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清PIVKA-Ⅱ在HBV相关肝癌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肝功能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观察HBV相关肝癌患者血清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表达水平及肝功能指标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 2020年4月—2023年4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4医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37例作为慢性乙型肝炎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35例作为肝硬化组,同期收治的HBV相关肝癌患者67例作为肝癌组,同期在本院体检健康者51名作为对照组.使用新产业MAGLUMI X8化学发光分析检测血清PIVKA-Ⅱ水平,检测肝功能指标,使用ROCHE cobas6000 E602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甲胎蛋白(AFP).以Graphpad prism分析血清PIVKA-Ⅱ水平诊断HBV相关肝癌的价值.结果 对照组血清PIVKA-Ⅱ、AFP水平分别为21.0(18.0~27.0)、2.1(1.7~3.3)ng/mL,慢性乙型肝炎组血清PIVKA-Ⅱ、AFP水平分别为22.0(12.0~28.0)、2.3(1.7~3.4)ng/mL,肝硬化组血清PIVKA-Ⅱ、AFP水平分别为 21.0(15.0~46.0)、2.5(1.7~4.0)ng/mL,均显著低于肝癌组[PIVKA-Ⅱ、AFP 水平分别为 61.1(22.0~2021.0)、6.2(2.5~76.8)ng/mL,P<0.05];对照组血清 ALT 水平为 16.0(13.0~26.0)U/L,显著低于慢性乙型肝炎组、肝硬化组、肝癌组[分别为 30.0(18.3~44.0)、31.5(25.0~52.3)、30.5(20.0~54.0)U/L,P<0.05];对照组血清 AST 和GGT水平分别为19.0(16.0~22.0)、24.0(17.0~35.0)U/L,慢性乙型肝炎组血清AST和GGT水平分别为24.0(20.0~31.0)、25.5(17.0~41.7)U/L,均明显低于肝硬化组[分别为 31.5(20.0~47.3)、53.5(23.8~99.0)U/L,P<0.05]和肝癌组[分别为 31.5(21.5~60.0)、60.0(25.8~135.5)U/L,P<0.05];经 Spearman 相关性分析,血清 PIVKA-Ⅱ 与 AST、GGT和 AFP水平呈正相关(r=0.173,P=0.004;r=0.323,P<0.001;r=0.286,P<0.001);使用 Graphpad prism 分析,与对照组相较,曲线下面积为0.7523,P<0.05,最佳截断值为41.00 ng/mL,与慢性乙型肝炎组相较,肝癌组PIVKA-Ⅱ曲线下面积为0.7630,最佳截断值为43.50 ng/mL.结论 HBV相关肝癌患者血清PIVKA-Ⅱ水平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诊断HBV相关肝癌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可作为临床诊断HBV相关肝癌提供一定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NSE诊断试剂盒性能验证及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对胶乳增强免疫比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试剂盒进行性能验证.方法 按照CNAS-GL037:2019《临床化学定量检验程序性能验证指南》、WS/T492-2016《临床检测定量测定项目精密度与正确度性能验证》并结合试验工作,重新设计了检验方法,在贝克曼库尔特AU5800全自动生化分析对北京九强金斯尔NSE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试剂盒的正确度、精密度、线性范围、可报告范围和生物参考区间等性能进行验证和评估,并与对应罗氏电化学发光法试剂盒进行方法学比对.测试结果与厂家所给出的产品分析性能以及美国国家卫生委员会临床检测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Clinical Laboratories,NCCL)的相关指标进行了对比.结果 5个水平的正确度偏倚分别为1.74%、-1.42%、-0.88%、-3.09%和-0.90%;2个水平的批内及批间精密度的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分别为1.85%和0.88%(判断标准CV<7.5%),4.99%和3.34%(判断标准CV<10%);线性范围(3.5~148.1ng/mL)验证回归系数a值为0.9894,R2=0.9978;最大稀释倍数为8倍,临床可报告上限为1165.2ng/mL;厂家提供的生物参考区间为0~16.3ng/L,符合率R为100%,各性能均通过验证.此外,与罗氏电化学发光试剂盒进行方法学比对,其相关性分析结果为:两种方法的相关性(R2=0.989)、一致性(CCC=0.984)均较好,在临床判定效果上同Roche的电化学发光试剂盒相比,免疫增强比浊方法阳性符合率为95.74%,阴性符合率为96.23%,两者测定值接近,相关系数达0.9894.结论 基于全自动生化分析平台测定的NSE胶乳增强免疫比浊试剂盒,各性能均可以较好地满足临床使用要求,且与电化学发光法检测结果一致性较好,有望进一步推进NSE国产体外诊断试剂盒的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清胃泌素释放肽前体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在小细胞肺癌同步放化疗中的变化及其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同步放化疗过程中血清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的变化情况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80例SCLC患者资料,分为同步放化疗组(26例)与单纯化疗组(54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ProGRP和NSE水平,分析其与患者病情、治疗方法、治疗阶段及疗效的关系。