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药单体及提取物涂层冠脉介入器械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病死率仍在升高,疾病负担下降的拐点尚未出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技术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有效手段,其中药物洗脱支架及药物涂层球囊是目前临床中最常用的2种PCI器械,但仍存在再狭窄及晚期血栓事件的问题.如何在保护内皮细胞活性的同时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进而既抑制再狭窄又抗血栓形成,是研究的热点及难点.中药单体及提取物尤其是中药单体组合涂层具有多靶点潜力,是对人工合成化合物涂层的重要补充.该文综述了应用于PCI器械药物涂层的中药单体(三氧化二砷、紫杉醇、水蛭素、川芎嗪、大黄素、苦参素、姜黄素等)、中药单体组合(紫杉醇/水蛭素、栀子苷/黄芩苷)、中药提取物(莪术提取物、昆明山海棠提取物),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进行讨论,以期为研发新的PCI器械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国医大师张磊治疗“滞脉”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国医大师张磊治疗“滞脉”患者的用药规律及思路。方法:收集张老2021年4月1日-2022年8月1日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诊治的“滞脉”患者医案,采用Excel 2019及IBM SPSS Modeler 14.1进行中药使用频次统计、中药属性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运用IBM SPSS Statistics 21对高频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并结合张老临床诊疗经验进行归纳总结。结果:共收集医案213份,纳入处方332首,涉及患者证型主要有肝郁气滞、木土壅郁等;涉及中药243味,总频次3 459次,其中频次排名前5位中药依次为甘草(163次)、柴胡(117次)、清半夏(110次)、茯苓(108次)、黄芩(104次),用药药性以寒、温性为主,药味以甘、苦、辛味为主,归经以脾、肺、肝、胃、心经为主,常用药对为柴胡-当归,基础方为柴胡、清半夏、甘草、茯苓、白芍、黄芩、当归、陈皮、香附。聚类分析得到4类核心方,类1大枣、生姜、党参、炙甘草、清半夏、黄芩、黄连、牡蛎;类2神曲、苍术、川芎;类3香附、栀子、柴胡、薄荷、牡丹皮、白芍、当归、茯苓、陈皮、白术、甘草;类4薏苡仁、大黄。结论:张老对“滞脉”的治疗以解郁为主,注重寒热平调,兼以顾护正气,以助祛邪并防止传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药食同源中药防治糖尿病心肌病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黄芪、人参、橘皮、香橼、佛手、橘红、姜黄、栀子、甘草、葛根、马齿苋、枸杞子、荜茇等药食同源中药对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心肌病有显著作用。其中所含的黄芪多糖、黄芪甲苷、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g1、柚皮苷等有效成分可通过抗炎、抗氧化应激、抑制凋亡、调节自噬、抗纤维化、调节能量代谢等作用机制,防治糖尿病心肌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郭维琴教授诊治中青年高血压的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方法探索郭维琴教授诊治中青年高血压用药规律,总结郭维琴教授临床诊疗经验,以期传承其经验及学术思想.方法:收集筛选郭维琴教授门诊治疗的中青年高血压医案,将诊疗信息录入名医传承辅助平台,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共纳入郭维琴教授诊治病人79例,郭维琴教授治疗中青年高血压的核心用药组成以活血化瘀药为主,包括丹参、红花、赤白芍、川芎,兼有清肝降火之钩藤、夏枯草、菊花,健脾化痰有炒白术、茯苓,安神定志之酸枣仁、远志、生龙骨、生牡蛎,滋补肝肾之山茱萸等27味中药.辅助药物主要包括栀子、黄芪、桑寄生、片姜黄、枸杞子、川楝子、浙贝母、首乌藤、磁石、砂仁等114味.结论:郭维琴教授在治疗中青年高血压方面,擅长应用活血化瘀的同时,注重清肝降火、滋补肝肾、健脾化痰、安神定志之药的使用,体现了郭维琴教授"从心立论"高血压,重视"肝脾同调,心神共养"的学术思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栀子在《伤寒杂病论》中配伍应用规律探讨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栀子在《伤寒杂病论》中共涉及经方10首,根据对其相关原文以及文献资料的整理分析,对其配伍规律得出以下结论:(1)仲景对栀子的用量较为稳定,为14~15枚不等,约12.6~19.5 g,皆取生品入汤剂.(2)所伍经方主治症状多以烦、热为主,病位多在上焦,涉及中下二焦,原文提示六经多在太阳、阳明及厥阴,病机皆突出郁热内结的特点.(3)栀子的配伍甚为灵活,基于中医治疗八法分析,其配伍组方规律体现在:①以清法为主,如代表方栀子豉汤,栀子配豆豉而成清宣里热基本药对;②清中兼下-栀子配厚朴、枳实或大黄以清热通腑,利湿退黄,有栀子大黄汤、枳实栀子豉汤等;③清中兼消——栀子配茵陈、黄柏以清消湿热,解毒退黄,有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等;④清中兼温——即栀子干姜汤中配入干姜,寒温并用,清热温中;⑤清中兼补——即栀子甘草豉汤中配入甘草,补益中气,标本兼顾;⑥清中兼和——即栀子生姜豉汤中配入生姜以调理气机,降逆和中.仲景运用栀子灵活巧妙,药简力宏,探析其配伍规律对现代用药组方思路颇具指导性及启发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消瘀膏外敷配合水穴消肿手法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探讨消瘀膏(由酒大黄、蒲公英、金银花、赤芍、姜黄、醋香附、栀子、白芷、当归、薄荷、羌活等组成)局部外敷配合水穴消肿手法(选取阴陵泉、尺泽、曲池及损伤部位周围的阿是穴等穴位进行点穴治疗)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6例急性软组织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8例.