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乙肝酶免阳性核酸阴性献血者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浙江省血液中心无偿献血者乙肝酶免阳性核酸阴性感染情况[以下简称HBsAg-ELISA(+)/HBV-DNA(-)],探讨造成酶免与核酸结果不一致的原因。方法:对常规血液筛查结果为HBsAg-ELISA(+)/HBV-DNA(-)献血者进行单人份核酸再次检测,分析该类献血者的检测结果。结果:2022年5月至11月共114 017例献血者中筛选出205例HBsAg-ELISA(+)/HBV-DNA(-)标本,男性献血者(0.14%)显著低于女性献血者(0.24%) ( χ2= 14.761, P<0. 005);初次献血者(0.32%)显著高于再次献血者(0.09%) ( χ2 = 78.781, P<0.005);不同文化程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47.753, P<0.005)。经单人份核酸再次检测后,ELISA双试剂阳性标本再次检测核酸阳性率高于单试剂阳性标本(χ 2=94.378, P<0.005);ELISA试剂1与试剂2再次检测核酸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 χ2=0.163, P>0.005);2种核酸检测系统的再次核酸检测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 χ2=0.626, P>0.005)。血清学补充实验显示11例HBV-DNA(+)标本经化学发光检测后共出现2种血清学组合模式,分别是HBsAg(+)/HBeAb(+)和HBeAb(+),大部分为HBsAg(+)/HBeAb(+),共10例,占90.91%,只有一例为HBeAb(+),占9.09%;HBsAg定量结果显示大多数处于低HBsAg水平。 结论:通过单人份核酸检测方法再次检测后,献血者HBsAg-ELISA(+)/HBV-DNA(-)标本中有一定比例为HBV-DNA(+)。但大部分标本仍为HBV-DNA(-),还需进行HBV血清学标志物和HBV-DNA的补充实验来确定其真实感染状态,明确造成酶免与核酸结果检测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另外,在献血者筛查中,尽可能选择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的核酸和HBsAg检测试剂,确保结果准确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对我国血站实施核酸检测后输血传播HIV残余风险度的评估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我国血站血液检测引入核酸扩增检测(nucleic amplification test, NAT)后输血传播HIV(transfusion transmitted HIV, TT-HIV)的残余风险度(residual risk,RR)。方法:收集中国采供血机构执业比对工作平台28家血站2017—2020年献血者数据和HIV感染标志物检测数据,利用新感染率/窗口期数学模型对2遍ELISA加1遍NAT单检或混检(2ELISA+ID-NAT/MP-NAT)和2遍ELISA加1遍NAT混检(2ELISA+MP-NAT)2种血液筛查(血筛)策略,估算在不同献血年份的初次献血者(first donor,FD)和重复献血者(repeated donor,RD)血液HIV检测的RR,经t检验统计学分析,比较2种血筛策略不同献血年份的FD和RD的TT-HIV RR的差异,同时观察2种血筛策略中各年间不同献血者HIV检测RR变化趋势。结果:2017—2020年间,2ELISA+ID-NAT/MP-NAT血筛策略中FD的RR分别为2.869/百万人/年(10 6py)、3.795/10 6py 、3.879/10 6py和2.890/10 6py,RD的RR分别为1.797/10 6py 、1.502/10 6py 、1.857/10 6py和1.483/10 6py,FD与RD的RR比较F=9.89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ELISA+MP-NAT血筛策略中FD的RR分别为3.508/10 6py 、1.868/10 6py 、2.204/10 6py和1.765/10 6py,RD的RR分别为0.948/10 6py 、0.926/10 6py 、0.748/10 6py和0.682/10 6py,FD与RD的RR比较F=17.126, P<0.05,有统计学差异;2种血筛策略中FD之间RR比较F=3.493, P>0.05,无差异;RD之间RR比较F=24.516, P<0.05,有差异;全部献血者(total donor,TD)之间RR比较F=20.216, P<0.05,有差异。趋势图表明无论哪种血筛策略FD的RR均大于RD。 结论:我国血站血液检测引入NAT后血液传播HIV的RR显著下降。不同血筛策略对HIV检测的RR存在一定差异。不同献血人群的HIV检测RR有明显差别,RD相对于FD是HIV低风险献血人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无偿献血者血液筛查中Tigris核酸检测系统检测结果无效的原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无偿献血者血液筛查中,Tigris核酸检测(NAT)系统检测结果无效的具体情况及原因。方法:选择2018和2019年,成都市血液中心Tigris系统NAT结果无效的3 752份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为研究对象。其中,2018年NAT结果无效标本为2 397份,2019年为1 355份。