结果:80例SCLC患者中,局限期患者Pro-GRP水平[127.43 pg/ml(17.61~1 547.30 pg/ml)]低于广泛期患者[547.87 pg/ml(20.20~2 111.00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312.65, P<0.01);局限期患者NSE水平[25.02 μg/L(4.72~64.64 μg/L)]亦低于广泛期患者[88.08 μg/L(5.52~104.64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203.14, P<0.01)。同步放化疗组与单纯化疗组患者2、4个周期化疗后Pro-GRP及NSE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同步放化疗组较单纯化疗组下降幅度大,但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同步放化疗组客观缓解率为96.15%(25/26),高于单纯化疗组的70.37%(38/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972, P=0.008)。 结论:SCLC患者同步放化疗过程中血清Pro-GRP和NSE水平可反映SCLC患者的病情变化。同步放化疗治疗SCLC的效果优于单纯化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甲状腺激素对妊娠妇女免疫功能及妊娠结局影响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不同甲状腺激素水平对妊娠妇女免疫功能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菏泽市立医院妇产科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就诊的150例孕妊娠妇女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甲状腺激素水平及免疫功能相关检测。依据甲状腺激素水平分为甲亢组(32例),甲减组(41例)和正常组(77例)。电化学发光法测定游离甲状腺素(free thyroxine,F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促甲状腺素(thyroid-stimulatinghormone,TSH);免疫比浊法检测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M、IgG、IgA水平;流式细胞仪测定CD4 +、CD8 +细胞水平并计算CD4 +/CD8 +比值;统计分析甲亢组、甲减组和正常组血清学指标及妊娠结局的差异。 结果:甲亢组,甲减组和正常组妇女的TT4、FT3、TSH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mmol/L:(25.89±2.15)比(12.56±2.56)、(14.89±2.11);pmol/L:(7.01±1.05)比(3.06±0.89)、(3.62±0.59);mIU/L:(2.26±0.45)比(13.87±1.59)、(2.78±0.52), F值分别为361.28、264.21、2219.25, P值均<0.05];甲亢组、甲减组、正常组的IgM、IgG、IgA、CD4 +、CD8 +、CD4 +/CD8 +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g/L:(1.69±0.22)比(1.04±0.26)、(1.22±0.15);g/L:(10.92±1.56)比(9.16±1.52)、(9.77±1.36);g/L:(1.84±0.36)比(1.35±0.45)、(1.62±0.37);%:(37.89±4.56)比(31.26±4.15)、(34.06±4.15);%:(34.26±4.96)比(27.26±4.15)、(30.26±4.26);(1.45±0.16)比(0.91±0.11)、(1.12±0.15); F值分别为99.49、13.50、14.46、21.99、22.87、129.59, P值均<0.05];甲亢组、甲减组、正常组妇女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1.25%比31.71%比3.90%, χ2=19.94, P<0.05];甲状腺激素、免疫功能与妊娠结局呈正相关( r值分别为0.689、0.745、0.569、0.623、0.687、0.645、0.745、0.699、0.612, P值均<0.05)。 结论:甲状腺激素水平异常对妊娠期女性免疫功能及妊娠结局有影响,及时进行处理可能提高妊娠妇女生育质量,保障母婴身体健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结直肠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3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167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同期54例非恶性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免疫比浊法、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患者血浆D-二聚体、癌胚抗原(CEA)的表达水平。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D-二聚体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D-二聚体与CEA表达的关系。 结果:结直肠癌组D-二聚体表达水平[中位数( P25, P75)]为323.0 ng/ml(150.0 ng/ml,631.0 ng/ml),高于对照组的142.0 ng/ml(89.3 ng/ml,232.0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4.374, P<0.05)。