对照组给予洛索洛芬钠凝胶外敷治疗,治疗组给予消瘀膏局部外敷配合水穴消肿手法治疗,5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以及中医证候的各项主症评分(肿胀程度、活动受限程度、疼痛持续时间)和总积分的变化情况,并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4.12%(64/68),对照组为91.18%(62/68),2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比较(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的总体疗效(秩和检验)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治疗组的降低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治疗后,2组患者的肿胀程度、活动受限程度及疼痛持续时间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治疗组的降低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4)治疗后,2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但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期间,治疗组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对照组有2例患者在药物接触范围出现皮肤潮红、瘙痒,但停药后消失.[结论]消瘀膏局部外敷配合水穴消肿手法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在消肿、止痛、改善关节活动度方面疗效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UPLC-Q-TOF-MS及网络药理学探究姜栀子及栀子炭差异性功效机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UPLC-Q-TOF-MS)和网络药理学探讨姜栀子及栀子炭功效改变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UPLC-Q-TOF-MS分析鉴定姜栀子和栀子炭中的化学成分,通过与文献质谱数据对比分析,对姜栀子和栀子炭中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构建不同栀子炮制品产生不同功效的"有效成分-靶点-通路",通过网络节点度值筛选栀子不同炮制品产生不同功效的核心成分和关键靶点.结果:与生栀子相比,姜栀子与栀子炭中的成分数量均发生减少,其中生栀子共鉴定出42个化合物,姜栀子共鉴定出39个化合物,栀子炭中共鉴定出26个化合物.网络药理学预测姜栀子止呕的作用机制主要涉及PI3K-Akt、Rap1、Ras、C型凝集素受体、催乳素、ErbB等信号通路.栀子炭止血的作用机制主要涉及AGE-RAGE,磷脂酶D、鞘脂、Rapl、松弛素、Fc epsilon RI、ErbB、C型凝集素受体、TNF、VEGF等多条信号通路.结论:姜栀子和栀子炭均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综合作用其功效发生改变,该研究可为栀子炮制品临床应用奠定科学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苷类成分效果与经皮水分散失量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 研究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苷类成分效果与对经皮水分散失量(Transepidermal water loss,TEWL)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HPLC法测定 3 种苷类成分(栀子苷、龙胆苦苷、芍药苷)的含量及油水分配系数,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法以离体SD大鼠腹部皮肤为透皮吸收屏障进行体外透皮实验,考察高良姜、干姜、薄荷、胡椒和吴茱萸 5 种中药挥发油对 3 种苷类成分的体外透皮促渗效果,采用经皮水分散失量评价 5 种中药挥发油对大鼠皮肤屏障功能的影响,通过相关性分析考察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苷类成分效果与其对皮肤屏障功能影响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高良姜油、干姜油、薄荷油、胡椒油能促进 3 种苷类成分的透皮吸收,也能显著降低大鼠的皮肤屏障功能,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中药挥发油对苷类成分的透皮促渗效果与其对皮肤经皮水分散失量的影响显著相关.结论 TEWL为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剂的快速筛选提供了一种简便快捷的在体评价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基于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和电子眼的栀子姜炙工艺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 对栀子姜炙过程中的外观性状、含量变化进行客观量化,以此优选出姜栀子的最佳炮制工艺.方法 建立Box-Behnken 设计-响应面法(Box-Behnken design-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BBD-RSM)考察炒制火力、炒制时间、姜汁用量3因素对姜炙过程的影响;采用CM-5型分光测色计(电子眼)从外在角度测定栀子姜炙后的颜色变化(同时辅以姜炙后的气味变化综合得分);选取栀子苷与西红花苷Ⅰ 2个指标性成分的含量作为内在指标,结合醇溶性浸出物的含量变化进行组合加权评分,以评分作为响应值,在此基础上优选出姜栀子的最佳炮制工艺并用试验进行验证.结果 姜栀子的最佳炮制工艺为炒制功率400 W、炒制时间4.5 min、姜汁用量10%.最佳工艺的色度范围为L*:44.600~45.500,a*:21.800~22.700,b*:23.500~23.700,Eab*:55.300~56.600.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栀子饮片经姜炙后京尼平龙胆双糖苷、栀子苷的含量均有上升,西红花苷Ⅰ、Ⅱ的含量显著降低.结论 成功优化了姜栀子的炮制工艺参数,以仿生技术对栀子姜炙过程中的色泽变化进行研究,为基于外观性状研究中药饮片炮制工艺提供了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基于方元的《伤寒论》用药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方元被定义为组成《伤寒论》中方剂有规律可循的最小方剂单元,既体现了方剂的组方特色,又便于临床灵活化裁.本研究拟通过数据挖掘方法,从方元的角度分析《伤寒论》的用药规律.方法:本研究运用R语言计算不同方剂之间Jaccard相似系数及不同中药之间的关联规则,并使用网络社团结构分析,进行《伤寒论》中方元的识别.结果:《伤寒论》中所有方剂的相似性明显高于《方剂学》教材中方剂的相似性,表明方剂中存在更小的方剂单元.关联规则及社团分析能够识别方元,如2味药方元石膏-甘草、桂枝-当归、栀子-香豉等,以及3味药方元干姜-黄连-人参、当归-细辛-通草、麻黄-桂枝-杏仁等.结论:《伤寒论》中存在2味或3味药构成的方元,未来需要对这些方元进行临床或实验上的验证,以明确方元的功效,指导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