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隐丹参酮药理作用及其新型制剂技术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隐丹参酮是从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中分离得到的具有抗肿瘤、神经保护、抗菌、抗炎等生物活性的脂溶性化学成分,但由于其难溶于水、口服生物利用度低等缺点,限制了其药效发挥及临床应用.采用新型制剂技术可以有效改善隐丹参酮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并且还可以增强药物稳定性、实现靶向应答及缓控释药物的效果,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通过对隐丹参酮的药理作用及新型制剂技术进行综述,为隐丹参酮的临床应用和新药研发提供研究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甘草酸/甘草次酸抗肝癌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肝癌属难治性恶性肿瘤,是全球第二大癌症死因.化疗是抗癌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法.然而目前大多数的抗癌药物是相对分子质量较低的疏水性分子,普遍缺乏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伴随生物利用率低、毒副作用严重和体内细胞膜以及其他天然生理屏障作用等问题,极大限制了治疗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甘草酸是从中药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中提取出的活性成分,也是具备双亲性结构的天然表面活性剂,甘草次酸是它主要水解物.研究表明,甘草酸/甘草次酸能够特异性靶向肝脏,并具有多重抗肿瘤活性.目前甘草酸/甘草次酸已应用于"壳-核"型载药胶束、脂质体、纳米颗粒等多种抗肿瘤纳米载药体系.以甘草酸/甘草次酸修饰的药物递送系统能够实现肝靶向治疗,提高抗肝癌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药物对人体毒副作用的同时还能发挥自身的协同抗肿瘤效果,最终实现增强抗癌药物体系抗肝癌疗效的目的.文章综述了甘草酸/甘草次酸在抗肝癌载药系统的应用,并详细分析了它们自身的抗肝癌药理作用,以期为肝靶向抗癌药物体系的研发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针药结合效应刍议
编辑人员丨2024/7/27
总结和探讨针灸与药物在治疗过程中的联合作用结果,将针药结合效应概括为"针增药效、药增针效、针药协同、针药拮抗"4 个方面."针增药效"侧重针灸对药物的影响,包括针灸能够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和代谢过程,增加血药浓度;增强药物的靶向效应,引药归经;减少药物使用剂量及不良反应;避免首过效应,增加药物生物利用度."药增针效"不仅体现药物对针灸的增效作用,还有药物本身对针灸器具的预处理以附加针具药物性能,进而提高疗效."针药协同"和"针药拮抗"从不同侧面探讨了针灸与药物同时作用机体的可能效应,其作用靶点可能相同或不同,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喜炎平注射液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1项基于多准则决策分析的临床证据与价值评估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 基于多准则决策分析综合评估喜炎平注射液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基于循证医学、流行病学、临床医学、临床药学、循证药学、药物经济学、卫生技术评估等方法学,结合调查问卷与数据库资料,利用多准则层决策分析模型(multi-criteria level decision analysis model,MCDA),围绕喜炎平注射液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从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创新性、适宜性、可及性、中医药特色"6+1"个维度综合评估其临床价值.结果 安全性方面:根据药品说明书、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自发呈报系统(spontaneous reporting system,SRS)、登记注册研究、临床文献报道、真实世界研究、官方网站通知公告、药物警戒与风险管理等,现有研究证据充分;喜炎平注射液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皮疹、瘙痒、恶心、呕吐、发热寒战等,临床安全性风险较可控,评价为B级,表明基于现有临床研究安全性良好.有效性方面:选取Meta分析作为有效性证据,喜炎平注射液联合抗生素(氟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β-内酰胺类)治疗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总有效率、咳嗽消失时间、退热时间及住院治疗时间、相关理化指标改善优于单用抗生素治疗;采用GRADE体系评价证据质量,根据PICO原则衡量证据价值,评价为B级,表明基于现有临床研究有效性较好.经济性方面:以住院时间作为指标,喜炎平注射液联合头孢菌素类、抗病毒药物更具成本-效果优势;对证据质量和经济价值进行评价,评为B级,表明经济性较好.创新性方面:喜炎平注射液联合抗生素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药材及原料安全充足,可扩展性较好;分子结构中引入亲水基团以增强水溶性,改善穿心莲内酯生物利用度;工艺及药学已拥有国内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评价为B级,表明创新性较好.适宜性方面:配备及给药方便,配伍禁忌及注意事项明确,用药疗程合适,但需关注用药反应,可基本满足临床用药需求,评价为B级,表明适宜性较好.可及性方面:疗程费用占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比低,药品销售范围广,药材资源充足,接受治疗人数多,评为B级,表明可及性较好.中医药特色方面:喜炎平注射液为源于穿心莲的中药注射剂,辨证使用疗效更佳,人用经验丰富.综合喜炎平注射液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6+1"维度的证据结果,评价为B类.结论 喜炎平注射液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综合价值,中医药特色较突出,建议可按程序有条件转化为基本临床用药管理的相关政策结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黄芪多糖化学表征与免疫性调节关系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4/27