晚期结直肠癌患者D-二聚体表达水平为401.0 ng/ml(167.5 ng/ml,735.5 ng/ml),高于早期患者的169.5 ng/ml(25.0 ng/ml,325.3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4.569, P<0.01);结直肠癌患者治疗后恶化时D-二聚体表达水平为382.0 ng/ml(175.0 ng/ml,735.3 ng/ml),高于治疗后好转时的250.0 ng/ml(163.0 ng/ml,391.0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731, P<0.01);结直肠癌患者术前D-二聚体表达水平为220.0 ng/ml(118.0 ng/ml,446.5 ng/ml),低于术后的320.0 ng/ml(184.5 ng/ml,489.0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182, P=0.029)。结直肠癌患者CEA和D-二聚体表达水平呈正相关( r=0.509, P<0.01)。 结论:结直肠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表达水平升高可能提示疾病晚期和预后不良,血浆D-二聚体表达水平可作为预测结直肠癌患者疗效的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外泌体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1抗原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检测外周血中外泌体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1(GPC-1)抗原对术前协助诊断胰腺癌(PDAC)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河北省人民医院31例PDAC患者(实验组)和22例慢性胰腺炎患者(对照组)的外周血,用超速离心机分离出外泌体,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P)法染色,流式细胞仪测定外泌体GPC-1的阳性率,同时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两组患者外周血糖类抗原19-9(CA19-9)含量。相关分析打用Person相关分析。结果:GPC-1+外泌体在实验组的表达较对照组的表达率明显升高(27.52%比4.96%, Z=-5.145,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A19-9在实验组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升高(176.40 mg/L比16.07 mg/L, Z=-3.342,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PC-1+外泌体、CA19-9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中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18、0.771( t=19.440,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泌体GPC-1阳性率的约登指数为0.812,其GPC-1阳性率为12.16%,敏感度为90.30%,特异度为90.90%,误诊率为9.10%,漏诊率为9.70%。将CA19-9与GPC-1+外泌体联合用于PDAC的早期诊断时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922,95%可信区间为0.848~0.997,与GPC-1+外泌体独立诊断PDAC比较(ROC曲线下面积为0.9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664, P>0.05)。 结论:外周血GPC-1+外泌体测定对临床上协助诊断PDAC的参考价值优于CA19-9,且不劣于两指标联合的诊断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清GPC3水平在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辅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血清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检测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辅助诊断、疗效监测等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诊断为HCC的患者166例作为实验组,以同医院体检中心健康者94名、良性肝病患者50例分别作为健康对照组和良性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和电化学发光法分别检测血清GPC3和甲胎蛋白(AFP)含量[中位数(四分位数Q1,Q3)],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GPC3联合AFP等指标在HCC中的诊断准确性。结果:HCC患者组的血清GPC3含量为0.210(0.048,0.801)mg/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0.029(0.019,0.052)mg/L及良性对照组0.033(0.021,0.043)mg/L( Z=-7.69, P<0.001);谷草转氨酶(AST)( Z=-7.02)、谷丙转氨酶(ALT)( Z=-6.85)和AFP( Z=-8.36)在三组人群中均存在明显差异( P均<0.001);HCC患者的血清GPC3浓度与ALT( Z=-3.77)、AST( Z=-4.09)相关( P均 <0 .001)。通过ROC曲线确定GPC3的Cut-off值0.077 mg/L后,血清GPC3联合AFP检测对HCC的灵敏度高达87.82%,特异性为77.86%,阳性预测值为82.53%,阴性预测值为84.29%。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HCC-GPC3相关模型,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882,总灵敏度为91.10%,总特异性为72.73%。进一步分析,HCC患者的术后血清GPC3含量0.454(0.019,0.286)mg/L较术前0.608(0.039,0.554)mg/L明显降低( Z=-7.32, P<0.001)。 