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本中心2018和2019年Tigris系统NAT的总检测标本数、总检测结果无效标本数、无效工作列表数等数据资料,以及导致Tigris系统NAT结果无效的原因。2018和2019年Tigris系统NAT的无效检测率、工作列表无效运行率、有效工作列表中标本的无效检测率、工作列表无效运行原因构成比、有效工作列表中检测结果无效原因构成比等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2018年和2019年成都市血液中心Tigris系统NAT结果无效的情况如下。① 2018年总无效检测率为2.31%(2 397/103 777),高于2019年的1.10%(1 355/12 2897),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03.726, P<0.001)。② 2018和2019年工作列表无效运行率分别为2.35%(25/1 062)和1.34%(14/1 045),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983, P=0.084)。2018年有效工作列表中标本的无效检测率为0.20%(205/101 585),高于2019年的0.15%(187/121 729),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336, P=0.006)。③ 2018和2019年工作列表无效运行原因构成比、有效工作列表中检测结果无效原因的构成比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10.708、86.966, P=0.013、<0.001)。2018和2019年工作列表无效运行的主要原因均为校准物/质控品无效,其导致的无效运行工作列表数分别占88%(22/25)和50%(7/14)。2018年导致有效工作列表中检测结果无效的主要原因为标本容量验证失败(VVFS),占40.0%(82/205);而2019年则以磁力洗站液面感应错误(ML)为主,占50.8%(95/187)。 结论:Tigris系统的校准物、质控品无效和仪器故障问题是引起NAT结果无效的重要原因。对采供血机构Tigris系统NAT结果无效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有助于尽早发现导致NAT结果无效的原因,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从而减少无效NAT结果的产生,提高NAT的质量和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济宁地区无偿献血人群Jk(a-b-)表型的频率及分子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筛查济宁地区无偿献血人群的Jk(a-b-)表型,并分析其分子遗传学基础,完善本地的稀有血型库。方法:选取济宁市中心血站2019年7月至2021年1月的无偿献血人群为研究对象。用2 mol/L尿素法筛查Jk(a-b-)表型,用经典血清学方法确认结果,并对 SLC14A1基因第3 ~ 10外显子及其侧翼区进行Sanger测序分析。 结果:在95 500份无偿献血者的样本中,尿素溶血实验共3例未发生溶血现象,经血清学方法复核为Jk(a-b-)表型且均无抗-Jk3抗体。济宁地区Jk(a-b-)表型的分布频率为0.0 031%(3/95 500)。经基因测序和单体型分析,确认3例样本的基因型分别为 JK*02N.01/JK*02N.01、JK*02N.01/JK-02-230A以及 JK*02N.20/JK-02-230A。 结论:SLC14A1基因第4内含子c.342-1G>A剪接变异、第4外显子c.230G>A以及第6外显子c.647_648delAC为本地区人群Jk(a-b-)表型相关的变异位点,与国内其他地区有所不同,其中c.230G>A变异既往未见报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一例无偿献血者间歇性检出乙肝病毒DNA的血清学及S区基因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一例无偿献血者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DNA间歇性检出的血清学特征及其S基因测序情况,为正确解释间歇性检出献血者HBVDNA、更好的保证血液安全提供依据。方法:收集HBV DNA呈间歇性检出的献血者两次献血标本,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s,ELISA)双试剂检测HBV表面抗原(HBsAg),血筛核酸检测(nucleic acid testing,NAT)筛查HBV DNA。使用电化学发光法进行乙肝五项检测。使用巢式PCR扩增HBV S基因并进行基因测序和分析。结果:针对两次标本,ELISA双试剂检测HBsAg均为阴性;NAT结果一次为无反应性,一次为反应性(Ct值为40.52);乙肝五项结果显示HBV e抗体(anti-HBe)、HBV核心抗体(anti-HBc)均为阳性;该献血者两次标本经扩增测序均得到相同的S基因序列,分型为HBV基因型C;与S基因同基因型参考序列比对未发现基因突变。结论:该献血者存在隐匿性HBV感染(occult hepatitis B infection,OBI),且表现为常规血筛核酸检测试剂间歇性检出的情况,极易发生HBV漏检,严重影响输血安全。灵敏度高的血筛检测试剂和方法对输血安全至关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杭州市经血液传播病原体感染标志物筛查反应性献血者归队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杭州市经血液传播病原体感染标志物筛查反应性献血者的归队及归队成功者再次献血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2年5月浙江省血液中心病原体感染标志物筛查反应性献血者归队数据。