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APS)作为黄芪的重要活性成分,对糖尿病、癌症、心血管疾病、肠道炎症等多种疾病具有治疗作用,大量研究已揭示了黄芪多糖的功效及其作用机制.但是,由于黄芪多糖分子量大、溶解度低等特点限制了临床的应用.近年来随着药物研究进展,发现适度的结构改变或加工可以极大地提高黄芪多糖的生物利用度,而且其化学表征与生物学功效有密切的关系.综述近年来不同黄芪多糖化学表征对糖尿病、肿瘤、炎症、免疫抑制等疾病的免疫性调节作用.结果发现,不同分子量大小的黄芪多糖均可以改善糖尿病的免疫紊乱状况;具有较高的支链度、低中分子量、高表面积或经过硒化处理的黄芪多糖可通过提高免疫器官指数、增强免疫细胞活性来促进癌细胞凋亡、提高抗肿瘤活性;低中分子量、蜜炙加工的黄芪多糖可通过调控免疫细胞、免疫器官、免疫因子发挥抗炎活性;中等分子量、经γ射线照射的黄芪多糖可以改善机体免疫抑制情况;此外,作为免疫增强剂,分子量在5.6 × 103~1.5 ×106 Da的黄芪多糖可通过增强免疫细胞活性、特异性抗体滴度,提高机体免疫应答能力及疫苗效力.通过探讨化学表征和免疫性调节功能间的关系,以期为黄芪多糖的临床应用及新的功能性保健食品研发提供理论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新型辅料提高环孢素A眼部制剂生物利用度的研究概况
编辑人员丨2024/2/3
环孢素A免疫抑制效力强,被广泛应用于眼科治疗中,但由于相对分子质量大、疏水性强,难以突破眼部生理屏障,导致生物利用度低.有效结合新型辅料与制剂技术,可从增加药物溶解度、促进眼表黏液穿透、增强角膜组织深层渗透以及延长眼表停留时间4个方面提高环孢素A的生物利用度.该文重点围绕环孢素A眼用制剂中应用的新型辅料的特点、作用机制和相关制剂技术进行综述,以期为实现环孢素A的高效递送和今后新型制剂的开发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胡椒碱联合用药进展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2/3
胡椒碱是在多种胡椒属植物果实中存在的生物碱类物质,具有抗炎、抗癌、抗抑郁及神经保护等药理作用.最新的研究发现,胡椒碱作为一种已知的天然生物利用度增强剂,可通过增强细胞膜通透性、抑制多种药物转运体的外排以及降低共给药物的代谢作用等增强药物疗效.该文综合介绍了胡椒碱增强药物疗效的机制和其联合用药最新进展,以期为胡椒碱的临床应用以及新药研发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靶向给药系统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以关节肿胀、滑膜炎症、骨骼和软骨破坏为主要特点.口服、肌肉注射和静脉滴注等传统给药方式存在药物半衰期短、生物利用度低、高剂量依赖等缺点.新型靶向给药系统主要由纳米药物载体包裹药物,通过增强的血管通透性、滞留效应或载体表面修饰的配体,被动、主动或物理靶向作用于RA的炎症组织、成纤维样滑膜细胞或其他免疫相关细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锌指基因ZFP580通过eNOS/NO信号通路促进EPCs分化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C2H2型锌指基因ZFP580调控EPCs分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分离、培养并鉴定大鼠骨髓源性EPCs;腺病毒转染技术获得过(低)表达ZFP580的EPCs;QPCR、Western blotting及体外血管新生实验检测ZFP580对EPCs分化及血管生成能力的影响;应用NO供体SNAP及eNOS抑制剂L-NAME探讨eNOS/NO信号通路在ZFP580调控EPCs分化过程中的作用.[结果]ZFP580过表达促进eNOS表达,同时成熟内皮细胞标志物CD31、vWF表达升高,体外血管生成能力增强,NO生物利用度及胞内cGMP含量显著升高;NO供体SNAP显著提高CD31和vWF蛋白表达水平及体外血管生成能力,而NOS抑制剂L-NAME则显著抑制ZFP580诱导的CD31和vWF蛋白表达水平及体外血管生成能力,并削弱ZFP580诱导的NO及胞内cGMP的表达.[结论]ZFP580可通过激活eNOS/NO途径诱导eNOS表达,提高NO活性及胞内cGMP含量,增加体外血管生成,促进EPCs向成熟ECs分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纳米药物在肝癌治疗领域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肝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具有发病隐匿、化疗不敏感、预后差等特点,给其临床治疗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纳米药物被开发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通过合理的设计,纳米药物可被制备成具有适宜尺寸、表面修饰特异性肝癌靶向配体以及同时负载多种不同作用机制的治疗剂,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增强对肝癌的靶向性,降低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为肝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本文将对纳米药物的靶向设计策略及其在联合治疗肝癌的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