结论:血清GPC3水平检测可应用于HCC的辅助诊断及疗效监测,联合GPC3及AFP可提高HCC的诊断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清雌二醇、otolin-1表达与绝经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发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血清雌二醇、耳石蛋白-1(otolin-1)表达水平与绝经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复发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北京老年医院眩晕治疗中心就诊且确诊为原发性BPPV的绝经后女性患者11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访过程中患者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27例)和未复发组(89例)。比较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实验室指标、合并症等,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雌二醇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otolin-1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雌二醇、otolin-1对绝经后BPPV患者复发的预测价值;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绝经后BPPV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复发组患者剧烈咳嗽人数所占比例高于非复发组( P<0.05);复发组雌二醇水平明显低于非复发组( P<0.05),otolin-1水平明显高于非复发组( P<0.05);ROC结果显示,血清雌二醇、otolin-1预测绝经后BPPV患者复发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2(95% CI:0.774~0.911)、0.722(95% CI:0.631~0.801),截断值分别为18.09 pg/ml、361.79 pg/ml;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剧烈咳嗽、雌二醇≤18.09 pg/ml、otolin-1>361.79 pg/ml6是影响绝经后BPPV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 结论:绝经后BPPV复发患者血清雌二醇水平下降,otolin-1水平上升,其水平异常是影响绝经后BPPV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II型固有淋巴细胞在慢性鼻-鼻窦炎中的作用机制初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Ⅱ型固有淋巴细胞(group 2 innate lymphoidcells,ILC2s)及其相关细胞因子在2型鼻-鼻窦炎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CRSwNP)患者30例、慢性鼻-鼻窦炎不伴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out nasal polyps,CRSsNP)患者30例以及健康对照者19例的临床资料,利用流式细胞学技术检测外周血及鼻腔黏膜组织中ILC2的表达情况,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MSD)及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外周血中IL-33、IL-25、IL-5、IL-13、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ECP)、嗜酸性粒细胞神经毒素(eosinophil-derived neurotoxin,EDN)的表达水平。结果:鼻-鼻窦炎患者的外周血和局部鼻腔黏膜组织中的ILC2呈正相关,ILC2表达与患者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os%)、VAS评分及CT评分均呈正相关( P<0.01)。外周血中ILC2比例与T2型炎症因子EDN、ECP、IL-25、IL-33、IL-13、IL-5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关系( P<0.01),上述各细胞因子在CRSwNP患者中的表达也不同程度的高于CRSsNP患者。 结论:初步证明ILC2在2型鼻-鼻窦炎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ILC2及其上下游细胞因子的高表达与相关临床指标呈现相关性,ILC2可能是潜在的未来新型疗法的指导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一例无偿献血者间歇性检出乙肝病毒DNA的血清学及S区基因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一例无偿献血者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DNA间歇性检出的血清学特征及其S基因测序情况,为正确解释间歇性检出献血者HBVDNA、更好的保证血液安全提供依据。方法:收集HBV DNA呈间歇性检出的献血者两次献血标本,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s,ELISA)双试剂检测HBV表面抗原(HBsAg),血筛核酸检测(nucleic acid testing,NAT)筛查HBV DNA。使用电化学发光法进行乙肝五项检测。使用巢式PCR扩增HBV S基因并进行基因测序和分析。结果:针对两次标本,ELISA双试剂检测HBsAg均为阴性;NAT结果一次为无反应性,一次为反应性(Ct值为40.52);乙肝五项结果显示HBV e抗体(anti-HBe)、HBV核心抗体(anti-HBc)均为阳性;该献血者两次标本经扩增测序均得到相同的S基因序列,分型为HBV基因型C;与S基因同基因型参考序列比对未发现基因突变。结论:该献血者存在隐匿性HBV感染(occult hepatitis B infection,OBI),且表现为常规血筛核酸检测试剂间歇性检出的情况,极易发生HBV漏检,严重影响输血安全。灵敏度高的血筛检测试剂和方法对输血安全至关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