颅底野照射、肿瘤隐窝部生长及放射线平均照射剂量≥70 Gy是鼻咽癌放疗患者鼻咽部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 H- L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列线图模型预测的校准曲线与理想模型曲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3.469, P=0.614),ROC曲线下面积为0.778(95% CI:0.705~0.947)。 结论:高血压、颅底侵犯、同步化疗、耳前野+颅底野照射、肿瘤隐窝部生长及放射线平均照射剂量≥70 Gy是鼻咽癌放疗患者鼻咽部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和精准度,可以为医护人员制订有针对性的干预策略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