杭州市经血液传播病原体感染标志物反应性献血者归队流程为病原体感染标志物筛查反应性献血者自初次屏蔽期满6个月后,可依据自愿原则向血站提出归队申请,采样后进行常规 ELISA(酶联免疫吸附实验)(HBsAg、抗 HCV、HIV Ab/Ag、抗 TP)筛查和 1 次核酸(HIV/HCV/HBV)检测。对于 ELISA 和核酸无反应性的标本,再采用化学发光法(CLIA)进行屏蔽原因项目的血清学标志物检测,无反应性的允许归队。结果:符合申请归队条件的病原体感染标志物筛查反应性献血者合计4 583人,共收到杭州地区的献血者归队申请475人,归队成功279人,归队成功率58.74%(279/475)。2021年12月底前归队成功的174位献血者,有114人再次献血,合计献血量为全血39 530 ml,单采血小板1 147.2个治疗量,其中21人再次出现病原体感染标志物反应性,占18.42%(21/114)。结论:归队策略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献血者的流失,但存在部分归队成功的献血者再次出现病原体感染标志物筛查反应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相关输血安全问题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对献血者进行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筛查,特别是HBV核酸检测,使得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OBI)供血者引起的HBV感染较以往已显著减少,但其风险仍然存在。现就OBI认识的发展与更新、OBI的发生机制和实验室诊断方法,以及输血筛查HBV DNA技术的发展与不足进行综述。此外,基于我国实施乙型肝炎疫苗新生儿普遍接种近30年和广泛开展的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现状,展望未来输血安全筛查应做的一些改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康复者恢复期血浆采集与制备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是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引发的急性呼吸系统疾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COVID-19爆发伊始,临床就通过输注COVID-19康复者恢复期血浆(CCP)治疗COVID-19并沿用至今,CCP的采集和输注因此一度成为输血领域的研究热点。笔者就CCP捐献者的招募、SARS-CoV-2实验室筛查、CCP采集和制备及输注疗效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高效招募CCP捐献者,成功采集和制备CCP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献血者和慢性乙肝患者隐匿性乙肝病毒感染特征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献血者和慢性乙肝患者(chronic hepatitis B,CHB)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ccult hepatitis B infection,OBI)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与差异。方法:收集19份献血者OBI样本与19份CHB患者OBI样本,分别设为A组和B组,采用化学发光方法进行乙肝五项检测,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DNA定量,巢式PCR扩增HBV S基因并测序。结果:A组HBV DNA载量显著低于B组( P<0.05),两组血清学结果无明显差异,B组S基因的"a"决定簇突变率明显高于A组( P<0.05)。 结论:与CHB患者相比,OBI献血者病毒复制水平更低、S基因突变几率更小,血液筛查过程中使用高灵敏度的核酸检测试剂和方法才能最大限度保障输血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15—2019年唐山市无偿献血人群HIV感染状况及其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2015—2019年唐山市无偿献血人群HIV感染状况,分析其人群分布特征。方法:对2015—2019年唐山市无偿献者的血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抗-HIV检测,HIV初筛阳性的血标本采用免疫印迹法进行确证试验,并对确诊HIV感染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15—2019年唐山市无偿献血者463 077例,发现HIV感染者92例,HIV阳性率为1.99/万,年龄分布以31~40岁为主,男性感染率高于女性。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唐山市无偿献血人群的HIV感染率与商丘市接近,呈平稳而缓慢上升趋势。在92例HIV感染者中,合并TP感染的最多,有13例,占14.13%(13/92)。感染途径以男女性传播和男男性传播多见,分别占50.00%(46/92)、34.78%(32/92)。结论:2015—2019年唐山市无偿献血者HIV感染率呈平稳而缓慢上升趋势,不同特征人群HIV阳性率有差异,以文化程度低、首次献血的中青年男性为主,应做好献血前的健康征询和献血后HIV实验室筛查,确保临床输血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